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110126三晴:我來晚了?


整個六四民運長達兩個月,但只有一句話留了下來。這就是趙紫陽失勢後,到天安門廣場看望學生的第一句話:“同學們,我來晚了!”

溫家寶前天打破1949年來的傳統,以總理身份當面聽取上訪者的申訴(圖),會否是上述事件的翻版?

他雖然沒有對上訪者說“我來晚了”,但要記得,當年正是他陪同趙去看望學生。至於把此行說成是制訂2011-15年的「十二五」規劃,完全是鬼話。他月前就對老百姓說要退休。現在還有一年就離任,後繼的李克強已開始到西方拜碼頭。哪容得他為下任的大計綢繆?而且據說,他由於家人狂貪被抓住把柄,有總理之名而無總理之實,對胡錦濤唯一的作用訪貧問苦以緩和民怨。

溫家寶可能是至今四個總理裏最苦(不是最酷)的。唯一比周恩來幸運的是沒有被公開鬥爭。但在開放的時代,左的嫌他認同西方的‘普世價值’,罵他‘出賣’黨國;右的嫌他有眼淚無實效,罵他沽名釣譽。地方諸侯則擁金自重,當(當他是死的)。希望他退下來後吟詩跑步沉思會比較開心。

今後幾個月,溫總的離別‘騷’相信陸續有來。

注:看各種報導也覺得,有關方面刻意淡化。溫家寶前天下午接見上訪者。但官方昨天才公佈,今天才見報。《香港文匯》網站用作第二‘版’頭條;《大公》網站首頁隻字不提;異見網站博訊塞在一眾標題中間;只有與博訊同類但較為溫和的多維網站較捧場:標題不大,但寫成温家宝再显“温情”〉,帶有贊許。兩份較有影響的港報,右派的隻字不提,新左派的只平淡交代。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110125二晴:芝加哥嚴寒中的激情

忙了兩天,下午外出『麻醉』一下。我一無品味,二無激情。所謂麻醉,不過是奶茶蛋治,在茶餐廳坐一兩個小時。但今午改去Starbucks。我其實很討厭這類『懶』品味的gourmet 咖啡店。但既來之則安之,翻翻一份不上網的報紙。

這兩天報上新聞超多,連一些外國事件也好像想搶在中國人過年前見報。

除了莫斯科機場導致三十多人死亡的恐襲(俄羅斯的少數民族問題似乎比中國的更棘手),最聳動的是昨天《蘋果》引述Twitter說〈劉曉波傳獲釋〉,「今(23) 2 23分從遼寧省錦州監獄釋放,目前被送往遼寧省朝陽市一處秘密住宅」。但無人證實,也許有人想趁胡錦濤自美返國,製造預期以保持壓力。至於今天《明報》說〈王丹料有望來港送別華叔〉,所引述的「消息人士」似來自泛民,看來也是造勢。

相信與普京想再當總統有關,俄羅斯執政黨藉著蘇聯解體20週年調查說,〈紅場搬走列寧遺體2/3俄人讚成〉(《蘋果》)。中國人不用說聯想到已離世34年的毛澤東。應該自天安門移走,但過程要文明。改葬八寶山吧。

近日最令人蠢蠢欲動的香港新聞是前天見報的〈未來4年落成私宅 料平均僅1.15萬單位〉。短缺壓倒一切下,過年後樓市必再度勁炒。政府再出招也只壓得住『一頭半月』。樓價看漲下,『清水樓』The Icon回購的價位難解決。

120日胡錦濤訪問芝加哥那天,當地氣溫跌到攝氏零下18度。華人的歡迎隊伍據報在街上站了五個小時。40年前的18()日,我也在芝加哥華氏8度(相當於攝氏零下13度)的天氣裏,與一百多個台港同學在室外站了大約兩個小時。溫度沒有上週那樣低,時間也沒有那樣長。但芝加哥市中心位於湖邊,風很大,加上寒風效應(wind-chill factor),大概與攝氏零下18度相差不遠。兩個鐘頭下來,整個臉都麻了,頭痛欲裂,手指失卻知覺。幸虧返回室內後,很快就復原。

當時是冷戰時代,中國大陸和美國早就斷絕往來。我參加的活動不是歡迎什麼領導人,而是遊行抗議美國將釣魚台(大陸叫做釣魚島)交給日本而不是台灣。那是美國保釣運動的第一次示威,也是從小長在亞熱帶的我第一次領教這種酷寒。

這與同年41日華盛頓的保釣示威差天同地。華盛頓與芝加哥的天氣大概相當於上海和東北南部。芝加哥要到五月中才比較暖和,華盛頓則四月已春暖花開。加上華盛頓的聯邦重地種滿櫻花。當時的台港學生遊歷不多、見識不廣,不像現在,十幾歲就到過日本賞櫻。我去美國之前,從未出外旅行。那次大約有3,000人遊行,是有史以來最多華人學生參加的抗議,也是大多數人平生的第一次,人人都很激動。但不能否認,在櫻花樹下遊行,溫情的助力也有功。換了在芝加哥零下十幾度的天氣,街上根本沒人,喊破喉嚨也沒用。

同樣有趣的是,我在芝加哥讀書時,市長是Richard J. Daley,一個滿臉橫肉的大胖子。這個像黑手黨老大多過政治家的美國中西部強人,稱霸芝加哥幾十年。他出手,無人敢與他爭鋒。40年後的今天,芝加哥的市長還是Richard Daley,只不過換成他兒子。而且,他的另一個兒子是總統奧巴馬的幕僚長,相當於胡錦濤辦公室主任(首席機要秘書)。論美國的政治家族,這也是一個現象。

110125二《都市》:「港孩」還是「80後」?

原載《都市日報》2011年1月25日星期二《都市博客》 專欄


學子請人背書包無可厚非,但上學放學那幾百米路都由傭人代勞,長大後在職場上何以服務他人?

無獨有偶,唐英年拋開官話,狠批社運80後「剛愎自用、車毀人亡」前夕,有中六同學就「港孩」的話題來函徵詢。

一個講的是激進青年,可能多出身基層,我早年也曾涉足;一個問的是偏hea的青少年,以中產居多。兩者看似大不同,但成長於同一時代背景,人生觀部分相近,都把父兄輩的「既得利益」看作主要矛盾。

就唐英年「發惡」,我在博客裏草了幾句,同意坊間說,這是他參選特首的「出師表」;但覺得社運青年回罵一兩句就會收口,以免益咗他的競選對手。但同學的問題牽涉面廣,關乎香港今後幾十年,不敢隨便回覆。整理過想法後,寫在下面供參考:

「港孩」作為潮語,是一位前政府AO、梁家傑助選大員的創見。她的憂慮出於對香港的愛,並非想為官商「奴化」青少年。最近就此問題與她在報上對談的一位年輕母親,也是開明的文化人。不用說,很多成功人士也有同感(例如:獲西方同行熱捧的反建制傳媒天王黎智英和被認定想當特首的親京人士梁振英上周接受無綫專訪。這兩個CY都出身寒微、身價億萬)。

其實,所謂「港孩」相當於「溫室作物」,受到精心栽培,資源無憂,不像大自然裏的同類,要與其他生物競爭日光、水源、養分,更難免風吹雨打、蟲鳥啄食。兩相對比,前者長得美麗豐滿,但只能供人食用,難以獨立生長。一旦移離溫室,存活率遠不如枝葉短小、傷痕纍纍但已捱過風霜、培養出防禦力的同類。

多年前在專欄裏提到,香港今天的學童承接了一個中華傳統。古時士人出行,邊走邊搖扇吟詩,書僮挑着一擔書一擔行裝,亦步亦趨。現在則有校服男低頭猛按遊戲機,身後的外傭兩肩各掛一個彩色背包,一個裝課本,一個裝雜食、iPxx……相當於經濟上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學子請人背書包無可厚非,但上學放學那幾百米路都由傭人代勞,長大後在職場上何以服務他人?現在,港深傳統的崗位持續外移,外地人則湧來中港求發展。萬一請外人唔請我,從小五體不勤、自大爆棚,但心靈脆弱……都可能與此有關。法律上你有平等機會,但現實中nobody promises you a rose garden,到時不要只是怪政府、學校、父母、歧視……。

