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121027六陰:改善道德靠面子更有效


人們若認為一種事物邪惡,依然會去做;唯有覺得它卑下,才會放棄。(大意)──Oscar Wilde(王爾德,1854-1900,愛爾蘭作家)

     Wilde Oscar一句就講完了Kwame Anthony Appiah前年出版的The Honor Code: How Moral Revolutions Happen(台譯:榮譽法則)。反過來說,很多社會陋習罵不倒也禁不了,要到人們的價值觀改變,覺得這樣做卑下、為世所不齒,才會不為。換言之,提升道德靠榮譽感有效過控訴、立法。
      這句話把人講得虛榮多過理想,但卻與經濟學理論不謀而合:商人提供產品和服務並非為了濟世,而是想賺錢。
      作者是出身「貴族」家庭的哲學家和作家。父親是非洲加納的政法翹楚,母系在英國政壇十分顯赫。本人生於英國、受教於劍橋大學、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兼任美國筆會主席。
     《榮譽法則》是本於學術的普及著作,用近代史上英國紳士決鬥、中國婦女纏足、英國販賣黑奴終結的經過來說明文首的觀察。學術語言與歷史故事約各佔一半。學術部分不難懂,但囉嗦反覆,初看明白,看下去反而迷糊。歷史故事貴多不貴精,本欲印證理論,反流於八卦。
       但西方人愛閱讀per se,喜歡這種繁瑣哲學。何況作者是專長黑人史的黑白混血大學者,用一章來專講英國廢奴,相當於現代南非的廢除種族隔離,政治上極為討好,此書在美國備受好評。
      就中國1902年慈禧頒懿旨規勸(注意:並非正式禁止)國人廢止長達千年的纏足陋習,作者歸納了兩個因素:清末士人呼籲;西方教士推動。但前者唯一引述的是康有為1898年奏請光緒的《請禁婦女纏足摺》。康有為由國家、家庭講到個人,相當全面:「以國之政法論,則濫無辜之非刑;以家之慈恩論,則傷父母之仁愛;以人之衛生論,則折骨無用之致疾;以兵之競強論,則弱種輾轉之謬傳;以俗之美觀論,則野蠻貽誚於鄰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但Appiah只抓住符合本書主旨「榮譽」的一句:「吾中國……最駭笑取辱(於外人)者,莫如婦女裹足……。」說白了,讓洋人笑,我國好沒面子。

      但以下一段對今天的香港有參考的價值(大意):
      愛國主義被指偶像崇拜,因為涉及對國家的信念。但一個人要對國家有好評,才會信仰它。愛國並不需要相信自己的國家最好,但至少要覺得本國有值得驕傲的特點,就如康有為眼裡的儒家傳統。


      此書到圖書館借來消遣不妨,自購則不必。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121026五陰:港獨從哪裡來?


     「河裡青蛙,從哪裡來?是從那水田,往河邊游來。甜蜜愛情從哪裡來,是從那眼睛裡到心懷。哎呀媽媽,你可不要對我生氣,哎呀媽媽,你可不要對我生氣,年輕人就是這樣相愛。」──印尼民歌

