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150728二午晴:「憎人正公」豁了出去

   即日即時:RT《港大民研:特首評分再次跌穿警戒線》    
   
   打定不再選,曾主席看來豁了出去。
   他聰明絕頂,怎會不知鬧人「蠢」有失領袖身份。現一講再講,口筆一致,除了說明愛弟之深vs恨他之切,也再次證實:港式政治源於港式精明,與英美差不只一皮。
   英美政客罵對手可能更狠,但會用反話(尤其是以陰濕為國粹的英國人)。對手暴跳,但聽者讚賞,融入自己的語言,把枯燥的政治植入大眾的psyche。
   曾主席作為港式叻仔,或正因為明白市民的品味,刻意用港式市井語引我們彼此鬥笑蠢,間接更憎佢。
   你猜,「憎人正公」籌備中的智囊事業會否獲得上大人的blessing?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150727一晨終見太陽:FT售日,中資免問

   可信是上方供稿的知識報專欄以《日經收購FT與中日軟實力較量》為題。我沒有付費看內文,但猜是為官方解嘲。
   只要看內地人湧往日本掃馬桶蓋、成藥、米、威士忌....,到對《哆啦A夢》在華解禁的期待,反之沒有中國產品是日人的至愛,即可知我們不及日遠甚。
   文化傳播涉及意識形態,我們被拋離得更遠。FT售日,以及傳聞姐妹週刊Economist即將轉手,中資錢再多也免問。以美英看,中方缺民主、自由,王牌報刊一如電視台,關乎「國安」,收購免問。
   以我的偏見,FT和Economist是最好的英語報刊。NYT挾美國國力,無疑更權威,但限於美國民族性,與英國深淺立見。至於Time,最近這20年已淪為垃圾。
   我不懷疑日媒的自由度。但武士時代形成的層級傳統根深蒂固,與美國從個人主義出發的獨立性形成兩個極端。兩端都不足取。日人與英人管理FT的差別,拭目以待。
   FT英文網開始收費後,我很少看。但中文版免費,會不時翻看目錄。專欄似乎多由海歸派執筆,跳不出美式財經觀,看過標題就算。
   Economist免費的內容多,我光顧得也較多。遇到大專輯,網上甚至看得到全文。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150726日午:港式意識的貧乏

   台灣明年大選,兩女強弱懸殊。網友疑有人刻意捧蔡,激對岸用武。
   話猶未了,北京就以疑似台灣總統府為軍演標靶,兩岸更在前線金門「開打」。據說北京先出手,事後不了了之。
   說的是兩岸的大學籃球賽(這個笑,在大陸當然是不能講的),但純屬偶然?接著且看兩個指標:大陸對網上的鷹派反應縱還是壓;下次蔡vs洪的民調誰得益。

   知識報用娛樂頭為佔中女歌手的本土個唱推銷,大題引述主角說:《香港樂壇死得啦 北上3首歌搵一世錢 不生產不用腦》,因為「香港人從前不望神州也能安居樂業,現在事事北望卻間接令本土市場萎縮。思前想後,一場推動本地新舊文化的「18種香港」應運而生。只要有夢想,凡事可成真」。
   義助弱勢有理,但作為民間宣傳,與官媒只有五十步與百步之別。只不過,歌手的進步觀再次證實,本土思維骨子裡仍出於建制。
   150年輝煌的entropot成就,營造出港人財貿主導、只看今夕、無自知明的遺傳基因。我們只管眼前,懶理中長線。因為,賺短線多快好省,中長線等到蚊瞓,回顧過去就更晒氣。
   因此,我們不總結過往得失,嘗試找出社會的動力和走勢,也不信知彼知己,因為全人類以自己最精明、最搵錢。
   我們拒絕承認,自己的優其實來自世上他人相對的劣,而相對的差距隨時間而生變,自己並無永遠佔優的基因。
   我們頭150年拋離大陸,因為:1. 大陸百年內亂外侮,跡近崩潰;2. 我們獲英帝國的國力、法制庇護,大陸不敢動,更反過來假道香港,做他們在大陸做不了的事。因此,大陸肯拼、有錢、有技能的人都逃來,將這裡變成華人聚寶盤。
   說白了,港人150年之叻是拜大陸內亂之賜。「祖國好,香港好」的董語錄其實應反過來說:「祖國越亂,香港越發」。
   我們現在的困境是:1978年後,大陸開始止亂,令上述規律逆轉。經過37年的發展,變成「中國越發,香港越冇得撈。」因為,他們現在人、資、技都遠過於我們,直接與鬼佬交易。我地冇水抽,但又習慣好食好住,最後只好由「我至叻」變成伸手板。他們暴發的嘴臉令我們自尊心掃地,逼出了一群自以為本土至叻的城市無產者。
   要做別的事了,就此打住。

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150725六晨:「香港中聯辦提醒你...」

   報載,近日有借祖國機構來詐騙的電話.....
   今晨將近九點,家裡的電話難得地響起。一把機械的粵語女聲說:「香港中聯辦提醒你,你有一份...」。聽到這裡就掛上。自問無此地位,點會有咁大隻gupla隨街跳。
   我一聽到無名來電劈頭的「你好」就掛斷。認識的人不會咁alien。廣告則自問一向冇財運,何來著數送上門。第三類是自稱的民調。我在這方面奉行芝加哥學派經濟哲學:想我告訴你我怎麼想,要用等價來交換,我冇理由請你食免費午餐。你話為「公」,但用我的私隱來謀利、沽名、撈選票,我有得分咩?
   寫至此,又來電話。這次的機械女聲講硬腔的普通話。如果沒聽錯,「這裏是xx快遞,你有一份.....未能....。這是最後一次.....」。
   自問近月未曾網購,也不相信有人不通知就寄東西來。但此前網購,賣方交同音的內地速遞送貨,服務良好,要多聽兩句來判別真偽。但我通常都在家,此前怎會無法速遞?You go to hell!
   若非有慣性勢力,早就cut掉固網電話。現在看來更有必要。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150724五晚:Open question?

