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110125二《都市》:「港孩」還是「80後」?

原載《都市日報》2011年1月25日星期二《都市博客》 專欄


學子請人背書包無可厚非,但上學放學那幾百米路都由傭人代勞,長大後在職場上何以服務他人?

無獨有偶,唐英年拋開官話,狠批社運80後「剛愎自用、車毀人亡」前夕,有中六同學就「港孩」的話題來函徵詢。

一個講的是激進青年,可能多出身基層,我早年也曾涉足;一個問的是偏hea的青少年,以中產居多。兩者看似大不同,但成長於同一時代背景,人生觀部分相近,都把父兄輩的「既得利益」看作主要矛盾。

就唐英年「發惡」,我在博客裏草了幾句,同意坊間說,這是他參選特首的「出師表」;但覺得社運青年回罵一兩句就會收口,以免益咗他的競選對手。但同學的問題牽涉面廣,關乎香港今後幾十年,不敢隨便回覆。整理過想法後,寫在下面供參考:

「港孩」作為潮語,是一位前政府AO、梁家傑助選大員的創見。她的憂慮出於對香港的愛,並非想為官商「奴化」青少年。最近就此問題與她在報上對談的一位年輕母親,也是開明的文化人。不用說,很多成功人士也有同感(例如:獲西方同行熱捧的反建制傳媒天王黎智英和被認定想當特首的親京人士梁振英上周接受無綫專訪。這兩個CY都出身寒微、身價億萬)。

其實,所謂「港孩」相當於「溫室作物」,受到精心栽培,資源無憂,不像大自然裏的同類,要與其他生物競爭日光、水源、養分,更難免風吹雨打、蟲鳥啄食。兩相對比,前者長得美麗豐滿,但只能供人食用,難以獨立生長。一旦移離溫室,存活率遠不如枝葉短小、傷痕纍纍但已捱過風霜、培養出防禦力的同類。

多年前在專欄裏提到,香港今天的學童承接了一個中華傳統。古時士人出行,邊走邊搖扇吟詩,書僮挑着一擔書一擔行裝,亦步亦趨。現在則有校服男低頭猛按遊戲機,身後的外傭兩肩各掛一個彩色背包,一個裝課本,一個裝雜食、iPxx……相當於經濟上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學子請人背書包無可厚非,但上學放學那幾百米路都由傭人代勞,長大後在職場上何以服務他人?現在,港深傳統的崗位持續外移,外地人則湧來中港求發展。萬一請外人唔請我,從小五體不勤、自大爆棚,但心靈脆弱……都可能與此有關。法律上你有平等機會,但現實中nobody promises you a rose garden,到時不要只是怪政府、學校、父母、歧視……。

溫室培育變得壓倒性,因為財富積累快、價值提升慢,金錢仍然是衡量真理的頭號標準。中產家庭父母雙「忙」,一方面想在生活上給子女最佳的照顧,物質上有求必應;另一方面望子成龍,校內高分不特已,課餘更要學足流行的技能、集齊所有證書。十歲八歲的孩子就提前承受成年人的職場壓力。

中產的生活上嬌縱和揠苗式培育,令少數智慧和性格適合這種訓練的孩子搶先殺出了木人巷,但打散了更多孩子的信心,令其變得自卑自閉,更刺激個別生性反叛的成為社會問題。(二之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