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旅遊主要是看人,看別人的生活與我們有何不同?為什麼?是否值得學?故從《雙城記》角度出發,一向很想瞭解與香港同樣以華人為主、在英治時期同屬「城邦」的新加坡。但在新加坡沒有認得的人(讀書時的兩位新加坡同學BC、AL早已失散),連當地的標記「組屋」(公屋)也沒進過。
但為什麼有些事新加坡做得到,我們做不來,倒一直是有感覺的。這次看NHK紀錄片《沸騰城市》(見日前博文),對其華人實用主義之徹底有了感性的認識。
NHK講新加坡的一集使人想起Aldous Huxley(赫胥黎)1931年警告世人預防機械式社會的科幻經典《Brave New World》(美麗的新世界)。但不像小說講的恐怖,多數人甚至會欣羨。
新加坡的發展模式可說是:在華人靈活性與英式制度的基礎上,精英管理、成長第一、全球求才、創新科技。NHK這套紀錄片講七個城市競爭優勢的比拼,不提政治,但新加坡集仍然可見幹練與威權並行的李光耀治國特色。當局暗地裡應不乏coercion,但有法治約制,不至於像中國的黑社會式公權,可信更多是借市場、實利來「賞穩消亂」。
香港回歸後高喊創新科技,就是想學新加坡。但地產和金融佔壓倒性,三年就要回本,令揾快錢的社會心態根深蒂固。科技風險高,非五年十年難望有成,本地財團不為,年輕人自然不學。靠內地人才支撐,始終只是邊緣。
新加坡不同,政府恩威並重。藉著房屋和福利行「社會主義」,避免地產金融主導,民心穩定。與此同時純理性決策,官員懂科技,撥款「無限」,但只攻個別最有潛力的應用領域,不搞純學術。
最誇張的是,手持全球一流科學家的名錄四出「揀卒」,看中誰就用優裕的生活條件和幾無上限的研究經費誠請跳槽。發達國家的人才苦於當地體制和疲弱的經濟,研究受掣肘,很多人心動。但聘用制度類似大學:三年合同,續約須過評審關。論文要發表在頭兩三種最權威的學報才算數,而且實用為本。生命科技希望最終做到全世界的人都來新加坡求醫,資訊科技要令新加坡成為東方DreamWorks、人工智能王國……。主管官員講明:要GDP不要諾貝爾。
NHK訪問了兩位當地的日本生命科學家。年長的一位負責四十億港元新大樓的興建和挖角,當時就瞄準今年榮獲諾貝爾醫學奬的中山伸彌,只不過後者堅持留在京都大學。中山如果到新加坡做實用研究,說不定會與諾貝爾擦身而過。但較年輕的一位日本科學家面對壓力,縱使取得了人類前所未有的發現,論文還是被最權威的學報退稿。
新加坡的精英理性對下層的外勞就更殘酷。當地除了外傭,還有幾十萬從事基建的合約勞工,主要來自孟加拉,就像香港常見的南亞裔修路工。此片攝製時,剛好爆發金融危機。有一位孟加拉教師賣房子湊了幾萬港元,透過中介來打工,打算做滿三年,湊夠錢回國為兒童辦學。不料一下飛機,工程就已放緩。每天一早等人來雇用,但三個月下來,沒開過一天工,要向鄉親借錢開飯。最終被勞務公司遣返,欠下十年八年都還不完的債,只好重操故業,總算沒餓死。
這樣生不逢時的外勞雖然是極少數,但世間很多家庭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在記者會上被西方人問及時,總理李顯龍的回應充分反映了新加坡的管治精神。他一句到肉,絕不公關(原文是英文):
外勞是勞動市場的buffer,他們的一些遭遇是難以避免的。我首先要顧及新加坡的利益,因為我是國民選的。
所謂buffer,直譯是緩衝,說白了是「墊底」,專門替新加坡公民做他們不做的髒活。工資最低,工作最苦,但一旦過剩,第一個被炒。當然,市場是純理性的,只服從效益,不會可憐失敗者。但國家領導人當眾講得這樣白,我大開眼界,也因而明白,新加坡的成功,香港學不到。
李顯龍的這種絕對理性無疑十分「殘酷」,但要承認他的no nonsense和氣魄,以事論事,直截了當。不像港官,面對民粹潮,為免被罵,答問時大拋道德空話,不求解惑,只求你抓不到痛腳。所以我們面對問題時整天在兜圈。
我沒有看過李顯龍父親類似的錄影。但身為開國強人、絕對的領袖,李光耀肯定比兒子更辣更硬。難怪西方記者恨他入骨,只不過他治國有效,拿他沒辦法。
而由李顯龍和手下在鏡頭前的三言兩語可以感覺到,新加坡的政府精英非香港的AO可比。他們首先有強烈的國家意識,真心以國家為傲,要把新加坡建成世上的人才少林寺。在技術層次上,他們大概還是有英國文官制度通才的一面,但整體上各有專業,而不是靠liberal arts的學位來on the
job training。
但香港政府除了管醫療和法律的,其餘專業部門的首腦絕少具備本行的資格和歷練。管科研的高官大概沒有一個出身西方一級科研機構或矽谷,以致往往要求助於台灣人才。但港官自己不懂,很容易被過江龍把科研機構變成幫兄弟的後樂園。錢花了,但名也做爛了。
相對於新加坡的李氏父子,我們的「政治家」理念、視野、威望、魄力都不足,純屬技術官僚。恐怕要花二三十年,用新觀念為政府換代,才談得上學對方。但到時誰知道世界怎麼樣。
當然,我們學不來新加坡,還有政、經、地緣三大原因。但此文寫得太長,僅以幾句來概括。
政治上自然是威權。一黨獨大,反對派約只有2.5%的議席。而且嚴控輿論,不准示威。但法治有效,官員廉潔。而經濟如上述,用組屋和福利「穩住」國民,貧富不懸殊,民怨不大。
地緣政治上,華人為主,但面積和人口比香港還小,被人口十幾二十倍、發展慢得多的非華人伊斯蘭國家馬來西亞和印尼夾在當中。想別人無機可乘,首先要做好自己,國民因而比較團結。這表面上很像香港和大陸的關係。但港人慣走精面,要麼伸大手板,長遠想靠13億人養活;要麼自大,以為大把本錢,想閉門自瀆。
1 則留言:
很多傳言說新加坡是被馬來西亞趕出去的。據說直到近年還有馬來西亞的前政要指李光耀當年是想掌 / 奪整個馬來西亞的權。
不論如何,新加坡的狀況,簡而言之就是孟子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吧。
P.S. 在延伸閱讀時看到一些李光耀反對者對他的批評,似乎跟大紀元批評中共的水平相距不遠,部份異見者被告誹謗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