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漫漫長路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 2009 10 20

曾蔭權上周宣讀《施政報告》時,泛民議員各自在座位上舉起一個字,組成請願的標語。其中一行是「Bow Tie keep your election promise」。煲呔瞄了一眼,陰陰嘴說,文法 有錯。

泛民事後還擊說,煲呔自暴其短。的確,這裏用的是命令語氣,「勒令」煲呔兌現普選承諾,故keep字無須加s。只不過Bow Tie之後漏了「,」(逗號),以致煲呔當作敍述句來讀。但一句小學生都看得懂的英文,要說泛民故意寫錯跣煲呔,不如說標語為了簡潔,略去標點。

國際城市的領袖英文如此這般,本來可大可小,何況是煲呔主動挑起話題。但沒有人追究。內地就不同。溫家寶經民間指正後,上周親筆去信媒體,更正他當眾發言的一個錯誤。事後好評如潮。其實,有關的錯誤純屬學術性,不影響聽眾的理解。

港人放過煲呔的英文,因為相對於他是否借環保來益親家、是否有辦法保護小市民,免被世界紀錄的樓逐出市場,純屬茶杯風波。內地就不然。誰敢說中央領導人益親家,高地價政策導致高樓價,令人民無處棲身,隨時可被指「煽動顛覆」。一個教授主張多黨制,搞政黨,上周就判了十年。

內地不能公開講大事,就只好指桑駡槐。輿論這次大讚溫總,說白了是借他來罵其他官員,特別是地方官。後者不要說認錯,更往往打壓揪錯的人。

以境外的角度看,十三億人的總理不是交代下屬代為更正,省下時間做大事,而要親自出馬,只說明太少官員這樣做,以致總理要以身作則,變成做騷。

除了認錯,溫總上周為來訪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打傘,也贏得不少口碑。後者離任三十多年,早就被人遺忘;但對北京來說,卻是在文革中,當全世界視中國如蛇蠍時,放下對華二十多年的封鎖、重建關係的恩公。美國當時是全球的領袖,開了這個頭後,其他國家排着隊與北京建交,中國這才得以重投國際社會。基辛格此後每次來訪,中國都待如上賓、虛心請教。溫總這次親自為老人打傘,不由下屬代勞,被視為中國人念舊的傳統。

但如果溫總為美國前國務卿打傘是美德,我更佩服在外國機場一手打傘、一手捧花的美國現任國務卿。換了中國領導人,保鑣少說也有十來個,何須自己動手。

我不明白希拉莉的下屬為甚麼不代為打傘,讓上司騰出手來,專心與外國政要寒暄。也許是那天比較特殊。美國總統也不手握發射導彈的密碼機,國務卿即使有必要親攜某些物件,也應限於機密或代表國家接受的禮物。

希望希拉莉事後沒有因此而責怪下屬。但中美政治文化的差異,由此可見。而不用說,處於光譜這一頭的美國令人比較嚮往。

我不認為,中國人永遠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平等、開明。但中國的這條路看來比港人想像的要長得多。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讀書筆記1:《小國崛起》為台灣打氣




  年來一有空就看書或者影碟。一直想把心得上網,作為個人的心路歷程。如果有人看到,而又覺得有幫助,找這本書或者影碟來看,就算是賺了。抱著這種心情,我上載了第一篇讀書筆記:

《小國崛起—轉捩點上的關鍵抉擇》,張亞中著,繁體版:台北聯經2008年3月;簡體版:廣州南方日報2009年01月
作者是德國漢堡大學博士和台灣政治大學博士,專長歐洲問題,現任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暨歐洲研究中心主任。

我去年3月去台北看總統大選時,買來這本書的台灣原版,其後看了一章。最近朋友從北歐旅遊回來,十分喜歡那裏,回港後反而不習慣。不僅是噪音、擠迫、潮溼和廢氣,更因為人的行為不一樣。港人喧嘩誇張、緊張匆忙,處處讓人感到有壓力。友人雖然很年輕,在港土生土長,但反而怕了自己人。我猜她也許喜歡這本書,於是轉送給她。最近在深圳看到簡體版,才買來補償。不過,台灣原版不在,暫時無法知道,簡體版是否有所刪減。

