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

一老一幼大不同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4 30 星期三

這一老一幼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故事,不但說明了報業的更替,也令人聯想到各行各業以至整個社會的變遷。
明天是「五一」。今年通脹加劇、經濟放緩,祈望各位打工仔安渡難關。


本報上周五報慶,重頭戲是荷里活大片《鐵甲奇俠》(Iron Man)的全球首映(此片今天在港公映)。但我到場方知,周三這個欄雖然寫了好幾年,自己對《都市日報》其實了解不多。

原來,本報除了周一到周五出版日報,周刊也已增至三份。第一份的《Metropop》,我有時候周四下午搭地鐵時取閱,喜歡那種清淡的色調和大方的編排,覺得年輕有活力,但又不會使我覺得高不可攀。而車廂裡也有不少人看,似乎頗為受落。

但《Metro Life》和《Metrobox》則第一次見識。前者主打美妝(美白的美),原來已出版了52期,也就是整整一年。後者主打時裝,也已出了6次。

三份都是消費性的,內容留待讀者去評比。但有趣的是,「葉劉」在《Metrobox》開欄,但不是講扮靚,更不是講政治,而是借助在斯坦福大學求學的見識,介紹矽谷名牌的企管。這次講的是全球第一品牌的Google。

本報創刊後,在很短的時間內站穩腳跟,更在六年內出版三份免費的周刊。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社會近年變化之快。

本報出版翌年就碰上沙士、「二十三條」,再加上負資產,經濟和政府的民望都跌到谷底。50萬人在「七一」上街後,中央一方面封殺普選,另一方面大力「放水」。兩年後,特區大換班,董去曾來,經濟強勁復甦,股市更漲至停板,失業回落到新低,直到今年才跟隨全球大勢而放緩。

我猜,本報同仁沒有預料到,出版第二年會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當時可能有點擔心。反過來也沒有預料到,形勢扭轉得這樣快,從而很快就否極泰來,搭上了經濟順風車。

與此相反,同樣是報紙的變遷,本報慶祝六周歲同日,一個老前輩宣布再度易手。該報明年就滿70,用人作比較,相當於《都市》的祖父輩。1990年代之前,一直高居銷量第二位,不料接著的幾年內,出現了圖多字少、善於玩野的新型對手,老前輩的讀者極速流失,由班霸淪為降班馬。

進入新世紀後,老前輩平均兩年換一次班主,但都未能起死回生。年來更慣性欠薪和拖欠強積金,不只一次被法庭判罰,最後連罰款都想拖欠。早期的王牌大報,由報道新聞變成新聞從業員抗議的對象、僱主欠薪的樣板。這一老一幼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故事,不但說明了報業的更替,也令人聯想到各行各業以至整個社會的變遷。

就新股東注資的數目看,對前景不能太樂觀。我作為傳媒人,希望該報即使不能重振雄風,也要有尊嚴地再出發,不要再用飯碗來「裹脅」從業員。

而眾所周知,眼見本報獲讀者受落,免費報的市場很快就加入了兩個對手。後兩者各有所長和擁躉。謹借報慶的機會,希望本報對讀者的服務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林行止改信社會主義及其他

《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宣布改信社會主義,肯定是香港知識界今年最震撼的發展之一。
林先生是香港思想界的精神領袖,早期透過社評,近年透過《信報》的每日專欄,影響了不只一代的香港知識分子。近年更在內地雜誌闢欄,影響力深入神州。
創報35年來,這位「香江第一健筆」捍衛資本主義(起碼是港式版本)不遺餘力。但昨天明言對以往的信念「頗生悔意」,認為資本主義「理論經不起現實考驗……社會主義的確能夠維繫社會公平」,並因此而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寄望殷切:
以下是昨天《信報》〈林行止專欄〉〈糧食危機中對富人和中國的期待〉最後的一段:
「筆者對過去理直氣壯地維護資本主義制度頗生悔意,因為看到了太多不公平手段和欺詐性活動,而一些本以為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則經不起現實考驗(比如價高必然使產量增加促致價格回順)……。筆者真的希望中國不要徹底走資,社會主義的確能夠維繫社會公平,中國若能定出一套在『向錢看』與社會公平間平衡發展的政策,中國的崛起才對提高人類福祉有積極意義!」

馬英九兵行險著
馬英九的內閣昨提名李登輝愛將賴幸媛為大陸委員會主任,也就是海基會上司。本港《大公報》的標題妙稱陸委會主委〈戴「綠帽」〉。意料之中,兩面不是人,藍營熱罵,綠營則冷嘲。
馬英九辯稱:這位綠營女將與他理念相同,都相信「一中各表」。由她掌管大陸政策,可望謀求最大的社會共識,對這次不支持「馬蕭配」的500萬名選民有所交代。
理想上的確如此。但藍綠有幾十年的牙齒印,馬英九此舉可能還未穩住對方,先就分裂了己方。其實,只要國民黨上層不搶著跑大陸,少刺激綠營,同時任命一個務實的本土人掌管大陸政策就很好。用深綠的人,萬一處理有關大陸的台灣民生需要時口惠而實不至,到時再換人,2,300萬人會損失時間,與綠營也傷感情。
台灣大選後至今,大陸的態度很有分寸。國台辦最近宣布,對岸的人今後准考大陸律師執照時,不像慣常那樣稱為「台灣同胞」,而是「台灣居民」。就字面上來說,「台灣居民」只是住在台灣的人,與大陸可以毫無關連,怎麼看待大陸悉由尊便。大陸以往非要對岸的人當「同胞」不可,現在暗示對方可以自由選擇。改用中性稱呼後,台灣的本土人士來往大陸時,有足夠的尊嚴,也許會少一些抗拒。這項稱呼上的變化,相信不是偶然的。

鐵路事故豈偶然
山東鐵路另一端的青島是奧運的帆船賽場。昨天火車事故的死亡人數也許不是開放改革後最多的,但有疆獨、藏獨施襲在前,這次的傷者又包括國家隊的體育教練,難免引起揣測。
或因此,事發後不出幾個小時,當局就肯定事件乃超速引起,排除人為破壞的可能。但兩列火車在不同的路軌上對頭行駛,為甚麼不早不晚,偏偏開到同一地點才出軌?張副總理在現場的講話官味很足,但就是感覺不到誠意。
中國樹大招風,人人都想借京奧來發揮。兩獨肇事後,當局如臨大敵。為了確保聖火順利登上西藏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拉薩據說已接近「戒嚴」。但中國地大民怨多,開放改革後,不可能像從前那樣控制得插針不入。今後這4個月,難保沒有其他事故。

拍「马」

南風窗 專欄 2008 04 23 第9期

部分因为马英九在这次的台湾大选中赢得太狂,传媒在票数上没有话题,但更重要的是马英九由国民党威权时代到政治开放后的民粹时代,都「不沾锅」,也就是没有官场陋习,当选后,传媒最关心的不是他将如何为2,300万人解民生之困,而是借这个政坛「圣人」的私生活来拍「马」打「扁」。

选举后翌日,我在台北,早上起来,打开酒店房间的电视。头条当然是马英九,直播他一如往常地步出家门慢跑。与当选前的分别只是随扈,也就是保镳,由四个倍增至八个。

但真正轰动的新闻是第二条:马夫人周美青的「抉择」。台湾学美国习惯,将总统和配偶子女合称为「第一家庭」。而太太作为「第一夫人」,职责就像白宫女主人,陪同丈夫出席官方仪式,日常赞助公益和文化,接待弱势社群,弘扬家庭观念。

不料,这位周女士选择以另类方式来母仪天下。这就是:丈夫当选前,我怎么样;当选后,我还是怎么样。她除了答应必要时陪丈夫接待宾客外,以外一概不变,特别是继续在银行当法律部处长。用大陆话说,与丈夫的职权划清界线;用美国话说,fiercely independent。

她先是在丈夫当选后翌日,送两个回台给父亲打气的爱女返回美国时,在台北机场坚持女儿与其他乘客一样,排队登机。更绝的是,接着那几天,如常搭公共汽车上班。而且便服素颜,步行到车站,就像你我周末逛街。

电视直播她步出家门到步入办公大楼的过程。准总统夫人全程站着「熬」公交车的镜头,令全台疯狂。路人和同车的乘客纷纷请这位贵客签名留念。她来者不拒,但坚持大家称呼她本身的职衔「周处长」,而不是「总统夫人」。而且即使面对镜头,也如常地不苟言笑,而只是礼貌地点头、轻声说谢谢,不像名流那样挥手堆笑。

第一夫人如此特立异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大陆所谓的「新旧对比」。陈水扁夫人吴淑珍早年遭到车祸,终身坐轮椅,本来备受同情。但近年卷入贪腐丑闻,而且每逢被传召作证就告病假,日常生活却又好好的。现在一看周美青,民众感慨万千。

次之,周女士的执着带来一些政策难题。首先,总统夫人是否可以照做原来的工作?次之,即使工作不变,是否还坐公交车?