溫室培育變得壓倒性,因為財富積累快、價值提升慢,金錢仍然是衡量真理的頭號標準。中產家庭父母雙「忙」,一方面想在生活上給子女最佳的照顧,物質上有求必應;另一方面望子成龍,校內高分不特已,課餘更要學足流行的技能、集齊所有證書。十歲八歲的孩子就提前承受成年人的職場壓力。

中產的生活上嬌縱和揠苗式培育,令少數智慧和性格適合這種訓練的孩子搶先殺出了木人巷,但打散了更多孩子的信心,令其變得自卑自閉,更刺激個別生性反叛的成為社會問題。(二之一)

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111021晴:Let’s pray for Steve


大寒過後,氣溫果真回暖,而且冬日難得藍天。

下午去理髮,但並非為了過年,而純粹是「夠鐘」。現在距離理髮過年雙計的時代有沒有20年?


今天最佳的新聞來自有線的中國線記者呂秉權:廣西有前上訪辦主任退休後,因為所屬村子拆遷不接受賠償額,自己反過來代表村民上訪。在北京接待他的正好是以前的下屬。地位互易後,方知上訪之苦。

這當然是很好的話題。但想深一層,中國有13億人,這位主任當年大概只是主持地方上的上訪辦,同級的機構全國怕有幾千個。他在任時兩袖清風,退休後淪為上訪人並不奇怪。由於早期的退休金應付不了經濟起飛後的生活費,近年常見退休幹部、軍人上街抗議。近日就有立過戰功的軍人在家徒四壁的住處,穿起軍服,掛上勳章,拄著拐杖,抗議貧病交迫無人理。連美國都有這種人間悲劇。


80後沉默多天後,今獲《蘋果》報導要反擊唐英年。但聲明空洞無力,目的似乎在博見報。既挺80後、又幫官方放料的大報不提,反而報導被視為特首黑馬的唐唐對手接見青年。

看社民連的黃派和陶派形同水火,使我想起1970年代美國的左派社運。當時美國以馬列為標榜的一些小組織,彼此攻訐和內部「除奸」比打倒「美帝國主義」更起勁。這相信是激進派的規律。


Esquire》月刊把公司估值達500億美元的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評為「2010 Celebrity Style Hall of Shame」(衣著最差名人),認為他最不應該的是「穿T恤和牛仔褲出席需要穿禮服的場合」。該刊強調衣著重要,因為與投資大戶面對面時可獲對方重視。

這份男士時裝雜誌在政治上屬於自由派,但以上這番話暴露了行業的淺薄。你猜,如果獲邀出席奧巴馬為胡錦濤設的國宴,Zuckerberg會否入鄉隨俗,改穿禮服,至少是西裝?而且,你真的相信投資大戶看對方的衣著多過對方公司的潛質?或者說,希望看到更好的投資條件還是看到對方更好的衣著?

同理,Apple教主Steve Jobs慣例穿T恤牛仔褲出席對他來說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產品介紹會。世人包括投資大戶,會因此而看扁他的產品和股票?

Esquire》此舉說明,很多人口頭上liberal,但一講到本位利益,不但膚淺甚至虛偽。《Esquire》,你賣的是ArmaniZuckerberg賣的是Armani fans clubHe does NOT care about Armani per se.

日前報載,Zuckerberg搬了家。也是單棟屋(圖)與華裔女友同住、只租不買、在公司附近。但多一個臥房,而且更靠近公司。我看報上的照片,有點像我第一年去美國Brown讀書,與兩個香港仔合租的Governor Street街角單棟屋。但我們作為學生,只租住一樓。二、三樓另有住客。

Zuckerberg堅持租屋看,他對反消費是身體力行的,並非沽名釣譽。若此,也就當然不會穿西裝打領帶來討好大戶。何況,大戶要討好他多過他要討好他們!


希望Steve Jobs再次逢凶化吉。但萬一不能大步「檻」過,世人也當有心理準備。人生自古誰無死,他的這一場仗甚為兇險。只不過個人電腦史上,Jobs的創意無人能及。可見的將來若後繼無人,不單是Apple電腦,更是全世界的損失。

我當年學編雜誌時,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玩全世界於股掌之上。越戰升級和對越和談都是他的決定(雖然是透過總統尼克遜作出)。粵語說,鬼佢,人又係佢。最後更因此而與北越的對手獲頒諾貝爾和平獎。那可能是和平獎歷史上最荒謬的一次。

我當時就想到共產黨文獻裏提出的一個哲學問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說白了,到底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歷史創造英雄?但當時純粹是審別人的稿,自己不寫,又找不到有此興趣的作者,這個疑問也就擱到今天。

我現在也沒有答案。但直覺上,歷史造英雄的成分仍然較高。如果Steve JobsBill GatesLawrence E. Page & Sergey M. BrinMark Zuckerberg……早生50年前,個人電腦的構想還未成形,又或者由現在起算晚生50年,個人電腦技術已發展得八八九九,你猜他們會留下這樣輝煌的個人紀錄?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110118二晴《都市》:六四以來 最嚴峻的一年


原載2011年1月18日《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在準冷戰氣氛下,胡錦濤這次訪美(圖)像是為年內卸任提前告別。
上周先是軍方驟然試飛自製的隱形戰機,對來訪的美國防長示威;繼而奧巴馬回敬,在胡起行前接見中國異見作家,更傳聞對台售武。美國人權組織亦趁機大造中國「威脅」論,抗衡中國對美的柔性宣傳。
軍方在世界拳王前揮動拳頭,使我想起經濟學諾獎得主Hayek(哈耶克)1988年名著的標題《The Fatal Conceit, The Error of Socialism》(致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謬誤)。或非巧合,此書面世翌年,中國爆發六四、柏林圍牆倒塌;緊接着東歐變色、蘇聯解體。
誠然,現在連西方都要靠人民幣打救,與鄧小平20年前堅持韜光養晦時的國力,不可同日而語。但納粹德國和前蘇聯當年集全國之力,經濟成長亦曾超越西方。只不過國家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曇花一現。納粹隨後對全球宣戰自掘墳墓,頭尾只活了12年,與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朝、夢想家族萬世為皇的秦朝,都不得人心早死。蘇聯則民生停滯,純靠軍力維穩,最後民心渙散,不得不自行了斷。
今天的中國當然不是納粹,也不像蘇共領袖赫魯曉夫當年在聯合國高呼埋葬資本主義那樣幼稚。但窮極暴發後不可一世,最容易利令智昏。
劉曉波、趙連海兩案招致空前反彈以來,迹象顯示,六四以來可能以今年最嚴峻。港人的國家認同創50萬人上街以來的新低、中小學生認為劉曉波獲獎「最大快人心」若只是一時的「情緒」,則與年底接班的習近平同被視為太子黨的政治局委員兼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獲當地報章引述說〈今年重點維護……安全〉絕非誑語。
大書記的指示不排除與留德學者關愚謙訪滬後假《信報》說,新生利益與政府結成惡勢力,市民的「不滿不勝枚舉……(和)政府……形成對立面。」有關。關先生說,與他同桌的幹部在酒後大談官商勾結、聯手打擊,被問是否害怕揭發時笑道:他們不想活了?就是單位也可以擺平;處級以上的幹部沒有乾淨的;部隊(軍方)更誰也不敢過問。言下之意,趙連海不橫死已算夠運。
關文雖未進一步指涉,但自從確定由開國元勳之子習近平接班,太子黨的「霸道」就倍受注目。月前地方小官兒子的口頭禪「我爸是李剛」成為民憤的焦點。在政令出不了中南海的前「腐」後繼下,內地看來已無淨土。就關先生的披露,對中共赤膽忠心的吳康民老先生上周假《明報》高呼:「凡我國民都應爭取和平的民主改革!」說白了,當局若不從善如流,只怕和平難保。
學生爭民主但民眾反官倒的六四先例說明,今年除了社會矛盾達到tipping point(引爆點)、華人鬥士首獲諾貝爾、趙連海今古奇冤、習近平接班過渡期的空隙、蘇聯解體20年祭、中共利用辛亥百年來拉攏台灣、建黨90周年等政治因素,更要命的是令老百姓入肉的通脹和貪腐。有民生為基礎的民主訴求足以動搖黨本。

111019三陰:80後果然選擇lesser of two evils?


