我點睇?如果這裡是西方,我不反對擺賣,讀者自決。但換了香港,尤其是新時代,理應撤走。
今後若有人從台灣帶回一本自用,或無須計較。但若帶一箱獨派書刊回港,又當別論。
改革開放早期,帶書北上曾經很鬆。有遊客南來,買一堆銅鑼灣書店那類書帶回去,過關時沒有特別查。但後來收緊,過關會被問有否帶書刊,有的話會檢查,收去不合宜的,但不過問不追究。後來聽說更緊,基本上不能寄境外出版的書刊去內地。
港人今後從台灣回來,說不定也會被問有否帶書刊。由此想起文化問題。一直想講,但每次都被扯去其他話題。
文化人大致有3種attributes:學識、創意、品味。我一樣都冇。但直覺上感到文化之重,長遠的威力更勝硬件。
無他,思想指揮人,人指揮硬件。硬件本質上屬機械性,按人制定的規則運轉。
但形成思想的是意識,而文化塑造意識。誠然,人的際遇、生理、心理都塑造意識。但文化無疑是塑造意識最重要的一種外因。
上面回收英殖150年的香港,激發這許多負面情緒,問題出在有‘法’無‘文’:一味擔心殖民者埋下政經陷阱給中國踩,與英方鬥爭;看不到香港同胞的心理需要:眼看內地幾十年來赤貧、動盪,長期有人南下避難,普遍怕怕。
不明港人的心理,在領導人裡相當普遍。趙紫陽當總理時以開放著稱,但也曾問圍攏他的港記:國家收回香港,你們香港人“怕什麽”?港記當然不好意思說:我們怕鬥爭、赤貧、管制...。
有說,中國自秦起到辛亥革命前2,100多年的帝制,一直是“表儒內法”:法家身穿儒服,口稱仁義道德治國,實則用法家手腕,西方謂之rule by law,有別於rule of law。
2,000多年來,“表儒內法”行之有效,成為國粹。辛亥革命後,很自然地順著這個軌跡,“共和為表,傳統為裡”。因此,不是復辟帝制,就是軍閥割據、強人訓政。80-90年代安排香港回歸也不脫此傳統,可以理解。
因此,為700萬港胞安排回歸時,只顧鬥英方,以憲制為戰場,與港人幾無溝通,港人也幫不上忙。但既以法律為戰場,在港就只靠少數愛國的法家。但常人的生活很少靠法律來解決,一般人見律師更少過看醫生。港人最可能要見律師的,怕只是買賣樓宇和離婚。
港人對內地早期的擔憂、衣食住行,絕少出現在中英談判的議程裡。若此,也就很難怪港人無法站在中國人的立場,幫國家說話。反過來令不少港人覺得被回歸alienate,凡事中英說了算。
這多少激發了港人對內地的疏離,助長了本土心理...。
晚了,要休息。一句話,這就是將回歸退化為憲制糾結,脫離民生、拋開文化...的後果。看過去十幾年港人的逆反可知,流毒深遠。
現在來成立文化局,算是承認軟實力的實要。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扭轉流毒恐怕要20年,到時不變的50年已近尾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