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官場葉問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09 02 24

醫管局上周二同日公布明愛醫院門前病人失救、東區醫院遺失嬰屍的調查報告,令傳媒無法同時做好這兩大新聞,減輕公眾的責難。但這種把戲一眼就被看穿。

就明愛「見死不救」,當局 唯一的交代是:醫院行政總監和急症室部門主管凍薪14個月,其間不得升職。但今年內經濟都不可能好轉,以上這兩大醫生身居高位,月入豈止十萬,本來就不是年年有機會再上層樓。14個月不加薪、不升職有何大不了?嬰屍案更離譜。明明發現不只一個員工瞞上欺下,仍不建議處分。非得要苦主上電台申訴、大報頭條踢爆禍首曾經涉嫌貪污,才決定開除。解僱一個涉嫌作假證供的員工都這樣困難,公眾終於明白了,醫管局甚至所有公營機構無論出多大的事,在問責上始終到喉唔到肺的原因。當局作為一個整體,遇事時永遠一致對外、攻守同盟。

上述兩宗事故也打破了醫療機構被指服務欠佳時最常用的擋箭牌:資源不足,人手短缺。熟悉病人權益的團體說:「資源唔係唔夠,指引都好清楚,但員工完全唔跟。」我們都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其實,上層對下層的欺瞞可能更甚。高層見民情洶湧,就請專家以法律文字和技術名詞堆砌報告,搞個模稜兩可的結論,所公開的內容很可能已略去了關鍵的細節。

身居高位首要的不是專業知識,而是卸責技巧。上周五一天裏就有三宗:1.政治問責局長對立法會強調,讓雷曼迷你債券賣給小投資者是證監會和金管局的決定。言下之意,責不在行政當局。2.死因庭就病人在瑪麗醫院等候肝臟移植期間去世舉行聆訊。主診醫生說,病人的肝炎或因服用「中藥」所致。但由於有機會好轉,初期不急於換肝。其後病情轉差,死者卻多次推搪入院,最終器官衰竭死亡。我不懂醫學,但這件案子亦太巧:病人由染病到病死都與醫生無關。3.諮詢委員會認為,香港限制高官離職後搵真銀已較外國嚴謹,是否收緊須由市民決定。委員會恍惚對市民說,怎麼處置高官,你們自己決定,我不負責。

但其實,有關的問題純屬常理。公眾並非不准高官離職後打工,而是打誰的工、收誰的錢,不希望其做官時利用職權放水,離職後獲得益者用高薪作為回報。有議員建議,高官不應轉往與離職前5年職務有關的職業,試問有何不可?

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鐵娘子與軟釘子

原載《信報》時事評論 <兩地一檢>專欄 2009 02 23

  胡錦濤和溫家寶接見希拉莉後,香港《文匯報》昨天的頭條標題〈「胡奧會」四月登場 啟戰略經濟對話〉和附帶的文章〈中國領導人痛斥西方雜音〉,間接說明瞭中國的態度。北京一不滿美國金融海嘯後還「倒打一耙」、「指手劃腳」,二盼的是美國新總統,來訪的國務卿只是信差。

  希拉莉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還是第一夫人時,與中方就有往還。後來在華出版自傳,不滿被刪掉批評中國的段落,曾經撤回版權。此行本來可以與她丈夫當總統時還未當家的胡、溫建立私交。無奈男女有別,無法把酒言歡,以至唯一可做的只是落實上司奧巴馬與胡錦濤的首次會晤。

施受地位首次對調

  希拉莉宣布訪華後,中方先是說安排倉促,繼而flexes muscles。春節期間,溫、胡、習近平分頭到歐、亞、非、拉美四大洲派利市、掃石油,借勢揶揄美式市場無良、法式治理無能、英式銀行無方,總之,「吃飽飯沒事幹」。希拉莉抵華前夕,這種情緒繼續發酵。鳳凰衛視的何亮亮在《文匯報》上預見〈二○○九年:世界格局大改組〉,指「美國必須……與中國合作,才能維持搖搖欲墜的超級大國地位」。本報同文任慧文引述「北京政界人士」,指「中國一些智庫……對美國金融形勢作出判斷所依據的資訊幾乎完全來自美國,而美國在這個問題上報喜不報憂。」

   無他,發展至今,中美關係「重要」不在話下,問題是誰更需要誰。過去這一百年,雙方實力懸殊,從來都是中國需要美國。七十年前中共據守延安。蘇共拒絕支持,毛澤東曾向美國求助,無奈美國只承認蔣介石的政府。毛在一九四九年建政後,與美國打韓戰,不排除是報復。要到七十年代初,尼克遜聯中抗蘇,才與晚年的毛打破僵局。

  但金融危機爆發後,雙方施與受的地位首次對調。中國手持一萬九千億美元儲備,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而美國陷入七十年來最嚴重的財困,亟需中國救急。但中國不滿經濟被拖累,氣在上頭,而人大、政協會期在即,西藏正值達賴出走五十年,希拉莉此行神女有意,襄王無夢。

  胡、溫和對口的楊潔篪在一天內走過場,在鏡頭前只講大體、不講具體。相比之下,希拉莉急不及待,美國國債、全面對話、氣候環保……,想一次過敲定所有話題。而且,胡在話裏有以觀後效的意味。就希拉莉引用吳越合作的中國典故,表示美國願與亞洲「同舟共濟」,溫給訪客補課說,在《孫子兵法》裏,這句成語之後還有一句:「攜手合作」。言下之意,希望美方不僅是消極地與中方「同舟」,更積極地與華「相救如左右手」。

性子急硬鋒芒畢露

  希拉莉一再要求中方繼續買美債。但中方不離「安全、保值和流動性」的溫家寶三原則。說白了,既不會大舉拋售,與美兩敗俱傷,也不會承諾大量買入,讓美國繼續用「白條子」套取中國產品,反過來以天文數字的國債裹脅中國的經濟(見本報創辦人林行止上周的〈揮霍夫人駕到 多金丈夫破財〉)。最理想的是,在儲備多元化的同時,用購買美債的承諾來換取美國承諾負責任地發債。

  至於希拉莉急於把近年的雙邊對話提升為由她主導的「全面」平台,中方只答應開兩個平台,一談經濟,一談其他。看來中方明白,由於奧巴馬分權,副總統管歐洲,伊拉克、阿富汗等戰略地區交專家處理,希拉莉的國務卿權限與尼克遜時代的基辛格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希拉莉是美式女強人,性子急而硬,鋒芒畢露。與中國領導人熟稔的基辛格說,中國人傾向大局,不像美國人專攻一點,建議希拉莉先爭取信任,勿執着於短利,但希拉莉顯然聽不進。