我起初買這本書,是因為它的政治敏感性。原書選在總統大選前夕出版,不可能是偶然。書名顯然是對應大陸近年鼓吹的《大國崛起》。大陸如果是大國,本書的《小國》也就是指台灣。民進黨執政後,刻意加強本土意識。台灣現在自稱為「國家」,並且放棄國民黨時代的做法。對岸不再叫做「大陸」,而是稱為「中國」,以示大陸與韓國、新加坡…一樣,與台灣是兩個不同的「國家」。

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深綠人士。但面對十三億人的強勢,台灣土生土長的人很自然地希望挺起胸膛,有尊嚴地面對巨人,而不是低頭屈膝。這本書相信是鼓勵台灣在逆境中自強,不要讓對岸看扁。回歸前的港人可以證明,任何愛自己地方的人都會有這種心理。直到今天,香港不少精英仍然有這種心態。因此,本書的副題也就是說,台灣只要在歷史轉捩點上做出正確的抉擇,就不必怕大陸,甚至可以以強有力的「小國」屹立於世界之林。

果然,作者寫書的心意暗藏在他為本書所寫的前言〈找尋他山之石〉裏:

「小國或許在土地面積與人口上無法與鄰近的大國相比,但是可以在經濟、文化等力量上強過對方,而使對方成為『弱國』。小國可以是『強國』,小國也可以變成『大國』。
「本書……主要關切的是,崛起的小國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做了什麼不同於其他國家的正確抉擇。也就是說,在關鍵時刻,不論是來自外在環境的刺激,還是自己創造的機遇,它們的自我定位與發展戰略為何,是什麼樣的抉擇使它們免於災難並有機會崛起。」((簡體版第三到第五頁)

作者不拋理論,不搬弄術語,而是用講歷史的方式,文筆流暢易讀,不懂政治、不想費神也可以輕易讀完。但史料很多,看完想要記住並不容易。

《施政》轉向無助煲呔脫困


原載《信報》<兩地一檢>專欄 2009 10 19

很久沒講香港,除了共和國六十大壽,更因為本地大事無奈、小事無聊。政經沒出路,只好以八卦、搞笑、驚嚇、互虐來自娛。

經濟上,飽食了三十年的肥狼失卻覓食的意志,要靠兩百頭捱了三十年餓的瘦狼助養。正如曾蔭權上周《施政報告》推銷的「六大產業」,與內地的這種依存關係決定了,我們的經濟主要是分內地的羹、補內地的漏。我們只有法治和金融是內地無法代替的。至於創意,看藝術、建築和設計就知道,優勢不多。

政治上,泛民不抗爭則沒有人推動普選,抗爭則中央為了鎮住泛民而拖慢普選,令我們落入無論爭不爭都沒有普選的怪圈。加上金融危機,中央空前強勢,港人服膺現實、不為政治折腰,泛民感到空前的無奈。社民連想用台式吵鬧來喚醒市民,但港人受英國薰陶,愛紳士不愛爛仔,掟蕉很快就變成一招。醞釀中的議員「總辭」相信也只能製造些尷尬。傳媒會炒作,西方領袖會口頭關注,但動搖不了中央。何況選民不一定支持全港齊補選,勞民傷財,泛民有可能賺不回辭去的席位。

泛民做不了實事,只好靠監督來卡建制,於是永遠有開不完的會、查不完的事、爭不完的訴求、數不清的弱勢。民生純屬派糖,建設慢過蝸牛。朝野兩敗俱傷。

高調環保 特首被指徇私

全民都感到無奈,但以左右兩端的反應最強。一方面,毓民和長毛鬧得愈兇,年輕擁躉的「階級仇恨」愈深;另一方面,有財團至今放不下殖民地時代的身段,要求法院阻止議會聆訊。雙方各走偏鋒,任何舉動都刺激對方作出更強烈的回應,進一步分化社會。不過,也愈來愈多政客明白,apology is cheap。一有事就賠禮,只待民情冷卻、焦點轉移。但道歉、重犯再道歉,天知道改善了多少。