週日就唐英年針對80後的「敢死」言論草了幾百字,既因為是明年特首換人最注目的發展,更因為不符合這位公子的性格。他從來不具「戰鬥格」,何以會搬出中方對英鬥爭時的狠話來罵社會的後起之秀?

至於我所用的標題〈唐英年除笨有精?〉那當然是戲言,以激發思考,並非真的認為唐算計得如此準確。不怕說,除非他從頭到尾都扮豬食老虎,否則我懷疑,他使用「剛愎自用,車毀人亡」這樣刺耳的語言,是否明白可能的後果?

網友haode2010回應說,唐「計錯數」。絕對正確。80後在意識形態上屬於泛民左翼(如果把民主黨看作中式『右翼』,公民黨視為中間偏左的英式貴族,而社民黨類似台式的野貓左翼)。但年來流行激進,他們有理想、有文化、有策略、有口筆,當然「吾道不孤」。

網友Patrickov引述唐英年講這番話時的東道主沈旭暉,認為唐非無轉圜的餘地。這也是可以肯定的。我不相信他不惜將特首寶座拱手讓人,也要與80後鬥下去。

而只要看《蘋果》僅在唐發言翌日上過頭條,隨後當作沒有這回事,而最挺80後的新左報也只做了兩天頭條就不再提,唐方必定在發言後就發覺『大鑊』,緊接著在幕後全力撲火。甚至沈旭暉的Roundtable也利用文化人的關係,大力對傳媒發功。討厭『小圈子』選舉的報紙當然明白,做低唐唐只會有利於他們更厭惡的對手。為免後者冷手執個熱煎堆,只好就此收口。

唐唐相信少不免要找機會讚讚80後,以表誠意。其對手恐怕開心不了多久。

但你猜,對手會否反過來稱讚80後和幫他們爭利以搶分。社運青年當然不會睬他,但針對苦於失學、失業、失戀的一般80後,又是否除笨有精?

今冬連續個多月徘徊在攝氏十度到十五度之間,多年來罕見。陳水扁據說有心血管病,今晨躺在擔架上由監獄轉送醫院「戒護就醫」(圖)。

大陸身陷牢獄的維權人士胡佳,亦在胡錦濤訪美前夕傳聞病情惡化。妻子要求讓夫保外就醫,在鏡頭前的申訴頗有說服力。

兩岸都應該找個下台階,讓這些帶有政治色彩的著名囚犯離獄生活。與陳家的交易應該是交還贓款、不得出境。至於大陸的異見分子,到了這個階段,硬打壓已不生效,監禁只會增加政府的包袱,不如趁黨國換班而大赦。十年一次絕不為過。

近日最富創意的社論相信是〈公開殲20示坦誠亦顯實力 軍事透明消弭中國威脅論〉。以常理看,中方在美國防長來訪當天突然公開新戰機,目的是長自己志氣、滅對手威風,有違「有客自遠方來」的古訓。現在社論把話倒過來說,認為這個小動作正正彰顯了大國之風。《人民日報》都自嘆不如。

眼看此前多國的顏色革命都尾大不掉,西方媒體學乖了,一方面為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趕走獨裁者歡呼,一方面看淡前景。反對派要獨裁者的手下全數退出,方答應組織新政府。被打壓了二十幾年,加上伊斯蘭以牙還牙的哲學,有此反應在所難免。但革命要純潔,只怕會埋葬新生的民主。獨裁者二十多年來必定培植了一批技術官僚,在政治上也許不乾淨,但掌握了治理的技巧。要他們靠邊站,只會逼使他們去國,帶走技術,留下爛攤子。單靠革命家難以照料百姓日常的生活。突尼斯與阿爾及利亞都是前法國殖民地,精英階層相信也承傳了法國人的作風,就如香港的一些精英事必言英。中國當以此為前車之鑒。

突尼斯有人自焚激發革命,喚起了阿拉伯世界對民主的憧憬。相信是伊斯蘭教視死如歸的傳統,《明報》說阿拉伯世界至今有10copycat。但《可蘭經》有說,為民主而非教義而自焚也可以上天堂嗎?

我們的資深記者程翔當年被國安誘回深圳逮捕判刑。前日閱報,深圳原來竟有同名的人大代表。當時自稱為前者情婦的女士,不會是認錯人了吧!

前日報載,有咖啡店免費借用iPad,方便茶客看報。當然設有防盜裝置:iPad只要離開咖啡店1米,就會警鈴大響。但有趣的是,此店不在紐約、倫敦、東京、上海,而在克羅地亞的地中海城市Split,大概是旅遊勝地。有關報導不說一杯cappuccino要賣多少,顯然想幫當地的旅遊一把。

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110119三:龍應台也敢罵?

趕了兩天稿後,下午去做gym減壓。事後在附近蹓達,吃過飯後回家再上網兜個圈,也就一天,再也寫不了什麼。

但說也巧,在網上胡打亂撞,卻也翻到兩篇東西,值得留個紀錄:

一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43b910100o4qo.html?tj=1的〈對事兼對人〉(2011-01-18 10:12:55)。我此前沒有聽過作者劉偉恒Benny Lau,吸引我看的新浪標題是〈香港人為什麼反對申辦亞運會〉。令人佩服的是,三言兩語就對簡體讀者講清楚了香港政治問題的所在:「信不過那些搞手, 與其所託非人, 倒不如靜待良機, 免得將好事變成壞事。」我反對申亞的原因雖然不盡相同,但完全同意這個結論。

另一篇則令我十分意外。台灣名作家張大春〈速食史學的文明矛盾〉一文(http://www.21ccom.net/articles/read/article_2011011528189.html,上博時間時間:2011-01-15 02:49裏,狠批在大陸和香港紅得發紫的台灣同行龍應台。我翻了一下,沒有逐字細考,但似乎涉及台灣最敏感的國族問題。

龍應台雖然抗共保台,但回到台灣本土,又只是「西化的精神貴族」,與鄉土文化很少共同點。一句話,擺脫不了大陸二代的形象。她在大陸和香港獲得膜拜,除了能寫能講、富有魅力,還有一個不言之於表的原因:專門用文化來將中共的軍,不但正中其死穴,也令文化的地位聽起來高過政治和經濟,滿足了文化人的虛榮。

但龍應台這次被罵,應該心裡有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除了為國民黨平反的政治作用,是她所有的書裏最爛的。撥開文壇天后的虎皮,原來也只是擦鞋匠而已!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110116日晴:唐英年除笨有精?

講話一向不著邊際的唐英年昨突然〈向80後開戰〉(《蘋果》頭條),可信是參選特首誓師

保守的選委或叫好。但還有一年多才投票,唐拙於辭令、缺少墨水,面對80後的文化人,勢將挨打。

這比對手說諾獎應頒給鄧小平而不是劉曉波更不利。鄧鎮壓六四時,80後才幾歲,不像現在被罵那樣切身。何況80本港色彩濃,對國是較冷漠

但從lesser of two evils的角度出發,80後也可能當作唐沒有講過,以免炒大了讓其對手得益。

唐這番話真的是計算過:既討好選委,又不怕被反擊?