  中國不忿被美國拖累完全有理。眼看自己家底厚、國民韌力強,想聯合全球苦主,打破美國在財經事務上的獨斷,也符合新興國家的期盼。現只怕低估對手。誠然,中國的集權制度決策快過三權分立。但在歷史上,美國走過很多歪路,但從未像中國反右、文革、六四那樣離譜。

  誠然,奧巴馬就任一個月以來,治國不像演講那樣得心應手。救市不獲市場支持,提名閣員接連出錯,更低估了共和黨的敵意,民望隨經濟下滑。但他堅持家庭、勞動、宗教的美國傳統,協助弱勢的同時鼓勵其自強,平衡了人的權利與義務。外交上,他不讓意識型態超越實利。金融海嘯前,他指責中國操縱滙率。但海嘯爆發後,中國不滿他提名的財長照搬他的話。奧巴馬為此兩次致電胡錦濤,強調無意打貨幣戰。首重現實,不怕否定自己,奧巴馬既靈活又有承擔。面對數十年一遇的危機,美國今後幾年都會主打經濟,選民不會輕易換人。中國應該以八年的眼光來看待與他的關係。

胡溫與奧巴馬難建私交

  目前是中國相對最強的時候。除了金融危機的因素,去年最重要的是與台北緩和關係。台灣選民給了馬英九機會,把陳水扁扭曲的兩岸關係扭轉回來。北京亦投桃報李,胡錦濤提出了至今最合乎情理的交往原則。兩岸達成和議不再是遙不可及。反之,美國又無須擔心馬英九倒向大陸,顛覆區內的均衡。若此,「協防」台灣純屬歷史遺留的名稱,不會使中美發生衝突。

  在國際上,由本報作者的伊朗見聞可知,中國結合財力與儒式外交,在新興國家,包括與美國有過節的地區,很有人緣。奧巴馬幼時曾在印尼居住,生父信奉伊斯蘭教,對伊斯蘭國家沒有布殊那種基督教右派的心結。中方可能可以出點力,減少雙方的隔閡  面對美國,中國最弱的仍然是政治和人權。在金融危機下,錢財糾紛大增,不少牽涉官商,民間維權與官方打壓會惡化。今天為民申冤如果還不如古代的包青天,中共何以對世人?

  但胡、溫與奧巴馬不容易建立私交。奧巴馬年輕二十歲,平民出身,受精英教育,思想進步,生活簡樸,模範家庭,愛好運動,與中國傳統和今天的暴發文化很少交滙點。何況中國最愛抓為百姓維權的奧巴馬同行。姚明,想與這個籃球發燒友拉近,看來還得你出馬。

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財爺不敢說真話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09 02 17

高官不講使命,只講着數。在位時高薪厚祿,卸任後利用當官時的關係搵真銀。高官如果能力超群,市民只好認命。問題是,很多高官不值這個價錢。

就上周二本欄,有讀者在我的網誌留言:「得到香港身份證的優才,有多少個是無權無勢無金權利益的支持普世價值的理性公共知識分子?哀⋯⋯」

這位讀者問得好。但環顧全球,吸納移民目的是促進經濟而不是政治,取決的準則是金錢和技能。千萬富翁只要沒有犯案,幾乎可以到任何地方居住。至於說技能,我上次去美國,在三藩市機場輪候入境時,一眼望去,有好幾個同類型的人:深膚色,頭髮鬈曲,手拉一個小箱子,上面疊着一個通常裝電腦的公事包,見官時出示一大本看似合同的文件。我當然不可能湊近看是甚麼。後來一想,大概是附近矽谷請來的印度IT人,給移民官看的是專業資格或僱用證明。與IT大軍相比,以公共知識分子身份得以移居美國的,恐怕不及千分之一。

同理,香港吸納的內地優才,只限於市場需要的專業人士和學者。但權貴子弟可能不多。真正有辦法的人,取得西方居留權並不難。從年前一位「迷失深圳」的科大生就可知,學成後留下的內地生有些出身很平凡。他們留港相當於香港學生留在西方。只能希望他們除了追求升職加薪,也能兼顧社會責任。馬英九的「親密戰友」金溥聰來中大當訪問學者,被問到怎樣看內地生時,一針見血:「就像台灣從前國民黨威權下的學生,以安定、繁榮為大前提⋯⋯覺得集體高於個人自由。」

對於這些內地專才,恐怕很難苛求。國難時期灑熱血,發達時期求逸樂,是社會的常態。港人今天的拼勁也不及經濟起飛初期。只不過中共頭三十年鬥爭不斷,摧毀了值得保留的傳統和國民的信心。所提出的「新」價值,黨官自己也不相信。人民沒有值得遵循的道德,只好把金錢當作「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爭名奪利,爭到了就炫耀,以示身價。價值真空的悲劇,恐怕還會延續一二十年。

春節過後減薪裁員、勞資磨擦⋯⋯份屬正常。何況,基層有必要在月底政府公布預算案前爭取關注。年中應屆生畢業後,失業激增亦意料中事。雖然溫家寶說刺激經濟已見成效、有報章說〈美信貸市場漸解凍〉,但負面訊息仍居主導。奧巴馬的救市方案,連近年看大勢最準的諾貝爾經濟學家Paul Krugman(克魯明)也不看好。經濟何時開始反彈,恐怕要到秋冬才說得準。

財爺上周為預算案造勢,不想有年輕人當面要他減薪,說他和特首的薪水高過美國總統。財爺說,港官的薪水適合香港,靠減薪省下的錢杯水車薪。財爺早年移民美國,當然知道自己在捫着良心說話。

高官減薪目的不在於省下錢來派糖,而是表示與民共甘苦。美國的人口和GDP幾十倍於香港,國情複雜得多。但公職薪水低,因為是為國報效,很多人不計較。說穿了,美國人講愛國,但我們最反對。因此,高官不講使命,只講着數。在位時高薪厚祿,卸任後利用當官時的關係搵真銀。高官如果能力超群,市民只好認命。問題是,很多高官不值這個價錢。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誰危在旦夕?--傳媒大勢之一

原載《信報》時事評論<兩地一檢>專欄 2009 02 16

友人在旅途中來郵,說有人轉來港報的專欄,指本報在電盈的問題上偏私,問我今天是否以此為題。我說,類似的指責也見於本報網站,上周一有網民質問〈報格何存〉,兩天後本報發表聲明。街上也有人罵電盈「種票」。但我不打算跟進,正如我不愛講雷曼、政改這類數量之爭。陳水扁家族的貪腐,我也懶得講,並非因為親阿扁、搞台獨。

  我看事物偏向思想性,喜歡有政治、歷史、文化涵義的題材,最怕繁瑣糾纏的技術問題。就上周來說,我更有興趣以下這些小疑問:
中央電視台興建中的附屬樓大火後抓了十多人,他們真的是罪魁禍首?
  美俄關係剛緩和,雙方的衛星就相撞。是否像占士邦電影那樣,鷹派反對修好,發出「星球大戰」的訊號?
  年初三北京有人駕車撞向美國使館。司機很懂得選目標,真的像外交部說的精神有問題?美方說車上有三人,其他兩人呢?為何事發後十六日,美方被記者問到才承認?
  提名一再倒灶、救市「劣評如潮」,奧巴馬上任未滿月,神話已開始幻滅?