   150725六後補:趁領導人見建制大黨,不少人精心出料。MP引述大學昨公佈的民調稱,《56.6%不想梁連任》。
   改革開放37年,經濟翻天覆地,當年20歲的人跡近退休,新一代不知爺爺奶奶那一代是怎樣熬過來的。但中南海的政治語言仍停留在「擇善固執,有所作為,團結越多人越好」這類隨你解釋、對誰都講得通的層次。
   這次兩局換人,最大的作用是「證實」了坊間的「成見」。
   中央促港建制奪三分二議席。但最怕現實是建制一分為二,反他者眾,跟他者又乏民緣,年底區選和明年立選「票債票償」的不是泛民而是自己。二年後縱「依法」連任,但建制有一半人恨之入骨,點捱五年?
   我一直相信連任在所難免,但如今只能存疑。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150723四晚:More to come?

   150724五後補:
   AD、MP、AM標題引述曾鈺成上港台說:年輕10年會參選,睇你點整我。ST標題稱《曾不忿氣:後生十年選特首》,但未附帶以上三報接著那句。OD、HL未見此內容。
   現正訪京的曾更以《領袖質素》為題的AM專欄寫道:「能力高超的人不一定得人喜愛。很多時恰恰相反,事業有傑出表現和成就的人,或因恃才傲物、跋扈囂張,或因放蕩不羈、目中無人,令和他交往的人難受、反感,即使因為佩服他的才能,甘願相隨,也不會從跟他合作的經歷中得到甚麼樂趣。如果這樣的人當了一個團隊的領袖,而團隊裡又無人可以補救他的缺陷,這個團隊便不可能維持良好的士氣,不可能發揮團隊裡每個成員的積極性。」
   其他相關標題:AD梁愛詩不覺被炒官員民望低;《大公報》刊文撐曾德成;同情港視 傳蘇錦樑險下台》;MP《京撐梁連任? 梁愛詩稱未聞》
   
   離職局長的兄長上電台稱,弟非主動辭職。
   真的炒人博連任,3司12局是否陸續有來?目前這15人,新任的一個「滑」,現任的至少有一個「庸」、一個「虛」;但亦有幾個可說「能」或「誠」。而至少有三人,予人的好感遠過於其老頂。
   其中一個學運至今入行40年,回應得體,不怕承擔(表面看如此)。雖然建制嫌其太基層,泛民恨他投靠建制,市民也可能嫌不夠精英或民主,但卻最接近西式的「政治人」,在開放的選舉中不容忽視。
   特首是強/硬派:用權要強,政治要硬,難容開明,更莫說有可能挑戰其連任。再炒人的話,炒能/誠者還是死跟其連任的庸/虛者,會被視為檢驗奸人論的最佳標準。
   上次特首上立會,談得最多的是主席發惡鬧人。其實更具實質的是:特首中途側身,語氣很倔地對坐在其後上座的主席說:請維持秩序(大意)。梁核心憎主席「縱容」泛民是公開的秘密,但在鏡頭前側面指主席失職,是我不Like你的最佳明證。
   若此,主席弟被炒亦「理所當然」。回歸後本旺「曾」。由特首到警務處長,一二品大員前後不下十人。但自上任特首非榮休後,「曾」運已盡。今後你估旺乜姓?
   至於說新上位者《下一站CS?》希望只是反對者放空氣pre-empt。真的成事,那就是全港之fuk。
   至於醫療儀器調轉男女,「萬人」被「屯」,千人已亡,港式管理退化的又一明
   我本性討厭譁眾,不愛現代藝術,艾未未非我偶像。但為他被困內地四年後,終於領回護照而高興。希望他出國順風,在外順利,回國無阻。
   央視軍演片有疑似台灣總統府的目標。習近平想以統一大葉與毛澤東、鄧小平並列,還是想助洪秀柱「逆轉勝」?若是後者,機會率怕是零。我猜,到時與蔡英文的差距可能大過四六,投票日比馬英九贏謝長廷更早決出勝負。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150722三晨雷雨:想明「亮」 睇我啦!

    近年閱報,首看主導輿論的反報與反映有識wishy-washy的好報。但我原來浪費時間,最核心的其實是基層暢銷報。現在就用來取代瀏覽器首頁設定的好報,明起先看該報再看好報。
   該報今頭版《要聞》明言兩局換人和副局長調升局長的原因,證實了反報和好報的「揣測」(以下的標題調動了原文的次序,但沒有改動字眼,希望意思更明確):
  《免職:曾德成青年工作乏效未遏港獨歪風  鄧國威縱容「黃絲」公僕違中立》
  《統籌三選戰 劉江華「考牌」》(三選戰指:15年區選;16年立會;17年特首連任)
  《中央對港方針 張德江強調「五堅持」》(其中前四條港人耳熟能詳,第五條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
   有了官報,我還看想做官報的他報作甚。
   暢銷報當年的口號不妨升格為:
   想明「亮」 睇我啦!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150721二晚:倒梁又多一條理由

   今午看完英國間諜片,網上得悉連換兩局長。加上此前的習握手、官媒未證實「港首」自稱獲委員長力挺....,今後幾天正好趁股市淡靜,改炒倒梁。明天AD會多箭齊發。
   這次求去的兩局長有一位出身老左,其兄長更講明,黨員身份唯總書記才能說。反梁者會炒說:有地下黨員收到風!
   但我作為spectator而非advocator,暫仍相信會連任。真玩謀略,怎知不會讓你反梁派以為換人,鬆懈戒備?
   兩位局長裡,其中一位做了十幾年,但看不出做了什麼。新任的一位由於負責管公務員,由公務員出任才能堵公務員的口,但連跳幾級,抬高了後來者的期望。
   晚了,就此打住。