      前天,中央有兩項對港人的刻意表態,但港媒也刻意淡化。一是駐軍模擬有講粵語者入侵新界,海陸空齊出動,翌日經央視公告天下。二是退休前主管港務的陳佐洱訪港後提醒13億人,港獨如病毒般蔓延。他引述當年上司魯平近日在港《South Morning China Post》發表的文章,指鼓吹港獨是「純粹的傻瓜」,因為若非內地支持,香港只是死城。
      回歸十五年,三軍此前好像只在深圳演習。現在直接在港境,講明敵人講粵語,結合同日陳佐洱和魯平的警告,當屬「項莊舞劍」。
      港獨可信是在蔓延,但肯定沒有病毒那樣猛烈。熱衷者主要是年輕網民,以走偏鋒的文人為精神導師。激情起鬨多過有組織實幹,富裕社會的自我憧憬多過政治肉搏所需的紀律韌力。激發的因素主要是回歸後本港不振而內地「恐怖」,對英治的緬懷份屬次要。這是高於物質層次的意識形態問題。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只說,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在內源於物質基礎,並沒有說物質是意識形態「唯一」的成因。魯平避談港獨的政治根源,只講港人的物質生活所繫,令馬克思學說淪為拜物教。
      香港無疑靠內地支持才能生存。但子女反叛在今天的家庭很常見。萬一有人不認父母,難道就斷糧斷水?比鄰地區的關係是否就這樣處理?上Google Map即可知,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也鋪有港深之間那種的輸水管。新加坡當年脫離大馬獨立,後者有否以斷水來逼降?星馬現在也可能有爭執。大馬若動輒說,要不是飲我的水,你早就死光了,世人將不齒,新加坡也會獲得舉世的同情。
      這並非鼓勵港獨有恃無恐,而是說,鄰近地區相處的關鍵除了國家層次的領土、主權、利益,還存在著更基本的人的價值:尊重生命、寬容差異。港獨是心理病,基於物質,但高於物質,心病還需心藥醫,單靠物質上的依存約束不了。
      蘇格蘭有人要獨立,英國只能苦笑,協議讓其公投。富裕的巴斯克地區要求獨立,財政拮据的西班牙拒絕,但也沒有在巴斯克軍演,用巴斯克語要對方投降。
      中國涉外地區的歷史是很不幸,不僅國土被侵佔,而且是落入當時在列強裡管治殖民地相對有效的兩大「強盜」手裡。英國在港和日本在台的建設,與清朝此前的無能敗壞形成鮮明的對比,令當地同胞產生了留戀。當時非洲、中南美、亞洲大都是列強的後園,但法、西、葡、意管殖民地靠擄掠原始資源、政治高壓,除了語言,絕少建設。但英、日本身講求實際、規矩,管治殖民地較有條理、對經濟看得較遠,除了眼前的榨取,也留意發展以免殺雞取卵。
      說白了,無論我們是否喜歡,有些台灣人和香港人覺得,當年「養父」給我的教養好過現在的生父。再加上國民黨光復台灣初期粗暴統治,種下二二八的藉口;香港回歸後急於重建國民意識、施政一再觸礁、壓制民主力量,台獨和港獨的由來就是這麼簡單。
      但國民黨治台頭四十年諱疾忌醫,中共在港只不過是重蹈其覆轍。台灣人的地方意識已扎下了根基,可見的將來看不出大陸如何恢復台民的一統意識。年來大陸已開始明白台灣人的這種心理。兩岸若最終能以「一簷兩戶」的聯邦制重歸於一家就不錯了。香港不錯單獨生存的本錢與贊成港獨的人口都與台灣不能比,即使大陸像英國對蘇格蘭那樣開明,我也不相信獨立有意義。但年輕一代受「勇敢追夢,必有所成」的西方個人主義熏陶,越脅迫以斷水斷電的現實,他們越堅持。來門口軍演和魯平、陳佐洱發狠話就像風神這個「純粹的傻瓜」,以為可以靠猛吹來讓人脫下大衣,結果不敵以光和熱來令人自動解甲的太陽。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地彼此滲透,很多港人有幾種地域身份,感情上不止一種認同。港獨除非上升到暴力層次,否則你奈他們何?
      魯平、陳佐洱猛吹反港獨號角,再次使我想起港澳辦過去三十年路線的後遺症。現在比較明白了,港澳辦一如對台辦,任務是收復國土,官員怕被罵賣國,成為千古罪人,故寧左勿右。回歸前在六四的背景下拼命壓縮港人的民主空間,深深刺激了港人。英國人拍拍屁股走了,最終中國自己要面對700萬有怨氣的市民。回歸後,本以為派糖即可消怨,不料外圍因素和特區政府都不爭氣,再加上「西環」的因素,港人糖照收,怨照飆。最終只好像以往那樣,應付不人民內部矛盾時,就推給外因,罵他人干預、陰謀。
      年來台辦溫和了些,港澳辦改由外交官主持,也少了些火藥味。但前任還想繼續撐自己留下的後遺症。回歸前延續新華社的「西環」不妨撤銷,把港務一統在港澳辦旗下,而由港澳辦在港保留一個幾個人的辦事處,與京定期輪換人員。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121024三:建制的虛假