  要我講,電盈私有化和上市公司董事禁售期反覆只不過再次說明:金融業愈來愈複雜,現在做生意最賺錢的是「財技」,不是踏實的經營。而無論《紐約時報》作家 Thomas Friedman 把世界說得多平坦,事實上,大戶春江水暖鴨先知。他們市場份額大、有能力搞宣傳,較易左右價格、享有進出市場的主導權。因此,認股時優先,出市時走得快;股價高時集資,股價低時私有化。局外人跟在後面跑,最叻也不過像本報的曹 Sir。

「大鱷」魔高一丈

  而且,監管並不如想像的有效。大鱷有錢請專家鑽市場空隙、找法律漏洞,遇事由律師分憂。萬一虧了大眾的錢,甚至可以逼政府用公帑打救。這種情形防不勝防,今後也還會發生。說到底,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參與者有道德,市場才會有。而道德是「靈魂」的事,條文規章管不了。真正的公民社會還須回歸公德心。史家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裏說治國靠數字、不靠道德,所講的是五百年前的明朝。今天的落後地區也許適用,但在資訊發達地區,數字壓扁了道德,需要返璞歸真。

  但話說回來,即使你不相信市場,也可以照炒,正如你明知 David Copperfield 是假的,但仍然可以學魔術、以此為生。若此,索羅斯值得一讚。他看穿這個遊戲,反過來用最兇狠的手法攻擊其漏洞,揭露其本質。他既是魔鬼,也是當頭棒喝的高僧。

  現在電盈事件未了,董事禁售期又反覆,也就強化了市民對首富家族的質疑。再加上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說,李嘉誠是全球第十一位最有權力的巨富。有人會說,這正好「說明」,港人活在李家的陰影裏。

裁員手法應光明正大

  以下想講傳媒合縱連橫背後的政治。

  台灣旺旺的老闆蔡衍明雖然入股亞視,但不等於願意虧本。廣告收入明年才會回升,傳媒裁員在所難免,但做法要光明正大。亞視深知「危在旦夕」的是員工飯碗而不是公司,偏偏以此為名炒人,顛倒黑白。無綫趁着亞視炒兩百人成為眾矢之的,同日靜悄悄地裁五十人,太過「陰濕」。

  亞視近年東主內地背景強、節目內地化,政治上與港台形成兩個相反的戰場。泛民護港台,力拒政府介入,對亞視則「趁佢病攞佢命」。但無綫有慣性收視,亞視即使交還牌照,也不會有真正想做生意的人來接棒。由本港財團頂上,又會被指壟斷。最後恐怕還是由中央請外地人捱義氣。泛民既然沒有錢接過來經營,何必打亞視枉作小人?

  坊間懷疑蔡衍明為北京出面,大概有四個理由:一、近年主要靠大陸市場,與京官關係良好;二、三個月內先後購入台灣中時媒體集團和香港亞視,兩者都是「統派」、財務上都「危在旦夕」;三、兩者都以私人名義購入,毌須對公眾公開財務;四、與黎智英競購中時集團時,在最後一刻獲得融資「截餬」。

  客觀上,蔡衍明的台、港媒體連線,有助於重建台海兩岸的紐帶。中時名下的「中國電視」和「中天電視」可以透過亞視,引入色彩較淡的大陸資訊;亞視則可以引入台灣資訊,減輕內地色彩的同時,拉近港、台的距離,使台灣放心以香港作為華人交流平台。

  但中天和中視想要發揮作用,首先要「防左」。亞視的資訊節目近年太「紅」,港人都有微詞,引入台灣只會予綠營借口。次之是面對最可怕的市場對手。黎智英將揭露權貴、撕破偽善、口語表達、搶眼版面、善抓重點、煽情刺激的新聞路線帶到台灣,打敗文人傳統的中時、聯合兩大報業集團後,決意進軍電視,為此請來馬英九的前軍師金溥聰。

「藍媒」須向中轉移

  誠然,這位壹傳媒主席從未涉足電視,更在電話購物服務上虧損過十億港元,打破了做生意從未蝕本的紀錄。但放下成衣業半途出家,不到二十年內,開創了全球最成功的反建制華文報刊,以「蘋果式新聞學」改變了報業生態,任何對手都不宜掉以輕心。

  政治上,黎智英對陳水扁死心後,改捧馬英九。壹傳媒今後如果走藍綠以外的理性路線:與大陸在經濟上共榮,但在文化和道德上領先,大有市場。政治上,只有讓藍綠主流向中間移動,藍營不那樣怕綠營、綠營不那樣怕大陸,台灣才能改善民生,繼續領先大陸、保持尊嚴。台灣在這方面當以香港為戒。回歸十一年半,由於規模小、迷信本身的「優勢」、有便宜就佔,香港現在一有需要就北望,既失卻鬥志,也失卻自主。

  最後還有一個臆想。由於民進黨空前低潮、兩岸關係急速發展,台灣傳媒的藍綠對比失衡。綠色媒體不振,連帶令受眾在社會上趨於孤立。中視╱中天與亞視攜手,更會加深綠營的恐懼。「藍媒」有必要向中轉移,客觀地反映綠營的觀點,以防深綠民眾邊緣化、趨向偏激。

單拖雙打,都可以活得開心

原載 U Magazine: Life 2009 02 13

周六就是了,你是等待?尋覓?甜蜜?苦澀?還是麻木、逃避?

情人節雜誌,我選了《Mina》,因為很喜歡《Double、Single都要幸福》這個主題。主編寫的〈Editor’s Blog〉說,「兩個人相處,先愛的那個先輸,行動上誰先主動,也就是心裡誰先被動。被愛總是矜貴一些。」聽來很cynical,但也很cute。

所謂double也就是有固定的伴侶,single也就是還沒有定下來。但無論你是已定還是未定,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過自己的節。

這是一本日本雜誌,但我介紹的是上海版。你可能一聽是大陸雜誌就頭痛。但放心,這本東西專講時裝配搭,大部份內容來自日文原版,幾乎全本都是打扮入時的美少女照片,只不過用中文簡體來說明。一頁只有幾百字,不會比看日文更難。

我是時裝的好奇者。翻看這期的〈東京最朝探秘!〉使我想起原宿的青春活力。有朋友說,日本經濟長期低迷,但青少年仍然很開心,我們香港人又何必這樣心噏!