150721二晚:看《Salting the Battlefield》好過上政治101

   長命雨由昨天陸續落到今天。本欲今去書展執尾攤也打消,改為在家看戲,真的創下第一年不去書展的紀錄。
   現平均日看兩小時影視。昨晚的BBC間諜文藝片《Salting the Battlefield》是多月以來最精彩的,好看過John Le Carre的英國間諜片經典《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MI5(英國軍情五處)的一對雌雄情報員得悉太多內幕,被迫出逃歐陸。因為,所掌握的機密非關IS、塔利班,而是本國首相假公濟私。但在港看,除了這對情侶的流亡生涯,更精彩的是MI5(使人想起明朝的東廠)女局長手握黑材料,說服女副首相攜手倒波士。
   女局長是正面的角色,針對首相的壞遠多過弄權。聽兩女密謀的對白,就知道香港政治的幼稚,難怪有人戀殖。此片對白精警、演技精湛、節奏明快,但頗為複雜。有機會要再看一遍,記下對白的金句。
   男女主角Bill Nighy和Helena Bonham Carter(在《The King's Speech》裡演現任英女皇的母親))都可喜。前者像教授多過間諜,全片未動過一次手。後者相貌奇特,但在此片裡極具韻味。
   此片是導演/編劇David Hare的Johnny Worricker(男主人公)三部曲的第三部。昨看完第三部後,回過頭去找前兩部。原來第一部《Page Eight》此前看過。今午補看的第二部《Turks and Caicos》可說是62年占士邦頭砲《Dr. No》的文藝版。最厲害的是把一對中老年間諜之間的感情,拍得動人過很多美女俊男的熱戀。
   不過,輪學嘢不及第三部。戲名取自加勒比海的一個英屬群島(類似Trinidad and Tobacco),著名的避稅天堂兼富豪樂園。男主角從倫敦流亡到這個熱帶天堂,偶然發現唐寧街的秘密。換言之,第二部是第三部的prelude。
   我不懂英國政治。但第三部裡的首相在任上為他日搵真銀鋪路,使我想起退位後全球穿梭收入豐厚的Tony Blair(貝理雅)。
   除了女主角在劇終時由倫敦出走香港,這三部曲與港毫無關聯。但對照香港今天的政治,值得一看再看。
   至於問在網上怎麼看戲,電腦商場通常有人示範智能電視的用法,原理與用電腦上網看相同。一般不收費,而只要裝有防毒軟件,也絕少惹上病毒。當然,除非你的英文屬母語級,否則最好找有字幕的。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150720一晨:Self-cen外別無解釋?

   昨晚網上就見大狀群起呼籲全球聲援大陸同行
   英中(共)法源南轅北轍。大狀在所有專業裡最近英,素来不Like內地。但以往只反涉港政策,這是首次以井水「犯」河水。再說多有外居權,最怕被指外人「干政」。
   但外出後覺累懶上博。不料今晨閱報,更證實了一個傳媒趨勢,間接回覆了網友日前就建制報的問題。
   至今未提內地更新《國安法》後批量針對維權律師,主要是分心:想講的事太多,但成文的太少。
   要問我,內地慣性粗暴打壓維權。但以往逐案來搞,這次全國「揪稱」(港俗語)以律師為主的230多人,顯欲「一勞永逸」。我不懷疑有訟師借維權來斂財釣譽。但沒有把柄,律師想搞大也難。用反對者裡的deviant來以偏概全,舉世官方皆然。
   對於這項習式推手,維權界難靠西方打救。美國見長年抗議無效,已改用軍力,攜日在南海抗中。歐洲則在財金上自顧不暇。
   這次13名前大律師公會主席加選委會全數30名法界人與另外400多人發起全球聯署,史無前例。除了建制報,常理都會上頭版頭。因此,反報頭版連發6則完全正常。頭條頭《中共瘋狂打壓下 維權律師堅持公義》較以往已算subdue。
   但沒想到以法律為賣點的輿論對手只發一條《公會13前主席聯署 聲援內地維權律師》,不上頭版的要聞,而是塞在港聞版全數31條的第21條,壓在頭條的《手提扇「熱熔殼」》,以及《心臟病鐵騎士撞亡;3女夜潛快艇觸礁墮海;泳校涉「假自僱」;14歲女飛魚賽後命危;失明貓被偷;手術保濕治乾眼症》之後。
   論重要性,大狀「國際化」與上述的生活貼士、突發差天同地。何況今天週一,引導著本週的agenda?手提扇時間性弱,慣留待週六、日用,讓受眾消閒,也方便記者輪休。
   不只此,今天的頭條頭《被斥濫權裁判官指串謀阻調查 官報案 質疑首席大法官妨司法》(我不懂法律,看內文方知講什麼)令人覺得法界內部鬼打鬼,抗中的大狀不代表主流。
   這可信是該報的「獨家」,但九成市民懶理。相反,稍有常識都會較關心法界抗中升級。
   如此處理,self-cen外別無解釋?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150718半夜:年齡歧視.....