111016日晴:「觀影愉快」


最近看電影較多,主要是聖誕新年大片多,加上兩場試片。我並非影評人,一般很少獲邀看試片。但有一個熟人做這行,於是也湊湊熱鬧。

剛才去看已故現代舞大師Pina Bausch的德文紀錄片《Kontakthof with Ladies and Gentlemen over 65》(交際場上的65歲以上男女)。官方簡介是:「實驗性地選出25位沒有舞蹈或演出經驗的長者以男女交往的禮儀演繹出兩性關係,由有趣甜蜜到心痛孤寂。」說白了是:大約十對長者穿著西裝和晚裝,在一個類似ballroom的場地演出交際舞和默劇(圖)但賣弄抽象,有點像荒誕劇。

頭尾將近兩個半小時,以動作看可分為幾段。但這幾段反反覆覆,加上似明非明,很像broken record:只聽到聲音一再重複,但聽不出是什麼音樂。不重複的話,相信三十分鐘就可以演完。

唯一的創意是由六十五歲的人演出。一般來說,這個年紀只有買票的資格,沒有上台的份兒。

片子是演出的實況錄影。謝幕時歡聲雷動,前排有年輕人起立致敬。如果不是大師的擁躉或演員的親友,那就真的是知音。

我當然不是。Long live the Maestro!

在此拉扯了兩次觀影感後,有愛電影的友人笑問是否改行當影評。我哪敢?友人不但年輕,思路文才也快過我。以下是來函的摘要(括號內是我的簡覆):

《挪威》 真的不算喜歡, 雖然可能是陳英雄拍得最好的電影, 不過還是喜歡李屏賓的畫面。我已無法本著未看過小說的心情入場。你說現在沒有這種小男生, 但這種男生有點像現在常說的草食男(崔:他情有慾,只能說太純情,還未至於草食。當時還不流行「食齋」)。書中,小林綠是一種樂觀的曙光(崔:同意。不被她纏上的話,這位小女生其實蠻可愛)。電影的安排令我覺得虛無沒有盡頭,給抖抖氣的浮木也沒有。至於直子無法(與已故男友的死黨)做愛,有人猜是「亂倫般的罪惡感」(崔:我沒有看得這樣玄,只當作是心理上的陰影)。

The Tourist》之前看過法國原版, 知道劇情的flow。在新版裏,男女主角調情的張力只在火車上那段有看頭,下車之後的完全失去興趣(崔:exactly)。況且Angelina並不是那種顛倒眾生的類型, 欠說服力。倒想知道Johnny Depp肥肥地的造型是角色設計抑或本身狀態不佳。如果是前者,設計得不錯(崔:人可以易容,但改不了小動作,逃不過蘇格蘭場的法眼)。到底是不是錯覺, 近年關於威尼斯的片都是好演員拍不出好戲, The Tourist》如是, Casanova,Italian Job》如是。《魂斷威尼斯》不是近年的戲。看《The Tourist》,配角、主角、導演之前都不乏佳作, 真的不知為何。

另看了《Love & the Other Drugs, 比想像中好(可能我想得太惡劣), 但係勁似藥廠廣告。看了《酒徒》,不感動, 但會明白男主角為何弄至如斯田地(崔:我不敢看,怕港產文藝片流於做作)。剛好又看到電視重播《2046,確是以酒徒為原型。還看了《The King's Speech》,好看。兩個中年男人幾個斗室的戲, 描寫溫莎公爵夫婦有「不愛江山愛美人」以外的角度(崔:上映時一定看。自己做文字,喜歡瞭解語文的力量和難處)。

謝謝這位朋友啊!《讓子彈飛》我也看了,還在想坊間勁炒的「政治寄意」到底是真的姜文指桑駡槐還是旁人借題發揮?(《明報》今天的文化副刊用六七篇文章起哄)看了請告訴我!

還有,瑞典作家Stieg Larsson暢銷書《Millennium Trilogy》改編的三部片子值得看嗎?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110107五《U》:他無家但有Face



原載《U》週刊2011年1月7日週五

Facebook:他無家但有Face

網絡世界宅男多,何況是IT發源地。但最『離譜』的是華盛頓的Eric Sheptock:生得牛高馬大,正值盛年,過去這16年從未正式打過工。有了Facebook後,終日與網友聊天,食住靠露宿者之家。
原來,他搞了個維權組織「homeless homeless advocate」,專為露宿者出頭。最近聖誕佳節倍思貧,擁躉接近7,000,更上電視疾呼。
美國每個大城市都有露宿者,但首都特別嚴重。城裏貧富分明,中產都住在市區外圍,相當於我們的新界。很長一段時間內,一入黑就絕少行人,生怕被搶。前幾年本來有所改善,唐人街也有點人氣。但金融危機一來,怕又打回原形。
Sheptock想打好這份工,沒有我們特首那樣輕鬆。

期刊風潮:《Mac To The Future》
由iMac、iPod、iPhone到iPad,Apple電腦足足主宰潮流10年。雖然世間事盛久必衰,但起碼今年內看不到。教主Steve Jobs最叻造勢。新產品推出幾個月,就已開始吹下一代,令你急於upgrade。官方雜誌《Macworld》英國版1月號的封面專題《Apple in 2011》(p.59)亦可作如是觀。眼看對手來搶生意,iPad 2幾乎肯定加入攝影功能,甚至USB連接埠。而且可能等不到4月第一代滿一歲就推出。官方網站已開始銷售『翻新』的iPad,不排除是清倉為第二代鋪路。
至於iPhone,第四代雖然不夠賣,已有人『希望』第五代改用更快的4G網絡。但這即使美國也只有個別地區通行,對香港或太遙遠。為了引你換機,有說iPhone 5會變成信用卡、八達通。今夏即使不見第五代,相信也會有4S(第四代的speed版)。
Jobs引發的iX瘋已超越了商品『現象』,跡近大眾文化。正如樂壇天王的貓王、披頭四、Michael Jackson…….,無論你多討厭,擁躉就是至死不渝,而且與時俱增。雖然溢價高,但蘋果產品的完美哲學始終令人心醉。再霸道也無奈何!
《Macworld》英國版
期數:1月號
網址:http://www.macworld.co.uk/
售賣點:Dymocks
售價:$95

微博:歧視冇問題
我們最講市場效率,現在更有平機會。但為何請女傭打一開始就捨近圖遠、歧視自己人,一直是『國家機密』(由當初制訂政策的英國延續到今天的中國)。
其實,很多人心知肚明,只不過不說出口。內地女人雖然捱得、煮餸好過外傭,無奈窮家女多、急於出頭,只怕利用主人的私隱來做是非、取女主人而代之。到時若由執牀變成上牀,更會長留變成香港人,影響人口佈局。
但港人歷經馬尼拉慘劇後,內地有人踢爆這個顧忌。據說由於市場短缺,香港有人打內地主意。然調查發現,『大部分』市民擔心『保姆』由湊細路變成湊男主人。
是否來個折衷:祖國女傭至少要50歲,已婚且有子女?而且中介初選時,只考慮沒有『條件』影響家庭和諧者。(完)
iPad搜狐微博:張貼者呂孟夏

101231五《U》:「中國比美國貴」......


這是《U》週刊一個介紹各種媒體話題的欄目。發表時有話題來源的影像,但這裡恕我略去,。只留下文字。

網言/妄言:「中國比美國貴」
內地通脹加劇,日用品貴過香港,激發同胞南來,帶旺整個市面。北京《三聯生活週刊》封面是一個超大的〈脹〉字。來年民眾真正感受的通脹,而不是經「和諧」後的公佈,恐怕至少有6%。再過一兩年,就輪到內地人來港按摩美容矣!到時,我們的通脹也會因為外來需求而拉高。
有人於是與美國做比較,實地為杭州及其姐妹市波士頓的食物和汽油格價,發覺杭州約貴一成。但杭州人的收入只是波士頓人的幾分之一。調查上網後,「中國比美國貴」成為口頭禪,而且有實證。
我們在港很難想像,月薪普遍三幾千的內地人,為什麼來港動輒花費萬萬聲。這些額外的收入哪裡來?除非是印銀紙,否則誰來埋單?