此外,本期比較有趣的是:

〈經濟穿衣法1衣10穿!重覆穿搭Show〉請來10少女,每人用一件衫作10種不同的打扮。無論是否須要省錢,都是很重要的學問。

〈情人節教你學穿13款男友衣Q&A〉:「情人節要和他穿情侶裝?NoNoNo.這個想法已經過時啦!現在流行的是直接拿他的衣服來穿!」你也許會大叫:他的衣櫥裡塞滿了穿過未洗的髒衣,難道要我幫他洗完再穿?

〈有愛滋潤也不胖の體質之五大祕訣〉,包括:吃溫熱身體の食物;吃多了の話,下一餐就應該控制!有意識の遵循不變胖飲食法則來進食!無所事事の時候不妨做做拉伸(即拉筋)運動!容易便秘、腹瀉人應該多做腸部按摩!這裡最有趣的是說,按摩促進腸道蠕動不會變胖。聽來有點道理,但真的那樣神奇?反正很容易做,晚上看電視時不妨試試看。

最後是〈讓你變幸福の家居風水Book〉。所介紹的少女居室布置溫馨,但十分平民,適合大多數人。

Info:《Mina米娜》2月號/原價:18元人民幣/售賣點:灣仔298電腦商場、尚書房/網站:http://www.9style.cn/minazazhi/沒有雜誌內容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香港的“弱视”

南风窗 2009 02 12

卫星电视和互联网普及后,资讯泛滥。香港有将近300个电视频道,剔除几个台都转播的重复频道,相信也有200个。

卫星电视和互联网普及后,资讯泛滥。香港有将近300个电视频道,剔除几个台都转播的重复频道,相信也有200个。亲友间谈起,都抱怨太多。我家大概也有60~70个,但除了新闻,收看其他节目每天不够两小时,正考虑裁掉一些。

这些频道主要来自两大收费电视──“有线电视”和“now宽频电视”。有线在15年前启播,约有100个频道,以专用的光纤传送。now大约6年前开播,利用原有的电话线和互联网技术传送,超过150个频道。

两者近年割喉竞争。有线高峰期约有80万订户,但now后发先至。有线被now以亿元重金抢去其英国足球超级联赛的独家播影权,加上残酷的抢客招数,观众显著流失。now去年的接收户数已后来居上。有线欲以娱乐节目来弥补流失的球迷订户。但限于“无线电视”的惯性收视(见下文),效果尚待显现。而且,足球赛远在欧洲,球迷明白,要看就得花钱。何况还有数以万计的赌波客。下了注码的人自然不会吝惜订阅赛事的费用。

  但所有媒体都有本地娱乐讯息,内容大同小异,娱乐迷不可能像球迷那样慷慨忠诚。单靠娱乐,有线很难与now抗衡。两者之间的订户流向再持续一两年,有线的户数不一定能维持基本的开支。

  前几年,now尚未崛起,有线电视的母公司有线宽频(上市编号1097)一直有盈利。但08年度(香港跟从英国习惯,财政年度由4月1日起至翌年3月31日止)开始逆转,截至去年9月底的中期盈利暴跌78%。当时香港经济仍然良好,盈利暴跌可信是订户流失使然。有线预料08年度全年会有亏损。而由于09年度的企业预算才会全面反映金融海啸对广告额的冲击,明年4月起的财政年度将会是媒体的灾难。有线自不例外。
  
  双雄争霸

  为了提供竞争,香港每种广播渠道都颁发两个牌照(执照)。最理想的情况是,两个经营者错开市场、实力相若。最不利的是恶性竞争,两个和尚都吃不饱,又或者一台独大,小台长期亏损,大台予取予携,令观众别无选择。

  现在大家都担心收费电视也走上这条路,因为免费电视的市场垄断已存在了将近40年,政府至今束手无策。

  香港有两家利用大气电波广播的免费电视台──“电视广播”(1967年创办时是唯一利用大气电波广播的电视台。由于当时的收费台“丽的映声”是有线播放的,公众从一开始就把“电视广播”叫做“无线”,简称TVB)和“亚洲电视”(简称“aTV”,由1950~60年代有线的收费电视“丽的映声”演变而来)。

  历史上,aTV前身的“丽的映声”是香港第一家电视台,经营了10年后,到了1967年香港骚动那年,政府才发牌给TVB加入竞争。当时经济刚起飞,大众收入不高。丽的收费不菲,只有中上层订阅,不具有左右大众潮流的力量。笔者当时与父亲从内地来港,寄居在友人的店铺里,就几乎没有看过。但TVB一开台就利用大气广播,只要买部电视机,就可以免费收看,很快就成为社会主流。

  到了1973年,丽的明白无法用有线的收费电视与TVB的无线免费服务抗衡,从而也改用无线免费广播时,TVB的艺人已成为大众偶像。公众开始对其节目形成依赖,也就是后来说的惯性收视。

  长期以来,TVB和aTV各有两个大气频道,一粤一英。但TVB由开播到今天这几十年,粤语频道的收视从未受到威胁。最近连aTV也承认,与TVB的收视是一与九之比。香港以点数计算收视,每一点大约是6万户。换言之,即使晚间时段,aTV也只有大约10万户收看,TVB则很少节目收视低于100万户。

  惯性收视

  市场一面倒,所造成的恶果是TVB连年赚大钱,aTV则连年亏大本。而且,无论文化界如何骂TVB节目烂,aTV无论如何革新,甚至转手换老板,收视的对比都不变。最近这20年,记忆中aTV只有两个节目收视比较突出:先是10年前的剧集《还珠格格》,接着是2001年的有奖问答游戏《百万富翁》。两个节目都是买来的,前者来自内地,后者的版权来自英国。aTV自创的节目只有社会新闻的调查报道《今日睇真D》(亦即“今天看真些”,D是粤语“少许”的谐音)等个别能够引起谈论。由黄霑等3个大男人主持的《今夜不设防》等清谈节目也曾赢得口碑。但现实是,这些aTV强档即使获得报章热炒,收视一般也只有6~7点,观众不过50万户上下,仍然远逊TVB同时段的节目。

  这种强弱悬殊,香港称为TVB的惯性收视。但如果问港人为什么只看TVB,恐怕专家也说不清楚。常见的说法是:TVB垄断了有分量的艺人。艺人靠上电视来维持知名度,“出镜”少很容易被观众遗忘。TVB的收视九倍于aTV,遂成为艺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由于港人只爱看粤语节目,TVB不准旗下艺人在对手的频道上讲粤语,否则一律禁止出镜。表面上,艺人可以用普通话在其他频道上出镜,但谁愿意用TVB的九成收视来换取对手台的一成收视?长期以来,只有个别事业已过巅峰、与TVB闹翻或者红不起来的艺人,敢于挑战这个紧箍咒。