泛民強攻普選雖處處碰壁,但從這次中環政府物業放棄高密度發展即可知,文化人軟攻保育的隱性政治議題卓有成效。建築和設計近年成為全球的新宗教,保護建築物這種體積最大、外形最顯著、人人不可或缺的設計,成為護教的聖行,社會富裕後的懷舊情緒被包裝為「集體記憶」,感動了市民。說到底,反對拆卸舊建築是透過打擊地產「奸」商來動搖港式賴以繁榮的高地價政策,撕開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質。

曾蔭權以往的《施政報告》慣性派糖。這次不但「低糖」,更要市民製糖,據說「最多人不滿」。但積極引導經濟,削減地產份量,藉着保育中環間接為各區設限,扭轉了在保育上捱打的局面。不料被兩個「適時」的話題轉移了焦點,周五幾乎全港頭條都說,特首親家是政府為全港更換慳電膽的「大莊家」,當局就政改展開諮詢前夕,死谷普選的《蘋果日報》借勢狂攻,指曾蔭權多年來「屢次濫權」、「親疏有別」。周六的頭條「煲呔變阿扁?」雖然是引述議員,但毫無常理。昨又引述環保組織說,七月底就去信政府,投訴官方「一直」大量採購曾蔭權親家代理的照明系統,但不獲回覆。但該組織為何當時不說?而所謂「一直」,是否曾蔭權娶媳婦之前就已存在?

官商勾結講了十幾年,市民寧可信其有,不用說大罵煲呔。但瓜田李下太明顯,很少人真的相信,他會笨到「明」益親家。只不過未充分查證可能的衝突就推出政策,被傳媒即日踢爆,曾蔭權絕對失職。至此只有兩種選擇,除了傳媒建議撤回政策,也可以考慮大義滅親,勸親家在他任內暫停代理慳電膽,交同行監督。誠然,尚未證實行為不當,就褫奪某人的經營權,對其他高官形成無形的壓力,有違法治精神。但政治的要求較法治嚴格,特首親家有權參與政府計劃不等於市民可以接受。用高於法律的標準自律,才可望還政府以清白,省卻修例擴大官員的利益申報難以落墨。

北水湧到 港人「房事」恐懼

對市民來說,真正切身的是《施政報告》發表前一天(又一個巧合?),西半山的新樓盤「天匯」聲稱以成交價四億四、呎價七萬一成為全球最貴的分層住宅。一如近月,買家「又」是內地人,《紐約時報》網站當晚頭條報道。與此同時,市場接連報喜:港股收復最高峰的三分之二,道指重上萬點,金價破萬元,廣交會大旺。在近月的美元弱勢中,《紐時》稱,全球衰退下,中國貨價廉吃香,出口地位增強。不用說香港也得益。

但正因市道好轉,市民更擔心。樓價在內地熱錢帶動下,今年來已漲了兩三成。天匯的天價會否推高樓價,令更多市民無法上車?曾蔭權一拍完心口已知錯。有學者指出,香港彈丸之地,豪宅與平宅毗鄰而建,這項世界紀錄必定使鄰近的樓宇水漲船高,區內的樂觀又會感染其他地區,令港人看好後市。

「北水南來」本乃港人的期盼,但若數量足以買起整個香港,到時恐怕又難以承受。一向看好樓市的瑞銀也擔心泡沫比回歸前更嚴重,直指高地價政策可能再造危機。

記得一九八〇年代,日資挾日圓強勢,也曾狂掃美國的豪宅和名牌。美國人恐慌,還以為日人報二戰之仇。但美國面積與中國相若,富甲天下,誰都買不完,香港只是一個城市。地產界的施永青建議限制非永久居民買樓。但目前的投資移民以金額設下限。呎價破萬後,買幾百呎的住宅就可取得臨時身份證。難道我帶幾億來港不能盡買心頭好?到底是限制一次過買入的數目還是持有的單位、呎數,有待斟酌。

香港的樓瘋是內地的延續,即期的北京《地產》雜誌以《中國地狂》為封面。原來自上月起,內地再見「圈地」狂潮,開發商曾經在十天內擲下三百億元。上海地皮「長風」以七十億元成為新地王,比兩個月前北京朝陽區的地王貴三十億。該刊明言,「房地產的『泡沫』已經產生。」但泡沫不止,因為地方官藉賣地來肥庫房從而自肥,官企利用與國營銀行的關係,借入「天量」信貸來玩房地產,利潤遠高於正業;加上風傳人民幣貶值,企業搶購地皮來自保。

