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2011年1月11日週二《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誠然,華叔的專訪只是「一面之詞」,但鏡頭前神態真摯、日常看似言行一致,加上市民緬懷之深,很難想像他那樣差。
冥冥中似有安排,上周偶然去看清初孔尚任原著改編的粵劇殘片《桃花扇》。350年前滿清入據北方後,明末名士侯方域在歌妓愛妻李香君堅持下拒絕招安的故事,恍若司徒華對《有線電視》說,回歸前拒絕許家屯之邀入黨的寫照。但與出身太子黨的侯公子不同,華叔忠於民主而非君主,拒從新主是嫌它專制,並非眷戀前朝。雖然內地當時由趙紫陽當家,相對已較開放。
看了兩次五集的《大江東去》,除了風骨,也敬佩華叔的睿智——知己知彼,實事求是,不讓激情蓋過理智。六四後港人雖然群情洶湧,但接獲鄧蓮如通報,有人南下漏夜襲擊中資機構後,臨時取消遊行,免予人口實;又先後拒絕衛奕信和董建華的游說解散支聯會。認為董建華愛國是報答中共,後來婉拒北上治病,說不欲在國人受虐待時自己受優待,也很中肯。
華叔堅決反共,但深明國情。由於殖民教育和隔岸觀火,港人恐懼中共的專制、折服於英國的文明、自信在華人裏最出色。但長期與大陸隔離,恐懼被一再放大,往往自己嚇自己。回歸當日,有人擔心凌晨會四出抓人。這在大陸或不能排除,但當時鄧小平離世不到半年,如果他奠定的「一國兩制」一上場就破產,無疑是重演蘇共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鞭屍。再說要當真追究曾上街高呼「打倒一黨專政」的萬計港人,肯定逼上梁山、再造六四。但港人當時排斥常理。後來才明白,中共為了鄧公的英名,務求香港比英治下更成功,方法不是打壓而是放水。至於說回歸後言論自由受損,恐怕是本港有人想表示「做好份工」多過北方的指使。
至於六四,一天不平反,永遠是「大國」臉上的刀痕,而且愈強愈招忌。最後無論是否像華叔猜的,在習近平卸任前的2022年解決,大原則很清楚:顛倒的是非一定要恢復原貌,受害者要隆重入土,永置紀念為當權者戒,當然還要伴隨以民主改革。但償付宜以社會和解為重,逐筆倒算非汲取歷史教訓之道。借用南宋詩人陸遊說,「公祭毋忘告華叔」那天一定會到來,但只怕急不來。
至於《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專欄裏狠批華叔先盲左後死左、進而獨裁霸道……「不談理想,只顧現實」,言下之意是另一個鄧小平,會否是出於中式社運與英式文明的分歧?誠然,華叔的專訪只是「一面之詞」,但鏡頭前神態真摯、日常看似言行一致,加上市民緬懷之深,很難想像他那樣差。至於說早期走左,這在目睹國難的青年裏本屬正常。孫中山早期崇拜蘇聯,蔣經國留蘇期間甚至入了黨。及至抗日和內戰,由於國府腐敗,中共更成為熱血青年的救國「明燈」。
文革期間,我跟從出道第一個上司李怡在港出版的《七十年代》,就專門引導留美學生向左轉。只不過中共當權後倒行逆施,才使得很多左仔左女幻滅,甚至遭到迫害,倒過來反共。華叔年輕時被地下黨奪權,正是他後來堅持獨立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