網頁:http://news.boxun.com/forum/201012/boxun2010/159590.shtml
網站:博訊
發佈時間:2010-12-21 01:12

I瘋資源:也是non-books
拜蘋果系潮物iPxxx之賜,iTunes Store內虛擬的中文書店Apps成行成市,但往往只有門面,書種不多。
Shubook(書僕)是其中的異類,每天有新書上網,緊貼時事和學術,至今已有幾千種。在港不時見報的內地雜誌,幾乎第一時間供下載(純文字,不包括影像)。而且,至少就本文交稿時所知,並不收費。
雖然主要提供內地書(閱讀軟件內設繁簡轉換),但不乏村上春樹一套三冊的《1Q84》、龍應台、梁文道這類港台寵兒,而且將台灣最多名著的閱讀平台「好讀」收歸期下。連美國文化刊物《New Yorker》的封面故事都有。
你可能會問:下載這些書刊會否有問題?說實在的,不知道,大概相當於下載其他熱門東西。是否安心,只能自己決定、自己負責!
網址:iTunes Store下的shucang App

年終選:全球領袖他第一
《Monocle》
有人也許不喜歡《Monocle》重創意而輕常態,太過bourgeois。用文化的「單眼」來看經濟、講兩韓衝突,自然親歐、日而遠美、中。但要選近年最好的雜誌,這份刊物肯定位居前列(包括售價)。
目前跨年的這一期展望來年,被視為頭20名的全球領袖,居首的居然是一個中國人。但不是在位的胡、溫,也不是諾獎新貴劉曉波,而是自1960年代起就致力保育的上海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Ruan Yisan)。
據說前年汶川大地震,震源中心的廣元江河移位、屋毀人亡,但同屬廣元縣的三國古鎮昭化人畜平安,就是因為兩年前按阮先生的方案做了規劃。其中採用古建築原理「先立柱後砌牆、木建築用卯榫不用鐵釘」的房子,「牆倒柱不倒」、「房塌屋不塌」。
1980年代初期,因為他鍥而不舍,山西的四個票號古城(金融中心),才勉強保留了平遙。接著在1980年代中期,他又出錢出力,說服居民保留周莊等六個江南水鄉。
這位76歲的「鬥士」雖已贏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區域性最高榮譽「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至今仍馬不停蹄地全國奔波。但這場仗在地產狂潮下越來越難打,難以確保後繼有人。

111011二《都市》:華叔只是「鄧小平」?

原載2011年1月11日週二《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誠然,華叔的專訪只是「一面之詞」,但鏡頭前神態真摯、日常看似言行一致,加上市民緬懷之深,很難想像他那樣差。

冥冥中似有安排,上周偶然去看清初孔尚任原著改編的粵劇殘片《桃花扇》。350年前滿清入據北方後,明末名士侯方域在歌妓愛妻李香君堅持下拒絕招安的故事,恍若司徒華對《有線電視》說,回歸前拒絕許家屯之邀入黨的寫照。但與出身太子黨的侯公子不同,華叔忠於民主而非君主,拒從新主是嫌它專制,並非眷戀前朝。雖然內地當時由趙紫陽當家,相對已較開放。

看了兩次五集的《大江東去》,除了風骨,也敬佩華叔的睿智——知己知彼,實事求是,不讓激情蓋過理智。六四後港人雖然群情洶湧,但接獲鄧蓮如通報,有人南下漏夜襲擊中資機構後,臨時取消遊行,免予人口實;又先後拒絕衛奕信和董建華的游說解散支聯會。認為董建華愛國是報答中共,後來婉拒北上治病,說不欲在國人受虐待時自己受優待,也很中肯。

華叔堅決反共,但深明國情。由於殖民教育和隔岸觀火,港人恐懼中共的專制、折服於英國的文明、自信在華人裏最出色。但長期與大陸隔離,恐懼被一再放大,往往自己嚇自己。回歸當日,有人擔心凌晨會四出抓人。這在大陸或不能排除,但當時鄧小平離世不到半年,如果他奠定的「一國兩制」一上場就破產,無疑是重演蘇共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鞭屍。再說要當真追究曾上街高呼「打倒一黨專政」的萬計港人,肯定逼上梁山、再造六四。但港人當時排斥常理。後來才明白,中共為了鄧公的英名,務求香港比英治下更成功,方法不是打壓而是放水。至於說回歸後言論自由受損,恐怕是本港有人想表示「做好份工」多過北方的指使。

至於六四,一天不平反,永遠是「大國」臉上的刀痕,而且愈強愈招忌。最後無論是否像華叔猜的,在習近平卸任前的2022年解決,大原則很清楚:顛倒的是非一定要恢復原貌,受害者要隆重入土,永置紀念為當權者戒,當然還要伴隨以民主改革。但償付宜以社會和解為重,逐筆倒算非汲取歷史教訓之道。借用南宋詩人陸遊說,「公祭毋忘告華叔」那天一定會到來,但只怕急不來。

至於《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專欄裏狠批華叔先盲左後死左、進而獨裁霸道……「不談理想,只顧現實」,言下之意是另一個鄧小平,會否是出於中式社運與英式文明的分歧?誠然,華叔的專訪只是「一面之詞」,但鏡頭前神態真摯、日常看似言行一致,加上市民緬懷之深,很難想像他那樣差。至於說早期走左,這在目睹國難的青年裏本屬正常。孫中山早期崇拜蘇聯,蔣經國留蘇期間甚至入了黨。及至抗日和內戰,由於國府腐敗,中共更成為熱血青年的救國「明燈」。

文革期間,我跟從出道第一個上司李怡在港出版的《七十年代》,就專門引導留美學生向左轉。只不過中共當權後倒行逆施,才使得很多左仔左女幻滅,甚至遭到迫害,倒過來反共。華叔年輕時被地下黨奪權,正是他後來堅持獨立的原因。

110113四晴:挪威森林、黑天鵝、127小時

上週交代了三齣最近看的電影。但希望不是開始癡呆,竟然忘了村上春樹的經典《挪威的森林》。

熟悉原著的朋友都不喜歡越南導演陳英雄(Tran Anh Hung)的演繹。但我不記得原著講什麼,純粹當戲看,算是月來看過最好的電影之一。不能說喜歡,但印象深刻、可以思考。

原著面世23年後,那種被兩個女性玩死仍甘之如飴的小男生怕已絕跡。第一個的「直子」比男主角成熟,有韻味,但內心的陰影早已生根,無法接受新的感情。第二個的「綠」比男主角率性,十分可愛,無奈追求的是instant gratificaton,不可能有長期的結果。

哪個純情男生碰上她們都倒楣。我很同情男主角,but what can you say

換了我的話,寧取綠。直子令人憐但更令人怕,精神病專家恐怕也愛莫能助。

你猜下次搬上銀幕的村上經典是去年熱賣的《1Q84》還是早期的《舞舞舞》?