內地正在重演香港當年的「盛世」。《地產》說,地王的成交價使大家預期房價漲,房價漲反過來又加強對地價的預期。只要大眾心理處於升軌,市價就會繼續升—直到心理突然崩潰。

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High tech也撈嘢?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09 10 13

正因為高校長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給了香港,退休後罹患癡呆症,失卻大學者的睿智和表達,令人倍加傷感。

好壞不說,曾蔭權明天發表的《施政報告》至少造勢很成功。親政府的媒體大力推崇,怕講了有一個月。現在,人人都知道政府推動「六大產業」,雖然講得出哪六大的人也許不多。

所謂六大主要是為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其中特別是吸引內地人來港入院和入學。我們法治好,入院無論醫術與收費都比較靠得住,不會先斬後奏、濫用高價藥物……。來港「留學」則可以取得本地的文憑,除了英文有保障,也方便留港工作或出外留學。

但六大裏,上周最出風頭的是「創新科技」,因為香港適時迎來了第二個諾貝爾獎。而且,與第一個獲獎的崔琦不同,這次的得主遠在未獲獎之前,就已回港服務,直至在港退休。

此前獲獎的華人雖然大都出身台、港,但得獎時都在美國工作。近年也有得獎者以港為家,但主要是掛個榮銜,在華人地區退休。當紮的華人很少離開美國。尖端科研競爭激烈,要有最好的設備和拍檔,才會有最大的發展。

因此,高錕在七十年代初回流中大成立電子工程系,需要作出極大的犧牲。他正值事業巔峰,在美國最有名的研究所服務。一旦放下,搬回當時還沒有科研的香港,就如少林寺最打得的武僧放下苦練中的秘笈,遠赴一個武術平庸的地方,教凡夫俗子強身健體,自己可能永遠練不成絕世武功。

沒聽高錕說,他當年為甚麼這樣決斷。但也正因為高校長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給了香港,退休後罹患癡呆症,失卻大學者的睿智和表達,令人倍加傷感。作為香港市民,我們只能對對高校長說一聲「多謝」,希望他與夫人餘下的日子生活愉快。

作為學者,校長最令人敬佩的,是永葆童心,不求名利,堅持學術自由。在中大當校長時,因為政治問題而被學生當眾辱駡,不但不以為忤,事後更為罵他的學生辯解,令其免於受罰。現在的公眾人物凡事靠演技過關。像校長被罵時臉上出於寬容的笑容已絕無僅有。校長是另類的瀕危動物。

但對於校長在港發展科研的理想,我不敢看好。香港經濟靠金融和地產支撐。這兩大行業決定了就業機會和薪酬的主流。而在這個難以避開親友壓力的彈丸之地,這又決定了絕大多數人的職業取向。

科研是高投入、需時長、中獎率低的行業,負擔不起高薪和高租值,更無法與相對高回報、低風險的金融和地產競爭資金。因此,精明的投資大師從以「Low tech撈嘢,High tech hi嘢」為金科玉律。我出身科技,不齒於這種港式功利。但必須承認,這是香港的「規律」。除非放棄高地價政策、對科研提供長期低息貸款、津貼科研人員,否則高錕的諾獎即使一時間能逼爆工程系,但經比對畢業的難度和起薪點、晉升前景後,年輕人很快就會回過頭去服從「理性」。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兩年後的「雙十」會較好?


原載《信報》<兩地一檢>專欄 2009 10 12

  進入正題前,先補充一句:本欄上周與今天的照片是友人楊必興的作品。

  本港上周有三個頭條男人和一個登上學術祭壇的小「天后」,隨便選哪個講都很吸引。但十月初是兩岸的大日子,上周講過大陸六十大典的豪氣,今天理應把篇幅交給對岸。

  台灣因為「八八」雨災,前天低調紀念「雙十」,但予人的感覺不是痛定思痛,而是低迷。馬英九在演說中讚揚災民自救、羅列台灣的成就,本欲為台打氣,但低頭讀稿、滿口數位、語音單調、神情呆板。除了建議兩岸由「存」異提升為「化」異,態度積極,其餘乏善可陳。台下的政要頻頻翻動講稿,顯得不耐煩。台灣的前景和蔣介石當年失去大陸的原因,可在此中尋。國民黨並非沒有理想和人才,遷台後文人學者輩出,但頭巾氣重,不像日本和新加坡,在儒家土壤中融入西式思維時,能擺脫士大夫的陋習。馬英九若想連任,趕快向哈佛學弟奧巴馬請教演講之道。