   松本清張是日本社會派推理的始祖,借帶社會背景的謀殺案來伸張正義,與專講私人恩怨、變態...的謀殺案,是推理界兩條不同的路線。說白了,松本是左派。
   70年代學編雜誌時,同事裡的留日作家翻譯松本,我幫忙審稿校對初次拜讀。佩服他的《點與線》遠多過初中看的福爾摩斯。有人竟然想得出借新幹線分秒不差的行車時間來殺人,以塑造幾無破綻的不在場證明。後來追了幾部他的作品,雖不及《點與線》,仍值得一看。But not今午看的改編日劇《影之地帶》。
   松本progressive依然:有名村以螢火蟲為旅遊賣點。但開發造成污染,螢火蟲失蹤,遊客不再。為隱瞞污染,村民不惜殺人滅口。但許是導演之過,情節疏漏、對白囉嗦、進度緩慢,污染了大師之名,還不及同日看的日劇《年齡歧視》和《偵探的偵探》第二集。
   說到年齡歧視,港府長期以高薪長俸雇用20多萬人(包括公營機構),主宰了全港的僱傭條件。所有打工人都不得不跟從公務員的年齡60歲退休。如今才因為市民壽命日長,退休後的積蓄逐漸不夠用,政府才延後公務員的退休年齡。
   但雇主首要省成本,寧以起薪僱用新畢業的後生,也不留夠鐘退休的員工。一來人工貴,二來怕冇剛入行那樣容易「點」。在港,除了乜師勿師等高級專業,人到50就不可能轉工,只望捱滿60,不被逼早走。由於冇退休年金,打工時就要儲夠冇薪水後的開支。
   我自己好像是58歲離職的。自覺獲派的工作可有可無,老闆不炒,自己也應讓路給更啱使的人。但離職不久碰上沙士,最後一份工是在內地大學,前後不到一年。
   不再上班後,頭五年續寫上班時慣寫的專欄。最多時每週好像要寫三篇,包括一篇兩千多字的。但大約五年前,肩周炎惡化,右手向上只舉到額頭,向下最高只摸到pad pad。心想算了,打字徒為肩膀增壓,稿費怕不夠做physio,於是拜別所有專欄。自此只上博。
   後來在家幫朋友翻譯過兩年專欄。但長做不易。專欄每週固定一日見報,此前那兩三天要standby,莫說連續離港一週,有時連家事都要迴避。例如,若每逢週日要翻譯,家庭聚會都心掛掛。
   不再翻譯後,年來幫友人做癌症的文字教育,交貨不像專欄那樣急迫,題材新鮮,成為我最大的blessing。讀中學時是楊振寧、李政道代表華人首次贏得諾貝爾獎的年代,青少年崇拜科學。但數理化生我唯排斥「生」,覺得無推理可言,決心升學不讀生物。父親出於華人防身的好意,促我去台灣讀醫(我來港後入唔到英中,讀不了港大,也無力留洋,讀醫只能做僑生)。但我暗中抗拒,報考時只填理工,結果變成現在這個人。
   當初若讀醫,不會有時間搞搞震,最終學非所用,甚至連累我的恩師。但手腳笨加上怕血,讀醫會否半途而廢,比讀科學更不堪?現在年近七旬才來「學」醫,臨老學吹打,但又頗開心。當然,我接觸的只是公眾教育的資料,看不懂醫學文獻。
   *日前說近年陸續扔書。網友留言勸變賣。我也想,但經濟上殘酷的是:決定價格的不是成本而是需求。需求大,一元成本可賣一萬;反之,一萬成本一元都賣唔出。
   年前得知友人在美國名城的公立圖書館工作,問是否接受中文贈書,我可自付郵費寄去。美國人雖然看不懂,但名城必不乏想看中文書的華人。答案是no。轉念一想,對方的確要諗過:除了官方搞宣傳,誰會免費寄書送贈?何況我的書十有九是簡體社會類。
   更莫說賣。港人逛書展,掃的是教材、寫真、消閒。即使有免費venue讓我賣,也要自己運去,賣不完再運回來。香港不像美國,人人有車和車房,週末搬去free market,邊賣邊曬太陽,與來逛的人聊天。我們的社會,凡事第一問的是錢(場租、運費),第二、第三問還是錢(賣書期間的午餐、下午茶....)。
   因此,送給本港公共圖書館義賣都不考慮,以免本土派驚呼:共產黨派人扮義賣洗我地腦呀!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150717五晚:壯士斷臂煞本土 「孽鉛」國企後發制

   150718六晨後補:AD雖續窮追猛打,將《中建發聲明向居民致歉》壓在孽鉛事件9條新聞的第8條,但也不得不說:中建昨向有關屋邨的居民致以「深深的歉意」,稱若調查顯示其在建造上有責,會全面更換問題水喉。  

   今本欲記自己有份開山的《壹週刊》imminent demise,但中午和晚上連續外出,加上所做的一個project不期然有了成品,想即日再QC一次。三樣事湊在一起,餘下的時間也就不夠講故事。
   但沒想到,晚飯後回家的地鐵上,車廂螢幕的一行短訊,與4天前的本博不謀而合:承建「孽鉛」(以粵語讀,相當於普通話的「孽緣」)屋邨的國企道歉並願意負責。
   我並無內線。4天前這樣說,純粹因事件是「近年惡化最快、牽連最廣也最『有趣』的民生話題....助長本土的聯想」。說白了:
   不想益港獨,就要壯士斷臂,用比公眾預期更強的手段來pre-emp反對者,後發制人。
   這是做傳媒的常理。當事件長時間擾及萬計市民,包括千計長者婦孺時,再像舊時街市買菜,五毫六,加個仙喇,唉,五毫八啦,唔賣就罷......,最終只會令全市覺得政府無良。
   說也巧,今午看的日劇《風險之神》第二集,就是講這個道理。財團下屬的食品裡爆出螺絲釘,網上沸騰。總裁自恃接管老爺廠後裁員令其起死回生,認定網上瀾言無足掛齒,被記者追問時口出狂言。傳媒沸騰。
   但財團的危機部調查發現:螺絲釘並非外人勒索,而是裁員時專留聽話的,不願走的老臣悉被貶職侮辱。食品裡的螺絲釘就是因為逼原經理一天上足8小時螺絲釘觸發的「起義」。
   大老闆聞訊,接納危機部的終極建議:產品回收回水,總裁辭職道歉,將舊廠併入財團名下其他的品牌,以新品牌召回舊廠的好員工。
   故事無疑誇張,但總結了上述go beyond your enemy to pre-emp them。
   在搜索器裡鍵入戲名可找到此劇。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150716四天亮前:第一年不去書展

