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120229三陰:奧斯卡無意外


84屆奧斯卡獎無意外:最富創意的《The Artist(星光夢裏人)囊括女主角外的所有大獎,最佳外語片頒給批判美國現階段頭號敵人的伊朗片《A Separation(伊朗式分居)。《Incredibly Close》食白果很好,總算不被九一一纏死。

香港已上演的,我大都看過。現在等著看《A Separation》《The Iron Lady》和新版《Tinker, Taylor, Soldier Spy》。
大陸的《金陵十三釵》不入圍有理。台灣歷來最有希望的《賽德萊巴克》若將六小時的本土版濃縮成兩小時參賽,相信可以入圍。你的《Avatar(阿凡達)再真確,也要讓我愛看才有機會當選。有海外港人說,電影之前的劇集版很好看,或應找來看。港人熱望的《桃姐》不入圍亦意料中事。本博說過,荷里活要求有意義。用家傭對美國人來說是「舊社會」的行為,主僕情再感人也只是「私事」。這次的候選片《The Help》同樣講家傭,但主題是反對歧視黑人。

Hugo in 3D(3D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是我至今看過的六七部3D片裡,立體效果最多、最強的,視覺上也最美。可啓發兒童的幻想、探索,不因逆境而苟且。但港譯「奇幻」有誤導,情節裡並無超自然功能。
更大的錯覺是,所講的是電影史,與法國大文豪Victor-Marie Hugo(1802-85)無關。此片是美英法罕見的大團圓。美國大導Martin Scorsese用英國大明星,借一戰(1914-18)與二戰(1945-49)之間一個以巴黎火車站為家的孤兒,向默片時代的法國科幻片大師Georges Melies(1861-1938)致敬。

Melies以表演魔術發家。當時電影剛發明,他一見就迷上,變賣家產,改行拍片。利用幻術專長,成為第一代科幻片大師。傑作包括人工填色片、探月片。頭尾拍了幾百部,一直很成功,但一戰爆發,空前慘烈,世人拒看追夢片,宣佈破產,幾百部底片當廢料變賣以還債。此後隱姓埋名,在火車站角落上開一小店維生。但陰差陽錯,被小主人公發現原來是‘Stephen Spielberg’,再度贏得社會的尊敬。
這當然是西方人最愛的尋寶題材,只不過這裡的「寶」是人是歷史,不是金銀。撇開Scorsese的「老作」,據WikiPedia說,Melies在一戰爆發前夕已陷入財困,後來那幾百卷底片其實是被軍方徵用,熔成軍鞋。他開店的車站是著名的Montparnasse,而最後一幕重新公映他的電影,請他上台接受觀眾致敬是1929年。

120229三陰:商界最需要通識


看報老闆前天就遊艇載特首回港「理直氣壯」的回應,發覺最需要通識教育的是商界。
讓普通人搭順風車船機回港沒人會挑剔,讓握有私權的人士搭也沒有問題,讓老弱傷殘、就醫的病患搭更會被表揚。但讓掌握公權的人士搭,會招來後者「回饋」的疑問。
不怕說,讓我搭,我都擔心本博會有人生疑。何況是全港最有權的人,只要一個眼尾就足以千百倍回饋渡輪的票價。
至於報老闆說自己不做其他生意,與政府無利益輸送何言,此話同樣無知。
英文大報在英治下之所以最最權威、廣告爆棚、贏利傲視同儕,就因為固定獲政府獨家放料,其他同行只能翻炒。今天官方雖無法長期只向一家放料,但仍可在關鍵時刻出手,暗助媒體的好友。報老闆的報紙月前才以頭條針對其特首心水的對手,而且講明是官方人士供料。部分因此,官方被懷疑就特首選舉失卻中立。瓜田李下如此明顯,怎能裝蒜?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120228二陰:「ABC」會成功嗎?


晨早大雨,回南天罕見,上學上班辛苦。看溫度,竟與紐約相差不遠。

老曾不選早已通天。但中央最怕不確定,不會允許流選。既然開明、有民望,等入閣吧。
同樣地,葉劉不可能入閘。但有志可嘉,再過五年已遲暮,入閣吧。
但葉劉心頭高,怕不會幹。特首也恐怕擔心兩人功高蓋主。有此量度的怕只有董建華這類傻好人。
生怕肥豬無人頂替,「ABC」也就是anything but wolf也就成為淮海決戰。最有影響報昨頭條引述「來自北京消息」,稱《料獲習近平撐腰 xxx當選在望》。看似報料,但相信接著的標題《狼若上台 土共將當家作主》方為真,把習擺上台只是反間計(120229部分証實:《港大民調 傳中央力挺 梁民望急跌》)。以建制轉民主成為傳媒寵兒的元老昨加入放料。該報今有專欄問《特首還是特務?》也就是我日前提到的Gestapo論。全球數一數二的新聞周刊《Economist》網頁指香港政治是《Wolf in pig's clothing》,大概借用「扮豬食老虎」的港諺(後補:就公務員怕狼說,120229指《官及早搵工》)。
創意無限,我給「屠狼」想一個:效法俄人,把狼比作力爭再做一哥的前KGB頭子普京。又或者借用金庸名言,呼籲「倚天屠狼」。
「天」是誰?見老曾偈語:《小圈子選舉 點叻都要「天神」指示》。既不證實國家機密,但又人人都聽得明白,智慧高超。
「天」肯出馬,「屠狼」易過借火。但不可能,因為最怕沒人接手。

北京昨據說三部的士有兩部拒載(),抗議份錢(管理費)高、油價和管理苛刻。有說抓了人,因為大城市工會在兩會之前抗議,非同小可。
內地近年精神與物質背馳,仿佛第一世界軀殼套在第三世界心靈上的怪胎。現在趁雷鋒逝世五十周年向他緣木求魚,在意識形態上宣佈投降。
澳洲的宮廷政變與香港特首選舉有一個共同點:小圈子(澳洲是執政黨;香港是選委會)裡的主流派與民意背馳。這在英式制度下屢見不鮮,英國鐵娘子時代就出現過。普選制度靠重選來解決。但香港距離全面普選可能還有10年,矛盾會愈來愈深。
卡塔爾全球最富,但有靈魂嗎?


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120225六陰:寫在奧斯卡之前


奧斯卡36小時後揭曉。由於大片趕在揭曉前推出,最近看戲多。最愛《The Artist,次之是《My Week With Marilyn》。

The Artist(星光夢裏人)
法國人用他們最討厭的荷里活影圈說事。最富創意的是用1920年代默片的形式攝製,只有黑白的光影,沒有聲音,對白靠”read my lips”。香港的廣告以愛情為賣點,但我看到的是人如何應對非個人力量所能扭轉的重大變革,特別是科技也就是生產力的飛躍。1930年代初是默片被有聲片淘汰,八十年後的今天則是文字、紙張被視像和網絡排擠。再過十年說不定又有新的「霸權」。在上一代生產力中成長的一代如何面對?
荷里活的默片皇帝偶然在片場認識了一位善舞的女臨記,提拔其配演,一炮而紅。兩人成為最賣座的銀幕情侶。女的仍屬影迷時即心儀天王,現在朝夕相對,天王也心動。妻子離世後,兩人本來可以名正言順,不料美國大蕭條、有聲片誕生,默片一落千丈。女的搖身一變成為有聲片天后。但男的認為唸白是旁門左道,靠臉部表情、身體動作方為真演技,堅持只拍默片。片商棄用加上股災損失,默片天王淪為劏房住客,靠酒來麻醉。
但女的情深一片,暗中助他維生。男的發覺自己原來在「食軟飯」,痛不欲生。女的最後以票房地位逼使片商讓她倆再演對手戲。但男的堅拒唸白,在戲裡只賣舞技。結局皆大歡喜。
這會否就是Fred  Astaire和後來Gene Kelly歌舞片的由來?我來港初期看過不少,但並不欣賞。當年歌舞片以男星掛頭牌,很少女的。性別歧視?