第二个问题好解决。第一夫人坐公交车引来太多粉丝,既麻烦保安,也阻塞交通。由第三天起,周女士即从善如流,改由公家接送。

但第一个问题很棘手。首先牵涉到利益冲突、保安、难以兼顾官式活动等公共议题。其中后两者是技术性的,比较好办。台湾特工保护周处长上班,一如美国特工保护总统子女上学,都是政府的本分,人民不会有意见。至于陪同丈夫出席官式活动,周处长作为公民,当然以总统的需要为先。而雇主也有义务让处长履行公务。而只要处长告假时薪水照扣,同事应该可以接受。

至于利益冲突,周女士和雇主做了说明。主要是当有关决策可能受到质疑时,周处长会避席。这是法治社会,包括香港的惯例。但台湾的基层带有市井性,法治实践与英、美仍有距离。民进党必定鸡蛋里挑骨头,周处长可能有理说不清。

更难处理的是周女士个人的意愿。到底是放下事业,当其「跟得夫人」,还是说保持独立,有个人的发展空间?说得抽象些,这涉及妇女的自主性;说得具体些,这关乎她与丈夫怎样看待在卧房以外的关系。马英九即使获得七百万人拥戴,也不敢轻举妄动。被问到会否请夫人辞职,专心当好第一夫人时,第一先生半真半假地说:「我有几个胆啊!」而直到本文截稿前,没听说周女士改变主意,嫁马随马。

我从台北回港后,台湾传媒对马先生与周女士的关爱更上层楼。电视台巨细无遗地揭开两人的生平。有人甚至想照搬陈水扁第一次当选时的做法,为新的第一夫妻拍一出浪漫电视剧《阿九与阿青》。马英九的助手以「九青配」与公众利益无涉为由,想劝退影视界。无奈官方控制不了媒体,尤其是娱乐事业。马大嫂为人这样认真,只怕受不了。

但此剧真的拍成,必定热销华人地区。香港作为台湾第一鸳鸯的出生地,更与有荣焉。

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Trouble Maker"


特區前天以「不符合入境資格」為由,拒絕讓創作本港「國殤之柱」的丹麥雕塑家Jens Galschiot (附圖原載《明報》,漢名「高志活」)入境。此舉也許確保了本周五的奧運聖火傳遞沒有外來的噪音,但後患無窮。

短期來說,圍繞西藏的角力多了一個火頭,丹麥以至歐美必定追究,外交部又要多費一番唇舌。長遠來說,更大大損害「一國兩制」,香港很難重建言論自由的聲譽,台灣的綠營更會用來將馬英九的軍。

這位關注中國人權組織「橙色行動」的發起人是一位長者,回歸後曾兩次來港,所有的活動都合乎法律,個人也無不當的行為。而就照片所見,溫文儒雅,看不出讓他在聖火來港期間和平地唱唱反調有何不可。現在不讓他出現,反而有損北京奧運「一個世界」的承諾。外界會說,北京奧運其實有「兩個」世界,這位老先生屬於另一個。

暫時沒有證據說,這是中央下的命令。我們只能相信,特區官員逢迎上意,「寧左勿右」。但1949後,內地每次「寧左勿右」,只會留下長遠的怨恨。這些債務早晚要還。

香港的教育沿自殖民地,慣性非政治化。公務員被訓練成行政動物,有需要時採取政治行動時,就在技術條文裡找根據。但與實情相距太遠,沒有人會相信。這次即使大大方方地告訴對方,目前不方便讓他入境,但歡迎他過了這段時間再來,也好過說「你不符合入境資格」,但又不解釋。現在的做法無疑是說,法律操諸我手,你無權過問!至於說其他國家也有權拒絕他人入境而不解釋,在法律上或許如此,但開明的國家絕少執行。香港豈是想降級為不文明地區?

全球化的非地方化

荷里活電影《Lost in Translation》(迷失東京)裡,Bill Murray飾演的美國過氣明星,專程到東京為Suntory(似乎沒有相應的漢字)威士忌拍廣告賺日圓。原來,日本威士忌真的不簡單!

「威士忌」以往是蘇格蘭的代名詞。現在北海道札幌釀製的「余市20年」(Yoichi 20 years old)獲行內選為全球最佳,說明在全球化下,人才、資金、技術全球擴散,沒有一種地方優勢是永恆的,無論其地方色彩多強烈,都難保不被外人超越。

全球化導致的非地方化,此前就有一個反向的例子。相撲是日本國技,以往強烈限制外國人出賽。但現在的相撲天王大都是外國人,特別是擅長摔跤的中亞力士。原來,日本的新一代受不了刻苦的訓練,只好讓想賺日圓的窮國人才來頂替。


科學大發現?

《蘋果日報》今天刊登了一幅婆羅洲Kaja島猩猩叉魚的照片(見圖,據說會收入新書《Thinkers Of The Jungle》)。值得注意的是,圖中的工具經過加工,並非天然的樹枝,不是人給的就是猩猩撿來的。此前可能有人見過猩猩用石頭砸硬殼果。但棍子這種工具高級得多,因而難用得多,圖中的猩猩用得這樣純熟,如果屬實,在科學上很有震撼性。

但此前中國森林發現「絕種」老虎,以及青藏鐵路通車後,藏羚羊來去自如的獲獎照片,後來證實都是假的。猩猩叉魚的照片雖然不是中國人的傑作,但也寧可再等一會,看準了再歡呼不遲。

火炬來了,鐵龍也不遠了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04 28 星期一

  上星期五,距離奧運只剩一百零五天,北京宣布,準備在近日與達賴的私人代表接觸。語氣強硬,勒令對方「三停止」,恍若當年罵英方「三違反」,但全人類仍然額手稱慶。

  北京此舉固然是避免西方杯葛奧運,但也可能是終於承認,現在不借助達賴來挽回藏人,他不在位後,萬一激進派成為藏人意識的主流,將更無寧日。北京以往把流亡藏人說成鐵板一塊,但香港《文匯報》前天引述外電說,達賴公開與「西藏青年大會」劃清界線,指後者不惜用武力謀求獨立,而自己只求「在中國憲法內真正自治」。

達賴與北京都值得一讚

  達賴及時明志,北京也從善如流,值得一讚。為了民族和諧,雙方應放下意識形態,用實際行動來建立信任。達賴若能讓奧運有尊嚴地舉行,而北京寬大處理藏區的騷亂,今後開展實質對話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礎。在此謹祝漢藏「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這次事件觸動人之深,「六四」以來僅見。最近美加華人的來郵幾乎都與此有關。傳得最多的是一首美國華人慨歎受歧視的英文打油詩,起初說是見諸《華盛頓郵報》,後來「作者」澄清說,詩不是他寫的,也沒有見報,他只是看到後公諸同好。我其後細看電郵的上下款,傳閱者原來是當年保釣圈子的前輩。

  有些來郵心水很清。我跟三藩市的朋友開玩笑,問有沒有爬金門橋。對方反幽我一默說:「九一一」後,美國的交通要道不都有國民軍把守嗎?想爬也爬不了。言下之意,藏獨的抗議有蹊蹺。但很多來郵重複西藏的農奴制度和CIA的顛覆,顯得過時。

  只要看改革開放即可知,最近這二三十年,世界變得快,同屬藏傳佛教的西藏鄰邦不丹也開放普選。當年即使沒有人來「解放」,西藏的奴隸制也不可能延續。至於說「顛覆」,在冷戰時期,「共產國家」誰能倖免?香港當時就是反華前哨。蘇聯集團崩潰後,矛頭雖然轉向伊斯蘭原教旨政權,但既然西藏和台灣有人想獨立,又怎會沒有人借用來牽制北京?

  這是國際舞台的規律,上策是不予其可乘之機。藏人若服膺北京,CIA煽得起來嗎?美國Amish社區的價值觀與主流社會也差天同地,為什麼就沒有人利用他們來顛覆?再說,二○○一年北京贏得奧運主辦權後,藏獨就開始部署。中國這七年來做了些什麼以反制?

  至於說西方歪曲,新聞道德是理想,落實時,真正起作用的是群體利益、社會潮流和決策者的背景。只不過,有些社會用有形的行政力量來控制言論,令人反感;另一些社會用無形的社會、朋輩、僱傭壓力令傳媒「自行」歸邊,予人自由的感覺。

  而且新聞工作者以維護公義為天職。西方記者「煲大」西藏,甚至將新聞影像張冠李戴,是因為認定藏人受打壓,在潛意識裏要為弱勢出頭。他們不怪藏人打砸搶燒,因為相信他們被逼瘋了。

個別傳媒「別有用心」

  傳媒先入為主是「永恒」的問題。以本港為例,當局上周拍板興建「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到福田的路段,翌日民主大報就用三種手法引導讀者:  

一、借競爭者來誇大不利的一面:標題說屆時由香港去廣州收〈四百元〉,比現在的「直通車」貴一倍。但數字並非來自官方,而是「運輸業界」。新聞稿一直不提人名和機構名,壓到末尾才交代是直通巴商會說的。但直通巴最怕鐵路搶客,用前者的說法上標題,自然是唱衰。而等到文末才交代標題出處,是博你不看完就開罵。

  二、不提有利的一面:幾乎所有媒體都引述當局說,票價擬與現行的直通「慢」車相若。唯獨該報不提。

  三、營造反對的民意:文末的民調問:「若全程票價四百元,你會乘搭嗎?你認為票價多少才合理?」用貴一倍的票價來問你,你當然反對。至於問應收費多少,答案必定是愈少愈好。民調的結果不言而喻。

  該報罔顧新聞報道起碼的均衡,原來是怕十四分鐘就可以由香港到深圳後,港人與大陸走得太近。新聞稿劈頭就說:「香港與內地的『距離』將大大縮短。」「距離」一詞加括號,表示是反話,而且所講的不是實際的地理分隔,而是人際和社會關係。

  這有點像一些藏人對青藏鐵路的看法,用熱門新書《看不見的西藏》(港有售)的話說,是對「鐵龍」的恐懼。作者唯色出身幹部家庭,文革期間生於拉薩,是少數可以用漢語寫作的藏族作家。主打文學,文筆普通,但有觀察力。由於民族「異見」,個人雖然沒有流亡,作品大都只能在台灣出版。丈夫王力雄是漢族異見作家,支持藏、疆的「民族」運動,著有《天葬:西藏的命運》等。

擔心「稀釋」優良傳統

  看書名就知道,唯色要說的是西藏繁榮背後的「真相」。說白了,遊客壓境,漢回「移民」大肆開發,藏人最終會被同化,在文化上「滅亡」。這些弊病可信都是實情,問題是能否改善。盡往陰暗處想,也就沒完沒了。〈火車來了,鐵龍來了〉一章說,鐵路施工時,離拉薩不遠處挖到一隻重傷的青蛙,藏人視為民族象徵。作者以文學筆觸寫道:「當鐵龍要來了,西藏自己的『龍』就這樣完全沒有抵禦能力地遭到了重創」,「遍體鱗傷,血肉模糊地運往無人可知的地方。」(頁二八五)再想下去,下一句大概就是:就像當年納粹用火車運走猶太人(的屍體)!