激情多於內涵

  由於馬英九讀稿的悶氣與胡錦濤閱兵的「霸氣」太懸殊,右派力稱「專制國家才慶祝國慶,不慶祝才是民主」。換言之,大搞生日派對的大陸低俗,不慶生的台灣才高尚。但可惜,雙十前夕的一則「小事」,彰顯了台灣政治激情多於內涵的弱點。一個持有圓明園鼠首、兔首銅像,但因為支援達賴而拒絕將這兩件中國國寶交給大陸買主的法國人,據說想轉贈給台灣故宮博物院,但後者以事涉爭議為由拒絕。

  所謂爭議,當指大陸有人聲言告到法國,怕扯上官司。但國寶失落百年,難得回歸,為何不能放下文物「行規」,先讓其返回華人世界,再從長計議?台北故宮大可以請馬英九轉告對岸,大陸如果打贏官司,台灣必「依法」交還銅首。萬一打輸或放棄控告,銅首就留在台灣,歡迎陸客來看,更可以匯合兩岸的銅首巡迴兩岸。總之,只要法方肯交出,就確保銅首永遠不與華人世界分離。

  法國人拉丁性格,情緒化、效率低。對大陸來說,讓台灣保管銅首,不但好過官司拖拉、傳媒嘲諷、藏獨竊笑,更可以透過兩岸合作收回國寶,逐步形成制度,規定兩岸人民共同擁有兩岸的文化遺產,權益對等、不能分割;進而希望兩岸共用的制度由文物擴至其他方面,最終邁向全方位的「兩岸共同體」。

  這對反共的收藏家也有好處,既可完璧歸「華」、卸卻道德包袱,又不必與大陸打交道。而兩岸既為共同體,全球華人也不會介意文物是交給哪一方。勇於完璧的外人,華人視為朋友,兩岸可褒獎其對文化的貢獻;反過來,對堅拒還中國文物一個公道者,請全球華人記住他們的姓名。至於綠營,他們也認同華人的概念,應該可以在文物上超越族群,與藍營攜手解開法國死結。

  法方若以禁止運往大陸作為交還銅首的條件,大陸可以反過來,把大陸上所有的銅首借給台灣展出,讓「兩岸歸一」,同時請台灣複製法方交出的銅首,送往大陸供奉。與此同時,由兩岸攜手呼籲失落的銅首公開下落,讓一套十二個的生肖銅首盡早團圓。

  我只想到三種情形,台灣有理由不收留銅首:持有人非法取得(例如偷、搶、強購)、所支付的代價來源不正(例如貪污、販毒、贓款)、要求以不當的條件作為交換(例如特權、特赦)。台灣故宮除非偏綠(陳水扁任內推動「去中國化」時,故宮一度在文物上揚台抑陸),以爭議為由拒絕幫大陸收回國寶,否則排斥送上門的珍寶,太不用腦。

馬政府弱點畢露

  相對於文物,達賴和熱比婭訪台的爭議更暴露了馬英九政府的弱點。達賴月前赴台為災民祈福。近年逢達賴必反的大陸,這次只是隨口批兩句,顯然是不讓綠營做文章。台灣只要及早說明達賴一不見官、二不談政治即可。現在一再限制達賴的行動,既得失信眾,又被指對大陸「卑躬屈膝」,連帶對岸也失分。

  熱比婭記錄片在台播放和赴台的問題就更好處理。這位流亡的維吾爾族領袖一缺少魅力,二被扯上新疆的暴力,三則只在「突厥族」裏有擁躉。綠營在陳水扁案中長期捱打,苦於無招,才借她來將馬英九和大陸的軍,轉移目標。但人選太差,大陸只要循例罵兩句,馬英九大方地讓紀錄片播出,台灣民眾自有公論。