      又連日脫博。退休後有點差事本來是好的,經濟上也鬆動些,但近月漸覺沒趣。我不想離開社會太遠。
      無人不知建制最終必讓長者生活津貼案過關。但投票之前,人人擺出繼續徵詢、考慮、提議的態勢。神情、語調、用詞一看就知其偽。其中的梁某更擺明投機,中人作嘔。
      從切身出發,我希望議案過關。89歲的老母年來退化得快,月前又摔了一跤,自此開始看私家老人科。每月多1000元的話,可幫補醫藥費。我滿70歲後,也會領取1000元的生果金,轉給妹妹。
       妹妹在大陸念到初中就碰上文革,下鄉八年,成年後才來港,沒讀過英文。最後靠中文打字維生。但中文輸入普及後,50出頭就「被」退休,如今也快60歲。我多年前就以她的underdog條件說:有工就要盡量做;香港地,沒有人會可憐你。這句話潛台詞是:如果你無法自立的話。我當時不是鼓勵說,人人平等、你有潛力、只要敢追求就一定可以達成夢想,而是harsh到有損她的自尊,因為我從來就不相信前一種美言,而更相信社會的現實。而她在大陸成長,當然明白我講的是現實,不會覺得我踩她。如今證實,我當時所說的harsh reality至少適用於我妹妹。
      我與她名義上同一個屋簷,但命運幾乎是兩個極端。所以我感恩,並非故作灑脫,而是深感「同人唔同命,同遮唔同柄」的粵諺。也感謝上天,給這個家留了一個能養家的。

      內地若真的經濟見底,不會動盪,謝天謝地。但熱錢流入、人幣升值、股市連升、樓市更瘋……對我弊多利少。樓市升值本來方便以大換小,但不適用於我家。我此外資產不多,最怕通脹。幸虧今夏起長者坐車每程只需2元,可大大幫補。但以事論事,一程2元過猶不及。對絕大多數長者來說,半價就很好,最多再設個上限。至於少數貧寒的長者,不妨經資產審查後,以現金補助交通費。
      
      建制借選舉勝出之勢,囊括立會委員會主席、修改程序以防泛民再拉布,在戰術上或在所難免。但手法粗暴、做得太絕,泛民日後必借機還擊。建制把個別主席位送給黃毓民,也加劇了「無間道」的傳聞。
      委任兩個建制派別的頭人入行會,看似無可厚非。但真為香港,應委任民主黨和公民黨的高票落選者,尤其是李永達。此人中道、踏實,生活上無可見的污點。只有誠心與溫和的泛民攜手、借助其才智,方有利施政。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121020六晴:兩岸顛倒真有趣


      多天未及上博,累計頗有些趣事。
      我今天最喜歡的新聞:兩岸的「建交國()/免簽國()」比率剛好相反:大陸171/20+  vs  台灣23/129。若建交有利政府而免簽有利人民,由此可見大陸官強民弱而台灣相反。但國民若在外遇事,由大陸出面會較有效。兩岸不妨由大陸人領台灣護照外出,有需要時請大陸出面。不過,現在全球最冷僻的角落都有大陸人,免簽若增至129,不堪設想。
      今天最hope for the best新聞:中方假想公務船遭外方阻撓遇險,派艦隊營救,距釣島最近30海里。日美事後據說取消月初的奪島軍演。但日方走右一如中方強硬,背後有民氣在,加上以美為後盾,轉向機會微。美國至少在一月換屆前都會China bashing
      前一陣最鼓舞的政治新聞:緬甸總統在昂山訪美同期內到聯合國宣布改革堅定不移,樂見昂山後年選總統,承認軍方的意向仍屬隱憂。我希望軍方明白勢不可違,而改革派也讓其默默引退,不秋後算賬,避免反撲
      最難接受的政治新聞:繼上次頒給新任總統的奧巴馬,挪威主持的和平奬這次頒給歐盟。我不懷疑歐盟融合歐洲居功至偉。但把和平奬頒給在位者,說得難聽是侮辱人民。
      在位者的權是人民給的,做好事是本分,因而撈奬,算是稱讚人民選人有眼光?反過來,在位者若做完壞事做好事,又應否得獎?聽來荒謬,但1970年代的越戰就發生過。北越出兵要統一南方,美國越洋參戰,最後兩敗俱傷被迫言和,竟被視為世界「和平」的功臣而獲獎。
      和平奬若以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高度來頒發,北韓、古巴、…….一旦開放,在位者將排隊領獎,其他好人就不必玩了。利比亞的卡達菲前幾年已轉軚開放,只不過進度不夠快。但今天的敘利亞總統還來得及。若沒有六四,鄧小平讓億計國人得以脫貧,的確應該獲獎。蔣經國就更不用說。兩岸哪天應攜手多謝他在晚年病中幾乎毫無保留的政改,知道自己看不到成果。

