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香港的“弱视”

南风窗 2009 02 12

卫星电视和互联网普及后,资讯泛滥。香港有将近300个电视频道,剔除几个台都转播的重复频道,相信也有200个。

卫星电视和互联网普及后,资讯泛滥。香港有将近300个电视频道,剔除几个台都转播的重复频道,相信也有200个。亲友间谈起,都抱怨太多。我家大概也有60~70个,但除了新闻,收看其他节目每天不够两小时,正考虑裁掉一些。

这些频道主要来自两大收费电视──“有线电视”和“now宽频电视”。有线在15年前启播,约有100个频道,以专用的光纤传送。now大约6年前开播,利用原有的电话线和互联网技术传送,超过150个频道。

两者近年割喉竞争。有线高峰期约有80万订户,但now后发先至。有线被now以亿元重金抢去其英国足球超级联赛的独家播影权,加上残酷的抢客招数,观众显著流失。now去年的接收户数已后来居上。有线欲以娱乐节目来弥补流失的球迷订户。但限于“无线电视”的惯性收视(见下文),效果尚待显现。而且,足球赛远在欧洲,球迷明白,要看就得花钱。何况还有数以万计的赌波客。下了注码的人自然不会吝惜订阅赛事的费用。

  但所有媒体都有本地娱乐讯息,内容大同小异,娱乐迷不可能像球迷那样慷慨忠诚。单靠娱乐,有线很难与now抗衡。两者之间的订户流向再持续一两年,有线的户数不一定能维持基本的开支。

  前几年,now尚未崛起,有线电视的母公司有线宽频(上市编号1097)一直有盈利。但08年度(香港跟从英国习惯,财政年度由4月1日起至翌年3月31日止)开始逆转,截至去年9月底的中期盈利暴跌78%。当时香港经济仍然良好,盈利暴跌可信是订户流失使然。有线预料08年度全年会有亏损。而由于09年度的企业预算才会全面反映金融海啸对广告额的冲击,明年4月起的财政年度将会是媒体的灾难。有线自不例外。
  
  双雄争霸

  为了提供竞争,香港每种广播渠道都颁发两个牌照(执照)。最理想的情况是,两个经营者错开市场、实力相若。最不利的是恶性竞争,两个和尚都吃不饱,又或者一台独大,小台长期亏损,大台予取予携,令观众别无选择。

  现在大家都担心收费电视也走上这条路,因为免费电视的市场垄断已存在了将近40年,政府至今束手无策。

  香港有两家利用大气电波广播的免费电视台──“电视广播”(1967年创办时是唯一利用大气电波广播的电视台。由于当时的收费台“丽的映声”是有线播放的,公众从一开始就把“电视广播”叫做“无线”,简称TVB)和“亚洲电视”(简称“aTV”,由1950~60年代有线的收费电视“丽的映声”演变而来)。

  历史上,aTV前身的“丽的映声”是香港第一家电视台,经营了10年后,到了1967年香港骚动那年,政府才发牌给TVB加入竞争。当时经济刚起飞,大众收入不高。丽的收费不菲,只有中上层订阅,不具有左右大众潮流的力量。笔者当时与父亲从内地来港,寄居在友人的店铺里,就几乎没有看过。但TVB一开台就利用大气广播,只要买部电视机,就可以免费收看,很快就成为社会主流。

  到了1973年,丽的明白无法用有线的收费电视与TVB的无线免费服务抗衡,从而也改用无线免费广播时,TVB的艺人已成为大众偶像。公众开始对其节目形成依赖,也就是后来说的惯性收视。

  长期以来,TVB和aTV各有两个大气频道,一粤一英。但TVB由开播到今天这几十年,粤语频道的收视从未受到威胁。最近连aTV也承认,与TVB的收视是一与九之比。香港以点数计算收视,每一点大约是6万户。换言之,即使晚间时段,aTV也只有大约10万户收看,TVB则很少节目收视低于100万户。