  港人沒有這樣極端。但據當局調查,有一半市民從未北上。不用說,其中包括意識形態上的拒絕往來戶。他們會擔心:如果由中環去深圳快過去柴灣,港人將會被大陸同化,民主訴求淡出,法治不保,新移民稀釋六四「遺民」,最終「滅絕」香港的優良傳統。這就是民主大報的心底話。

  我們難與珠三角聯手以加強競爭力,就是這種社會基礎作怪。

圖:歷盡艱辛的奧運聖火四天後在港傳送,左右都想開弓。右派媒體以《孟子》勉勵抗議者:「(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憋死了〉的新左派亦為敢「以不同立場表達對中國人民的愛」的異議者打氣。你說yes還是說no? (火炬路線圖原載美國《National Geographic》五月號)

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澳門人不要「掩口費」

澳門宣布每人派糖五千。我恭喜當地的朋友。收到以下的回郵:

5000元可以令我忘記這些嗎?
1. 柯為湘以9.14億澳門元溢價金獲批明珠一幅土地,其後以84億港元將8成股權轉售香港保利達集團。市民蝕106億(100%股權價) X 1.02-9.14億 = 98.98億澳門元。
2. 新福利廖澤雲以8,000多萬澳門元溢價金獲批林茂塘一幅10,000多平方米土地。參考同區公開競投每平方米67,200(2004年2月價格)澳門元計,市民蝕13,000平方米X 67,200元-8,300萬 = 7.90億澳門元。
3. 福利巴士吳福以7,300多萬澳門元溢價金獲批筷子基一幅7,000多平方米土地。市民蝕7,300平方米X 67,200-7,300萬 = 4.20億澳門元。
4. 聯生發展有限公司以5.78億溢價金獲續批路環聯生工業村14幅共55,652平方米的土地,用以興建高質素住宅。市民蝕55,652平方米 X 67,200-5.78億 = 31.62億澳門元。
5. 大家族商人以溢價金41,068,975元獲批位於青洲船廠面積3,771平方米的土地。市民蝕3,771平方米 X 67,200-4,100萬=2.12億澳門元
6. 張X群以溢價金2,100多萬澳門元獲批路氹城近蓮花橋一幅總面積38,000多平方米的土地。市民蝕38,300平方米 X 67,200-2,130萬=25.52億澳門元。
7. 某娛樂集團以7.35億元獲續批氹仔濠景花園附近一幅6萬多平方米土地。市民蝕63,000平方米 X 67,200-73,500萬= 34.99億澳門元。
8. 一公司以1.46億元溢價金獲批南灣湖畔一幅面積8,000多平方米新填海地,其後將75%股權售予香港一上市公司,獲利14億。

每人派5,000元,有邊個政府有咁醒的做法?
首先,澳門的現金流可以support這超短時間內的20億開支嗎?總不會是派禮券吧?O.K.,就當是利用銀行網路,有錢到手,D人一樣會取出來,現金流一樣會出問題。
其次,突然間每人多5,000元,通漲一定short term上升。簡單說,額外之財普遍人都是用來消費的,間接增加了社會消費慾。但demand上升,supply會不會加價?5,000元花完後,上升了的物價還不是要由我們市民來孭?
為什麼不好好利用這20億在教育投資/改善福利/民生方面呢?我們不是要什麼多餘錢來作掩口費。我們要求的是社會健康發展,政府要公平/公開。不可以利益輸送,將我們的市場分配律變成外勞/黑工市場分配律。
最後,今天派5000,將來呢?經濟萬一轉壞,是不是代表我們預支了5000?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功夫之王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4 23 星期三

幾個角色都有法術,但幾乎由頭到尾用徒手搏擊,如同拍片講美國人打阿蓋達,不用武器,而選擇與對方「隻揪」。

香港今年頭半段有三部大片:現正上映的《三國之見龍卸甲》、明天開畫的《功夫之王》、以及七月公映的吳宇森作品《赤壁》。但前兩部的效果差強人意。

由於在內地有條件拍攝大場面,很多導演想用古裝戰爭片來留名。「政治上」則仿效荷李活,用陰暗的畫面控訴戰爭。陳可辛導演,李連杰、劉德華和金城武主演的《投名狀》最近囊括香港電影金像獎八大獎。但李仁港導演、劉德華主演的《見龍》難望再創奇蹟。虛構趙子龍的悲劇下場無可厚非,但對出賣常勝將軍的角色 墨少,對背叛的經過 乏交代。相比之下,《投名狀》 李連杰的角色城府深,在道義和私利之間表現反覆,多一個層次。

劉德華前年主演的《墨攻》也是反戰片。由於墨子的哲學思想,此片其實有內涵。無奈觀眾對墨子太陌生,難以討好。

明天上映的《功夫之王》則可能是電影史上最「名副其實」的作品。擔綱的成龍和李連杰都是「功夫」片天「王」。兩王共冶一爐,還有甚麼電影更適合用這個片名?何況在現實中,李小龍不能復生,成龍接近功夫演員的年齡極限,後起之秀仍待發掘,純就名氣來說,在可見的將來難望有功夫片能夠超越。只不過主打「功夫」而自稱為「王」,叫周星馳4年前自編自導自演的《功夫》往哪裡擺?

《功夫之王》由美國人 製、導演、編劇,主攻美國市場。故事以中國人的「世界」為主體,但起點和終點都在美國,以一個熱愛功夫的美國少年來拉近與美國觀眾的距離。香港和內地只是出錢和出力,特別是打功夫的氣力。

此片的好處是熱鬧。除了功夫招式、成龍搞笑、李連杰冷峻的標準賣點,更將中與西、古與今、神話與武俠炒埋一碟,加上造型漫畫化,沒有兒童不宜的成分,基本上做到廣告說的「闔家觀賞」。

同看傳媒招待場的家人提醒我,就片子的一些場景看,可說是中國版《魔戒》。幾個好人為了伸張公義(在《魔戒》 要確保主角能消滅一枚有魔力的戒指,拯救世界;在這裡則是將《西遊記》 的金箍棒交還給孫悟空,讓他擺脫惡咒、重獲自由),遠赴「魔界」。沿途歷盡驚險,最後與強大的魔頭作殊死戰,在千鈞一髮之間反敗為勝。

邪不勝正是「永恆」的主題,只要處理得好,百看不厭。但此片可能因為美國編劇對中國文化認識不足,濫用功夫,幾無情節可言。幾個角色都有法術,但幾乎由頭到尾用徒手搏擊,如同拍片講美國人打阿蓋達,不用武器,而選擇與對方「隻揪」。

本片最大的賣點是成龍與李連杰第一次同台格鬥。除此以外不要太認真。

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最壞的情況應已過去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04 21 星期一

  叨北京奧運的「光」,中國面對「六四」以來最嚴重的西方壓力。但藏獨仗着歐美輿論、擅用謀略和悲情,以全球六百萬人之數玩殘十三億人主辦的盛會,也迫使我們深刻反省。

  本港一位青年學者對「中國的軟權力比想像中弱得多」感到痛心;一位行政會議成員問道:目前的「新中國」是否須要重建,以適應「多元、多文化、多民族、不同制度共存互補互利」的新世紀?

  過去一周,局勢看似緊張,但最壞的情況應已過去。達賴說正與北京接觸,西方首腦收口,中國呼籲人民〈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就是最大的愛國〉,換言之抗議他人不如搞好自己,免予人口實。

爭取時間挽回局面

  胡錦濤顯然明白,與西方鬥也就正中藏獨下懷。京奧若遭受西方冷遇,要靠中國人撑場,世人將會與希特勒主持的柏林奧運相提並論,令中國永遠蒙羞。上策是「以忍求穩」,爭取時間挽回局面。現在選對了路子,情況可望有起色。難的是與達賴的商談不能原地踏步,在國際上要講得過去。

  但由外交部逼美國私營的媒體道歉,的確失策(見上周三本報社論)。CNN近年收視不振,節目主持人用「thugs and goons」的市井語言罵盡中國人,可能只是看中美國人現在視中國為第三號威脅,借勢搶分。中國高調反令此人全球知名,自詡為「遭中國打壓的言論鬥士」。

  抵制家樂福就更無厘頭。奧運聖火在倫敦遭到的干擾不比巴黎少,法國對藏獨又沒有影響力,更何況消費者購物不會受政治左右。真的想抗議,應該去找美、英。就熒幕上所見,這些「八○」甚至「九○」世代熱情有餘,但對國力的認識過於簡單。

  西方的華人示威就更無害。海外華人最怕當地傳媒煽起反華浪潮,影響居留和生計,因此不會與當地人弄僵。反藏獨份屬次要,組織者事前甚至可能曾與中國使館打過招呼。

  為了說明藏獨處心積慮搞破壞,中國上周引用《紐約時報》十四日的報道〈Tibet Backers Show China Value of P.R.〉說,北京奪得奧運主辦權後,藏獨就積極部署、訓練人手、誓要「惡搞」。但這反而暴露了中國的弱點。中國內有國安、外有使館,但對於大張旗鼓的藏獨「陰謀」毫無準備,顯然失職。

  但西藏危機也觸動了有識之士的「靈魂」,引發了一些諍言:  周一,「圓桌武士」的精神領袖沈旭暉在《明報》發表〈北京忽視建構主義的教訓〉,指出歷屆奧運主辦國都藉機宣揚本身的價值觀,但中國「價值觀建構不出來、主辦國的話語權喪失、民族主義情緒卻早被激發」,以致「面對國際輿論難以招架」。文章敦促今後「和國際組織互動、掌控跨國媒體、建立本國核心價值」。例如,這次「假如老早為○八年奧運定調為『和諧社會年』,安排和馬英九、達賴以至香港泛民主派對話,……,護聖火行動就能往上述價值層面轉移」。一句話,佔有道德高地,讓西方無話可說。

發揮鄧小平式創意

  周二,同文張炳良發表〈台灣與西藏問題對中國的挑戰〉,建議將四九年建立的「新中國」重建為「新新中國」,從憲制上去解「獨」。理由是:「台灣已實質變天,……『趨合』統一……不可能以……『一國兩制』框架去造就。……邦聯制或美式的『合眾國』模式或許是一個長遠的出路。……以新國家觀的理想追求去打動台灣民心。」而就西藏來說,「大一統思想及幾千年的王道平天下的史觀……,理順不了現代(特別是全球化下)的多元多文化社會結構,更遑論一個多民族國家。」  行會成員建議國家改制無疑很大膽。但的確很少有識之士相信,台灣會接受「一國兩制」,而繼續以目前「自治區」的框架治藏,能夠贏得藏人的心。要大家族和諧地同居於一屋簷下,中國須再次發揮鄧小平式創意,可能要像晉商大宅那樣分「進」、像四合院那樣分房。