   四點醒來,想著一個昨天懶了沒說的話題:書展。
   20年來,第一屆不打算去。本來家人說我可陪去,但昨有親戚到,而後天就是週末,退休後最怕同人逼。
   原因:多看戲少看書還是次要,更重要的是家裡書如山積。到此年紀,減輕負擔、生活簡單更重要。讓我選的話,一個60-70方呎的房就夠。一床一桌一椅,四周的雜物架坐在椅子上伸手可及。
   書,現階段實體要扔而不是藏。真正想留的,希望盡可能與影音一起存在電腦甚至雲端裡。
   月前有愛書的稀客回港,咖啡座上問起中環三聯隔壁的樓上書店。那是專賣簡體書的連鎖「尚書房」。我說不僅中環店關了,而且是全線關。旺角西洋菜街全盛期可能有10家之多的簡體書店,現或只剩榆林。最後關的家庭店「博學軒」,我都來不及去道別。友人唏噓嘆息。
   我看著尚書房在修頓電腦商場創業。幾十呎的店面,四周的書架伸手可及。店裏多數時間是一位長者,但偶見男生。聽他們在店裏講電話,兩人或是父子,長者坐鎮,後生大概是與現時逆行的水貨客,每週幾次用拖筴由深圳搬書落離補貨,記得書店裡的告示稱,每週二五到新貨。他當時可能仍是大專生。
   當時港幣大概還未低過人幣,人幣書價的折換率大概是1:1。加上灣仔是我地頭,每週必經,家裡書多,就是這樣來的。後來簡體書出版進入黃金時期,種類多價廉,尚書房的分店順勢星火燎原,鼎盛時全港或有近10家。
   市場就是這樣殘酷:大江東去,浪淘盡。說也巧,數今朝風流人物,昨書展開鑼幾乎同一時間,RT打出這段新聞(我改寫):
   13.7億人數碼出版3千億人幣,两年增33%;去年手機閱讀接觸率首超50%,用戶用在數碼媒體上的時間超過傳統媒體。但唔駛驚,數碼出版只佔新聞出版收入17.1%。書展有排玩。
   開始扔書已有好幾年,但至今至少仍有幾百本。至於讀過的頁數,order應該是0.1%。但現在督促自己,每天至少看幾頁,與看影視相間,避免生活過於單一。(待補)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150715三午:衰在辦事太多

   會考放榜。記者像往年訪狀元談秘訣宏願、激勵失意者之餘,抓到新話題:你點睇佔中?有冇參與?至今獲RT引述的3位狀元,無一有微言。其中的「超級狀元」更稱,大學生參與佔領是關心社會。其中一位女狀元的父親更任職特首智囊的CPU。但只是公務員,政策好壞輪不到他說。
   要說記者誘狀元講出啱聽的答案,我更相信自由化是青少年的現實。為政者不因勢利導,硬要逆流而行,只會愈鬥愈糟。
   至於網友懷疑現任者所謂「辦事」只是卸責,我相信必有卸責。但試問,遇到生死關頭時,有幾個港人會主動孭鑊?問題是他是否也做過實事。現在興戀殖,我不會說他辦事好過彭定康,而只能與回歸後的兩前任比:第一個空懷大志,不知政途險惡,有心無力;第二個胸填小我,深明仕途有限,有力無心。
    相對這兩人,現任客觀上有心也有力,甚至可能不遺餘力。就建屋來說,你可以說他做少少作大大,但不能說冇做。真正冇的是前任,除非你相信,新界呎價萬元先夠繁榮。
   對一眾「恨友」來說,現任真正的威脅唔係做到嘢,而是「與內地融合」的核心政策,包括大量建屋,最終可能會從內地引入相當於今日一倍的人口,令新移民憑藉其較強的鬥心主導政治、文化環境,將因富而懶的本地人逐漸邊緣化。本地派心知肚明,故逢建必反,要高鐵下馬改商場、放棄三跑。這種自困的死局無疑很可憐,但港人思想貧乏,懶諗出路。
   因此,不要說他不辦事,反對他辦事太多吧。

150715三晨:多重利好又有得炒

   昨重組一些閱讀檔加上看一週6x15m的日劇《小希》,始終未能狠心上博。
   近年一見報財經就轉台。這方面除了通脹和iBond這類無風險的小民儲蓄,一概掛起。但今晨一時間未及轉台,聽到財經時段的開場白:華爾街連升四日;美國產銷放緩,加息壓力減。
   兩樣都利好,加上上週五希臘獲救援免破產、今晨伊朗銷核的攞命談判終達協議,至上週五已連升三日的中港股市會否借勢收復失地甚或更上層樓?
   這類多邊國際協議,落實時雖慣例暗鬥反覆,但一般不致翻枱。搞掂伊朗後,美國下個目標會是金三世。但問題棘手得多。伊朗雖有波斯民族和什葉Shiite派伊斯蘭狂熱,但與西方交手過兩千多年(2500年前遠征希臘被對方以寡勝眾,見電影《戰狼300》),很多國民很西化,尤其親法(見伊裔法人Satrapi控訴伊朗的法文漫畫《Persepolis》),仍有規律可言。
   但北韓史上與西方唯一的close encounter是1950-53年在本土打美國佬。政權是世上獨一無二共產+封建的結合。近年連中共都莫奈其何。三世擺明要美中用錢來換銷核。問題是收了錢會否交足貨?他上台至今的行為比一世、二世更難測,銷核難以看好。
   相較北韓,中東IS、非洲Bota Haram博他聖地的殘暴無疑更迫切。但美英見過鬼怕黑,不敢派兵。伊拉克、敘利亞反對派和非洲的不少政權則是阿斗,美援(普通話發音)只會化作他們口袋裡的美元。這類武裝也就利用國際上的無頭狀態也文也武。
   中國以往很少在國際上claim credit。伊朗協議後看王毅在鏡頭前的高調,中方顯由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晉升到大國當仁不讓的階段。見美英無為,中方說不定會發起「解決」IS等恐怖武裝的問題。不排除在非出兵下,採取某種軍事姿態。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150713一午晴:鉛水門有趣updated