      娛樂版的男士選美造型使我想起報攤AV雜誌的封面。早期風氣保守,健美先生在一條近似今天的G-string外,「一舊舊」激凸的巨肌,很多人覺得「核突」。胸前那兩團不時刻意地上下彈一彈,誇張過當時最紅的「肉彈」張仲文。上臂粗過常人的大腿,大腿接近水桶的規模,上下都好像纏著水泡。人們一講起這種「四肢發達」,就一臉的不屑。
      今天進步了。80-90後的男士選美減少了肉的成分,加入了「愛」的吸引。肌肉不再脹爆,重點也由胸前的「兩個基本點」下移到G-string地帶的「一個中心」。造型的甫士傳達出「大愛無分性別」的普世價值。
      美男以「嫵媚」的激凸代替臃腫的暴肉後,女粉大概會尖叫,男粉不知是否叫爽?
      港富豪在美控告中介人,花了千多萬港元捐錢給哈佛,但愛子並未獲全球最高學府取錄。這只是騙案,不騙你的是:哈佛原來有中共「第二中央黨校」之譽,因為仕途看好的高官都被送去培訓。若此,中共二十大看好薄瓜瓜?
      距離十八大只剩半個月,風吹到了西方的路透社,七人的常委名單怕是定案了。廣東的汪洋若出局,有些港人會不是味道。傳媒繼續猛吹改革。但都說現在右派掌輿論,左派掌大學。但從趙紫陽的失敗即可知,一右一左都因為意識形態太強,造勢多過實際,由自彈自唱終而自欺欺人。還是「不寄望,觀其行」最為實際,
      世界銀行行長原來與我們的武俠大師同名。要不是多了點「土」氣,那就perfect。不過,Jim Yong Kim行長是在美國長大的韓裔,通常只懂英文。最好不要問他是否看過金庸小說,更不要問他的姓名「金墉」漢字怎麼寫。
      近日為一宗差事查核資料時,發現董建華原來生於蘆溝橋事變當天的193777日。他小時候受盡日軍侵華之苦。每年生日點蠟燭,可能不是唱《祝你生日快樂》而是《把鬼子打回去》。怪不得長大了這麼愛國。
      我比他幸運太多,但也可能因而不夠愛國。我生於第一個原子彈下廣島前夕,不到十天日本就投降了。避過了日寇之苦,對日本之恨始終不及過來人。
      剛接通知,本週的差事要加班。就此打住。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121019五涼:「狼」的paradigm shift(待續)


      物似主人形,友人搬家前送我的羅漢松就如我的肩周炎:有病但穩定,不惡化就謝天謝地。羅漢松起先放在室內,但垂頭喪氣,於是移到騎樓,果然「勃起來」。但不久後綠葉轉褐(我此前在維園買的一棵放在室內,很快就由綠變成全褐,只差葉子沒有脫落)。前任主人說,天氣乾燥。我於是每天淋水。褐色總算沒有擴散,但綠色也未增多。枯榮對峙,這就是我的盆栽與右肩的現狀。但任何事都會老化,枯必壓倒榮,只求這一天來得晚些。
      