  根據周六美國華人學者薛理泰在台灣《蘋果日報》發表的〈達賴與北京談判的死結〉,雙方長期談不攏,原因是達賴「飛擒大咬」,要求:管轄西藏以及甘肅、青海、四川、雲南四省的藏區;中央僅保留少數防禦性軍事設施;在外國保留辦事處,發展「非政治領域」的關係;回藏定居。

  此外中央不宣諸口的顧慮是:若設立「大藏區」,中國三大河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都會受其控制,威脅到中原的生存。

  以慣常角度看,達賴的要求的確難以接受。但藏人對宗教的執着舉世罕見,與漢族的價值觀截然相反,用常規去管理很難融洽相處。西藏南鄰的小國不丹號稱最快樂的國家,但漢人恐怕嗤之以鼻。

  或可考慮由中央按人頭補貼藏區經費,但參考國際標準,定下教育、衞生、住房等指標的進度,交由達賴自行達標、由聯合國陪同中央審核。這可確保藏區宗教第一的同時,兼顧民生。

  若此,達賴回藏也就順理成章。在藏區已住滿若干年的其他民族,享有居留權和與藏人同等的福利權。

解放軍藏警各司其職

  至於是否恢復政教合一,可交由達賴決定。但這不符合世界潮流,目前最接近這種制度的大國只有伊朗,美國恨之入骨。藏區若恢復政教合一,非藏族居民將會失卻在其他省市的政治權利,引起爭議。達賴相信不會這樣「反動」。

  至於藏區在外國設點,類似美、加地方政府在海外設辦事處推廣經貿文化,並無不可。

  但限制中央只能保留少數防禦性軍事設施則屬過分。藏人有五九年一役的切膚之痛,怕解放軍「鎮壓」他們。美加地方政府也不限制聯邦政府駐軍。中國的國境線和內地進出藏區的邊界理應由中央軍把守,內部治安才交由藏區的警察負責。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共同點










德國女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與台灣後任總統馬英九有何共同點?答案見圖。

女總理的deep V攝於最近出席挪威國家歌劇院開幕禮。旁邊的男士是挪威總理。對著眼前的「Weapons of Mass Distraction」(大規模分心武器,英國《每日郵報》語)聽音樂,他當晚這份工很難做是不是?
(蘋果日報圖)

馬英九的露點獲內地官方的人民網http://tw.people.com.cn/GB/26741/6931659.html轉載,發表的日期是今年2月27日,也就是當選前大約一個月,圖片說明是「馬英九愛好運動,給人以身體健康的印象」。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沉睡的雄港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4 16 星期三

這次捷運選在投票前「賣大包」,就被視為民進黨拉票的招數。無奈民意一面倒,小恩小惠無補於事,高雄人最後還是選了馬英九。

上周說高雄冷清。但其實,我這次去運氣很好,碰上捷運(地鐵)第一條線通車,而且初期免費乘搭。不僅高雄市民,連附近地區的人也來湊熱鬧。由於班次較疏,每班車都爆滿。

台灣的這個第二大城位於「深南」地帶,與北方的首府台北遙遙抗衡。不用說是民進黨地盤,總統候選人謝長廷當過市長,現任總統陳水扁下月卸任後,定居於當地豪宅「人文首璽」15樓,面積3,000多呎。高雄的樓房很矮,15樓已足以「君臨天下」。

這次捷運選在投票前「賣大包」,就被視為民進黨拉票的招數。無奈民意一面倒,小恩小惠無補於事,高雄人最後還是選了馬英九。

高雄捷運現只開了南北線,可直達機場和高速鐵路(高鐵)終站。東西線相信會在明年夏天舉辦世界運動會時貫通。

但除了兩條新建的鐵路可引以為傲,市內不少景象都令人心酸。

周一下午,我與妻坐的士去市區邊緣的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車程大約20分鐘,但除了穿過鬧市那幾分鐘,沿途像鄉鎮多過城市。當天並非節慶,但很少店舖營業,街上幾乎不見人。

高雄比香港熱,3月中就高達30度。這使我想起西班牙。早幾年即使是首都馬德里,人人關門睡午覺,日落後才出來活動。但現在連大陸人都不睡午覺,我懷疑台灣人還有此閒情。我知道,不會講台語的人在台灣南部不宜說三道四。但看着納悶,拐個彎問女司機:你們這裡平常都這麼安靜嗎?司機大概聽出話裡有話,冷冷地說:那不是假期,周末會好些。

但我到過的城鎮,人們也上班上學,從未見過大白天這樣冷清的。為免增加省籍矛盾,我沒有追問。但心?懷疑,台灣的人抱怨活不下去,可能是事實。若此,大選的結果不問可知。

從打狗領事館出來後,沿?港灣逛了大半個小時,沿途還是那樣冷清。

入夜後,去「東南亞最大」的商場「夢時代」「搵食」。一樓的名店富麗堂皇,但黃金時段,店員多過遊人,帶着期望的神情,守在門口待客。我只好加快腳步,不想令人失望。

我與妻在food court選了韓式火鍋。約有30個座位,女老闆、一個小妹和一個廚子侍候4個客人。我與老闆搭訕,說好像很靜。老闆聽口音是台灣人,有小生意人的健談。抱怨租太貴,大家沒錢,周末還好,平日根本不行,有些商戶撐不住,已經離場了。還特別說,這次一定要去投票。投給誰,她沒說,我也不問,但心照不宣。

飯後在商場裡兜了一圈。上面的幾層,人流比一樓的名店多一些,但與香港比,不到十分之一。

另一個晚上,去看高雄85層的台灣第二高樓。同樣是晚間黃金時段,觀景台連我與妻只有5至6個遊客。燈光幽暗,空氣中帶有霉味,更像陳舊的倉庫。

高雄一度是世界第3大貨櫃港,現已落到10名以外。怪不得當地人急於三通。

馬英九,你不要辜負高雄的選票!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老「馬」應讓新「丁」


我在《信報》的周一專欄以「兩地」為名,是想兼顧兩岸四地。但最近一個月,焦點都被兩岸壟斷。昨天的一文本來用香港過去一個月的政治頭條作為開頭,但最後被上周六的「胡蕭會」擠下來。現在附上下面:

很多人不捨得李柱銘退役。但以我看,年紀還是次要,真正的關鍵是時代不同,當初令他為人景仰的因素已經過去。民主派繼續由他擔綱,將難以進取(pro-active)。

過去這五年,對港人來說,最大的變化是對中央由公然對抗變成據實力爭、準備妥協。「六四」後一段長時期,港人對北京又恨又怕。現在說不上愛,但明白了局限,知道恨和懼解決不了問題,而且不靠內地,香港難以獨善其身。故真正為十三億人好,除了為香港政權,還應為內地出力。但李柱銘仍然只有一面,與社會主流漸行漸遠。

內地有識之士對民主的嚮往絕不亞於李柱銘,也更明白國家的弱點。很多人在夾縫中用不同的方式發聲。《信報財經月刊》總編輯文灼非兄上周給我看的一本北京小刊物(sohochina.com),扉頁的一段內容摘錄就令人眼前一亮:

「一個長期落後的民族在經濟上突然發生爆發性地成長,必然會隱含一個致命的危險,即它將加速暴露這個民族特有的『政治不成熟』,一方面是全民參與的市場經濟;另一方面卻是少數人決定的政治過程。一個沒有政治共同體作為全民歸宿的民族,她的前途是危險的。」

上海季風書園創辦人嚴博非在〈大國需要些甚麼?〉一文裡引用的這段社會學大師韋伯的「預言」,說白了也就是:市場人人可以參與,但政治權力由少數人壟斷,全民無法取得共識,危險也!用馬克思的話說:上層建築不適應下層基礎,早晚要起革命。

韋伯當時擔心的是一百年前的德國。果然,德國興旺後,先是來個幼稚的魏瑪共和,最後蛻變為希特勒的法西斯。作者寫道:「中國今天的情形在某些方面甚至還不如當時的德國」。

中國還是威權社會,空喊民主陳義過高,直來直往可能弄巧反拙,否定開放改革的正面作用就更敗事有餘。李柱銘是英式紳士,有道德情操,但囿於職業習慣,專捉字虱、挖程序漏洞,欠缺理論修為、中華文化的薰陶,不足應付新時代的需要。

星期日









星期日提前寫完周一的專欄,餘下那半天「搶時間」消遣。看小說,看香港金像獎頒獎,看英超。但都不及大陸的龍永圖當眾罵台灣記者「好看」。

阿仙奴已衰了好幾個月,遇上曼聯狂fit,輸一比二算好彩。足球有點像股票,球隊狀態有周期性,旺時絕處逢生,衰時相反。英超這個球季,阿仙奴初段沉,中段神,後段扑;曼聯初段平平,但很快就進入狀態,中段以後愈戰愈神,最近回復巔峰年代,今屆冠軍在望。

囊括八大獎的《投名狀》,我是在戲院看的,感到衝擊力,但不覺得感動。香港影視圈子小,頒獎講俾面、提攜多過講藝術、意義。過去一年,以《投名狀》氣派最大,這次一片獨大可以理解。奧斯卡早期也專捧大製作。以最近離世的查爾士希斯頓為例,他當年贏得最佳男主角的《賓虛》就純粹靠場面囊括多項大獎,無藝術和深度可言,他也說不上有演技。對誰得誰失無須太認真。

此龍應屠?