Extremely Loud & Incredibly Close(響在耳邊 近在眼前)
影帝Tom Hanks和影后Sandra Bullock擔綱的這套「九一一」電影,我只喜歡片名。
但其實,天王天后都只是陪襯。Hanks只演了頭十幾分鐘,就在事件中與世貿大樓陪葬;演他妻子的Bullock嚴格來說也只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演他倆獨子的童星Thomas Horn,在導演Stephen Daldry的原意裡大概是「擇善固執」、敢作敢為的小英雄,但對我來說,比歹角更討厭(此子在戲裡的表情也的確有點邪)。當然,這出於我對一些人個人主義強到行為乖張的偏見,換了美國人可能會欣賞。因此,如果你看到美國的影評讚好,完全正常。
故事用一條鑰匙把九一一與西方人最崇拜的冒險探索串起來。童星不忿父親死於非命,只根據一項近乎大海撈針的線索,手執遺物走遍紐約市(我本來不打算看,後來因為想看住過七年的紐約),找尋其所能開啓的物件,看是否藏著些什麼。為此整整花了一年。不過這不是《Da Vinci Code》《National Treasure》這類神秘解密片,而是「寫實」的勵志故事。最終發現鑰匙是關乎別人天倫的重大物品,他父親無意中得來,根本不知道其存在。原璧歸趙,幫了別人,童星也解開了心結,與母親重新出發。
此片主要描述童星的偏執,別人不幫他解密誓不罷休,甚至近乎歇斯底里。Standing in my way的話,即使因為喪夫而痛不欲生的母親也冇情講。

My Week With Marilyn(情迷夢露7)
基於真人真事,Like度僅次於《星光》。導演Simon Curtis我沒有印象,但男女主角Michelle WilliamsKenneth Branagh很討好。前者演活了當年風靡全球的性感女神Marilyn Monroe。後者演英國世家子Colin Clark,自幼入名校受紳士教養,卻迷上電影,一畢業就向莎劇泰斗Lawrence Olivier爵士自薦,只要能入行,做什麼都行。用香港打比方,望族的長子不繼承家業,卻跑去做「戲子」。
爵士的助手正啼笑皆非,大西洋彼岸傳來:應邀與爵士擔綱演出的夢露小姐即將駕到,停留七天。天王巨星派頭大,務要使其賓至如歸,最怕過得不開心,影響拍戲。爵士見這隻飛來蜢頗為乖巧,於是將dirty job扔給他。沒想到青年紳士體貼謙恭、應變靈活,女神連說likey
碰巧女神與新婚夫婿合不來,心情沮喪,得好青年從旁慰藉,大為感動,臨時加演姐弟戀。但一場激情不過三四天,女神就要返美,做回世人的偶像。登車告別前,兩人冷靜地相擁。此後未再聯繫。六年後,長期靠藥物穩定情緒的夢露死於濫藥,終年36歲;英國小子則真的在影圈事業有成。
對我來說,最有趣的不是兩位主角在倫敦野外光天化日上演鴛鴦浴,而是英國人的內斂如何被荷里活的魅力融化。夢露包得密實,想逛街散心,不料被路人認出,跡近暴動。怪不得英國國寶要借女神來拍片打市場,世家子也不怕戀上夢露敗壞家聲。

My Name is Khan(阿漢正傳)
Bollywood(寶里活或寶萊塢,印度荷里活)借美國人最痛的911故事為伊斯蘭信徒平反。港譯《阿漢正傳》暗示係另一套《Forrest Gump》(阿甘正傳)。
三藩市的一個印度移民家庭本來其樂融融。911觸發對伊斯蘭信徒的仇恨,生意被迫結束,愛子更被毆死。出身印度教的妻子遷怒伊斯蘭教的丈夫,把他逐出家門。丈夫發誓找到美國總統,告訴他:「My name is Khan. And I am not a terrorist.」。此後大半年,他在全美奔波,追蹤新聞,務求先一步趕到總統出席活動的地點,擠在人群裡喊出這句話。為此花光積蓄,搭便車,餐風露宿,沿途靠打散工維生。
男主角有此傻勁,除了少時母親的家教、深愛妻子和為遇害的繼子申訴,可能也因為天生自閉,不善言語,但耿直執著。
這部戲一如《阿甘》,在美國歷史中插入虛構的影像來激勵國人。911後,美國最大的災難是颶風。一些窮鄉僻壤被洪水圍困,住房單薄,對外聯繫斷絕,水位持續上漲,居民束手待斃。男主角不顧安危,獨自趕到災區與黑人朋友攜手抗洪。超乎種族和宗教的情懷終於改變了美國人對伊斯蘭信徒盲目的仇恨。
主角黑白分明、堅持信念、對的就做、莫理閒言的善行是典型的美式勵志教育。但救災的情節顯然是幻想。
《阿漢》就如《阿甘》,情節虛假,說教明顯。但主角擇善固執、戅直真誠到近乎傻,令人愛憐,縱使明知道是童話,也受之如儀。
戲裡不止一次強調,世上只有兩種人:好人做好事,壞人做壞事,此外別無膚色、宗教之別。這也就是美國人最愛說的「color-blind」。美式關愛不錯好過中式的儒家,但把好事推到極端,很容易物極必反。中共教會我們,宣傳與現實相差太遠只會造成逆反,認定所有好話都是騙人的,人人為己方為真
「歧視」除了無意識的偏見,客觀上存在著物質基礎。貧窮和受教育少與文明程度有正相關,而歧視背後往往以犯罪率等統計據數來支撐。宣傳教育、打擊犯罪只能減輕問題,滅貧輔以道德培養才能除根。不錯,有人飽暖思淫慾,但更多人衣食足知榮辱。不承認歧視的物質基礎,一味勵志,最終是自欺欺人。
單靠善心不足以解決問題。我們願意為非洲捐錢做義工,因為當地的饑民、病人距離我們十萬八千里。如果他們在門外露宿,有幾家人能夠容忍?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120224五陰:再見2003?