  粤语、繁体字和艺人是香港的文化情结。除了内地移民,中年人很少看普通话/台湾国语的影视作品;而男女老少宁看英文都不看简体字。至于艺人,周刊的封面大都以艺人丑闻为卖点。去年离世的“肥姐”沈殿霞就是TVB开台的艺员,足足红了40年,粉丝跨越老中青三代。TVB惯性收视之强,即使有当红艺人跳槽 ,也无法刺激后者的收视,甚至反过来连累该艺人被观众遗忘。

  对艺人的这种依附,在内地比较少见。有人会说,内地影视开放的时间短,所形成的艺人效应没有那样明显。但更可能的是,内地的大众文化除了商业面,也还带点认识社会、荡涤心灵的作用。香港的大众文化则几乎纯商业性,看电视只为消遣减压、吸收生活经验,排斥任何严肃的讯息。
  
  12日维新

  由于惯性收视,香港的两个免费电视台只有一个在起作用,另一个有如对着空气广播,浪费资源。香港回归11年来,可信是政权转移带动,aTV致力尝试新的定位,为此多次易主,先是由港商转让给内地来港人士,然后在内地人士之间转移,最后由爱国的港商接手。但前后入主aTV的几个内地人在港寂寂无闻,在内地知名度也不高。或因此,这些人被传与军方有关。虽然没有人能够证实,但港人宁可信其有。

  aTV由内地人入主后,调整受众对象和广告来源,特别重视内地市场。但无论投入多少资金、如何努力改革,都不见成效。近年更低沉,没有节目能引起话题,士气跌到谷底。据aTV说,该公司累计已亏损了不只50亿港元。香港赔得起这笔钱的虽然大有人在,但都希望赔得有面子。aTV在港已沦为笑谈,赔了钱还被人笑,没人愿意干。目前的大股东查家是前年接手的,原因据说是为国家“捱义气”(两肋插刀)。查家本欲安排aTV上市,但无人问津,最后只好独力支撑。一年多下来,赔了10亿仍无起色,早就想打退堂鼓。最近在aTV“12日维新”夭折后,只答应借出3亿元供日常营运,香港所谓“吊盐水”(打点滴)。目前据说日赔200万,即使打个对折,3亿元也只能撑到今年夏天。而且讲明是贷款,他日的新买主仍须偿还。

  这里所谓的“12日维新”,讲的是去年12月初,aTV突然任命新的执行主席张永霖和行政总裁王维基。一对搭挡高调宣布改革,在台上大唱双簧。与此同时,多位副总裁请辞。

  张与王虽未曾涉足传媒业,但张是回归前国泰航空和香港电讯两大英资企业最高级的华人,万人仰望的“打工皇帝”;王是大约20年前移民加拿大期间,利用当地的电讯经验回馈香港,白手兴家的上市公司主席。前者是英式绅士,后者是市井“醒目仔”(精明的小子),一个管理菁英和一个创业神童声称卷起袖子大干一番,令人对aTV刮目相看。

  不料,这对搭档只维持了12天。还未携手庆祝圣诞,张就宣布王已请辞。王起初否认,扬言抗争到底,但最后改任“顾问”,可信是大股东在幕后出手。王在商场上以挑战巨无霸起家,事后将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自比为清末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百日维新。
  
  爱国与公信力

  由于张与王宣布大计时,就aTV的政治定位放言高论,这对双胞胎夭折,也就招来众多的揣测。正如上述,香港回归后,aTV由内地来港人士和爱国港商入主。虽一再易主,但大方向不变:内地的节目大增,内地广告据说高达三四成。但港人看不惯内地节目,民主派就更敏感,把aTV的粤语台谑为“中央十台”,也就是中央电视台除了目前的9套节目外,在香港开办的第10个频道。

  aTV失意于香港,想靠内地市场来生存,在商业上本来无可厚非。但牌照是香港颁发的,总共只有两个,用香港的大气资源为外地服务,予人话柄。而在现实里,aTV并未获准在深圳河以北落地,内地的收视和广告主要归于当地转播aTV的有线系统,被好事者视为官方借内地广告来养活aTV,以便利用其对港人搞宣传。这种说法一旦深入人心,aTV也就万劫不复。上文说过,港人看电视主要求消遣,不要说宣传,连教育性都不太接受。

  或因此,张与王宣布改革时,指香港的爱国报纸公信力不高,aTV宁可接收率低,也要有口碑。王扬言把aTV办成荧幕上的《信报》。后者以评论分析见长,对两岸三地时有微言。王更自称“香港仔”,誓为港人服务,不做中央十台,“阿爷”(好事者对在位者的谑称)送钱也不要。内地广告商觉得张与王不尊重人,令好事者得出“阿爷”逼走“阿维”的结论。

  这个阿维的口没遮拦不限于政治。他在12天的总裁任内,当众问aTV主办的“亚洲小姐”参选人:“你个波系咪真?”(意指曾否接受丰胸手术)“有乜进步空间呀?个波大的呀?”(还有什么进步空间,胸部更大吗?)此言一出,全城哗然,属下的女艺人更指王性骚扰。

  由此看,请王维基来改革aTV,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决定,现在快刀斩乱麻反而可以减少痛苦。张永霖透露,aTV将会在2月底前有大动作,外界猜是裁员减薪,为仅有的经费延长活命期。接着在4月大改革,可能将去年新增的数码(digital,内地称为数字)频道租给其他人播放节目,一来开源,二来减轻本身提供节目的压力。
  
  未来变革
  张永霖希望港人再给aTV一个机会,看能否起死回生。但aTV来日无多。今年年底,政府将会检讨其过去6年的服务。公众如果不满意,政府有权终止其余下的6年牌照期限。当局以往从未使用这样强的手段来处理广播问题,但aTV的弱势已存在了40年,现在又饱受折腾,放弃经营,将牌照交还政府,又或者反过来,公众不满意其无法与无线抗衡,以浪费资源为由逼政府将牌照移交给其他人,都有可能。

  以目前看,aTV想走前一条路,民主派则希望后一种可能。民主派自知没有钱搞电视台,故只求广播不为官方宣传,此外对经营的好坏并不关心。

  但除了aTV,TVB今年也可能大变。后者以往凭着东主邵逸夫在电影业的元老地位,得以屹立不倒。但邵老已百岁高龄,近年将大权下放给妻子,与此同时谋求出售股权。邵家一旦退出,能否继续维持对艺人的控制?另一方面,now蚕食有线订户的速度比想象中的要快。双方的对比一旦失衡,非订户之福。这再加上,香港即将会在今年内发出主要供手机收看的流动(内地称为移动)电视广播牌照。用手机看电视虽然不会影响到用电视机收看的市场,但现在的媒体和电讯公司跨渠道经营。取得流动电视牌照后,必定会与免费电视和收费电视提供捆绑式服务以抢客,试图动摇目前各台的收视对比。

  总之,香港媒体市场越来越复杂,合纵连横,翻云覆雨,好戏在后头。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榮幸與隱憂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09 02 10

為了事業、安全和方便而入籍,是人流國際化的必然現象。內地名流掛名當香港人,與我們九七前為西方護照而奔波,是同一道理。我們應該歡迎他們「俾面」。

用「小兒 科」考考你:章子怡、湯唯、郎朗、李雲迪、劉璇、周迅……有乜共同點?