龍永圖還是WTO談判大將時,就曾當眾罵人。退休後改當「民間組織」博鰲論壇的秘書長,不再有實權,仍不知檢點。

明知道《自由時報》是獨派,為綠營造事生非是「政治任務」,上策是一笑置之。只要兩岸關係改善,台灣民眾得益,綠色媒體會自動失去市場。上位的人當著鏡頭「發爛渣」愚不可及。

但個人失態事小,國事體大。胡錦濤與台灣的蕭萬長前一天才小心翼翼地為兩岸融冰,這個過氣部長就予綠營打壓台灣的口實。陳水扁會說:你看,這就是中國的嘴臉。中國絕對不能信,我講錯了嗎?

過時的官威應去除,過時的人物應下台。

網上票選

美國《時代》周刊舉行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的網上投票。韓國青青偶像Rain一度高居首位,所反映的不是民主而是民粹。

由於同一人在網上可多次投票,勝方只能說明擁躉的狂熱,與公平的選舉毫無關連。網站舉辦這種選舉,只是想推高點擊率、製造新聞,吸引網民和廣告。但舉世知名的媒體也這樣做,說明新聞操守面對商業利益是何等的無力。

貼身資訊

前天最有趣的新聞是有女士在T-back褲頭或短裙下擺加印電話號碼。其中短裙下襬的號碼可供有需要者撕下來使用。

此舉創意一流,但希望號碼真的屬於這些妙女郎,打去的話不會被指性騷擾。

性工作者適用否?

(附圖原載4月14日香港《蘋果日報》)

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兩岸戒急用穩 京奧忌硬碰硬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04 14 星期一

西藏動亂碰上馬英九在台「凍蒜」,佔用了本欄整整一個月。本文起稿時,本來寫了一則港事,最後也讓路給前天「四九年後兩岸最高層的會面」,轉到筆者的blog裡。大者為先,新聞就是這樣現實。

馬英九候任以來,行動快,步履穩。先表示尊重李登輝、連戰等政壇大老,上周又穩住財團,用放寬對大陸投資、開通兩岸直航來換取各富豪承諾在台增資。與此同時確定行政院長人選劉兆玄,被經濟上急於解困的民眾謔為「九萬兆」(馬英九、蕭萬長、劉兆玄的簡稱,「兆」亦即「萬億」)政府。周末更由拍擋蕭萬長以民間組織「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身分去海南出席對岸一把手胡錦濤主持的論壇,為凍結了八年的兩岸關係「融冰」。

融冰

「胡蕭會」雖然只有二十分鐘,但低調合宜,定調準確。台灣傳媒反應良好,只有綠營的《自由時報》冇眼睇,用台灣棒球英雄紐約揚威做頭條以轉移視線。香港連反共親台的《蘋果日報》也以頭條「勁擦」,稱雙方〈相見歡春風化冰雪〉,讚大陸的安排「處處凸顯雙方平等及相互尊重的原則」。

胡錦濤以「重要的歷史性機遇」暗喻馬英九當選,今後四年兩岸在經濟合作上大有可為。蕭萬長建議與對岸「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則正是台灣的中道。所提的四點:周末直航包機、大陸客赴台、經貿正常、恢復協商,可望水到渠成。大陸只要對「一中各表」側側膊,應可重建兩岸紐帶,而台灣經濟也可望較顛峰時更上層樓。這反過來將成為馬英九連任的本錢,讓兩岸有八年時間去鞏固紐帶。八年後,台灣民意可信已不同,民進黨即使回朝,也不可能推倒重來。

胡請蕭代問候馬,馬對胡蕭會不予置評,都很聰明。就兩岸交往來說,台灣人在現階段只求有助於民生。故上策是非政治化,言利而不言國,其餘等台灣人過得好再說。因此,第一次只要不予綠營以話柄,就算成功。

胡錦濤這次待客,穩建的特性表露無遺。除了貫常地大方得體、出口成文、用詞準確,接待的規格高而不浮,全團接見以免被指檯底交易,互稱「先生」以繞開政治,都是高招。為了使綠營安心,胡蕭會前,甚至有北大台灣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義虎對港報唱淡說,〈馬英九首任期內兩岸會談欠條件〉,理由是綠營這次得票並未減少,言下之意,本土派仍多。大陸顯已摸到了台灣人的脾性。而馬英九也強調,與對岸循序漸進,不會往訪。他的大陸政策顧問蘇起說,兩岸交往穩比快重要。綠營看來很難找岔,前景可以樂觀。

現只怕雙方的人馬急於為自己謀,揠苗助長。台灣傳聞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黨主席吳伯雄將接踵「登陸」。對岸剛卸任的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稱〈台將成陸資外投重點〉,有消息稱〈大陸首富將率團登台尋商機〉。

開放陸客、陸資赴台理所當然。但對犯罪、黑工等副作用,兩岸須建立簡易的遣返機制,以安民心。在台觸犯刑事者,大陸應吊銷其護照。更要有制衡的措施,舒緩陸資推高樓價、市場大起大落對基層的壓力。

京奧

藏獨阻撓令聖火的傳遞淪為笑談,西方用奧運來逼中國與達賴對話,贊助商面對壓力,北京奧運的形勢日趨險惡。繼德國總理後,英國首相、聯合國秘書長將缺席開幕禮。一向偏左的歐洲議會逼各國元首縮沙。美國不再說總統出席開幕禮,而是要求在拉薩派駐領事。馬英九亦重申不排除抵制奧運。

中國朝野深受刺激,確信西方不甘心中國強大,決定硬碰硬。外交部在西藏問題上退回到「外國無權干涉內政」的立場,更公開反擊奧運主席敦促中國履行人權承諾的言論。現在距離開幕不到四個月,已沒有時間重建歡樂氣氛,京奧將會在低氣壓下舉行。

聖火在歐、美的傳送令人心酸。火炬在倫敦幾乎被抗議者搶走,繼而在巴黎四度被迫弄熄。隨後在三藩市(舊金山)雖然改道避開示威者,卻有兩個火炬手展示藏獨標記。京奧期間不排除,有運動員配戴藏獨色彩的飾物出賽、用藏獨小旗擦汗、在頸上掛哈達、在領獎台上低頭合十。

當局公開甘肅南部喇嘛砸派出所招牌、燒公安車的錄影,是至今針對藏獨最有力的訊息。鏡頭說明矛頭指向政府,並非打砸搶燒那樣簡單。但要說服世人這是「赤裸裸的暴力犯罪」(胡錦濤語),當局還須解釋:喇嘛為甚麼這樣恨政府?毛語錄說,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口咬定喇嘛就是搞分裂破壞,並不足夠。即期的英國《經濟學人》就在封面上搞了個陰濕的標題〈China, the Olympic torch and Myanmar〉,將中國喇嘛等同上街抗議軍政府的緬甸僧侶。

治藏

至於公布疆獨對京奧發動恐怖襲擊的陰謀,包括綁架外國記者,不要說不可能說服世人,藏獨也是一丘之貉,甚至不可能轉移對西藏問題的視線。

胡錦濤重申,只要達賴放棄分裂,對話的大門是打開的。但何謂「分裂」,中央陳義過高。達賴不可能對西藏現狀照單全收。默認藏區目前的管治不可能長治久安,才有可能找到藏漢和諧發展的出路,扭轉中央長期補貼、藏人仍不領情的尷尬。電視上所見,就令人對藏區產生兩個疑問:

*藏族高官譴責藏獨時,較胡錦濤更兇。記得拉薩有藏人對香港記者說,中央對西藏的補貼都給幹部貪了,藏族也不例外。藏族官員為表忠心,對待族人是否特別狠?

*拉薩鬧市的招牌漢字多過藏文,相信是照顧到遊客的需要。但為免予人鵲巢鳩佔的印象,應藏文大、漢字小,並附加英文。當地若翻譯英文招牌有困難,我們可以在香港透過電郵做義工。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一張新聞照片

昨天見報的一張照片,是近期新聞照片裡最令人不安的。大堂的地上躺著兩排人,不少人舉起手,有的弓著腿。旁邊站著不少人,有些穿制服,好像在點算,有人戴口罩,有人掛著相機。

原來,躺著的人都死了。有121個緬甸人躲在貨車裡偷渡去泰國布吉做黑工,途中至少悶死54人。他們斷氣前呼救的手勢,成為事件最後的見證。由於餘下的人不少氣若游絲,最後可能每兩個人只有一個生還。

去年12月才有22個緬甸人蛇在偷渡泰國途中死亡。問題可能不會因為這次的54人而終結。

不用說,問題的根源是窮。香港比泰國有錢,對我們來說,布吉是消費天堂。但緬甸比泰國窮得多,對緬甸人來說,布吉是打黑工的天堂。當然,你也可以說,都是緬甸軍政府專制之禍。

但不要笑別人,我們8年前的一宗同類案件更慘。2000年6月,60個福建人在歐洲大陸躲進冷藏車偷渡去英國,有58人悶死,存活率3%。倖存的這2個人,說不定最後還是被遞解回家鄉,花了錢,賣了命,到頭來一場空。我們可能問:值得嗎?但這些人也許覺得,值博率再低,也好過呆在家鄉「沒出息」。

接著的2001年10月,逾60名人蛇由寧波乘船偷渡往韓國,26人窒息,屍體更被拋下海。存活率大概也是一半。

近年中國人蛇集體偷渡似乎少了,希望是內地民生改善的指標。

而講到做新聞,如果我是編輯,不會刊登這幅照片。數字已足夠說明悲慘的程度,無須用「僵屍」的團體像來令你食不下嚥。反過來,我會用這段新聞作為國際版頭條,而不是像刊登這幅照片的報紙那樣,壓在〈妻女外母全遭殃 俄毒魔連殺六人〉〈幽靈女殺手奪命如捉迷藏〉之後。偷渡客集體死亡反映社會問題,但像前述這兩段CSI式新聞,犯案者個人的特性通常多過社會普遍性。該報用作頭條說明其市場至上,迎合八卦的人性弱點,從而多賣報紙,多過想讀者了解社會。

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

一篇被抽掉的稿

不知道是不適應溫差的變化還是意識鬆懈,過去這個40年最寒冷的冬天沒有事,反而這兩天熱到接近30度才打敗仗。

周二早上起來,發覺「作」感冒,喉嚨「kwok」,人很累。勉強看完當天的報紙,就不得不躺下。當時還不過十點多,下午還有地方要去,事先約定的。

下午到了朋友的辦公室。頭頂上的冷氣很足,外套很薄,把拉鍊拉到頂仍然感到寒氣,只好喝熱水頂住。但頭重重,要硬撐著眼皮看螢幕,好不容易才捱過那幾個小時,最後那個鐘頭幾乎每五分鐘看一次表。