過去這十天八天,不止一次,一覺醒來如同隔世。700萬港人做夢都沒想到,本以為毫無競爭的「小圈子」選舉,竟然精彩過美國大選、澳洲的宮廷政變
若此,倒真的要謝謝硬要參選,令這些深層次矛盾浮上桌面的「高人」。不但更堅定了港人對普選的信念,也讓中央認識到,香港訊息開放、法制觀念強,加上建制分裂,操縱選舉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除了真正普選,別無他法。
公子若出局,將會遇到下一個難題。高人意識形態的仇人多,被視為靠黑材料贏對手的「野心家」,一旦上台,會將香港帶進地下黨主導的Gestapo時代。施政會遭到公務員和知識精英抵制。

還有五天就截止提名。建制如果頭兩名不是人,第三個被指地下黨,第四個有23條的前科,臨時不可能找人替補。透過打破小圈子的如意算盤來間接為普選開路,相信是這次選舉最大的收獲。
上周的「唐地宮」事件本已夠大,但比起本週的「曾大屋」(圖:外觀和內貌)又濕濕碎。今午官方針對唐對手公開的材料,又加深了精英階層私相授受的印象。
昨在電郵裡與友人說,我們可能再見負資產、「23條」和沙士三管齊下的「03」,且看這個回歸日有多少人上街「迎接」當天宣誓就職的特首和新班子。即非再來50萬,20萬就夠嗆。
唐僭建明知故犯如果是stupid,曾以特首之尊租用相熟富豪的頂上皇宮則是名副其實的insane
唐從未以宗教為標榜,酒色財氣縱不適合當領袖,但俗人「犯罪」情有可原。曾向以虔信徒身份示人,到處黐飲黐食甚至黐住,怎過得了《聖經》的關?

台灣的林來瘋是好事,我們的曾來瘋則是糟得不能再糟。曾集中「港式叻仔」最壞的層面於一身,以致一個最精明的人犯最低級的錯誤。他勤奮精伶,體恤上意,辦事有效,但小人物特性不脫,為人小家,地位conscious、貪圖特權、愛小便宜。四百萬年薪對常人無疑高不可攀,但與他日常所見的權貴相比,又顯得「寒酸」。只要有機會,樂於享受以個人收入難得的招呼。
由於這種僥倖心理,他自欺欺人地以為,為豪門款待支付公眾價格就已符合公職人員的操守。雖然,三歲小童都騙不了。

同樣令人心寒的是,幾份大報在這次選舉中各為其主,幫到出面;連政府也被懷疑放料幫商界寵兒打擊對手。一高一低兩份最有影響的報紙和有錢但銷量過氣的老牌報出發點雖然不同,但屠狼不遺餘力。反過來,與最有影響報誓不兩立的號稱最大銷量報則殺豬咁叫。特首由於上述嫌疑,在近日連串的貪小便宜事件中被後者串燒。
這股傳媒風肯定會由今年稍後的立法會選舉延續到五年後的特首「普選」。最終與台灣看齊:報紙黨派分明,讀者也各按口味有所選擇。


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崔家》之二:生の辨


(注:《崔家》系列是我的家事,上載純粹是留個紀錄。想看時事的朋友可以跳過去

我生於19458月第一顆原子彈下廣島「前夕」。幾天後,第二顆下長崎。出生大約十天,日本宣佈投降,中國人的八年抗戰終於熬到了盡頭,香港光復,韓國和東南亞也都守得雲開見月明。
因此,我的出生既可說帶來了和平,但也可以說帶來了人類生存最大的威脅。中年以上的人,特別是亞洲人,相信偏向前者;但年輕人,特別是西方人,剛好相反。我傾向前者但可以理解後面這種「溫室的和平主義
從自己的生日,我體會到幾乎任何事都可以有正反兩種解釋。看好還是看淡、喜歡還是討厭,很視乎個人的性格和背景,說得直接些,端在一心。
沒有人認為用原子彈是好事。問題是在當時的場景下,是否有「顯然」可以少犧牲很多人的選擇。注意這裡說的是「顯然」,也就是明顯不過。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無論多正義,也必定無時無刻無人傷亡,其間夾雜著大量無辜的犧牲。指戰者不可能像商界CEO坐在辦公室那樣,在電腦精算的支援下,充分對比得失,而往往要靠良心甚至直覺,在千鈞一髮下作出何時開槍、朝誰開的決定。
我相信,六十六年後的我們不會再重蹈當年美國的覆轍。我不相信會有三戰。但這不表示當年的決定是人類的災難或者有更明智的選擇。

回到我的出生,對於日期我沒有疑問,因為母親講得很清楚。但具體一些就不甚了了。地點母親說是廣州,但記憶中沒說是醫院還是家裡,誰接的生。父親更幾乎沒有提到過我的出生。
生在廣州也許不是疑問,但確切的答案對我十分重要。這個問題暫此先擱下,以後再解釋。

開始有記憶的頭幾年,有幾點值得一記:
幼兒時期,我頭大身短手腳笨,走路晃來晃去,容易跌倒,父親叫我「大頭」。但嬰幼兒通常都趣怪、惹人憐愛,我在這方面相信並非特別吸引。
我由出生到12歲隨父親來港,一直住在廣州大新路323號(幾年前我舊地重游時,這棟樓還在),15分鐘可以走到頭號地標的海珠橋。由於1945-49年的國共內戰主要在長江以北打,廣州相當「太平」,期間內,父親繼續與外地友人合營進口生意。323號樓高三層,「下店上家」:樓下鋪面,二樓貨倉,父母與我和傭人住三樓。此外,叔叔好像也住二樓。
樓裡除了我們家三口和叔叔,還有個別店舖伙計和女傭,包括大概由我出生帶到大約七歲的「阿燕」。說是「個別」,因為我只有幾歲,記不清楚有幾個大人。
阿燕也就是葉德嫻演的得獎角色「桃姐」,一個紮長辮蠟頭、穿香雲紗、梳起不嫁、與我同吃同睡的順德「保姆」。由於母親視打麻將為生命,不碰家事,阿燕是我幼年最重要的人,我一生最大的秘密就是她告訴我的。她也視我為己出,寸步不離。我下雨天甚至要阿燕背上學。
但也正因此,她在我大約七歲時失去了工作,臨行前連與我道別的機會都沒有。在其後的「社會主義改造」裡,媽姐肯定被視為封建職業,說不定被迫改行、嫁人甚至勞教。文革期間更會被翻舊賬。希望阿燕熬得過。如果今天還在,希望有機會去看她。
我大概比一般兒童早一年入學。第一間學校是離家步行大約10分鐘的「石室」()幼稚園。我父母沒有宗教,從不入教堂,逢年過節也不拜神祭祖,甚至沒有朋友信教拜佛。送我去天主教的石室,大概因為以附近來說最有名。那是哥德式的尖頂教堂,以全石材而得名。廣州以至廣東省甚至整個南方以此教堂最宏偉,至今是廣州教區的座堂,相當於香港的堅道。
但我對石室教過我什麼毫無印象。現在回想起來,可能因為廣州解放時我四、五歲。剛入學,私立學校就已被新政府接管(國有化)。宗教禁止辦學,我實際上沒有受過天主教教育。