這個星期又看了兩部。

最震撼的是相信是奧斯卡熱門的《Black Swan》(黑天鵝)。看的是試映,正式公映要待過年後。

初看片名以為是前年社科暢銷書《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的紀錄片,在金融海嘯後提醒世人勿過度自信,就像Al Gore用紀錄片《Inconvenient Truth》(港譯:絕望真相)來敲響全球暖化的警鐘。

但原來是故事,用表演藝術家爭出頭的壓力和藝團選角者濫權來彰顯人性的弱點。片名所指既是芭蕾舞團劇目《天鵝湖》裏的角色,但也是團裏兩個爭掛頭牌的女角彼此的關係。

這部戲既複雜又簡單。複雜的是主角真實的反應與內心的幻覺交纏,有時候真假難分;簡單的是邊看邊感覺到,主角在與一個新團友爭頭牌過程中的明爭暗鬥,幻覺多過事實。對主角真正的壓力其實來自藉著選角侵犯女團員的藝術總監。

柴可夫斯基筆下的天鵝姐妹一白一黑。白的遇白馬王子,墮入愛河。正以為有情成眷屬,不料王子被黑的施媚迷倒,以為黑的才是真愛。白的在絕望中自殺,在死亡中恢復精神上的自由。這對天鵝既可以象徵世間的好人與壞人,但也可以是一個人內心善(白)與惡(黑)的掙扎。在現實裏無疑好人多過壞人,以善方勝出居多,但惡方壓倒的事例也很常見。

這部戲雖然不涉及兇案,但製造驚悚、帶點血腥,使人想起五十年前Hitchcock(希治閣)的《Psycho》,not for the weak of heart.

最後是《127小時》,看的是預演,很快就會上畫。劇情最簡單,角色最少。除了頭十分鐘,鏡頭前基本上只有一個男演員,名副其實的獨腳戲。美國的真人真事:一個行山專家遠足跌落深坑,更不幸的是,右臂被一塊大石壓住,無法抽身。如是動彈不得、饑寒交迫數天後,為免等死,主角活生生用隨身的小刀上演「壯士斷臂」。砍斷壞死的右臂後,終於得以脫險。主角死裏逃生後,仍無所畏懼,後來甚至以帶領他人行山為業。

戲裏主角用刀自切那幾分鐘比較血腥,心臟較弱者不宜。(完)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110112三寒:胡溫已跛腳?

   最近忙週末,博客一擱就是好幾天。

中方昨反轉「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傳統,在美國防長抵華那一刻試飛新型戰機,要說巧合難以置信。後者許是還以顏色,今打破外交慣例,與胡錦濤見面後公開,胡等在場的文官對試飛一事似無所知,懷疑其能否駕馭軍方。說白了,胡溫是否已成跛腳?槍會否反過來指揮黨?

與此同時,有異見網站引述宣傳部官員說,上面先暗示、後指示,要特別留意網上有關接班人的議論,但有關指示不提胡,使人想起當年確定胡接班後,傳媒提前轉移效忠,在過渡期內不再嚴禁對江澤民的批評。

習近平和李克強照理還有9個月才接黨的班,明年3月的兩會才正式掌國,但最近四出拜碼頭、派禮物,溫家寶則首次公開說退休。這從好處想是讓新班子及早熟悉工作;反過來看是提前接掌,胡溫時代已提早完結。


9.5米高的孔子像(圖)昨在國家博物館北廣場落成,成為天安門廣場的新標記。不知與人民英雄紀念碑,哪個更受歡迎?

文革當年打倒孔老二、封資修,目的是對付周恩來……。現在為了繼續高速發展而避免爆煲,反過來『復辟』封資修、高舉孔老二。反反覆覆都是為了當權者的需要,玩死孔聖。

誰能告訴我,擴建後3月重開的國家博物館值得看否?


今年中央有兩大日子,先是紀念革命成功,接著哀悼革命失敗。十月十日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會不惜工本紀念,希望贏得台灣的心;聖誕日則是前蘇聯解體二十年的忌辰。中共十分顧忌,但避無可避,而只能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年會不斷有人借這兩個話題來指桑罵槐,遭到重手打壓。坐穩了!


特區政府說,去年有729名外籍港人加入中國籍,其中逾8成原籍南亞。以南亞裔港人的比例,一年600人不能算少。他們一直抗拒中文,現在反過來入籍,顯然是中國的國力使然。歡迎加入我們,希望他們不會失望。

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110107四晴暖:哈利、宮崎駿、『占士邦』


最近看電影較多。

Harry Potter》電影今年2011適逢十週年。兩男一女的主角,早已由兒童變成俊男美女。但對香港來說,更巧合的是:第一部小說面世那天,英國正好在香港降旗回國。換言之,頭尾已有十三年。

這套書我買過幾冊,但一頁也沒看,且早已扔掉。限於教育背景,《西遊記》《封神榜》小時候看得多,但對西方的勇士屠龍救美沒有胃口。明知道希臘神話在西方文化裏很重要,但連Zeus有幾個子女都不知道。

至於《哈利波特》電影,起初的兩部還覺得新鮮,到第三、四部已lose track。最近這幾部純粹是為了交差去看。(雖然不當記者,但新聞仍然是我的專業。有人問起大片,總不能說沒看。)

至於評價,就如我親戚說的,連哪一部說了些什麼都不清楚,又或者節奏快到還未散場就已失憶。但細節不論,整個故事其實相當於中國的武俠小說。三個小子可說是金庸筆下的郭靖、黃蓉,伏地魔也許是黃藥師這類武功蓋世的魔頭。魔法學校校長權且當作洪七公。如果郭靖有皇家血統,Harry作為巫師界烈士之後,更命中註定是伏地魔唯一的剋星。中國內地對於Harry的這個身份應該很認同,李鵬據說就是烈士之後。一句話,這一中一外兩位少年英雄都帶著除魔的使命降世。

至於最近上映的《Harry Por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哈利波特 - 死神的聖物1),既然只是上集,留下的尾巴更多。我懶得去記,只要知道Harry最後一定歷盡驚險,除去伏地魔,使善良的巫師界得享太平就是了。最後的一部我大概還是會看,但會選最便宜的戲院最便宜的早場。

第二部是掛宮崎駿大名,但其實改編自英國女作家Mary Norton作品《The Borrower》的《借東西的小矮人 - 亞莉亞蒂》(圖)。由於原著只是文字,影像化是日方的功勞,因此,宮崎駿雖然只負責編劇和監製,但從畫面看仍然是他的作品。

唯一不同的是,這部電影是宮崎駿作品裏社會性最強的。以往即使帶有社會性,也是混在童話、人情味和kawaii裏,潛移默化。但這次貫徹整個故事。世界上除了我們人類,原來還有一種名副其實的『三寸丁』。相貌、軀體與人類無異,但只有米老鼠那樣大。後者既然佔用不了多少資源,我們本來完全可以與他們共存,但不知怎的,還是趕盡殺絕,以致小人形成一種傳統:一旦被人類發現就遷居。

戲裏的一家三口就落入這個境地。寄居的房子雖然小主人心地善良,很想與他們做朋友,無奈女傭不容,最後這一大一小兩種『人』仍須拜別。我的感覺是,作者是影射人類對異族的歧視、對物種的破壞。這個宗旨無可厚非,惜故事單薄、缺少twist。但宮崎駿的色彩和畫筆仍值得一看。

The Tourist》(機密邂逅)比我想像的好。雖然老土如占士邦片,但男女flirting的對白頗精警。開演不久後,男女主角在法國高鐵TVG上的邂逅最精彩。但其後的flirting戲太多,也太做作。結尾時的峰迴路轉也算漂亮,但『玩』到末尾,觀眾已多少可以猜到。

最後也最妙的是:扮演英國蘇格蘭場(相當於我們的CID)總督察的,是演過一次占士邦片就被飛掉的Timothy Dalton。做不了占士邦,反而升級做占士的老闆,純粹靠運?(完)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110105三陰霾:拖LV的女兵




雖然每天都看新聞,但聖誕新年懶得談時事。見諸傳媒的新聞近看覺得很大,但放在歷史長河裏,九成九隻是大海裏的波紋,連浪頭都算不了。

我自問無大志,更喜歡看小事。對於會議、公告…….這類大事,就像歌劇《Fiddler on the Roof》裏,帝俄時代猶太人之間的幽默:「Rabbi, is there a blessing for the Tsar?」「Sure, my son. Blessed the Tsar. Keep the Tsar far away from us.」用中文也就是「但願山高皇帝遠!」