趕回家,看過電郵後,吞一顆感冒藥就滾上床,飯都懶得吃。但睡了幾個小時後,半夜醒來,又是眼光光,惦記著這個周末除了按例要寫周一的專欄,還要交一篇隔周一次的雜誌文章。倒不是沒有話題,而是要錯開內容,分配得當,對得起兩個專欄的讀者。

翌日早上起床,感冒繼續發作,鼻水長流,更開始咳。還好沒有很冷的感覺。看完報紙,洗了個熱水澡,又昏昏睡去。今天一定要休息好,明天下午還有事要辦,而且不能出缺。

說起雜誌,我出道的第一份工就是編月刊。當時算是最有影響力的一份。後來參與創辦的幾份新刊物,隨後也都站穩了腳跟,甚至成為行內的大佬。但那當然不是我的功勞,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自然也不居其功。

以下是一篇沒有發刊的文字。稿件在我去台灣看大選之前傳給編輯。但我在台那幾天,收到電郵,說在付印前給「拿」下了,對我表示歉意。我說沒關係,我明白。

我並非故作大方,而是真的同情編輯的難處。做過新聞的人都嚐過「抽稿」的滋味。我剛出道時,有一次有感而發,寫了幾百字。上司「拿」下了,說「呢的野唔登得個喔!」我至今記得他當時的聲調和靦腆的神情。我明白,並非他個人不喜歡,而是上頭對他有限制。

任何機構都有「天條」,而且很多是不言而喻的。我就不相信有媒體准許員工對外公開批評老闆,而又能繼續按照能力晉升、與同事融洽相處。最近因為囊括普立茲獎而登上港報頭條的美國《華盛頓郵報》雖然有專人監管報紙的內容,但只限於查證事實,類似政府的申訴專員,並不包括你對該報立場的意見。該報為甚麼登這些、不登那些,又刪掉甚麼內容,新聞專員是不會告訴你的。

正如我上次說,開了這塊「自留地」後,一直沒有專門為此寫些東西,有負blog之名。現在就將最近被拿掉的稿張貼在下面。而為了存真,沒有修改過,而且照專欄原來的安排,用簡體發表:

毒《苹果》
我21年前从纽约回流时,正值香港传媒起飞的前夕。

我并非嗅到香港的先机,而只是觉得在美国编中文报,绕着华人转,老美根本不睬你。美国政治很现实,没票没钱甭谈。华人人少钱少,又不团结。做别人社会的边缘人,还不如回港,与家人在一起,为自己人出力。

东汉的王粲说,若非吾土,虽信美亦不足以少留(登楼赋)。我离开纽约时,当地正值低潮,失业上升,治安恶化,更没有少留的余地。

回港后不久,香港的报刊开始升段。涌现了一批新型产品。我适逢其会,由类似美国《时代》和《新闻周刊》的《亚洲周刊》,灵感取自美国城市周刊的《壹周刊》,仿照美国财经月刊的《资本杂志》,都有幸参与。每一种任职的时间都不长,但都曾参与草创,见证了一些关键的变迁。

我当时的一些雇主,后来都成为香港传媒的”大佬”。以中文《花花公子》起家的《资本杂志》创办人郑经翰(绰号”大班”,因为讲究衣着,一度爱打特首曾荫权那种”煲呔”也就是领结,像银行家多过出版人)后来因为天天在清晨主持的电台节目里批政府,逼使当局即日响应,被誉为”十点前特首”。但循直选当上议员后,据闻与绰号煲呔的曾荫权”老友”,经常反驳批评政策的人,反过来被谑为”煲呔针”,亦即曾荫权衬衫领子上的别针,本来用来固定煲呔,但其实专门”刺”向政敌。

至于以《壹周刊》开创传媒王国的黎智英(因为体型而绰号”肥佬”),由于洞悉人性弱点、没有文人”包袱”,既能赚钱,又能发挥影响,《苹果》已成为开放地区华文报纸的成功模式,他也成为内地以外最有”创意”的华文传媒大亨。

同行起初不屑于这种取材耸听、立场鲜明、字少图多、题大煽情、五颜六色、方言充斥、似通不通的办报方针,群起围堵。但《苹果》正中读者心理和视觉时代的阅读需要,很快就人手一纸。同行最后不得不默默改版跟从。香港现在只有财经报和免费报仍然维持着比较传统的版面。

这位壹传媒集团的创办人和主席除了善于利用人性弱点来卖报、动员市民,也因为够反共、反潮流、敢放炮,成为西方传媒的宠儿。”九七”逼近,港人忙不迭移民。但黎智英反过来,纵使从未办报,却敢用大半身家创办”反共报”。而且回归后,报馆不但没有被封(但被列为拒绝往来户,记者不得北上采访),更主导着舆论。现在西方记者每逢谈到香港的言论自由,不请他讲几句就不算数。

他颠覆了香港的报刊后,到台湾”照版煮碗”。各地华人社会历来以台湾中文最好、学问最多,而台湾报业以国民党时代留下的”党办民营”报《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为龙头,两大报自视为中文新闻的捍卫者。一听说专搞”煽色腥”(英文sensational的意译)的香港新闻界”败类”想来败坏中华文化的堡垒,群起杯葛,誓要黎智英请不到人、出不了报、没人代售….夹着尾巴逃回香港。

肥佬赴台初期,的确备受冷遇。但没多久就证明,在一个非由政府硬性控制供求的有价市场里,除非存有民族、宗教、历史等敌对性因素,例如在伊斯兰地区支持以色列,单靠精神抵制不可能长期封杀一种提供就业机会的合法投资。

何况黎智英很精,在台先办起《壹周刊》。动摇了中时、联合的周刊市场,令大众以至一些文人开始怀疑两大报是否太”老土”后,才推出《苹果》。这份港式新型报面世后,改变了台湾读者对何谓好新闻的定见。加上两大报偏蓝,令拒共的黎智英得以尽揽偏绿和”中间”的读者。

听说《苹果》在台北每天早上九点就卖完。之所以不多印,因为纸太贵,卖一份蚀一份,除非广告更上层楼。

本文交稿后,我就去台湾旅行顺便看选举。下次再谈。

高雄的貴客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4 09 星期三

劉翔為了華人,或不介意獎金,但他的勁敵願意「陪跑」嗎?沒有對手,也就逼不出劉翔的真功夫,起哄不了。

人生就是這麼巧,無緣20年不見,有緣何處不相逢。我第一次去台灣旅遊時停過一晚高雄,看過甚麼忘得一乾二淨。這次去看大選,為了見識南部特地去逛了兩天。不料回港後還未整理好行李,就在飯局上遇到高雄的貴客。對香港人來說,她比高雄更知名。

她就是紀政。據中文Wikipedia說,紀政在1969-70年間7次打破女子短跑的世界紀錄,更曾經在同一時間內保持6項世界紀錄。那天在飯桌上被問起,她說至今還有2項紀錄沒有打破,因為用「碼」作單位的短跑項目後來不再舉行。

我從小愛看體育,當然知道誰是紀政。但不怕說,當時並非她的粉絲。她全盛時,我在美國讀書。彩色電視剛面世,美國沒有華語電台或者電視。想知道紀政如何威水,要專程去大學圖書館的中文部,看台灣的《中央日報》或者唐人街的中文報紙。同學們看完報紙後,即使有點興奮,回過頭去還是讀自己的書,很少分享。

不像現在的劉翔,一破世界紀錄,電視台反覆播放,到處都是他身披 國旗奔跑的影像。連手機都會收到他的片段,讓你在地鐵 把玩、在MSN上討論。

長期以來,我心目中的紀政只是一個華人傳奇,與楊傳廣齊名,而且都來自台灣。40年後面對面,才覺得紀政委實很特別,「台灣的體育大使」當之而無愧。

很多體育明星退役後,失卻寶座和光環,顯得很失落。男的甚至酗酒吸毒。與紀政同屬傳奇,但年輕得多的阿根 球王馬拉當拿,就成了「變形金剛」,在戒毒所幾進幾出。

但64歲的紀政仍然保持 運 員身形,高佻健碩(當然,正如她自己說,以出賽的標準看,體重超標。但只要紀政願意,絕對是瘦身纖體廣告的材料)。而且開朗健談,一對梨渦配以大方得體的笑容,看上去就像50開外。配合一口流利的英文,為「高雄2009世界運 會」擔綱的確很適合。她上周來港澳,就是為了推廣這個盛會。

我這次去高雄,在機場就見到「世運」的標記。做慣新聞,第一個反應是:大陸會讓台灣舉辦全球 的賽事?在飯桌上向紀政請教。原來是運 員以個人身份參加的精英賽,不代表地區。運 員的狀態要在世界頭幾名之內,才有資格參賽。換言之,有點像職業 的世界錦標賽。紀政說,比奧運的競爭更激烈。

但職業賽靠獎金來吸引體育明星,高雄世運是否也用巨獎來請牙買加飛人鮑維爾(Asafa Powel)再次刷新自己9.74秒的世界紀錄?劉翔為了華人,或不介意獎金,但他的勁敵願意「陪跑」嗎?沒有對手,也就逼不出劉翔的真功夫,起哄不了。

我當然希望賽事熱鬧,但紀政籌款的壓力恐怕不小。

我希望高雄明年熱鬧,除了想看體育,也因為這次在高雄逛了兩天,對當地的冷清感到有點不忍。有機會再說。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今天「正式」開blog

這塊「自留地」已經存在了一段日子。但為報紙寫稿佔用了我所有的時間,只能將見報的文字上載,始終沒有為自己的博客(台灣稱為「部落格」)下過功夫。現在想下決心,寫點也許不夠大眾,但更貼近自己思緒的事。