《崔家》之一:序


我在本博提到過,想把自己的事寫下來,留個紀錄。但做了一輩子新聞,老是被時事扯開。現在終於逼我開個頭。原因是:周日晚無緣無故夢見先父。上次夢見他已不記得是什麼時候。
剛醒來時,夢裡的情景還很清楚,但晚上再回想已很模糊。好像是跪在他面前向他道歉,沒有好好養他。
我無意深究是否有報夢這回事,即使有也想不通why now。父親在1987年中離世,死前不只一次中風,半癱瘓了好幾年。我當時在紐約的中文報館打工。在港的母親和妹妹位居基層,沒有資源和體力在家照料他。幸虧閱報得知,父親早年在廣州認識的一位朋友來港後事業有成,樂善好施,於是硬著頭皮上門。蒙他念舊,接到名下的醫院,最終在那裡離開
記得接到香港來電通知父親離世時,紐約是上午,正是截稿時間(當時美國的中文報紙中午上街,上午是編輯部的尖峰時間)。來電基本上只有一句話:不用趕回來了。我也放下電話,回過頭去趕工。
同年稍後,我告別先後住了十幾年的美國,搬回香港。父親離世令我覺得留在外面沒有意思。無家無產,工作行頭窄,收入中下。在外打工既然挑不起香港的家,還不如回港與家人同住,心想即使香港賺錢少,至少不必維持兩個家的開銷。
而且,我從小住慣走路搭車解決生活需要的鬧市,痛恨開車,在美國只有紐約市區還可以接受。鄉間郊野鳥語花香的美宅,買片麵包要開十分鐘的車,免費讓我住都嫌煩。而我顯然也不可能有錢到請司機代勞。
我把所有積蓄帶回港,同年誤打誤撞,首次為家裡自置單位。但只剩下母親、妹妹和我,父親已看不到了。先父1957年帶我來港,但有點像香港最刻薄的說法,「忠忠直直,終須乞食」。父親雖然早期在上海復旦畢業,但為人謹慎守成,不適合香港社會。我懷疑他在港30年,月入從未超過一千元。最後十幾年由於沒有收入(當時也沒有綜援),與母親和成年的妹妹三人合租一房。由於「寄人籬下」,每隔幾年就要搬一次。幸虧都在市區,而且是平地,交通不成問題。
以上的事在人海裡其實微不足道。只不過現在我去年已晉升長者,無兒無女,覺得應該為家人留個紀錄。之所以把私紀錄放上網,主要是利用雲端(cloud)儲存,即便有一天我無力更新,還是可以在網上找到。二是這個家庭不涉及任何權位、財富,沒有太多私隱需要收藏。這份記錄如果對社會有何意義,那純屬是意外的收獲。
因此,這裡再重覆本文一開頭的聲明:《崔家》系列是我為家庭留紀錄,是私人性的。關心時事的朋友請跳過去,以免浪費時間。
至於寫明是「崔」家,並非我這個姓、這個家有何重要,而是表示與我妻子和她的家人無關。我們兩家人的背景完全不同,在人生途程上幾乎沒有交差點,沒有必要引起額外的聯想。
今後希望每周至少寫一篇。是為序。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120221二陰暖:怎學J.Lin(林書豪)?


本月5Linsanity (林瘋) 發飆以來,J.Lin(林書豪)負責傳送的紐約Knicks七勝一負(後補:此文上博同日再輸一場,亦即七勝二負),先後贏了前兩屆總冠軍LA Lakers和達拉斯Mavericks(台譯小牛,港譯牛仔),反而輸給接近榜末的新澤西Hornets(黃蜂),體育勝負之難測由此可見。
全美為之瘋狂,不僅因為他8場的數據壓倒多年來各大球星初出道時的表現,更因為是幾十年來最大的冷門。為Lin所造的新字裡,前輩Shaq O'Neill最中的:LINderellaNBA本來對這個亞裔「妹仔」懶得一顧。連做夢都沒想到,臨時派他頂檔會令賽果一再翻盤

我沒有訂now,只在親戚家看過林書豪壓倒天王Koby那場的錄影。但他每一場的經典,包括刻意run  out of time,等到最後一秒才射入三分波制勝,令對手冇仇報的那一球,YT上都有。顯然因為在美國成長,J.遠勝從小在速度慢、體力強度弱球場上成長的中國外援。NBA先後的中國中鋒王治郅、姚明、易建聯,體力我不敢說,但講速度,易快過王又快過姚,姚明拖慢整隊,但有76超班身高作補救。王和易的7高度並不超班,也就輕易被黑人壓倒。易是廣東人,身形更嫌單薄。姚明開始打NBA時,我就擔心他不夠人撞。幸虧後來增重,至少做到不被對方撞開。

看他興奮時的動作和表情,J.在這方面是完全的美國人。他的謙遜來自基督教,並非中華美德。但他的確是台灣的產物,在台至今有至親,大陸爭不了。他能用國語接受電視訪問,在美國成長的兩岸下一代裡並不多
台灣一向愛籃球,而且事必言美。現在爆出個幾十年一遇的美國天才,自然興奮若狂(上次大概是少棒奪得世界冠軍),趕快把陳水扁汙染的「台灣之子」美譽過帳。但正如上述,J.的教化來自美國,稱為「台灣有種』」更恰當。
但急於溢美、希望多出幾個J.,也容易附會。台媒《從林書豪身上學到的10堂人生課題》一半是美國的self-help濫調,另一半是廢話1.相信自己,就算全世界都不相信你:2.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別搞砸;3.家人永遠會支持你,所以也請支持他們;4.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創造屬於自己的風格;5.睜大眼睛,別忽略隱藏在身邊的潛力;6.勇敢做自己才能獲得愛戴,別老想學別人;7.切勿自滿,常保謙卑之心;8.若你能讓身邊的人變得更好,他們會永遠愛戴你;9.永遠不要忽視「信仰」的重要性;10.努力、努力、再努力。

美式勵志最壞的是只鼓吹獨立和勇氣,不提失敗的後果,而不是正反並列,公允地讓人抉擇。年輕人追求理想,拒絕營營役役,應該鼓勵。但應講明風險,有失敗的打算,不要事後來埋怨師長和社會。只傳遞「我一定得」的信念是害而不是愛。其實,美國人太天真,中國人太現實,都不足取。但美式理想佔據了道德高地,令中式的實際聽來胸無大志、反動保守。


追本溯源,美式理想是北美洲二三百年前時空的產物。土地像中國那樣大但肥沃得多,只有幾百萬歐洲移民,可能只是中國人口密度1%。原居民的印第安部落早期大概也有好幾百萬,但生產力落後歐洲不只一千年,無力抵禦其圈地。同樣重要的是,北美洲東西兩岸距離另一邊的陸地幾千英里,直到一百年前舊大陸的國家無力大規模進侵。這幾百萬白人想走多遠就走多遠,連歐洲的皇帝也管不了。唯一的限制是牛仔片裡移民之間的競爭。
美國人的理想和氣派源於「腳下任我行」這種全球獨一無二的地利,歐洲的人口密度都學不來,更不要說擠昏頭的中國和印度。有些美國人因而自視為上帝的「選民」,天主特地把地球上最好的大陸留給他們。美國即使今天漲到三億人,人均土地和肥美度相信還是全球數一數二。撇開優厚的條件來照搬美式理想,只會好高騖遠。