你可能失笑,毫無挑戰性!內地人囉,藝人囉,名流囉!

你說的都對。但對你我來說,這些名人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與我們一樣,都是「香港人」。他們透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取得了身分證。

而且,這些知名人士只是冰山一角。透過同一計畫加入我們陣營的內地人不知凡幾。在一級寫字樓的大堂兜一圈,所聽到的普通話不會比英文少。體育方面就更明顯,在國際大賽中奪得名次的選手幾乎都出身內地。

這樣說並非貶低自己。內地人口將近是我們的兩百倍。兩百人裡挑一來與你我比拼,加上他們的才智被壓了幾十年,求生的野性一下子迸發。家犬面對野狼,即使一對一,也很難全身而退。

這樣說也並非貶低內地人。這只是社會發展階段使然。幾十年前的港人不也死捱死抵,捐窿捐罅,甚至鋌而走險。上得岸是你本事,不幸沒頂,只好認命。今天的富豪,有些當年也走過邪門。只不過我們有英國人看管,不致於像現在內地一些人那樣無良。

反過來,也不能把「入籍」的內地優才作為我們對外競爭的本錢。上述的名人,事業大都不在香港,常居外地。除了本行,對香港談不上了解。他們看上香港,除了作為來往內地和外國途中的歇腳點,更重要的是,特區護照有一百多個國家地區免簽證,內地護照在這方面近乎零。

但我們能怪誰呢?為了事業、安全和方便而入籍,是人流國際化的必然現象。內地名流掛名當香港人,與我們九七前為西方護照而奔波,是同一道理。我們應該歡迎他們「俾面」,把他們當朋友。還記得許冠文嗎?移民回流後大放厥詞,意思是那種地方,如果不是為了護照,他絕對不會去。將入籍時的宣誓效忠當作食生菜,得手後更「趙完唱」,他暴露了香港人最沒有修養的一面。

十幾年前,內地很多暴富收購三線國家的護照,以便隨時「走路」,又或者利用外籍身分回流經商,享受外資的優惠。但隨著內地人越來越有錢,各國招手,他們的身份也水漲船高。持歐美護照、操外語的內地人成行成市。現在香港受到青睞,與有榮焉。

面對湧來的優才,我們除了要抵禦就業保護主義的誘惑,更要對本身的競爭力有所警醒。那天在半山的巴士上,前排坐著一個外傭和一個穿著名校制服的小學生。外傭肩上是背囊,手裡是購物袋。小主人手拿一本很厚的英文童話。下車時,外傭用僅餘的一隻手挽著小主人過馬路。

這個外傭委實「物」盡其用。但我更為小主人擔心。以這個年紀能讀這樣大本的英文名著,必然家境中上,從小看英文,是未來的菁英。但一個從未提過書包的公子,二十年後與外來的群狼在職場上比拼,是否有足夠的戰鬥力?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溫家寶功虧一簣

原載《信報》時事評論<兩地一檢>專欄 2009 02 09

近年球鞋也植入電腦。但穿着做運動時能量度血壓心跳的 Nike 銷路一般。如果有一踢腳就能自動「對焦」、朝目標飛去的 Cruise Air,可能更受歡迎。去年底布殊在伊拉克被人饗以臭鞋後,仿效者眾。上周,溫家寶總理訪英期間和以色列駐瑞典大使先後遭劫。但不用說,這種球鞋應作為派對用品,使用柔性材料,禁止穿着上飛機和出席大場面。

  華人春節期間,西方經濟繼續惡化。中國總理挾二萬億美元儲備到西歐派「利市」,順道對法國總統與達賴稱兄道弟和美國財長針對人民幣匯率的指責還以顏色。沒想到出席最後一個公開場合時,殺出個程咬金。向溫總扔鞋的劍橋大學博士生提醒我們,針對中國的「○九抗爭」已經開打。

西藏、人權、劍橋憤青

  但中央早有準備,上周督促地方政府「維護西藏及其他藏區社會穩定」、嚴防「境內外敵對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和『法輪功』等邪教組織」;同時以保護記者為由,收緊對港澳記者北上採訪的控制,起行前須先向中聯辦申請、提交內地人願意受訪的證明。氣氛即時由奧運期間的寬鬆退回到二十年前「六四」後。

  胡錦濤、習近平、回良玉緊接着的「正月外交」出訪發展中國家,應該不會出紕漏。真正緊張的是下月十日西藏「叛亂」五十周年。《明報》前天說,藏區的僧人最近頻頻找官員理論,引人圍觀。由此看,匯聚藏民、喚起積怨、由鼓譟誘發騷動,逼當局出手、西方介入,是藏人紀念達賴出走的戰術。對於這類挑戰,當局只要沉住氣,及時截流,星星之火不會燎原。但中央在西藏問題上鐵石心腸,萬一出手粗暴,也就正中藏人下懷。

  月前中國壓制《○八憲章》運動,西方沒有吭聲。由此看,金融危機下救市壓倒一切,歐美有求於中國,政治只是經濟的籌碼。美國國務卿說下周訪華不會不提西藏,可能只是擺姿態,免予人權分子口實。隨後的美國財長訪華才是實質。溫家寶這次訪歐講明繞過法國,而且打破慣例,公開批評法國內政、英國的銀行監管,多次暗示美國企業道德低落,顯然是看準了西方的弱點,開始以牙還牙。

  扔鞋的德國憤青創造了歷史。但大罵中國二十年來最親民的儒官是「dictator」、劍橋大學「賣身投靠」,輕重不分。中國當年紅衛兵的狂暴,除了爭權奪利的因素,在相當程度上源於脫離現實的政治「潔癖」。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間事必然帶有灰色。不論黑與白混成的比例,一概視為不可容忍的「黑」,最終必然以打倒一切來達成其理念,導致恐怖統治【註】。