  至於申請入境,既然反恐是國際潮流,只須說熱比婭主持的世界維族大會富爭議,在新疆「七五」暴亂的陰影下,讓她入境可能予人錯覺,令台灣更難發展國際空間。重返國際舞台是台灣多年來的宏願,沒有人會用來押寶。但馬政府提到熱比婭時,使用「恐怖活動」的字眼,有如說讓她居留的美國窩藏恐怖分子。

  由達賴和熱比婭兩案即可知,台灣政治長於選舉操作,短於外務。綠營草根味重,或情有可原。但國民黨與美、日打了上百年交道,對外仍然信心不足。這使我想起四十年前釣魚台的主權爭議剛爆發時,國府上對美、日「忍讓」,下對台灣留美學生邊疏導邊打壓,以致自己培養的精英反過來支持大陸「抗日抗美」,重蹈抗日和內戰的覆轍,最後要靠大陸文革的恐怖才喚醒這些台灣左仔左女。

對外缺乏底氣

  但話說回來,台灣對外缺乏底氣,原因是自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席位被大陸取代,特別是七八年大陸開放後,與國際社會脫節。一方面歷來唯美是從;另一方面僅有的建交國都是唯利是圖的蚊型國,以致對外不是太謙卑,就是太自大。但大陸發展到今天,應該可以相信,讓台灣以中華民族成員的身份重返國際,重建尊嚴,不會有利台獨,甚至可以遏制狹隘的本土意識。

  由於馬英九與達賴友好,大陸最怕台、藏、疆三獨合流。但國民黨承繼創始人孫中山的遺訓(馬英九前天發表演說時,才對孫先生的遺像鞠躬),只要不被綠營在選舉上逼得走投無路,都不會放棄「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因此,兩岸想要重新融合,最佳的保證是國民黨有足夠時間重建兩岸紐帶、與對岸更新文化認同,使大陸對待地方意識較為寬容,而台灣意識得以轉化為在中華民族下的家鄉自豪感。

  馬英九決定兩年後隆重慶祝「雙十」一百周年。這兩年內,台灣若能逐步洗脫四十年來在國際上的屈辱感,將可以大大消除分離的意識,更有助於內部的穩定。

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雙十」還有意義?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09 10 06

相對於陳水扁案這類糾纏不清的政治問題,建立危機感、執行力,搞好管理更重要。希望台灣在雙十百年拿出成績,為來年大選增添動力。

周六是台灣的「雙十」。但今年是共和國六十大壽,焦點都落在天安門前的閱兵和萬人大匯演,誰會記得過氣的國慶!

「十一」和「雙十」只差九天。香港早期每逢此時,國共擁躉鬥演好戲,要為「國家」爭一口氣。大陸開放前,「雙十」在港比「十一」受注目,開放後倒過來。香港回歸後,「雙十」更成為「不倫之戀」。記者試探官方,問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是否犯法。現在除了幾個死硬派,沒有人敢紀念「雙十」。「雙十」是孫中山創立的,後年就滿一百歲。但出生時不足月,體弱多病。軍閥林立,列強盤踞,民智未開,日軍入侵,孫大總統有名無權,後繼的蔣介石也處處受制。共黨乘勢號召窮人特別是農民,改變了國民黨獨尊的地位。中共得天下,既是國民黨敗家,也是時勢造英雄。日軍侵華令很多仁人志士捨命追隨中共抗日,加上日軍牽制了位於前緣和城市的國軍,令位於後方和農村的共軍得以擴展。但國民黨邊抗日邊剿共,分散力量,自相矛盾,加上內部腐敗傾軋,最終為民離棄。

蔣介石遷台後,經濟建設有成,惜政治上擺脫不了高壓,激發島民反抗。兒子蔣經國接班後,雖然在最後關頭開放政治,緩和矛盾,但所託非人,時不我與。不認同中國人的民粹派隨後主宰了台灣將近二十年。全民普選成為舉世華人之表率,但本土第一家庭擺脫不了昔日國民黨四大家族的陋習,卸任總統淪為全球最著名的階下囚。