120220一陰暖:一垂死,一空歡喜


網友Patrickov反「狼」可以理解。撇開選委利益不談,此人有兩種印象根深蒂固:泛民咬定是「地下黨」;欠人緣,攻心計,說得難聽是「奸角」……。這兩個「印象」相信都掺了水份,但十分成功,即使五年後再選也不容易消除
唐今午雖堅持高票報名,但以黑材料的嚴重性,很難想象不退選。
倒唐顯有部署。「唐宮」火山週四爆發,週五全城瘋狂。但週末兩天退燒後,今又有緋聞接上。至此已有三四宗,「後宮三千」的話題已成。
29日截止報名後不得退選。為了逼退對手,今後八天內,黑材料、反擊、哭訴、溫情、告狀、選委跳船、……什麼事都可能發生。
月前就有友人說,黑材料很多。唐的弱點在knowledgeable圈子裡既如此公開,而對手的把柄較少,參選只會挨打。毫無自知之明,怎做得了大事?
但靠醜聞來逼退對方,被抹黑者固然受損,對手亦會被懷疑出橫手,建制最終予人烏鴉一般黑的印象。今《蘋果》社論趁機罵《群醜》。
建制雖受重創,也展現了救亡的能力。除了范太正外遊,曾鈺成和葉劉一看唐不行,立即表示有意頂上。葉劉向有此心,重要的是曾,擺明傳統左派不接受梁。曾聲稱目的是「團結建制」,暗指唐、梁分化建制,只有他能一統。
曾若出馬,樹敵多、形象硬的葉劉不會有機會。
范民望高,沒有地下黨的包袱。若加入,曾會留待五年後的普選。
所有這些人,阻梁的目的似乎多於當選。
至此更証實:梁不會有機會。泛民、公務員、知識階層、商界、金融界……都排拒。唯一的鐵票來自社福界和個別專業界。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120217五陰:為何沒人翻譯她?


Anchee Min(閔安琪):女,在大陸成年,1980年代中赴美時,幾乎是英文文盲。至今出了八本英文書,除了自傳性的《Red Azalea》,主要是中國「歷史小說」,大概類似由台灣高陽到今天大陸「二月河」的作品。
成年後才赴美的大陸人由不能寫英文到寫出暢銷英文小說,最出名的是Ha Jin(哈金)。此外好像還有一個用大陸犯罪黑幕美式thriller,包括公安、國安的角色。
哈金由於出身,初期小說主要講軍隊,是大陸的禁忌。台灣幾乎都有繁體版。但大陸近年也出了兩本政治性較弱的。他去年更首次用中文寫書,紀念南京大屠殺八十週年。寫犯罪的這位我記得也見過中譯。
但兩岸繁簡體加起來,查不到一本閔安琪的中譯。她有的書講毛澤東、大陸的宣傳海報,大陸當然封殺。但台灣愛翻譯,範疇且已超越起先美國的來源。大陸如果因為政治而不翻譯,台灣既可獨家銷售,又可以將大陸的軍,照理更有興趣。何獨冷落她?
要借一本來看看。

講到書,「唐宮」新聞看膩的話,今天《明報》的一個趣聞很有意思。習近平以皇儲身份訪美,獲27年前以縣長身份首次訪美時接待的農家送上心理專家Justin A. Frank 剖釋美國總統的新書《Obama on the Couch: Inside the Mind of the President》,「希望有助於習近平更好了解奧巴馬,令他們更易相處,助中美建立和平成功的關係。」此書認為奧巴馬幼年遭父拋棄,長大後「渴父」,把副總統拜登當父親。
那習近平下次見奧巴馬,應該多講自己父親當年如何受迫害,還是說把父輩的江澤民搬出來。
這位Frank醫生原來從小布殊在位時,開始寫書剖釋總統。但我敢打賭:奧巴馬到中國串門,東道主如果送書教對方看穿自己的元首,肯定被控洩密甚至叛國。

談到寫作,新浪轉載的《中國週刊》報道《無處安放的書桌》(news.sina.com.cn/c/sd/2012-02-14/171223932605.shtml)很有意思。由於標題「抽象」,在電子新書目錄裡看到時本想跳過,後來好奇翻開。原來,名作家閻連科正想寫一本中國版《凡尔登湖》來描写其自然之美的北京郊區新家,住了不夠一年就被拆遷。
拆遷的故事,作家聽得多。但原來問題不僅是結果,而是過程。作家自己親歷過程,纔算明白「國情」。由此文的lead可知,淡淡的哀愁比憤怒的控訴有力得多:
20年來,閻連科用荒誕的虛構內容來反諷現實屢次獲奬。可現在不得不承認,『現實生活的荒誕遠遠超出自己小說的描述』。」5,000字的報道偏長,但幸虧流暢易讀,在中港衝突中有助於我們明白大陸人一些行為的來源。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120216四:Big earthquake hits HK.



昨起有感冒先兆。除了疲倦、怕冷,近年口腔常見的菲滋更首次生在喉嚨。

今天看完新聞、完成本週的兼差後,穿衣蓋厚被倒頭睡去。傍晚醒來,電視新聞進入早期笑片《It’s a Mad Mad Mad Mad World》的狀態。九龍塘約道5號和7號門外今晨吊臂林立,使人想起star war;今天傍晚更擠得水泄不通。與此同時,鐵娘子出鏡,WhatsApp裡收到很精彩的新聞創意。靈感取自今天廣東北部的地震,香港據說也有人感覺到。
看著看著,想起海外幾個很關心香港的朋友,發了個電郵。但事實不必講了,新聞怕早已看完:
small earthquake hit 河源in northern guangdong earlier today. But damage was magnified hundred times when the shock wave was blocked by a big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in hk's Kowloon tong. casualty unknown. But cannot be ruled out. residents with construction cranes flock to the area see if they can do anything. Check ur news. More shock may come any time.
剛發出此信,還來不及看實時新聞,友人就問:他的解釋,你接不接受?
我想都沒想就說,除了他的家人,大概很難有人接受。
原來屋主說,僭建是妻子的責任,因為挽救婚姻而進行。
在家庭危機下這樣做或無話可說,但去年中僭建屢上頭條後,怎會至今都大安主義?這不只誠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樣怎樣治港?

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120215三回南:Who cares about 紅早還是南早?


美國林瘋,希臘窮瘋,香港鈔瘋。中銀百年紀念鈔即賺4倍,昨晚總行門外的人龍在對面的花園和大廈打圈。香港年來炒風變本加厲,首先是熱錢多息低,股樓無出路。次之是內地暴富,13億人無物不掃。三則本港基層謀生難,見縫插針。四則南亞裔激增,成為最低階層,由掘路到偷搶都有。
唐家家財億萬,怎會除了助選的公關,沒有家業和生活助理?既承認僭建,就知道傳媒會跟進,為何不是同日派人到物業做功夫?官員來視察本屬交差,現在不得其門而入,連政府都下不了台,非得天天跟進不可。唐未來五年真的打算對外靠公關應付一切,實務扔給司局長搞掂?
右報社論說:《豬狼過失都要窮追猛打》。我一直相信,該報為了證明小圈子的選擇必屬垃圾,豬狼必定都踩。但兩害之間取其輕,對狼用盡全力,務使其不得翻身;但對豬留有餘地,最終讓其補位。上任後再打。
今後這五年,該報會為了首屆「普選」力踩建制的人,令其即使當選也灰頭土臉,管治困難。
《王光亞發功《南早》變紅早》的新聞有趣,但沒有significance。香港踏入1990年代後,社會重心由英國人轉移到華人身上,英文人難再壟斷消息來源,英文媒體迅速邊緣化。加上壹傳媒打破了中文傳媒的顧忌,報道辛辣,受眾投入,中文成為傳媒主流,只有不諳中文的5%才不得不靠英文。西方人在港創辦的兩份新聞周刊先後停刊,一份英文報免費派都幾乎沒人要。餘下的「大報」實際上也已淪為小報──除非染紅後獲當局「開小灶」,在中國消息上壓倒美英大報。
香港目前更需要的是:每天一大早將中文傳媒的焦點濃縮為英文,縮小外籍決策者與社會的差距。
機器翻譯目前可產生基本的語義。當然會鬧笑話,但並非像文人說得那樣不濟。只要有足夠人手,一兩個小時內應該可以產生通順而無重大過失的英文。一如Google當初用機器彙編Google News,英文報和英文記者必踩得一文不值,但英文社會會很歡迎。
選稿的編輯和機譯的審稿可就地聘請,成本遠低過西方媒體駐港開支。