擲鞋、擦鞋、誰是誰非

  對於個別憤青的盲動,政治家本應一笑置之。可惜,溫家寶遇襲時雖保持微笑,但將事件提高到中英關係的層次,冠以「卑鄙」一詞,抬舉了事件,連帶外交部要高調抗議。就這方面,蔡子強的〈中國領導人尚待民主洗禮〉講得比我好(見上周四《明報》),這裏只補充一點。

  有布殊在先,世人難免將溫家寶的反應與美國最不受歡迎的前總統作對比。布殊兩次避過阿拉伯記者扔來的球鞋後,大玩無厘頭,說什麼那大概是十號鞋,那個傢伙不過想吸引注意。美國事後也沒有對伊拉克大發雷霆。無論布殊多討人厭,客觀上,這是他八年來最得體的表現之一。

  而且,布殊明知道美國記者恨他入骨,仍然照樣出席年度記者晚會,上台自嘲。溫家寶以古羅馬皇帝的道德經《沉思錄》律己(此書2.1節所講的正是遭遇敵對時的反應),以中國古詩文勸世,更應展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民族大智。駐英大使日前說,擲鞋的青年已來函道歉,而溫總也希望劍橋讓其繼續學習。中國應邀請該生來華短期進修、當面提出批評。

  中國認為,羞辱領導人傷害人民的感情。但只要看手機裏的拜年短訊就知道,政治諷刺無所不在,幽默感更不亞於西方。只不過中國有兩千多年的威權傳統,在位者扯不下臉。開放改革比毛澤東和帝王時代改進的只是對指桑罵槐者不關不殺、裝聾作啞,但其實,人人都知道罵的是誰。笑話是生活的一部分。讓百姓開懷,聞者足戒,社會反而穩定。禁制只會使人民當面不講、背後罵娘,甚至刻意造謠。說句粵語笑話,對溫總擲鞋好過「擦鞋」!

  有港報說,中央台當晚對全國播放憤青肇事的錄影,是溫家寶的決定。但胡錦濤今後也可能遭人擲鞋扔雞蛋,若溫總的尷尬場面如實播出在先,胡總今後遇事的實況也就無所遁形。事涉所有領導人,上述片段出街不可能不經胡拍板。但如果因為溫建議再先,胡不得不准,兩人的關係也就會留有陰影。

書記、總理、各有懷抱

  胡與溫是黨委書記和政府首腦的關係,一管人事、戰略,一管業務也就是經濟,表面上相當於企業的董事長和總裁。但董事長不上班,對總裁約制少;書記是全職的,天天盯着政府,黨政關係更像傳統的婆媳。這次的金融危機就暴露了問題。被視為「團派」的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要求借勢加快港企升段,但省長黃華華希望暫緩,先保住外資和民工的生計。溫為此兩次南下撐黃,《人民日報》也捲入了廣東黨政的這場較量。

  由此看,胡錦濤宏圖大略,看的是大國遠景,急於做大做強;溫家寶悲天憫人,看的是人民福祉,主要是救火,修補盲目發展的後遺症。兩人在發展緩急、農工優先、偏重中產還是基層上,輕重有別。感覺上,與溫相比,胡在經濟上右,比較像鄧小平;而政治上左,意識形態強過鄧。但在維持中共的政權上,胡與鄧同樣堅定。

  胡、溫還有四年任期,金融危機若持續,摩擦很可能加劇。國人要有心理準備。

  註:法國大革命就是這方面的表表者。歷史博物館現正舉行的有關展覽,可能是香港有史以來政治上最敏感而用公帑舉辦的大型文化活動,值得一看。展期到下月十六日。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駕駛者權責失衡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 專欄 2002 02 03

真正的公民社會應該是:權利愈多,責任也相應更為嚴謹,而不是只知享受權利,把責任推給他人。

年二十八的六命車禍考驗我們「撥亂反正」的決心。

五名紮鐵工友在過年前最後一天上班,但乘搭的的士被迎面而來的貨車越線撞毀,導致所有五名乘客與的士司機死亡。貨車司機受了輕傷,但發覺體內酒精含量超出安全駕駛上限的三倍。更震撼的是,其中一名死者的長輩是紮鐵工會領袖,在案發現場當眾向特首下跪,聲淚俱下地懇求對醉駕導致他人死亡者「終身停牌」。一時間全城沸騰,但隨後過年的歡樂驅散了悲情。心情平復後,我們是否還有決心對付醉駕?

死者的長輩說得對,撞死人「賠錢有鬼用」。人生在世,除了賺取收入,還有很多其他的角色。對家人的親情,對社會的貢獻,都無法用金錢來折算。這並非鼓勵苦主獅子開大口,而是說,對不負責任者必須加大懲罰,才能平衡駕車的權利和守法的義務。近年的法律明顯地輕視對群體的義務。但問題又不完全像苦主說的,法例不合時宜。問題存在已久,法律已有反應。去年7月起,危險駕駛導致他人死亡者,最高入獄10年、最高罰款5萬元,相當於誤殺的刑罰;初犯者停牌2年,再犯則停牌3年。而自下周起,醉駕初犯最少停牌3個月、強制參加駕駛改進課程。這應該比較能夠平衡權責。現在的問題是:

利益阻撓:車主、車行、職業司機和代表他們利益的議員以個人自由、生計為由,反對加重刑罰。這些議員大都支持政府,當局起草法例時綁手綁腳。

立法緩慢:立法限於傳統的約制、程序繁複和利益爭拗,跟不上社會變遷舉世皆然。愛爾蘭最近就有母親強姦兒子而無法如實判案。原來這個天主教國家立法時只想到男人有可能亂倫,沒想到女人也會這樣。舊秩序改變後,總要等很多人付出代價,才會修例跟上時代。

司法縱容:不知是法官窩囊還是對回歸的反動,近年的不少裁決有違常理。我年前就車禍導致他人死亡的判例做過簡單的統計,發覺一般不過判監半年、停牌一年半。最新的例子是,有美籍記者的私家車衝紅燈,但事後以《人權法》下疑犯有權保持緘默為由,拒絕供出當時是誰開車。我以這個美國同行為恥,但裁判官竟然接納,要告到上訴庭才能推翻,浪費公帑。

有人無以為生而鋌而走險、疏忽子女的教養,法官開恩絕對有理。但對危險駕駛慈悲則是罔顧公義。法律除了罰則上限,看來還得寫明下限,而且上下限不能相差太遠,以免法官以To err human, to forgive divine為名,慷苦主之慨,還以仁者自居。至於說回歸的反動,為了確保有最大的保障,我們自回歸前起致力擴大個人的權利。1990年代以前,市民權小責大,政府惡晒。現在雖然政府仍大權在握,但誰也不服。人人自我膨脹,開始越入其他市民的權利。真正的公民社會應該是:權利愈多,責任也相應更為嚴謹,而不是只知享受權利,把責任推給他人。

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母語教學?Delay no more!