    鉛水門是近年惡化最快、牽連最廣也最「有趣」的民生話題。責雖不在梁府,但反應慢,暴露了只顧建設不善應危的弱點。但更重要的是助長本土的聯想:
   1. 「中國建築」子公司承建;
   2. 左黨富婆的丈夫有stake。
   說到底像前博說的:「共產黨是一切的禍源」。
   中央應下令中建在港鞠躬道歉、檢查至今在港的工程,儘快換走不合格的部件。
   但梁府只公開喉匠身分,令人覺得搵港人替黨死。值得探討的是,這位一夜成名的輪椅先生沒有何內線,能廣接政府工程?
   *有人食住上?且看liberal免費報的獨家頭條《污水渠錯駁 紅磡有條臭海濱》能否點起新火頭。
   *港政市續賣空。最新的風向是《訪京無「習握手」》。一月前下台說,我只能說不信。老董當年要說被炒,不如說中共「好心」。眼看公子出身的老好人赤膊上陣,幾乎被一群猛獸分屍,明白其只宜在名流間搞關係外交,讓他換個位置去愛國。
   但如今此人出身基層,好鬥而能辦事。雖樹敵無數,但對中共來說,看不出誰能愛國辦事又有人緣。
   恨他的人再不擇手段也無補於事。不如承認否決政改的後果,等下任再繼續反好了。
   150714二後補:AD梁在京《五度重申獲高度肯定 談連任改口風「有機會必盡力」》。但這不奇怪,港澳大臣本來就是形於色的硬派。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150712日午晴:粵東的世界K工場

   剛看了BBC 07/11播出的25分鐘紀錄片《Made in China Club Drugs》。主題是港人耳熟能詳的「K仔」或ketamine/氯胺酮/克他命。負責採訪的白人女記者會講普通話,但操北美口音。會講中文的英國人大概不多。
   原來,K仔能迅速冒起成為第二號毒品,僅次於海洛英,因為售價平、易生產。至於長期吸食的後果,也就是港府廣告說的:失眠、失禁....。
   或因此,這方面的世界工廠與港近在咫尺:粵東陸豐地區的博社村。問題由來已久,前年的大掃蕩出動直升機,恍若美軍在阿富汗、伊拉克「剿恐」。過百人落網,包括村黨委書記,搜獲的K仔以麻包袋計。
   片子說,博社附近的出海處20年前就以走私見稱,使我想起同屬粵東、方言相近的汕頭。粵東自古較窮,但不像珠三角的四邑,福建的廈門、福州,不喜歡移民(海外唯一的據點是泰國),似乎寧可撈偏。
   但BBC此片不像NHK同樣講中國製毒的紀錄片。前者的K仔主要供內銷,尤其是燈紅酒綠的深圳、香港.....;後者大量賣去日本,觸發其拍片施壓。
   幾年前看港青入夜上深圳啪丸的新聞就嘆息。內地對毒品嚴苛,為了貪平而坐監,刑期和獄中待遇都較港差得遠。只求歡愉不顧後果的年輕心態,由此可見。內地雖貪腐,可靠錢甩身。但北上買K仔的,家裡不會有錢。
   世界變得快,而中國人靈活。一雞死一雞鳴,博社遭掃蕩後,你猜世界工廠會轉移到.....?

150712日晨晴:明後當知股災是否已過

   恆指週三暴瀉千點後,週四、五合計反彈千五點。明後若穩住,危機應暫告解除。
   自問無股福,等抽iBond吧。惜無長者優先。由我決策,60歲起,每一歲中獎率加1%。
   中央死撐股市,官網說意在實體經濟。但果真又如何?經濟放緩怕不只兩年。歐美市場疲弱已久。出口無路,單靠內需湊得夠7%的成長?將近14億人,年均5%就已冠絕全球。但8-7%已成病態,人人爭先鬥豪,拒行穩步。當然,中共死要崛起超美、再創盛世,助長狂熱自大,責無旁貸。
   用五年把7%穩步降到5%,讓國人習慣「中成長」。這樣的經濟才紮得住。當然,關鍵是如何軟著陸,減少失業、減薪、失樓。現在的人很兇,抗議時可不擇手段。
   這次股災是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不排除有投行拋空,但初時應屬圖利。縱有人出於政治而跟進,但規模不可能大到掀翻陸股。股災說到底是泡沫、槓桿、監管薄弱......自取的。投行不過混水摸魚。
   *但AD兩岸版頭條顯作大。《民眾看淡人幣狂兌換 內地鬧美金荒》唯一的數據是記者致電上海中銀問來的:該行只有「數千元美元」庫存。內地金融中心若美金短缺至此,中港黑市早已沸騰,水貨客都改走美元,過境學童也難倖免。
   此外有趣的是,與上文配搭的《三馬車失動力 實體經濟堪憂》由「作者」亦即非受薪的記者撰稿。週六編採輪休多,用外稿填版可慳錢。AD慣性開支大,但近年銷路廣告齊跌。由老闆扮鄧小平,請職業報人出面cut開支,亦屬高招。

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150711六晚:無奸不政客?(補料)