登基前到美國拜會,習近平風頭蓋世。若選在214日見奧巴馬真是借情人節暗示「美國我愛你」這樣俗,我懷疑有多少美國人受落。
但對港人來說,過程中最諷刺的是再見董建華。「腳痛」事件七年後,當年帶頭轟走「老懵懂」的右報再次用他做頭條。但現在罵他沒人看,改為似讚實踩。稱他《四伴領導人會華府元首》,實則只是《嚮導》。香港舊稱「帶街」,內地稱「陪同」,連跟班都不如。
但回過頭來想,當年對老董是否只有刻薄而無建設性,用盡了我們負面的精明,但對改善問題無助。此人無疑不諳管治,但起碼忠直盡責、沒有私心。我們重能力不重人品,迎來了最精的精仔,滿意嗎?
精於引導輿論的大報請來右派的滅蝗運動精神領袖和左派的無國界社會主義者飲茶辯論。表面上是真理愈辯愈明,實則維持對大陸的壓力,以免被狼豬之爭轉移。
文化人極左極右很容易。「文化」來自腦筋和背景,純口水,本錢輕。記者講話還要證據,評論只是想法,所謂「意見盡可自由」,講得多快就多快。受眾誰信誰負責,講者才不管。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120212日陰濕回暖:兩大transitions


連日兩大transitions一悲一喜。昨晚親人來開Valentine餐,我沒有now,人人iPhoneiPad追看NBA首名美國華裔Jeremy Lin(林書豪, 圖中17號outsmart 天王Koby(圖中24號)YouTube。接著今晨傳來Whitney Houston的死訊,終年48

我對一獲派上場就為紐約Knicks (全名Knickerbockers)連贏五場的「Linsanity」(L-insanity,他父母的祖家台灣譯作「林來瘋」)或者「Linpossible(L-impossible)沒有那樣興奮(說得更狠也許是「Lin-ch-‘im」)。並非看不起自己華人,而是像這位虔誠教徒說的:
「不因現在的瘋狂而迷失自我,會繼續以最壞的打算去準備比賽,畢竟路還很長。」(港報譯。我沒有查英文原文)
再看幾個月,方知他近日的神勇能否穩住。Wish him the best. 你如果有信仰,為他祈禱求福吧。He needs it.幼苗再茁壯,也會被瘋狂的預期和贊許crush。對手也必定「嘜」死他。巴塞羅那的美斯本屆就很失色。他橫掃球壇已好幾年(唯一失意的是為祖國阿根廷出賽)。但球員生命還有10年,最怕中段隕落。


Whitney的噩訊令人哀傷,直覺上是步另一樂壇icon Michael Jackson的後塵。問題是是否自己選擇終了。全盛時的天籟《Greatest Love of All》大概只有Celine Dion演繹的《Titanic》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可比。惜感情坎坷,長年濫藥。若非傳來死訊,早已被人遺忘。
她與MJ頗為相似,年齡相差不遠,天賦異稟加上出身音樂世家,1980年代的「黑藝熱潮」紅遍天下。但都被瘋狂的成就壓倒,大起大落,死得突然。無論這裡是否有信仰和無信仰的分別,J Lin的自覺都發人深省。中國話說,最怕勝利衝昏頭腦。



相信是趕在本月26日奧斯卡揭曉前讓公眾評比,過年後大片擠爆影院,我連看四部(見前兩博文)。餘下未講的美國大選應節片《The Ides of March》(選舉風雲,英文原名我至今不甚了了)最浮淺。政治靚佬George Clooney再次借銀幕警世,但只有sensation,少了內涵。民主不是神,政客更只是人,再有理想也不免私心,「口頭願意,身體卻軟弱了」。表裡不一,求勝不擇手段……本片並無新意。有Clinton -萊溫斯基醜聞在前,連總統參選人性侵實習生的主線都很一般。
上周公映時,更有1960年代初的白宮見習生著書,指被肯尼迪誘姦、逼墮胎(肯尼迪是天主教徒)。現在來看,美國人最緬懷的這位悲劇總統可說是意大利前總統Berlusconi的前身。性搞作比政治更出名,對象包括「性感女神」Marilyn Monroe。這次的指控應可信。肯尼迪拉人上床時,說不定是引用就職演說的名句:「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靚佬是否影射今年的參選人?我不敢說。但本片的主角其實並非參選人,而是Ryan Gosling飾演的助選總管,主題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本來忠心有為,白宮高職在望,不料被敵營施離間計,在決戰關頭遭參選人拋棄。他發狠改做二五仔,誓要前老闆不得超生,蔡子強稱為「成魔」(commentshk.blogspot.com)。但劇情平鋪直敘,並無驚喜。有趣的是,Gosling月前上映的《Drive(極速罪駕)亦以好人始、「成魔」終。他想就此定型?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120211六陰:中港之別--權謀和簡繁

香港與內地的權謀水平差天同地。梁振英與港府近乎公開角力,但怎及得內地薄汪爭入常精彩。
薄熙來打黑打到自己頭上,升級無望,降級反有可能。汪洋為何還來打黑?
團派開香檳,右派也開心。但黑材料誰都有,太子黨會否把汪也拉下來,兩敗俱傷?
毛澤東以反封建為號召,其實深得封建精髓。有報紙援引御用史家葉永烈的《胡喬木:中共一支筆》稱,近日薄令打黑助手「休假式治療」是毛的發明:
1961年,秘書胡喬木反映湖南餓死人嚴重,遭毛以「便條釋筆權」:
「遷地療養為宜,隨氣候轉移,從事遊山玩水,專看閒書,不看正書,也不管時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作一、二、三年休養打算,不要只作幾個月打算。如果急於工作,恐又將復發。你的病近似陳雲、林彪、康生諸同志,林、康因長期休養,病已好了,陳病亦有進步,可以效法。」
胡自此閑置到1970年代末鄧小平復出。毛寥寥數語,亮劍於關懷之間,放逐於山水之外,最後借陳、林、康來暗示收信人同「病」相憐,《三國》的權謀躍然紙上。