      新特首前天首赴立會時,我正在捱每週的差事,沒看直播。當天稍後看一句起兩句止的即時新聞,只覺軟硬兼施,不像以前的政府任鬧唔惱。具體來說,寬民生而緊政治,希望用前者來轉移對後者的阻力。同樣重要的是,他推翻了港府視為金科玉律的「大市場小政府」。學者所謂的paradigm shift。(範式轉移。不要問我怎麼解,我不懂)
      不用說,就「狼首」(最具影響力的AD簡稱「特首」為「特」,令人想到「特工/特務」。但我覺得稱「狼首」更順口)週三的演說,風評兩極而負面居多。讚者少、表達無力;踩者多,緊貼大眾心理,挑動人心。AD翌日頭條高呼《兩制玩完》,恍若回歸前夕美國《Fortune》的封面專輯《香港已死》。人有自衛的本能,對於「狼來了」的警號,寧信其有而不信其無,最多是虛驚後一笑置之。你猜今天會否像當年再見移民潮?
      AD反應強烈,因為「狼」批評的《割地賣港》言論,正是其頭條。用詞無疑偏激,但香港「被規劃」的傳聞深入人心,在市民眼中,這就是《賣港》的circumstantial evidence
      狼指港人受了內地很多好處,不能閉關鎖港。這客觀上是事實。而既為一國,也就不可能閉關。早在兩地的往來仍屬單向,港人、港資、港技北上,內地人絕少南來時,我就覺得香港當時的好景,可能有三分一來自「裡面」,主要是港商設廠獲利回流。但賺了錢的港商心照不宣,江澤民所謂「悶聲發大財」;而其他市民,尤其是疏離經濟的文化人,對香港從內地賺得的好處懶得理會。直到中央開放自由行「救港」,內地挾200倍人口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規模,令南北往來的比重在短時間逆轉,再加上13億人長期赤貧,突然暴發後行為粗獷不文,深受英式文明教化的香港人才察覺自己受威脅,強烈反彈。
      回歸後,董建華民族心強,急於去英國化。不入住港督府事小,硬推母語教育事大。英文對港人事業、地位的作用,中文望塵莫及,妄顧現實也就觸及父母望子成龍的切身利害。這與梁振英十五年後推行國民教育撞大板是同樣的道理。國教關乎價值觀、對中共的評價,比母語問題更嚴重百倍。
      曾蔭權接替董後,公務員秉承前朝的習慣,冷對中港融合。但這個出身寒微的地道精仔在經濟上走精面,對內靠「大市場」無為而治,對上靠伸手。人、資南下的規模節節上升,由消費、買樓、學額、用人到育嬰,與港人都出現了競爭。厭惡的情緒彌漫,更惡化為港獨激情。
      梁振英基本上是「去曾歸董」。國教的架構不是他制訂的。他錯在低估阻力、反應遲鈍,拖到一發不可收拾,令新政府還未站穩就被KO。但作為規劃師,東北發展肯定是他的baby。而任何人都會擔心,中港規模懸殊,東北發展後,最終難免大部分歸於內地人、資。更敏感的是,很多文化人無定職,收入低,加上反對物質文化,嚮往田園生活,近年大量入住新界村屋,東北發展直接威脅到他們的生存。1895年,清朝甲午戰敗對日本割地賠款時,台灣澎湖的居民也有過《割地》的吶喊。對香港今天的一些文化人來說,這個聯想並非天馬行空。
      至於梁說「大市場小政府」過時,經濟學者會視為萬惡之源,我倒是同意的。08年的金融海嘯充分說明,市場無疑最有效,不能或缺,但內在的缺陷不容否認。而且何時會失靈,一面倒地有供無求,市場崩潰,事前是無從得悉的。雖然,失靈的市場會自我修復,「最終」恢復供求均衡。問題是在現實中,等到市場「最終」自我重納正軌時,我們這些小供方和小求方早已屍橫遍野。經濟學名言曰:At the end, the market will come to terms. But at the end, everybody is dead.
       現在實物市場靠金融市場支撐,兩者如人的骨肉與血液的關係。後者以電子網絡全球實時互連(接口上唯一的縫隙是各地時差形成的休市),交易以秒為單位。美國太平洋海嘯的災禍可能要兩天才抵達東亞;但華爾街的金融災難可以在一分幾秒內令全球市場呈現雪崩。把08年的華爾街災難稱為「海嘯」遠不足以說明電子市場的風險。(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