  惯性收视

  市场一面倒,所造成的恶果是TVB连年赚大钱,aTV则连年亏大本。而且,无论文化界如何骂TVB节目烂,aTV无论如何革新,甚至转手换老板,收视的对比都不变。最近这20年,记忆中aTV只有两个节目收视比较突出:先是10年前的剧集《还珠格格》,接着是2001年的有奖问答游戏《百万富翁》。两个节目都是买来的,前者来自内地,后者的版权来自英国。aTV自创的节目只有社会新闻的调查报道《今日睇真D》(亦即“今天看真些”,D是粤语“少许”的谐音)等个别能够引起谈论。由黄霑等3个大男人主持的《今夜不设防》等清谈节目也曾赢得口碑。但现实是,这些aTV强档即使获得报章热炒,收视一般也只有6~7点,观众不过50万户上下,仍然远逊TVB同时段的节目。

  这种强弱悬殊,香港称为TVB的惯性收视。但如果问港人为什么只看TVB,恐怕专家也说不清楚。常见的说法是:TVB垄断了有分量的艺人。艺人靠上电视来维持知名度,“出镜”少很容易被观众遗忘。TVB的收视九倍于aTV,遂成为艺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由于港人只爱看粤语节目,TVB不准旗下艺人在对手的频道上讲粤语,否则一律禁止出镜。表面上,艺人可以用普通话在其他频道上出镜,但谁愿意用TVB的九成收视来换取对手台的一成收视?长期以来,只有个别事业已过巅峰、与TVB闹翻或者红不起来的艺人,敢于挑战这个紧箍咒。

  粤语、繁体字和艺人是香港的文化情结。除了内地移民,中年人很少看普通话/台湾国语的影视作品;而男女老少宁看英文都不看简体字。至于艺人,周刊的封面大都以艺人丑闻为卖点。去年离世的“肥姐”沈殿霞就是TVB开台的艺员,足足红了40年,粉丝跨越老中青三代。TVB惯性收视之强,即使有当红艺人跳槽 ,也无法刺激后者的收视,甚至反过来连累该艺人被观众遗忘。

  对艺人的这种依附,在内地比较少见。有人会说,内地影视开放的时间短,所形成的艺人效应没有那样明显。但更可能的是,内地的大众文化除了商业面,也还带点认识社会、荡涤心灵的作用。香港的大众文化则几乎纯商业性,看电视只为消遣减压、吸收生活经验,排斥任何严肃的讯息。
  
  12日维新

  由于惯性收视,香港的两个免费电视台只有一个在起作用,另一个有如对着空气广播,浪费资源。香港回归11年来,可信是政权转移带动,aTV致力尝试新的定位,为此多次易主,先是由港商转让给内地来港人士,然后在内地人士之间转移,最后由爱国的港商接手。但前后入主aTV的几个内地人在港寂寂无闻,在内地知名度也不高。或因此,这些人被传与军方有关。虽然没有人能够证实,但港人宁可信其有。

  aTV由内地人入主后,调整受众对象和广告来源,特别重视内地市场。但无论投入多少资金、如何努力改革,都不见成效。近年更低沉,没有节目能引起话题,士气跌到谷底。据aTV说,该公司累计已亏损了不只50亿港元。香港赔得起这笔钱的虽然大有人在,但都希望赔得有面子。aTV在港已沦为笑谈,赔了钱还被人笑,没人愿意干。目前的大股东查家是前年接手的,原因据说是为国家“捱义气”(两肋插刀)。查家本欲安排aTV上市,但无人问津,最后只好独力支撑。一年多下来,赔了10亿仍无起色,早就想打退堂鼓。最近在aTV“12日维新”夭折后,只答应借出3亿元供日常营运,香港所谓“吊盐水”(打点滴)。目前据说日赔200万,即使打个对折,3亿元也只能撑到今年夏天。而且讲明是贷款,他日的新买主仍须偿还。

  这里所谓的“12日维新”,讲的是去年12月初,aTV突然任命新的执行主席张永霖和行政总裁王维基。一对搭挡高调宣布改革,在台上大唱双簧。与此同时,多位副总裁请辞。

  张与王虽未曾涉足传媒业,但张是回归前国泰航空和香港电讯两大英资企业最高级的华人,万人仰望的“打工皇帝”;王是大约20年前移民加拿大期间,利用当地的电讯经验回馈香港,白手兴家的上市公司主席。前者是英式绅士,后者是市井“醒目仔”(精明的小子),一个管理菁英和一个创业神童声称卷起袖子大干一番,令人对aTV刮目相看。