網上的創意遠較傳統媒體多,一來網民基數萬千倍於傳統媒體的受眾,二來人人可自由發表、傳遍全球不費分文。
今有讀者在大報引用網文,一網打盡簡體字的紕漏
「親(亲)不見,愛(爱)無心,產(产)不生,廠(厂)空空,麵(面)無麥,運( 运)無車,導(导)無道,兒(儿)無首,飛( 飞)單翼,湧(涌)無力;有雲(云)無雨,開關(开关)無門,鄉(乡)里無郎,聖(圣)不能聽也不能說;買(买)成鈎刀下有人頭,輪( 轮)成人下有匕首,進(进)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裏走。只有魔,還是魔。」
百多年的習慣加上對中共「恨屋及烏」,港人討厭簡體可以理解。但要像讀者說「簡體字是共產黨為了方便統治」,則又未必。我不敢說中共絕無陰謀,但六十多年前簡化漢字,可信首先是為了掃盲,以為筆畫少容易學,能最快地讓最多的人認識最多的字。(我小時候在廣州學簡體,來港後轉繁體並無困難,至少沒有從ABC開始學英文那樣辛苦。)
我們看不起簡體,因為有機會受相對大陸農民來說是哈佛、牛津的教育,不覺得認字困難,須借簡化來過關。簡體是否有助掃盲,相信正反的證據都足以寫幾百篇博士論文。事涉傳統習慣和政治歸屬,難有明確的結論。
當年受新式教育的人士提倡以白話文代古文以普及教育、摒棄八股,也肯定被指棄優雅就鄙俗。但百年後的今天,試問有幾個愛看鬼故的年輕人看得懂《聊齋》(我看過幾次都看不下去)?更不要說用古文上Facebook。
當然,白話文修成正果,不等於簡體也能成正溯。但語言不斷演變,傳統與實用之爭古今中外都有。今天學英文可能要背《莎士比亞》,但沒有人日常會講莎翁話、寫莎翁文
同樣的,「美」文簡化了部分「英」文,應純屬實用,與方便統治無關。1970年代初在美國駕車,有剛抵埗的香港仔用英國口音的『I wonder if you ……問路。我在鄰座笑說,美國大城市人沒有耐性聽這樣長的問題。『Hey, know how I get to ……?』在英國會被罵vulgar,但美國人愛快捷了當,反而樂意回應。
同樣的,在港問路最好帶笑,先說「唔好意思」;但在大陸喊一句「嘿,xxxx怎麼走?」或更有效。無論中港之差是否像英美之別,但入鄉隨俗可減少誤會、方便解決問題。
簡體和普通話(國語)是溝通的工具,應只有熟練、效力的考慮,少一點愛恨。

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120210五:《昂山素姬》先國後家「好」東方


也許預期錯誤,Luc Besson(洛比桑)導演的《The Lady(昂山素姬)看得有點悶,感染力不如上周看的《Anonymous(無名風雲)、《J. Edgar(J.艾德格)和《The Ides of March(選戰風雲)(按遞減排序)。但楊紫瓊的演出算是過關。
用莎士比亞頂替文豪來說事的《Anonymous》看似與現代政治無關,其實寓意最深。我對導演Roland Emmerich毫無印象,幾個主角裡只認得Vanessa Redgrave。但整齣戲遠遠好過講總統大選和FBI「霸王」的兩齣美國片和萬眾期待的《素姬》。
題材政治性,表達的效果愈差,難道就是the irony of reality?還是說,政治真的是票房毒藥?
也許素姬(緬甸人口中的「昂山」指為國爭取獨立的素姬父親)的「聖女」角色無人不知,法國導演想通過「齊家」為她補充立體性。本片主要講她不得不挑起民主救國的重任後,如何力求家國兼顧,對民運活動著筆反而不多。具體來說,素姬被困祖國,而家在英倫,兩子尚未成年,英籍丈夫後來更患癌,時日無多一家人面對生離死別。軍政府乘機要脅,逼素姬放棄民運返英。為免離境後被拒返國,令國人的鬥爭前功盡廢,素姬最終選擇不送丈夫最後一程。
本來以西方人看,人大過家,而家大過國,只有東方專制才會置集體於個人之上。但沒人這樣說素姬。據此片解釋,素姬的丈夫是藏學家、開明的英國紳士,對南亞感情深厚,完全支持妻子的鬥爭。他致力遊說西方、向諾貝爾和平奬推薦,在緬甸與當局周旋,對於妻子不送他上路完全理解。這說明「東方專制」也有可敬的例外。
Anonymous》與此片都令人對英國有好感。但值得尊崇的不是政客、商人,而是正直、忠誠、榮譽、勇氣……等貴族精神裡令人敬佩的價值(貴族精神另有不足為法的一面)。但中國自古皇帝大晒,士人受儒家特別是科舉束縛,皇親國戚純屬利權化身。權貴裡沒有崇高的精神和修養,也就沒有人憑藉其地位為民出頭。士人出身的官員純屬皇前的高級奴僕,戰戰兢兢,絕少會為民請命。



上周我說不看《J. Edgar》。但妻有興趣,我也就tag along。幸而頗有收獲。FBI「發揚光大」的Hoover(胡佛)再次說明:絕大多數人首先是時空的產物,有功有過,並非黑白分明
胡佛滅罪幾乎不擇手段的「保守」性(美國自由派把law and order看作政府擴權、控制百姓的借口。這個看法現已傳到香港),先是來自1919年剛出道時的極左暴力。美國左翼受1917年蘇聯革命刺激,襲擊權貴,一晚炸死多人。胡佛大捕恐怖分子,漸露頭角。用香港打個比方,1967年的警察初哥碰上左派暴動,自此嚴打反社會行為,當上警務處長。胡佛上位後,又碰上1930年代大蕭條激發的犯罪浪潮,個人偷呃拐騙,黑社會橫行無忌,官員普遍受賄。胡佛帶領FBI打大鰐,成為國民偶像。
胡佛的另外兩大貢獻是刑事偵緝科學化,終止查案取證想當然的陋習(你可以說他是《CSI》的鼻祖);以及建立全國罪案數據庫,令歹徒無法再利用各州資料不通的漏洞來跨州犯案。自由派對此當然不提。
換言之,胡佛早期功遠大於過。但好事再好,也存在量變到質變、物極必反的風險。辦案太急進難免濫權、禍及無辜,風頭太勁難免目中無人甚至功高蓋主,資料收集得太全難免侵犯私隱、利用來公報私仇……。搞到後來,FBI幾乎成了「東廠西廠」。戲裡的胡佛發現第一夫人與當時被視為國家安全最大威脅的左仔上床(羅斯福總統由於小兒痲痹症,要坐輪椅)。後來肯尼迪總統、女星夢露……的艷史自然也逃不過他的法眼(120211後補:Steve Jobs和英國王妃戴安娜都被FBI調查過。這相信是美國人最恨胡佛的原因。
至於同性戀問題,戲裡的胡佛其實是異性戀者,只不過可能有戀母傾向,加上工作狂,不懂得怎樣與女性共同生活。他數十年來的男性副手不錯視他為終身伴侶,但胡佛似乎停留在生死之交的層次,沒有把關係搬到床上。
當然,這只是導演Clint Eastwood眼裡的胡佛。其他說法可能大不相同,也可能糟得多。保守派計較實利、傾向賺錢,唯自由派熱衷於影響輿論,著書立說多。但我不住在美國,值得探討的事太多,知道胡佛這許多就夠了
政治不論,對此片有一個普遍的批評。Leonardo DeCaprio據說減薪請纓演胡佛,但演技在美國大片裡罕見地生硬。難道太年輕?
夜已深,George Clooney的《The Ides of March》留待下次再談。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120209四寒風:以英宮廷政治為師?(修訂)