原載 信報財經新聞 時事評論 <兩地一檢>專欄 2009 02 02

  過年前與友人茶敍,我遲大到。坐落時,各人正熱論一句曾驚動淫審處的英文潮語。眾人讀大學時的 Fuxx Sir 陰陰嘴地說,此語源出於一九五○年代初他就讀時的母校男拔(DBS),他當時有份參與;近年以此為名的大型家居店就是校友開辦的。

  Fuxx Sir 是母校的史官。但我見師母在座,不便問 Fuxx Sir 是否幕後黑手;但心裏明白,眾人之所以講起子女一代的潮語,因為曾蔭權押後政改諮詢。

  是的,這就是「delay no more」。Fuxx Sir 還校「醜」外揚說,當年有阿 Sir 上堂時風花雪月,但就是不講書。有反斗星扮好學,當着全班這樣大叫。阿 Sir 面不改容,因為是西人。

  用對方聽不懂的語言來「問候」人令堂有欠公允,莫說用來對付師父,但也說明多學一種語言冇壞,在全球化的今天更有必要。美國新總統奧巴馬自稱其家族成員有如「小聯合國」。近親遍布美、非、亞三大洲,合共使用十一種語言,包括中國的普通話(住在深圳的總統異父弟弟和弟婦)、粵語(住在美國的總統異母妹夫)。

英語一枝獨秀

  但現實中,隨着歷史的演變,世上的語言有階級之分。英語一枝獨秀,遠遠超越次一級的法語、西班牙語、華語、印地語、日語等人口大國和前殖民大國的語言。而在另一端,很多語言或因用者少,或因用者無法以此謀生,族人須在母語外,另學強勢的外語來搵食。經濟決定存在,搵食語縱使用得不及母語流暢,但地位更高。最終形成族人裏,精通外語者治人,弱於此者治於人,使用母語的能力反而不在考慮之列。這就是香港的現實。

  港人重英輕中,英國無疑是「罪魁禍首」。但香港作為城邦,而母國積弱,須靠貿易為生。即使沒有英國人,恐怕也會另找強勢外語來依附。董建華甫回歸就推行母語教學是去殖的政治決定,但低估了一百五十年的既得利益,以及市民將與內地融合視為出賣香港、用好制度向壞制度屈服的心理。換了CEPA後才推行,阻力或較小。這次過年,商場裏碰口碰面都是內地客,店員又怎會不學普通話?

  現在有關教學語言的爭論,恐怕只是假學術之名,以 camouflage 英語欠佳者前途有限的現實。明眼人早就看穿,當局建議「微調」教學語言,目的是將語言政策還原至回歸前。經微調後,施教者和受教者用英還是用中,表面上按質(merit)分配;但市場要英文,只有高攀不上的才會「屈就」中文。

  我自己接受弱勢語言教育,並以此為生,很明白香港的父母心。我早年在廣州讀小學,來港後寄居人下。先父首先想到的就是送我進英中,希望較易謀生,於是用他在上海復旦學來的英文為我惡補。但我的底子弱、父親的英文爛,不要說英中,起初連中中培正都拒收。後來因為培正招中一插班生,四十三個空缺只有四十五人報考,才收容了我。中中畢業後,不可能進港大,也沒錢留學。正要赴台當僑生,碰上中大開張,才得以過大學關。

收生親疏有別

  進一步細分,香港的中學不但語言,連辦學團體也有親疏之別。當時宗主國直屬的官校和國教辦的名校,主要收本地人。因此,我由中學到大學,讀的都是美國教會學校,從未涉足主流的英式教育。教育很決定學生的出路,學生的出路反過來又決定校譽。中中的地位從僱主請人時只講英文就已決定。怪不得辦學成就足與官方系統抗衡的天主教會,最怕當局利用校本改革來蠶食其辦學決策權。

  說回文首的茶敍。座上有人提到,英語大學的教育學權威在本報專欄裏支持局長,反對「英書中教」。由於我是這種教育的得益者,在大學任教的友人也曾就此來諮詢。但說實在的,我不知道對錯,只知道 it works。我的中學同窗近兩百人,絕少沒有升學,定居美、加的可能不只三分之一。沒聽說誰升學、謀生有困難。

  誠然,我的同學絕少做官當律師,英文只求能溝通,無須咬文嚼字。但學者講求語文純潔性,也許認為英書中教會令學生中英都不通。我相信,沒有人願意下一代講當年電影裏的蘇絲黃(與今天電視上受英文教育的蘇絲黃無關)英文;但我更相信,沒有一種學習方法適合所有人,只要學會觀察主流、修正錯誤,大可各適其適。

  對我來說,英書中書,方便學習的就是好書;語言只要易明、親和、生動,是黑是白份屬次要。上課時講「F 等於 MA」、「如果 subject 係single,verb 一定要 single」,關鍵在於內容是否事實、學生是否易明。台灣的中文一向純正,但這次過年,有食肆不賣「仙草蜜」,因為聽來太像「先炒 Me」。香港街頭至今可聞蘇絲黃時代的一首國語歌:「我叫I,你叫 you,我愛你是 I love you。」只要你不怕俗,又學到英文,你就唱唄!等英文好到看得懂莎士比亞,再去提升修辭和修養。但我明白,我這篇東西國學大師肯定不屑。

  我沒看過上述討伐英書中教的檄文。但世界之大,何患無辭。正如同文馬國明說,港人「學英文必『曰利』已不可逆轉」(一月十九日文化版)。「高尚」職業對英與中的要求八二甚至九一分,各大學,包括以「中文」為校名的中大,爭相在使用英文的程度上追上港大。又怎能怪父母死命要子女讀英文。

港人言必曰利

  你猜,唯一香港出身的諾貝爾得獎者崔琦當年如果不是從大陸來港,而是土生土長,他會否讀培正?以他的資質,循英中、港大的「正途」,利祿唾手可得,又會否去美國,從事投資年期與回報不相稱的科研?我自己不後悔受中文教育和讀科學;反而認為,在華文地區成長的華人講不好華語、看不懂華文,正如在倫敦長大的英國人,英文講不好、讀不通,即使有錢有勢,也還是半盲。

  但經過個半世紀的傳承,決策階層,包括主持這次回歸殖民地政策的前朝老油條、上述的學術權威和他們的接班人,一生靠英文晉升。為了母校、後輩、子侄的前途和企業文化,又怎會不以英為本?再說,港人言必曰利,哪天學母語的前景好過英文,自會轉軚。說到底關鍵在國運,胡錦濤又怎會不知。

  至於本文的標題怎樣解釋,悉隨尊便,或者說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