選民只好再給國民黨一次機會。大陸為免兩岸分裂,對此也寄望殷切。但一場世紀暴雨徹底暴露了帥總統中看不中用,社會上大安心態,政府制度鬆散、執行力低下的弱點。本土派不排除三年後捲土重來。台灣「八八」雨災的影像與對岸的四川地震幾可亂真。但雨災再大也不像八級地震,難以預知,沒有時間反應,完全無力抵禦。台灣在上世紀初的日據時代就已開發,比大陸早幾十年,民智、民房、交通、通訊、信息自由、應變能力非大陸可比。幾個新聞台全天候報道,來往南北的飛機航程只須半小時,但全台如在夢中,幾天後才醒悟過來。與川震相比,下午發生,溫家寶當晚就已趕到兩小時機程外的災區,通宵動員,徹夜行軍。大陸真的打台灣何須用飛彈?共軍上了岸,台灣恐怕還在飲宴。這次風暴罕見地「打孖」來襲,給了馬英九翻本的機會。他痛定思痛,名副其實未「雨」綢繆,用打仗的辦法,將幾個總理級大官分派到各「雨區」坐鎮,預先撤離山民,所謂寧可放錯假,人命不能丟。至截稿為止,台灣大部分地區已下了一天豪雨,好戲還在後頭。山區塌房、塌方難免,但應該不會再荒謬到全村活埋。

經過這次教訓,台灣應該明白,不想在經濟上被大陸拋離,就要繼續發展。相對於陳水扁案這類糾纏不清的政治問題,建立危機感、執行力,搞好管理更重要。希望台灣在雙十百年拿出成績,為來年大選增添動力。

毛澤東原來開的是百年期票

原載《信報財經新聞》<兩地一檢>專欄 2009 10 05



國慶六十週年金紫荊廣場上供公眾留影的香港小朋友雖然有點疲累、迷惘,但他們是幸福的,肯定看得到四十年後溫總承諾的民主。──楊必興攝影(phyang.org)

  共和國六十大典不惜代價征服技術難關和政治挑戰,上周終於以舉世罕見的氣勢和精準度上演。由於事前廣泛宣傳,國人對其規模之大、步伐之整齊、武器之精良(還有短裙的兵花)有所預期,這次閱兵較去年北京奧運的排場更為震撼。但除了顯示國力、重申「槍桿子出政權」,政治上並無新意。

  發展中國家喜炫耀軍力,但在全球化的消費時代,沒有人能再憑軍力稱雄,否則,軍事第一強國就不會因為金融爛污而要向全球道歉,戰後軍力嚴格受限的日本和德國也不會高居世界經濟第二、三位。最近正式成立的G20集團更說明,軍力甚至不是國家「升呢」(香港「潮語」。「呢」者,英文 level,也就是級別、水準的首音)的關鍵。但中國的軍事確有必要向和平時代過渡。在抗日和內戰時期,軍事決定國是難免。但建政六十年後,軍隊應由黨軍轉化為「國」軍,隱於無形。

中國發展的動力

  反過來,也無須因為西方很少閱兵,就把中國閱兵比作戰前德、日的軍國主義。過去這六十年,中共對外名義上是馬列國際主義,骨子裏不脫「王道」的夢想,重友輕利,但分不清阿諛與真誠,更為了「支援第三世界」,打腫臉充胖子。多次對外出兵,除了韓戰是自討苦吃,其餘大都是對方打上門。而且,打贏後反而退回原地求和。真正應該詬病的不是擴張,而是不惜人命、對敵過於慷慨,與蔣介石「以德報怨」同樣一廂情願。直到近年高速發展、急需資源,才反過來對外以利為先。但為了確保資源供應而忽視公義,又予人另類帝國主義的口實。

  正如日本派兵海外執行人道任務會招來中國人的疑慮,中國近年派兵協助聯合國維和、派軍艦到海盜出沒的非洲東岸為商船護航,也被說成為擴張鋪路。但去年的四川地震提醒我們,災難無國界、無定時。解放軍可以強化救災功能,應邀外出救援,成為現世的「觀音」。

  閱兵只是展示軍人的職業技能。天安門廣場萬計平民演出的晚會更能說明社會的特質。少了京奧炫目的多媒體演出,節目略顯平淡,宣傳性也強,但一些歌曲和場面仍然能夠凝聚國民。更重要的是,演員事前的地獄式操練,可能只是與上千人不露臉地同步揚手舉物,在電視上出現幾秒。這種「螺絲釘」式的參與需要個人高度的「奉獻」、巨大的動員和執行力。背後的支柱是民族自豪感伴生的集體意志和紀律,非只靠財力達成。

