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了BBC 07/11播出的25分鐘紀錄片《Made in China Club Drugs》。主題是港人耳熟能詳的「K仔」或ketamine/氯胺酮/克他命。負責採訪的白人女記者會講普通話,但操北美口音。會講中文的英國人大概不多。
原來,K仔能迅速冒起成為第二號毒品,僅次於海洛英,因為售價平、易生產。至於長期吸食的後果,也就是港府廣告說的:失眠、失禁....。
或因此,這方面的世界工廠與港近在咫尺:粵東陸豐地區的博社村。問題由來已久,前年的大掃蕩出動直升機,恍若美軍在阿富汗、伊拉克「剿恐」。過百人落網,包括村黨委書記,搜獲的K仔以麻包袋計。
片子說,博社附近的出海處20年前就以走私見稱,使我想起同屬粵東、方言相近的汕頭。粵東自古較窮,但不像珠三角的四邑,福建的廈門、福州,不喜歡移民(海外唯一的據點是泰國),似乎寧可撈偏。
但BBC此片不像NHK同樣講中國製毒的紀錄片。前者的K仔主要供內銷,尤其是燈紅酒綠的深圳、香港.....;後者大量賣去日本,觸發其拍片施壓。
幾年前看港青入夜上深圳啪丸的新聞就嘆息。內地對毒品嚴苛,為了貪平而坐監,刑期和獄中待遇都較港差得遠。只求歡愉不顧後果的年輕心態,由此可見。內地雖貪腐,可靠錢甩身。但北上買K仔的,家裡不會有錢。
世界變得快,而中國人靈活。一雞死一雞鳴,博社遭掃蕩後,你猜世界工廠會轉移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