我並非受到甚麼刺激,或者有特殊的動機,今天也並非甚麼重要的日子,而只是專欄寫得太累,想有點自己的時間,多看多想。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為了使專欄緊貼時事,長期以來,我每天早上看兩三個鐘頭的網上新聞。覺得有用就下載在電腦裡,略加整理。一周七天,年終無休,過年聖誕也不例外。這還不算每天看幾段電視新聞,邊看邊用PDA手機記下關鍵的內容,特別是soundbite(內地譯作「同期聲」)。不用說,所收集的資料遠遠超過專欄所能容納的,所起的草稿也多過見報的字數。

粗略說,一篇兩千字的稿大概要寫兩天。在反覆重寫和濃縮的過程中,至少有三成內容被擠掉。原因並非自我審查,而是想在有限的字數裡塞進最多而又最有力的內容,令讀者物有所值。

本周一在《信報》見報的〈漢藏能否共建和諧社會〉,交稿前就刪去了以下的部分。現在附在下面,供各位判斷:


中國這邊廂為奧運護航,宣布西藏自「五一」起恢復接待旅客、喇嘛揮舞藏獨旗幟的夏河等甘肅藏區復課;藏獨那邊廂散播類「六四」的恐怖氣氛,說四川省甘孜的官員上周四逼僧侶污蔑達賴,更用機槍殺死八個抗議的藏人,約十人下落不明(見080405港報)。由於指控驚人,新華社同日不得不發英文稿回應,承認甘孜在控制示威時曾鳴槍示警,但沒有人死亡,反而有高官遇襲受重傷。

中國官方的報導,一向要打個折扣。但反過來,上述的藏獨消息似乎更難置信。現在能拍能錄的手機遍天下,用機槍掃死八個人能捂得住蓋子嗎?當局即使關閉網絡,也會有人把手機偷運出去以公告天下。而如果真有此事,奧運凍過水,北京多年來的努力將付諸東流。共產黨也許不聰明,但就近年的表現看,也未至於笨到自毀長城。

過去一周,中國力數藏獨的罪狀,西方媒體則反指中國的不是。這一連串針對中國的報導只是湊巧碰在一起,還是說新的反華風暴正在醞釀?

1. 美國蓋洛普二月中的民調發現,中國取代一度被布殊視為「流氓政權」(rogue state)的北韓(朝鮮),「晉升」為美國人眼中的第三號敵人,僅次於伊朗和伊拉克;

2. 中國指法國媒體造謠,說駐法公使因為將西藏彈壓騷亂和巴黎月前鎮壓暴亂相提並論,以致中方要對法方道歉;

3. 路透通訊社稱〈Beijing pollution "a risk to athletes' health〉(北京空氣汙染 危急運動員健康);

4. 港報引述世界財經報一哥的《華爾街日報》說,〈金磚四國中國獨憔悴 美國金融風暴拖累〉(「金磚四國」是英文BRICs 的音譯,而BRICs是四個發展中大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英文國名「頭文字」組成的縮寫。有趣的是,中國在這四個國家裡風頭最勁,但反而排在榜末);

5. 美國第二大報《華盛頓郵報》稱〈Chinese Spying Grows, U.S. Says〉(美國政府說中國間諜活動增加〉。

漢藏能否共建和諧社會

信報 評論 2008 04 07 星期一

距離北京奧運只剩四個月,拉薩「三一四」騷亂的後遺症加緊進逼。藏獨看準中國欲藉奧運展示「大國崛起」,一邊發放中國「鎮壓」藏民真真假假的消息,一邊竭力在聖火傳送途中出中國的洋相。

北京自尋煩惱

藏獨高舉人權大纛、仗著西方人對西藏的迷戀,本來就足以令中國疲於奔命。不料,當局更自尋煩惱。上周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近年最知名的維權人士胡佳三年半徒刑。證據是他為境外網站撰文和接受電話採訪,「造謠、誹謗及煽動」。曾獲他協助的弱勢人士聞判後,即時在庭外抗議。美國指控罪無中生有,歐盟要求立即放人。本港有影響力的報紙表示遺憾。

有專欄「激」到高呼〈防民之口暴秦亦亡〉,無疑過於誇張。但我懷疑即使以內地的尺度,只要不是正式呼籲推翻共產黨,在境外罵政府也不能以煽動罪論處。本港就有刊物專門刊登內地政治受害人的文字,標題較胡佳的文章〈一國無需兩制〉、〈……政法系統……,製造恐怖氣氛〉更激烈。有的作者公開支持台獨、藏獨甚至疆獨……,有些來港演講、接受頒獎,但返回內地後並未以此論罪。

在風頭火勢之時打擊異見人士,更是為中國的對手添口實。胡佳在維權人士裡特別受關注,既因為專長西方最關心的愛滋病權益,也因為形象溫馨,不像一般鬥士硬梆梆,予人「鬧事」的感覺。每逢當局整胡佳,香港的電視就播放他手抱初生女兒的片段。美國人視愛護家庭為天職,胡佳「湊女」,必定是好人,害他的當然是混蛋。

這次有關西藏的輿論戰,中國就輸在硬梆梆。對共產黨處理西藏問題,西方本來就有「偏見」。現在地方官聲色俱厲地咬定「達賴集團有組織、有預謀」,但主題先行,證據不足,西方又怎會「輕信」?

拉薩騷亂後,縱使中央台反覆播放打砸搶燒的片段,西方仍然倒向藏民。中國終於明白問題嚴重,近日一方面派駐外使節在當地「消毒」,一方面徵求美英的王牌公關為京奧護航。但意識形態不變,中國的宣傳恐怕只是對牛彈琴。首先,中外有關西藏的訊息南轅北轍,連帶境外華人也隱約對立。多數人相信西方的人權觀,覺得共產黨打壓藏人;但也有人從民族角度出發,覺得藏人不領情,相信西方是黑手。前者通常不喜歡中國;後者則通常不喜歡美國,特別是布殊。

「縱容」時代

事實無疑界乎兩端之間,我相信較接近前者。有藏民打砸搶燒是事實。但中央台的片段未能孤立藏獨,因為觀眾對西藏問題早有定見。誠然,騷亂一般來說是犯罪。但現在是同文劉迺強所說的「縱容」(permissive)時代,電視上天天都有世界各地的這類鏡頭。如果所有鬧事者都以暴民論罪,法庭忙不過來,監獄恐怕也容不下。

更何況有一種暴亂在歷史上獲得容忍甚至認可:當弱勢社群有積怨,起來反抗或洩憤時。毛澤東在一九二七年革國民黨的命時,就曾發動「井岡山暴動」。內地官方網頁引述過來人說:「我們衝進當地的富戶人家,搜尋銀兩和米、油、布匹等」。當然,這是有組織地劫富濟貧。但拉薩騷亂不也是有目的地洩憤。藏人用漢人和回人,特別是有錢人來出氣無疑過份;放火燒死五名店員就更應該付出終生的代價。但民憤要疏導和對症才能治本。若有人豁了出去,又獲得族人支持、世人同情,愈打只怕愈糟。

這並非為藏獨撐腰。我不懂佛法,不是信徒,未去過西藏(但很想去見識),未讀過西藏史。我有極右的友人,但沒有藏族或藏獨朋友。早期在朋友引領下,見過一次喇嘛,但毫無領悟。可是在信眾身上,我感覺到藏傳佛教的威力,折射出中國對藏民的盲點。

這些華人信徒裡,有坐過政治牢的大學教授、投資銀行家、公共機構的高層、專業設計師、名記者,……。有人專程去印度、美國聽道。有人提早退休,在港是中上階層,但到青藏地區追隨喇嘛,接受苦行鍛練。他們日常默默修行,不談政治。同道很多是中上層的白人。這還不算千千萬萬到過西藏,對藏民的樸素敬虔、安貧樂道深感敬佩的遊客。不問可知,這些人都同情藏民。

藏傳佛教信徒與中國或者說漢人的分野不在於種族,而在於宗教造成的人生觀。漢人重物質輕精神,藏人則相反。漢人最實用,以物質為檢驗成就的首要標準。白貓黑貓,能夠致富就是好貓。笑貧不笑娼,活得好就是神仙。但藏人重來世多過今生;加上居地高寒貧瘠,長年藍天白雲,對大自然特別敬畏。漢人把大自然看作賺錢的工具,隨意開發蹂躪。

漢藏本來分居,各取所需。一旦大規模遷徙,必須考慮到歐洲移民取代北美印第安土著、西班牙殖民取代南美印加土著的前車之鑑。

安撫藏人主流

這當然不是說中原移民會像白人那樣「屠殺」藏人。但藏族人少錢少、與世無爭、只顧拜神(畢生積蓄用來朝聖,而不是開旅社);而漢人和回人靈活勤奮,若大舉遷藏,挟人口、資金和技術優勢,即使經營正當生意,也會令藏民淪為下人、女性擇偶時以物質為本。藏人的平均壽命偏低。男子若難以娶妻,人口會迅速縮減,令語言和文字難以為繼,變成改用漢語。漢人若不信鬼神,輕蔑藏人的宗教,矛盾就更大。

文化是不斷演變的。我並不相信原住民最神聖,任何本地文化都應該不惜代價保留,外來的強勢文化就必然邪惡。但藏族文化是人類重大的遺產,保留才能堵達賴之口,使他與激進派分道揚鑣,穩住藏人的主流。

限制移民入藏,同時對西藏補助生育、資助創業、培養生產管理人才,刻不容緩。

愛馬、造馬與害馬


U Magazine: Life 2008 04 04 issue 123

網絡時代資訊之多遠遠超過人腦的容量,令我們的「記憶力」變得愈來愈短暫。

你我並非貴人善忘,而是因為資訊像辦公室文件那樣,不斷湧到,數量愈來愈大。「舊」的來不及消化,甚至未看過標題,就已被壓在底下。

一些重要的文件往往來不及處理,就被排山倒海的「後浪」沖走,忘得一乾二淨。佔據我們注意力的反而是一些過眼雲煙。我們追逐娛樂版上最新的是非,將真正有意義的事拋諸腦後。