  這可能就是中國發展的動力。誠然,缺乏獨立思考的愛國可導致極權。但看表演者在鏡頭前爭相揮手即可知,個人主義已經生根,與北韓無面目的群眾有別。國人從孫中山所謂的「一盤散沙」和文革中萬人一面的兩個極端走到這一步並不容易。可質疑的是,再過十年,社會更富裕、更個人主義後,是否還有這許多人願意為共和國的七十歲生日當螺絲釘。

勝方比敗方更可怕

  胡錦濤和溫家寶上周的講話主要是翻炒舊口號。溫雖然說中國正處於「新的歷史起點」,但講不出所以然。兩人餘下的兩年半任期,看來會「按既定方針辦」,在維穩中繼續發展,但微調成果的分配和發展的比重,緩和階級矛盾和生態失衡。胡所謂「科學」發展,是為鄧小平和江澤民的硬發展作補救。

  值得一提的是,顯然獲胡首肯,溫在國宴上承諾,四十年後達成民主。具體地說,中國將會在百歲之年完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但事後絕少引述,看來沒有人當真。的確,毛澤東一死就變天,胡溫又怎管得了四十年後?現在訊息即時、市場全天候、全球扣連,誰也不能擔保這樣長的期票能夠兌現。再說,中國憲法裏的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等自由與西方差天共地。溫所謂的「民主」也可能與常人的理解有別。

  何況,將現正上演的內戰片《建國大業》與中共治國六十年作對比,再好的承諾也只能觀其行。毛澤東當年用「反獨裁」來號召國人推翻蔣介石;但得國後倒打一把,比蔣殘酷得多。如果六十年前的人知道毛開出的「民主」是百年期票,肯定會多給蔣一次機會。

  中共建政既說明,國民黨輸掉大陸咎由自取,但也說明,誰輸誰贏都只是兩千年王朝興替的變調。起兵反朝廷時「替天行道」,得天下後重蹈前朝覆轍,成為下一個替天行道的目標,印證權力使人腐化的規律。國共當年的區分,有權和無權更大過主義和武器。無權時好話說盡,有權後獨裁如一。不幸的是,勝方比敗方更可怕。胡溫如何說服國人,他們這一代共產黨人已擺脫了帝皇的夢魘?

  也許,我們只能寄望於社會的變遷。美國由戰後最動盪的一九六八年過渡到去年黑人首次當選總統,剛好是四十年。那一年,黑人領袖金牧師被殺,誰也不會把萬里外耶加達的一個美國黑人小學生當真。同樣地,三十年前,誰也沒有想到中國會變成今天,現在的上下兩代看待傳統大不同。政治局常委以連任一屆、十年一換算,主持百年大典的總書記今天還在上高中或者大學。四十年後,七十歲以下的人都在網絡和全球化中成長。到時中共怎樣看待與時俱進?像當年的東歐,被反共浪潮淹沒,學前蘇聯主動放權,還是說找到第三條路,民主、公義與效能兼顧……沒有人說得準,但也沒有人能排除所有的可能。而很難想像,民主到來的一天,會不包括平反六四、全國範圍的普選、解開西藏和新疆的死結、立誓就台海兩岸永不再戰。

巨製配合中共反貪

  六十周年的兩大影視巨製都突出內戰後期蔣經國反貪腐,而且採用同一個場景,對白尖銳,明顯地借古喻今:  
「反貪腐是大事。反,亡黨;不反,亡國。」電影《建國大業》裏的蔣介石就經濟面臨崩潰時對長子蔣經國說(在戲院裏無法筆錄,事後純憑記憶,字眼或有出入);  
「黨員普遍官商勾結、軍商化一。」劇集《解放》裏的蔣經國對蔣介石說。

  兩部精心策劃的製作「重複」同一段戲,要說是巧合,不如說是配合中央反貪。但在現實裏,中共會有「打虎」的蔣經國嗎?戲裏的蔣經國反貪觸動連襟孔家後,遭繼母插手、父親否決。中共反貪又會否在常委的層次上觸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