   繼續看戲,本欲拋開時事。但積壓的課題太多。
   *泛民都說他「奸」。我不知道這個評價有多少truth in it。但否決政改時就明知可能會讓「奸」人連任,現在成功了,又繼續倒他,輸打贏要。看來一講到權位,天下政客一般奸,包括週三當面借在座高官叫「奸人」下台的大狀。發言時愈抑揚頓挫像上庭就愈發嘔心。
   *泛民老黨近年激不及基民派,貴不及專業黨,斯人獨憔悴。這次捉到公屋水喉含鉛,應有助今後一年的區選和立選。事件的矛頭看似港府,但AD就係識挖。一句《胡錦濤曾參觀該邨讚實用》就令人覺得最衰都係共產黨。
   150712日後補:事件以倍數惡化,各報頭條紛指涉事工程商也承包其他4屋邨水喉,牽連《萬戶五萬人》,引起《恐慌》。本週初的頭號關注,再次踢開創科開局的議題。
   *建制媒體引導輿論的能力,與AD不可同日而語!多辦既燒銀紙,更製造反面話題,摺多一份是明智之舉。不算兩份黨報,建制目前有:
   1. 基層打手報
   2. 中產政治唱好報
   3. 中產經濟唱好報
此外還有左右逢源報打邊鼓。
   四報若有料,夠打AD而有餘。無能的話再添一份亦多餘。摺報後省下的錢不如用來做社會事業。
   *從當局日前的打風應變很能看出社會的病。
   1. 對威脅的預測寧高勿低;
   2. 風球每次升降早幾小時就講定先,確保冇人鬧倒瀉籮蟹。
   說到底:為官怕孭鑊,寧枉勿縱。因為,家長求子女保險,打工人求happy hour,都不介意打風作大。唯僱主不開心。但人少,更怕被指無良,寧可骨聲吞咗佢。
   香港社會自我pamper已不只20年,日漸趨向美、澳、加、紐等人間天堂。在那種城郊鄉間成長,對較嚴峻的環境很少抵抗力,恭喜我們的後生,你們趕上文明世界了。
   150713一後補:上述港情也適用於政治化的台灣。AD社長專欄寫人在台灣(大意)說:
   上周走了蓮花來了燦鴻,雷大雨小,沒有甚麼災情。但台北放假一天,人們叫好。唯宜蘭縣照樣上班上課被罵。縣長說:風雨強度顯然未到放假級別,不過「我下屆不選了,因為不能三屆連任。」
     此外,八仙樂園塵爆五百幾人重傷。行政院長探望傷患後,宣佈苦主家屬是公務員的,可獲二十天有薪假,以便照顧。但隨即,為了公平,在其他縣市長配合下,非公務員傷者家屬照樣有二十天假期,他們僱主的損失由慈善基金負擔。明年一月十六日的總統及立委選舉對有意參選的已迫在眉睫。

150711六晨晴:夏季日劇debut screening

   昨繼續放自己假。午後做gym,飯後本欲上博,但見日本各大台的夏季劇同日在中文網debut,索性當晚看完。初步結論是:
   《侦探的侦探》:節奏快似美劇,有點跟不上,女主角外型也不討好。但行業有趣,留。
   原來,日人出軌多帶旺私家「探偵」(日語讀taantei,即中文偵探)。但偷拍偷聽氾濫,偵查對象反擊,反過來請「反偵探」起騷擾者甚至委託人的底,逼使其知難而退。中國開放後,港男北上包二奶,電視常見私家偵探的廣告。現在肯定也有反偵探,此劇會有共鳴。
   《年龄歧视》:借大企業以正重男輕女、男對女猥瑣的社會陋習。政治正確,但衰拖,不夠料,橋段對白重複。女主角更naive到難以置信,大概日人喜歡這種誇張。最多再看一集。
   《酒店礼宾员》:借任勞任怨日式貼身服務來激勵初出道者的職業(日文漢字「仕事」)片。想了解,但問題同《年龄歧视》,最多再看一集。
    至今看的四部夏季日劇,唯一喜歡的是日前說的《风险之神》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150709四短8號波除下後:我擔心大海多過股海