今天報上湊巧有些趣聞,就當作新年禮物吧。

第一宗駐港解放軍一定議論紛紛,說不定已接到指令:加倍檢點,勿予人話柄。香港富裕後,以《穿Kenzo的女人》(小說名稱)為榮。現在內地更激,出現《拖LV的女兵》。有兩個女解放軍在深圳機場拖著估計值34萬的行頭,被人拍下上網(圖)。

但深圳到處都是幾十元一個的『名牌』。首先要學《CSI》,用顯微鏡放大照片看一看。如果女兵、LV和照片都是真的,這樣有錢的女子去當兵大概有三種可能:大將的『知己』或家眷;文工團的大牌,LV來自大腕;或者像習近平早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三十年後出個武則天。

但無論如何,這張照片有助於招募新兵。至於拖著LV上前線是否應付了國防、軍費又有否被『A』(台灣俗話,指被吃掉)掉,讓胡錦濤去煩惱好了。

〈桃花源是湖南村莊〉(《蘋果》,圖)的最新發現,恐怕又是一個『曹操墓』。『中獎』的是益陽市安化縣奎溪鎮達坳村黃桑坪,而得出此結論的正是安化人。村民獲當地《長沙晚報》引述說,他們還保持著「秦漢」農家的生活方式。這即使是事實,不知道算是進步還是落後?又或見報後,還能維持多久。我給你兩百元一天宿泊,你還願意像秦漢那樣耕作嗎?此外,且看內地有多少地方來爭這個飯碗。

同樣地, 27歲、身高 18的熊興元(圖)因為長得像吳彥祖,被網民封為「武漢最帥巴士司機」後,你看他是繼續打好這份工,還是去當男模、拍廣告…..

最後講點「」政

1. 〈金正日:不相信中國〉的說法本來符合常理,對中國也有利,以免美國總以為北韓最聽中國的,現在耀武揚威,是中國在背後搞鬼。但消息來自南韓《朝鮮日報》。的確,金正日無理可循。但由於對外封閉,南韓作為全世界唯一的北韓訊源,必定只公佈對自己有利的部分,不利的恐怕都藏在國安局裏。這次獲引述的現代集團總裁玄貞恩,見報後否認金正日對她說「不信任中國」。

2. 道理同上,想知道香港建制,包括特區政府和親京陣營放什麼氣球,可以去看MP社論版的『八卦』欄。〈建制派看淡王丹來港 指「敗」在太高調〉的標題即為一例。但社論標題〈務實廉潔倚靠群眾〉,驟看還以為《人民日報》。

3. 過去一年,〈澳門博彩收入…..超出美賭城四倍〉。毛主席早有遠見:人多好辦事。注意:中國的人口剛好是美國的四倍多。

4. 李登輝前天90大壽,在席上歎台灣:經濟深陷「一中」、民主倒退、貧富差距拉大、暴戾之氣升高、失去方向。這雖然是抨擊馬英九、為綠營宣傳,但90歲表達還如此清晰,中國真晦氣!綠營幸虧有陳水扁『倒米』,否則統一更無望。

5. 〈內地月薪 5000元爭請菲傭〉,原因據說是炫耀有錢、方便子女用英文。內地的人口相當於香港200倍。只要一萬個家庭有一個請菲傭,香港外傭的薪酬就會被大大拉高。香港的通脹好戲在後頭。

6. 〈內地研發鈾循環再用技術〉,將使用年期一舉加長60倍的消息,就環保來說當然是大好事。只要能大大減少放射性核廢料和核原料的耗用,也就大大增加人類的安全、延長地球的壽命。但想得到的事,內地幾乎都有假的。核燃料能延長6倍已很神奇,60倍有可能嗎?

110104二《都市》: 願華叔安息⋯⋯


原載2011年1月4日《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華叔很可能是香港最後的領袖。他離去後,支聯會不一定不及他硬朗,但只怕走向「現代」——多了創意但少了真誠,調子高,但逐漸脫離社會。

今天是本欄新的一年以至十年(decade)第一次見報,本來接續上周談未來,稿已寫了大半。不料司徒華在元旦翌日辭世。

華叔雖然長期擔任我出道後第一個僱主的董事會主席,但我早已離職,與他並不認識。長期以來,與他的交談限於過年前路過維園,作為市民請他寫揮春,他問寫甚麼。

但拜兩位好友之賜,一年前在BBQ上得見他老人家,那是他驗出癌症的前夕,然後在11月下旬(見報後更正:查為中旬。),與妻跟這兩位朋友到醫院看他。當時癌症已入骨,經常要鎮痛。但那天天朗氣清,他精神好轉。吃怕了醫院的伙食,朋友帶來的清湯腩和蛋糕令他笑得開懷。飯後還到花園與友人探討如何為教協添加副業(圖)。

前天噩訊傳來,我並不感覺突然。多年前有一位社運老鬼吳仲賢,癌症末期我去醫院看他,談古論今毫無異狀,直到他說累,我才告別。兩天後就離世。我生性悲觀,不相信健康快樂、長命百歲乃理所當然,自此謹記:癌症末期不可測,一覺睡下不擔保能起來;一旦輪到自己,每活一天都要感恩。但自己早期住過癌症樓,深夜經常被鄰房的嚎叫驚醒。只怕到時熬不了痛,要求安樂地離開。

前兩年就聽說華叔想寫四本回憶錄。這不但是他個人的事,也是香港重要的歷史。現在壯志未酬,令人唏噓不已。但很高興他信了教。他畢生為社會爭公義,但很少為自己。把私事交託給上天是最好的辦法。不知上天是否讓華叔看到了除夕的倒數?

事物不問黑白,只求有買家、有價可以交換的商港性格,早已融入了我們的基因。這與追求公義、不畏強權、先社會後個人、先國族後榮辱的領袖性格背道而馳,而與看風向、善埋堆、有姿勢冇實際的政客性格不謀而合。華叔很可能是香港最後的領袖。他離去後,支聯會不一定不及他硬朗,但只怕走向「現代」——多了創意但少了真誠,調子高,但逐漸脫離社會。

看電視上的華叔生平也加強了我對環境造就個人多過個人造就環境的信念。華叔在日本侵佔東北那年出生,兒時嘗過日軍之苦,造就他後來堅持民主,但不放棄民族。但二戰結束已65年,有類似經驗的人絕無僅有。泛民其他的成員無論傾向英式、國際共產式、台灣野貓式、歐陸福利式……共同點是以香港為中心,高舉發達社會的政治正確性,懶理1911 - 49年的國情。但權力的蠻橫不能解釋今天大陸所有的問題。只有不屑而無關懷,更不是手足之道。

至於華叔在民生上誓為基層後盾,原來是他父親臨終前的一句話,大意是勞碌一生,一無所有,使他深感社會的不公。這與先父的際遇有幾分相似。我父親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但優柔寡斷、逆來順受。來港30年,雖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沒有認可的證書和關係,粵語不鹹不淡,直到最後的一天,一家三口仍然租住一間房。當然我有很大的責任,但這的確影響了我對社會的看法。

希望這不會影響你的心情。謹祝各位今年順利。

101228二《都市》:2011內地有風險

原載《都市日報》2010年12月28日《都市博客》專欄

官方用經濟來買時間,民間用社會矛盾來逼宮。但近年矛盾惡化,官方撲火心勞日拙。

還有四天就是2011,祝各位來年順利。撇開政治不談,明年應該不錯。香港作為中美熱錢集散地,樓股可望繼續向好,間接惠及就業。但物價水漲船高,基層和退休的長者會受壓。長遠來說,美歐日一天未復原,中國都難以獨善其身。但就眼下而言,只要內地撐得住,我們就可坐享其成。至於說金融風險,我們只是前線員工,後台老闆——內地面對的壓力更大。