京港接班衝線,politics gets dirty。梁正借浸大民調進逼,就被挖「利益衝突」的舊賬。港府點名即非《打梁》,也使人覺得公務員與其不合,間接《挺唐》。
重慶副市長被薄熙來實施「休假式治療」後,在美國總領館呆了一整天,「求庇護」說水洗唔清。但右派網站流傳其無實質的指控,聲稱就薄的「貪與色家人斂財數額驚人」已「掌握了大量材料」,提出檢舉,誓言「用生命來揭露」這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野心家、黨內最大的偽君子」。官方則在微博公佈其病歷,說他抑鬱、有自殺傾向。即使真確,也毫無私隱。此人看來走定了。
胡溫被指借刀殺薄挺汪(洋)。且看對手以何還擊。中共90年來從未為了一個常委席位吵而不決。從好處看是集權失效,黨內增制衡;從壞處看是決策失效,難再果斷厲行。
內地維穩兇過黑社會。月前閤家出走美國的余杰說遭虐打可信。但希望他重拾文采,不僅是怨恨咒罵。
重慶官方團來港「唱紅」只供左派上座,相信是怕觀眾唱對台,與副市長事件無關。
我的gmail垃圾郵箱最近每天都收到十幾甚至幾十封同一日本AV機構的來郵。中國男人現在過年,除了發財還好性?
友人說,現在全世界大概只有中國有錢。怪不得暴發新聞停不了。前天一份報紙就有四條:浙江車廠擬35億購紳寶Sabb;陝西188億打造「萊茵河」;過年套現禮品回收,iPhoneiPad最紅;車主怕出名,寧蝕94萬棄「8888--88」車牌。
普京先生,由非民選的英女皇登基60年仍受歡迎即可知,你今非昔比,做不完五年的!退選吧!急流勇退是英雄,被轟下台是狗熊。
英女皇誓言鞠躬盡瘁,可信以國為重,但長子數十年來盡忠職守,國人並不嫌棄。現在公告天下:我就是不讓你繼位,是否too mean?現在引退,讓長子做五、六年,萬人迷的長孫也還有大把時間。
最有影響的報紙借英女皇不言退來罵回歸:《港人集體回憶「事頭婆係度唔會咁」》。
中國古代宮廷的內鬥看得多。但上周看莎士比亞冒牌說的新片《Anonymous》(無名風雲)發覺,要明白西方由皇權到民主的演化,應該看有千年封建歷史,但民主過渡平和、流血少的英國,而不是皇權薄弱短暫的美、加、澳(獨立前的殖民地皇權山高皇帝遠,頭尾不過百多年),也不是拉丁民族激情的法國版。怪不得香港這許多傳統精英「事必言英」。我受教於美國教會背景的中中,少了英史的熏陶。
Wikipedia說,有多種說法/考證認為,署名「Shakespeare」的巨著另有作者。此片採用「Tudor Prince」(Tudor是英國1485-1603年的王朝名稱)說:真正的大文豪是女皇伊莉莎白一世16歲誕下的私生子。由於一出生即交貴族收養,不知自己是「私」皇子,長成後曾與女皇亦即生母亂倫產子。
私皇子文武雙全,思想開明,痛恨佞臣當道,密謀清君側,但苦無兵權。由於愛好藝術,發現庶民愛看戲,而劇情往往帶影射性,遂編劇暗罵宵小,交由戲班「Anonymous(匿名)演出。戲寫得好,宮廷事呼之欲出,場場爆滿,觀眾一見歹角出場就喊打。
電影至此拋出「The word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的對白。中國所謂「一字之褒貶,亂賊臣子懼」。但不知道此語是導演的附會還是真的出於這段歷史。
但冒名頂替的「Shakespeare」發覺劇作關乎宮廷內鬥後,索取巨額掩口費。私皇子無奈下發動政變,但戲班告密,被佞臣一網打盡。
原來,女皇並非不知佞臣之害,但無夫無子,要靠佞臣來防範皇親國戚篡位。私皇子至此方知自己曾與生母亂倫,但幸虧沒有演出自己筆下《Hamlet》的結局。憑著與生母的一段情,總算說服女皇赦免兩人私生子叛國的死罪。
換言之,此片的終局是「The sword is still mightier than the word.」但長遠來說,sword會鏽爛,word,特別是「Shakespeare」word永存(S-word不就正好是sword麼)。用今天的話說,刀劍是硬兵器,短線較強;語言是軟兵器,長遠優勝。語言長遠勝過刀劍,短期內則不然。因此,世上總會有文字獄。
毛澤東不看西方文藝,因為吳晗的劇作《海瑞罷官》而發動文革,應與這段英國歷史無關。但明朝的海瑞罵皇帝只不過自己(也許包括九族)博得一身剮,吳晗此舉牽連了前後兩代億萬人。柏楊因為幾個字的《大力水手》漫畫說明而被蔣介石關了十年,自嘲說稿費最高,但與吳晗比又微不足道。
《無名》是輿論學教材。觀眾看《Henry V》這類「莎」劇愈看愈激動,加上私皇子派人混在台下推波助瀾,上千觀眾衝出戲院,指名要打倒佞臣。這也許是導演照搬現代的示威場景。但在文盲為主、沒有報紙、馬背最快、輿論靠口傳的古代,散場後不出幾小時,指桑罵槐的劇情就會傳遍大街小巷,加油添醋。感性的傳播力的確非同小可。舞台文革前收音機都不普及的中國,恐怕也有類似的功效。
此片也加深了我對言論自由與含沙射影相關的瞭解。說白了,不讓人直說,也就必然歪著說。愈不自由則歪說愈多。這也就是內地為什麼到處有人「指著和尚罵禿驢」。但現在人們日漸公開罵,不再繞彎,顯示高壓開始失效。缺堤只怕不遠。


報載,《英「乞求」印度續領34億援助》。英國近乎破產仍堅持援助昔日的殖民地,原來是面子問題。印度富起來後嫌濕濕碎,但英國被拒下不了台。
與此不謀而合,日前被BBC Knowledge的《Top Gear》「3 idiots」版絕倒。為了拓展出口,英國派老中青三傻,分別駕駛裝飾得鬼五馬六的富豪座駕Rolls Royce、型人跑車Jaguar和年輕cutie的Mini,從印度中部由南向北開,直到喜馬拉雅山南麓的西段(達賴王國在東段),沿途喧嘩出位、彼此作弄,吸引注意
我猜此橋取自近年國際票房最高的寶萊塢片《3 Idiots》(港譯:作死不離3兄弟),但與英式幽默進行fusion,使人想起五十年前的Beatles片《A Hard Day's Night》(Beatles成名後曾到印度修行「取經」)
英式幽默是英國最重要的文化遺產。片子一開頭,三傻分別在鏡頭前發表演說,吹噓自己的座駕,勁踩兩位同伴的車子,文字語言都令人絕倒。


 《劉謙失證無法赴京》?他不是會變的嗎?這位扮相十足日本片《死亡筆記》主角的台灣魔術師不僅征服了大陸,更紅到西方。
與此同時,父母來自台灣的NBA第一個本土華裔球員林書豪成為球隊的靈魂。希望他穩打穩扎,為華人奠定地位。
台灣人口只是大陸五十分之一,經濟被壓得透不過氣,這下子相信會很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