   今晨交貨的job多年來最tough,斷斷續續熬了個多月。趁今天沒有gym班,放自己一天假。
   看了日本昨晚才上的夏季劇集《風險之神》第一集,是年來少有喜歡的日劇(上一部是《錢的戰爭》),男主角堤真一也是我覺得順眼的(女主角不認識)。借大企業內部的鬥爭來講產品安全,中國應擱下對日鬥爭的面子播一播。
    日人也有欺上瞞下的,但責任心與中國人有本質之別。日人一如中國人要面,但有群體和自己之分。日人繼承了武士留下的封建傳統,群體和層級壓力大,不敢卸責;中國人則只關心自己的面子,群體出事,契弟走得摩。
   日本昨晚啟播,我今已看到。真心謝謝兩岸的朋友,通宵翻譯和貼上字幕,不收一個子兒/一分錢。我不知道誰這樣好心,但敢說不會有港人。
   港人以國際化、英文自居,但願做國際義工的百中無一。沒有「免費午餐」的信念早已融入我們的血液,絕不做無回報的事,以免被人利用,反過來教懶人。即使做義工,也很多是為了美化履歷。
   看過日劇後,接著看昨向圖書館預約來講南中國海海盜的書。用共產黨的話說,煩瑣哲學。越來越討厭這種footnotes多過茶、一句常理要反覆講幾頁的學術。埋在這種學問裡是浪費人生。明天還書,不想阻住地球轉。
   特地花2.5元預約,醉翁之意不在海盜,而在南中國海。週邊諸國最近抗華步步升級,走向文革時中國對外關係的邊緣。美日明言聯手對抗不稀奇。重要的是,許是配合菲律賓就中方在南沙填海告到國際法庭,安倍以此為題,把湄公河五國請到日本共商同盟;奧巴馬更把40年前敵國越南的共黨總書記請到白宮,還答應回訪。與此同時,中方將領講明準備開戰。
   單股災或不足懼,但與南海政經軍事合璧,足令北京步入文革以來最寒冷的夏天(文革後初期,署名「夏之炎」的政治著作《北京最寒冷的冬天》一度洛陽紙貴)。
   不是黑心,但我在股市裡冇stake,不介意跌市。你口袋裡錢少了,對我來說東西反而沒有那樣貴。但中國若再在南海打越南,美日不會罷休。更莫說打美國的小弟阿菲。
   月前看NHK一年前的紀錄片《解禁集体自卫权将会带来什么后果》。原來日文裡的「集體自衛權」並非指1.2億日人作為一個集體,而是日本與國際盟友的集體,也就是中文的「攻守同盟」。日美有此協議,則任一受到攻擊,另一國有義務出兵。但中國打不到美國,這項同盟其實是保日。美國說:你郁我兄弟就係郁我!
   日前又看了BBC去年九月播出的紀錄片《Flashpoint, South China Sea》。記者坐菲律賓漁船到有爭議的海域視察。當時之所以拍片,就是因為中方在礁石上填海造地(圖:中方版本),菲律賓認為是建造軍事基地。不愧BBC,一開頭三句就道出了整個背景(雖然是美菲立場):
   1. 南海過去70年來都由美軍獨力巡邏,現在中國要落實「主權」,too close for comfort(這句英文是我加的,非出自記者)。
   2. Spratly(南沙)群島在菲律賓西北約400公里,在越南東南大約也是400公里,但北距中國約1,000公里。言下之意,問你誰更像主人?
   3. Spratly名為群島,其實只是礁石,只有一兩個可容人。除了台灣在其中一個駐軍,另一個菲律賓自馬科斯時代就已派人移居,現有大約20戶,住草棚,但有水泥建的學校。當地是熱帶,島上只有幾棵椰子樹,沒有電,長年曬到燶。但赤貧戶在國內難生存,故接受政府供養,霸住個島也算是為國出力。中國若趕他們走,國際上將千夫指。

150709四/3號波:Back in business...

  The longest absence I can remember. Dare not even check when was the last time I went on the blog.
  Not much of a concern. Not personal business, not even the market craze. Simply bogged down by a ill-managed work project on my part. Just submitted, thank God. Eager to catch up with the loss in time.
   The market crash doesn't concern me because I simply have no market. Believe it or not, my position in the pool is about the order of 10K. The only stocks I have are the minimal subscribed amount when a number of state banks had their IPOs about 10 years ago.
   Yesterday during lunch with friends, a casual glance into RT instant news caught the no. “-2100”, the largest fall of the HSI I could remember. This morning, a similar glance gives me the no. “+1000”. My reaction to these wild swings is simply “what a theater”.
   But I am worried, not about A or H or the HKSE per se but the fate of the nation if the state-administered rescue finally proves to be one of the largest financial disasters on earth, 10 or even 20 times the scale of that of Greece.
   I am a journalist but not a traditional one. I am much more interested in the effect of presentation, therefore the actual influence than simply what the facts are. I don't believe in the 'facts' dogma.
In this respect, the Apple Daily is of no match. For the same facts, they can summarize a convince judgment in about one sentence. The headline of their front page today is a classical example of this achievement.
   Back to my Chinese language:

   AD頭版新聞的標題濃縮如下;《中港融合股巿攬炒 資金找最流通市場對沖 A股停牌潮 大戶套現抽乾港股 中國自製危機 過度槓桿引致 同公司A發公告、H停牌 中央再出招嚴懲減持 外資券商開始看好A股 》。
第一句《中港融合股巿攬炒》就道盡了AD所代表的意識形態的核心,成為口頭禪。這就是:
   「泛民+佔中+本土」從反共/自保角度出發,認為梁所代表的「中央和港建制」以經濟融合為名,其實是藉此在政治上融合兩地,從而死命抗拒。
   該報接著在評論版來一句《梁特唱好北水南來 股災凸顯風險》,將矛頭集中在這個被指地下黨員的人士身上。
你或許不屑這種新聞處理,但新聞其實就是政治。而只有AD有這個本事,所以影響力贏不只一條街。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150701三晨雲:最難過的七一


   今回歸18年,本應「實發」,無奈政改令建制的死穴表露無遺,成為最難過的七一。
   AD借副刊來《戀殖》。大英帝國雖不再日不落,但米字旗仍在海外前臣民心中飄揚。「事頭婆」ERII沒有敗掉老祖宗ERI創建的功業,老懷安慰。
   但內地忙於救市,暫顧不了香港的政治死結。明天港股會反彈多少?
   高鐵現預計超支1/3 200多億,再3年才能通車。應故意預鬆,計埋今後再超的開支。我懶計:700萬人每人要出多少?
   剛看電視,上月是港有史最熱的六月?
   笑我沒有軟實力?強國以「中華大國氣勢傳播中國正能量」抗衡日本AKB48、南韓「少女時代」的性感、顏值、賣萌。文化部轄下藝術院出面,56個民族各出一16-23歲少女組成「五十六朵花」,白T恤、短裙上CCTV唱《中國夢最美麗》(),奏古箏、琵琶、揚琴。你會追捧嗎?但稱「CN56」不更明確嗎?
   寫得最差的新聞:昨實時只說印尼軍墜落民居死x人」,怎知到今天仍說《軍機墜民居逾百死》。還以為是只有1-2人的戰機,傷亡的多是地面平民。原來是載人的美製運輸機C130,逾百罹難的都是乘客,地面遇難佔3人。若一開頭就說《載客機墜落民居》,就不會有此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