同樣地,由於資訊更新愈來愈快,從前令我們回味很久的大事,現在可能兩天就「忘」了。要再次遇到相關的事態時,才會恢復記憶。

在開放的社會裡,追逐八卦、冷對大事是個人的自由。但若成為風氣,社會的發展也就有限。

由於目前的民進黨總統陳水扁近年有如我們當年的董建華,怨聲載道,台灣這次大選,自去年起,民意就呈現一面倒。但投票前兩天,支持民進黨的《新台灣》雜誌為免擁躉洩氣,在封面上聲稱〈謝馬五五波〉。結果你當然知道了,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以六成的得票率狂勝。

我當時在台北。只見票數公布後,該刊在街上照賣不誤。真是服了它,換了我是編輯,必無地自容。但正如上述,天天有新聞,後浪蓋前浪,民眾可能很快就忘了這種妄顧事實的報導。

回港前一天,在書店裡買到馬英九勝出後的第一份時事刊物《新新聞》。與《新台灣》相反,該刊挺馬。期間內,原定的雜誌本來在投票前就已出版。但馬狂勝後,該刊也許太興奮,也許想多賺一筆,出版號外,在封面上高呼〈人民選擇改變台灣──大託付〉。

標題說的是事實,但內文把馬英九一家說成「聖人」,只怕愛馬變成害馬。選民希望愈大,一不如意時,失望也就愈大,反彈愈強,讓民進黨得益。

我手頭這份《新新聞》是在台北買的。香港個別便利店也有售,但機會不大。去尖沙嘴天星碼頭前的報攤買比較保險。

Info:《新新聞》/3月23日-4月2日號/港幣定價:30元/網址:new7.com.tw。

2008年4月5日 星期六

惡人政治阻礙香港進步

大公報 評論 2008 04 04 星期五

議員玩惡人政治,政府玩懶人政治,苦的是消費者。香港「增長競爭力」排名倒數第6,沒有新的競爭力,只是吃過去幾十年的老本和個人遊、CEPA等中央送來的優惠,我們很快就會失卻優勢。

有選擇的話,我喜歡巴士多過地鐵。有位子坐,有風景看,又可以打瞌睡,好過擠在港鐵車廂裡,「木口木面」地捱時間。正因此,在各路巴士裡,我又特別喜愛取道告士打道和東區走廊的快車。一過了會展就是連綿不斷的維港海岸線,看十來分鐘的風景就已抵達筲箕灣、柴灣,好過捱十個八個站的地鐵,還要上下幾重樓梯。

灣仔塞車無法解決

俱往矣!最近這兩年,我來往東區時改搭地鐵。由演藝學院到紅隧幾乎不分晝夜地慣性塞車。西行的路段也好不了多少。傍晚站在演藝學院外的天橋望去,只見一左一右兩條車龍。作為城市風景頗為壯觀,坐在車子裡則是另一回事。走兩米停一停,既浪費光陰也浪費汽油,更增加廢氣。

不只此,現在行走軒尼詩道的巴士,我也盡量不搭。由西端的郵政局到東邊菲林明道上天橋去會展這一段,塞車也逐漸成為常規。當局嘗試減少巴士站來疏導,但效果不大。現在來往灣仔,我寧願步行,超過20分鐘才下地鐵。巴士絕不考慮,除非是過海去沒有地鐵的紅磡和土瓜灣。

因此,當局想在中環和灣仔海旁填海築路,為告士打道分流。但保育已成為天條,此舉踩進了維港的禁地,觸動了愛「港」的神經。鬥士利用中產階級對進步社會的憧憬和對政府的不信任,佔有道德高地,匯聚了強大的阻力。威權時代訓練出來的政府工程部門不諳現代政治之道,處處受制。加上高院逐漸採納「進步的」社會觀,上月否決政府填海,也就在所難免。

有中文報紙引述夏正民法官的判詞說,香港如果是皇冠,維港就是冠上的寶石;除非具有凌駕性的公眾需要,任何人不得「無故」填海。換言之,為了解決塞車而填海屬於「無故」的行為,不具有凌駕性的公眾需要。

填海官司令人氣結

當局敗訴後說,灣仔繞道原定8年後通車,現在會再度延後。為免被指替官方宣傳,這裡不再重複當局對塞車加劇的預測。但略用常理就可想像,7-8年後由夏愨道到銅鑼灣的路面會有多「熱鬧」。最佳的應變之道是搭港鐵。

不只此,當局決定興建的沙中線(沙田到中環線)鐵路,由於過海的一段和上述的海旁公路部分重疊,若不能填海,過海段須另謀出路,原估計11年後落成的沙中線也要順延。沙田本來就是全港最密集的新市鎮,10年後,現有的東鐵過海段在繁忙時段將會是何種景象,自不待言。

惡人政治苦了市民

相信是不想使你覺得公共建設進度慢,當局公布落成的日期時,只講年份,不說你要等多少年。但只要看看新聞標題,到鄰近各地逛一逛就可以想像,我們的維港公路和沙中線通車時,內地、新加坡、越南將會是什麼樣子。台灣改由馬英九當政後,相信也會擺脫停滯、加快建設。香港以往在區內以建築超快而自豪,現在世界輪流轉,到時還有多少優勢?

由於大事做不了,當局只好「細眉細眼」,像此前減少軒尼詩道巴士站那樣,搬走百德新街外告士打道內線的油站和垃圾站。但對於解決擠塞有多少作用,幾乎可以預見。

不過又不能全怪當局,潮流興挑剔而反建設。公務員為求畀人鬧少啲,容易走精面。沒有人喜歡油站和垃圾站,自然贊成其外遷。議員則只求政治正確,管它能否疏導交通。說白了,議員玩惡人政治,政府則玩懶人政治,苦的是居中的消費者。

但市場全球化降低了資金、人才、商品服務的人為流動屏障後,區域競爭比人的競爭更激烈。人還有國籍、文憑、僱傭條例為護身符,但大大小小的地區爭相發展,互不相讓,驅使資源不斷流向最有利的地區。

競爭力弱只吃老本

傳媒近日為我們壓倒兩岸四地200個地級以上城市,連續第三年獲社科院選為最具綜合競爭力而自豪。但忽略了同一項調查不利的結論:香港的「增長競爭力」排名倒數第6。換言之,我們沒有新的競爭力,只是吃過去幾十年的老本和個人遊、CEPA等中央送來的優惠。鄰近地區只要條件較好,我們很快就會失卻優勢。

粗略看,曾蔭權提出的「十大建設」幾乎都唱慢板。港珠澳大橋最快七年後啟用。由於規模大,在各大項目裡算是最快的。但由當初有人建議到通車,前後將會歷時32年。

機場一年前落成了T2,亦即第二航運大廈。現在欲增建第三條跑道,但後年才能完成「研究」。以鐵路連接港深兩地機場相信也不例外。

內地靠強勢行政來推動建設,進度雖然飛快,但造成不少後遺症。侵蝕環境,損害官民關係,增加工傷(周二深圳地鐵就因為工地坍塌,導致三死兩傷)……。但像我們這樣,一如早期宣傳行斑馬線過馬路,「慢慢走,建設如虎口」,後果更嚴重。由於厭惡早期的盲目建設而逆其道而行,並非推動社會進步之道。

2008年4月3日 星期四

西藏的困擾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4 02 星期三

漢人覺得藏人「迷信」,藏人則覺得漢人功利……人生觀南轅北轍,中央無論如何補貼,都難以令藏人向心。

自從上月14日拉薩騷亂後,藏人的問題就在腦子裡揮之不去。那天是星期五,我當時準備去台灣,正在趕離港期間的專欄稿件。但除了中央台播出的打砸燒片段,至今仍然記得那個周末香港媒體三宗頗為震撼的報道。

騷動翌日,有的士司機接載香港記者由拉薩機場駛向市區時,在鏡頭前用普通話說,暴徒「見人就殺,死了好多人。」我猜這句話是誇大的,其實可能是「見人就打」。打雖然也可以致死,但不等於一出手就欲置人於死地。新聞裡沒有說司機是藏人還是漢人。但樣貌和口音不像藏人。

相信這位司機並非故意造謠,而只是說話不太嚴謹。希望他不會因此而惹上麻煩。一旦被指散播謠言、煽動仇恨、洩露機密,少說也要關幾年。更可怕的是有暴徒來尋仇,連帶家人都有危險。

緊接着是星期天,拉薩一個不出鏡的藏人用普通話對香港另一個電視台說:騷亂並非反對政府。中央是好的,給西藏撥了很多錢,但老百姓拿不到,都被貪了,藏族幹部也不例外。

直覺上,這個說法比較接近事實。西藏對遊客開放之前,經濟上無法自給自足。藏人即使可以用傳統的方式生活,也難以獲得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因此,達賴喇嘛出走後這四十九年,中央為了穩住藏民和改善民生,對西藏大量補貼。說到底,西藏的人口還不到全國百分之一,國人負擔得起。

但若官員貪得無厭,撥款再多,也只是助長上層的奢華,基層依然困苦。若此,較西藏早期的農奴制度改善不大?更尷尬的是,胡錦濤二十年前曾在西藏當家。當時貪污是否已經成風?他又是否知道?而這次騷亂後,西藏的黨政首腦滿口官話,也令人懷疑地方上的應變有欠妥善甚至失職。

至於第三宗報道,我是間接聽說的,不記得出自哪個媒體,但主調很清楚。在騷動地區,有藏人與漢人爭執說:對你們漢人沒有意義的事,對我們藏人不一定沒有意義!報道沒有說藏人覺得甚麼事最有意義。但可以想像宗教居於首位,包括對達賴的看法。

漢人也求神拜佛,但主要是求福,有點像下注,買中固然好,買不中下次再來過。這與藏人步行千里、一步一拜、五體投地,差天同地。漢人從小看重錢,希望多賺,不斷地改善衣食住行。藏人則以宗教為錢財,只求完善靈性修為。漢人希望多存錢,藏人希望多積德。

漢人覺得藏人「迷信」,藏人則覺得漢人功利。並非沒有漢人像藏人那樣虔誠,但份屬例外。藏人則似乎天生敬虔,即使自己不夠虔誠,也尊重虔誠的人。人生觀南轅北轍,中央無論如何補貼,都難以令藏人向心。

讓藏人按照他們的方式生活和組織社會,也許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