明年真正的風險在政治。後年兩岸三地和美國都換屆,明年是決勝的關口。奧巴馬和馬英九前一半的任期差強人意,但近月已穩住。今後只要無大過,會獲選民放生。但小奧對中國似已失卻耐性,第二任內只怕更強硬。老馬也可能以大陸政治不靖為由,在第二任內繼續拒絕開展政治商談。

我們則限於「中國可以沒有香港,但香港不可以沒有中國」的現實,誰來當家關係都不大。兩大對手,一個無人愛但也無人憎,一個有人愛但更多人憎。但以何厚鏵末期讓崔世安曝光的澳門先例看,買前者會較「穩陣」,特別是後者不值鄧小平未得諾獎後。相對於換特首,更值得注意的是,年來民生補貼大增。但福利加易減難,一開了頭就長此以往。近日政府更不遺餘力,務求使滯英學生得以回港度假。照顧人民一生一世的北歐式天堂,看來正成為我們的管治新理念。

風險最大的是中國。習近平為了表示與胡錦濤的延續性,頭五年在政改上相信不會超出「黨內民主」的範疇,最多是控制的手法比較圓滑。但在劉曉波開華人諾貝爾和平獎先河的鼓舞下,難免有人趁當局交接,發動「六四」以來最嚴重的挑戰。劉曉波和趙連海有例在先,相信不會在全國廣徵同道,而是分頭行動、見縫插針、刻意出格,逼當局不斷出手,令西方人對中國絕望、堅決鬥爭。內地媒體年來指桑罵槐愈見公開、頻繁,內部看來開始質變,黨的控制逐漸失效。美日韓看在眼裏,更戮力圍堵。

這波「右傾翻案風」可能類似20年前蘇聯東歐的自由化(說也巧,蘇聯19年前倒台那天適逢聖誕):唯西式民主是取,任何「中國特色」的提法都被視為共產黨維持權力的藉口。而中央為了有體面地交接,出手也必定更狠。中共當年用游擊戰突破國民黨圍剿在社會上的重演,將會成為明年的一個焦點。

但蘇東當年經濟破產,人民只剩下鎖鏈、義無反顧,今天的中國甚至可說是西方的金主,上述挑戰應不會造成20年前蘇東的骨牌效應。中共大概希望,即使最終非要普選不可,也按照他們的時間表來達成,特別是等到中國富如美國,即使普選也不會顛覆國本。現在官方用經濟來買時間,民間用社會矛盾來逼宮。但近年矛盾惡化,官方撲火心勞日拙。

港人或可藉明年辛亥百年的機會,重新認識香港對中國的作用、以及自己作為中國人的意義。借崩潰前的滿清來影射今天的中共無疑幼稚,但居安思危則不妨。古今中外,一盛一衰往往像魯迅說的,「城頭變幻大王旗」。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110104陰冷:除夕聽友人談死

新年伊始,祝各位健康順利。

我知道有朋友把這個博客轉送到一個以國是為主的簡體網站。但以下寫的主要是「私事」。簡體博主覺得不合用的話請刪掉,以免浪費讀者的時間。

港人慣了攝氏20多30度。每年入冬,初次跌到15度,當局就要發預警,以免有老弱出事被指失職。但今冬經常跌破15度,甚至逼近10度,記憶之中甚為罕見。與此同時,英國嚴寒,歐陸和美國東北部大雪。『全球暖化』深入人心後,本來以為很難解釋為何今冬特冷。但有專家說,這正是暖化的結果。言下之意,千萬不要鬆懈反對暖化的鬥爭!想要政治正確,何患無辭!

但天『冷』也增添了節日氣氛。北半球尤其北溫帶,歷來是人類的中心。不知是否因此,中外的大節多落在冬天。世世代代都覺得,過節必冷,冷才是過節。加上自己在美國北方住過十幾年,被白色聖誕的觀念洗腦,要我穿T恤短褲過聖誕,不如不過。

以此角度看,香港這次的聖誕元旦值得懷念。當然,這只是我作為中產而且仍然健康的心情。老弱貧病怕不這樣想。幸虧最近『凍死人』的消息不多。不知是官方的功勞還是貧病者個人的運氣?

這次除夕,更特別的是應一對有心朋友之邀,到他們家裡過作客。主賓合共超過十人,早年多少曾捲入留學生運動,其中一些更是同窗同房。因此,真正的節目是聊天,倒數和看煙花只聊備一格。但以往見面,除了互相問候,大都談些『與己無關』的大事,這次首次縮小到個人。由於大多數人即將甚至已經退休,子女也開始出道,自己如何『享受』美國人所謂的golden age,成為新的課題。不必為開支而上班後,是做回自己年輕時想做的事還是重新出發?我們這類人不是消費族,單靠飲茶、旅行不足以打發時間。有朋友為內地助學,有朋友在港當義工,但在西方小鎮定居的又如何?

這次也首次有朋友提到死。死照理不是我們的顧忌,但以往碰頭未提到過。也許因為大多數朋友還未退休,個別還在打拼,死從何說起?這次提出此話題的朋友專長心理,除了為他人服務,自己也開始錄影、收集族譜。視像留給後人,族譜則用來瞭解自己性格和際遇的淵源。

但也許第一次聽到熟人講死,加上是除夕晚宴,有朋友覺得突然。有人從未想過;有人引用數據,稱港人幾乎全球最長壽,言下之意,現在來談實在太早。

這種對話當然沒有什麼結果。但對我來說是一種啟發。我在座中年齡最大,性格也偏向悲觀。大四那年就有同窗橫死。那不但是我中學和大學的同學,而且在大學是雙重的同伴—在實驗室裏是二人組,我靠他過關;在橋牌桌上是隊友,手風最順時打過校隊。他出身良好、『官仔骨骨』(粵語,clean and neat)、頭腦靈活、手腳伶俐、EQ遠高於我,又有靚女友,前途肯定大好。但畢業前的最後一個學期,入夜後在宿舍附近的海灘遭刺殺。事後從未捕獲兇手。班上只有大約二十人,過去三年朝夕相對。突然走了一個,所有同學霎時無語。但在1960年代中,死亡仍屬禁忌,加上不知道是否涉及私隱,沒有同學敢問。當時不存在心理輔導,大家只好埋首功課、申請graduate school(大陸叫做『考研』)來轉移視線。

大學那四年,除了這個同窗,系裏還有至少兩位師生病逝。或因此,我從大學時代,就接受了生死有命,但生有可循,死無可測。中國話說,閻王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基督教說,我們的命都是上主給的,何時來,何時去,祂自有主意,輪不到我們擔心,也擔心不來。何況對教徒來說,死只是回到天國,比活在世上好得多,何悲哀之有?

反過來,如果你是共產黨,信唯物,人無靈魂,而只是一種有智慧的生物。則人類幾十萬年的歷史,加上今天有七十億人之多,任何一個軀殼恐怕只相當於宇宙一個銀河系裏的一個無名星體。在生時再偉大、再有錢有權有創意,夠鐘就要走。走後世界照樣運轉,他或她有形的影響很快就會淡出。長遠能否留下legacy由不得離去者決定。

一句話,無論你有神還是無神、願意還是不願意,到頭來都一樣:離開從而淡出人間。無論生前有多少人愛,都改變不了這個事實。這長遠來說又是對的。在世的人不斷有新的問題要面對。離去的人既然幫不了,要前者繼續哀傷只會分散他們生活的力量。反過來,在世的人無論多緬懷,也無法讓離去者重回人間。陰陽相隔的掛牽,長遠來說並無助益。慎終追遠就夠了。

因此,我雖然希望自己有不少於港人平均壽命的平均值,最後安詳地離去。但萬一無此福份,要提早離開,甚至不幸地涉及一些痛苦,我也要有心理準備。我在事業和經濟上已高於平均值,沒有理由說,在壽命上也必定比一般人著數,而其他人就吃虧。上天為甚麼要特別優待我?只要健健康康地再活十年八年,那已經值得感恩。世間沒有什麼事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