  不料,这对搭档只维持了12天。还未携手庆祝圣诞,张就宣布王已请辞。王起初否认,扬言抗争到底,但最后改任“顾问”,可信是大股东在幕后出手。王在商场上以挑战巨无霸起家,事后将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自比为清末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百日维新。
  
  爱国与公信力

  由于张与王宣布大计时,就aTV的政治定位放言高论,这对双胞胎夭折,也就招来众多的揣测。正如上述,香港回归后,aTV由内地来港人士和爱国港商入主。虽一再易主,但大方向不变:内地的节目大增,内地广告据说高达三四成。但港人看不惯内地节目,民主派就更敏感,把aTV的粤语台谑为“中央十台”,也就是中央电视台除了目前的9套节目外,在香港开办的第10个频道。

  aTV失意于香港,想靠内地市场来生存,在商业上本来无可厚非。但牌照是香港颁发的,总共只有两个,用香港的大气资源为外地服务,予人话柄。而在现实里,aTV并未获准在深圳河以北落地,内地的收视和广告主要归于当地转播aTV的有线系统,被好事者视为官方借内地广告来养活aTV,以便利用其对港人搞宣传。这种说法一旦深入人心,aTV也就万劫不复。上文说过,港人看电视主要求消遣,不要说宣传,连教育性都不太接受。

  或因此,张与王宣布改革时,指香港的爱国报纸公信力不高,aTV宁可接收率低,也要有口碑。王扬言把aTV办成荧幕上的《信报》。后者以评论分析见长,对两岸三地时有微言。王更自称“香港仔”,誓为港人服务,不做中央十台,“阿爷”(好事者对在位者的谑称)送钱也不要。内地广告商觉得张与王不尊重人,令好事者得出“阿爷”逼走“阿维”的结论。

  这个阿维的口没遮拦不限于政治。他在12天的总裁任内,当众问aTV主办的“亚洲小姐”参选人:“你个波系咪真?”(意指曾否接受丰胸手术)“有乜进步空间呀?个波大的呀?”(还有什么进步空间,胸部更大吗?)此言一出,全城哗然,属下的女艺人更指王性骚扰。

  由此看,请王维基来改革aTV,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决定,现在快刀斩乱麻反而可以减少痛苦。张永霖透露,aTV将会在2月底前有大动作,外界猜是裁员减薪,为仅有的经费延长活命期。接着在4月大改革,可能将去年新增的数码(digital,内地称为数字)频道租给其他人播放节目,一来开源,二来减轻本身提供节目的压力。
  
  未来变革
  张永霖希望港人再给aTV一个机会,看能否起死回生。但aTV来日无多。今年年底,政府将会检讨其过去6年的服务。公众如果不满意,政府有权终止其余下的6年牌照期限。当局以往从未使用这样强的手段来处理广播问题,但aTV的弱势已存在了40年,现在又饱受折腾,放弃经营,将牌照交还政府,又或者反过来,公众不满意其无法与无线抗衡,以浪费资源为由逼政府将牌照移交给其他人,都有可能。

  以目前看,aTV想走前一条路,民主派则希望后一种可能。民主派自知没有钱搞电视台,故只求广播不为官方宣传,此外对经营的好坏并不关心。

  但除了aTV,TVB今年也可能大变。后者以往凭着东主邵逸夫在电影业的元老地位,得以屹立不倒。但邵老已百岁高龄,近年将大权下放给妻子,与此同时谋求出售股权。邵家一旦退出,能否继续维持对艺人的控制?另一方面,now蚕食有线订户的速度比想象中的要快。双方的对比一旦失衡,非订户之福。这再加上,香港即将会在今年内发出主要供手机收看的流动(内地称为移动)电视广播牌照。用手机看电视虽然不会影响到用电视机收看的市场,但现在的媒体和电讯公司跨渠道经营。取得流动电视牌照后,必定会与免费电视和收费电视提供捆绑式服务以抢客,试图动摇目前各台的收视对比。

  总之,香港媒体市场越来越复杂,合纵连横,翻云覆雨,好戏在后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