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5日 星期六

惡人政治阻礙香港進步

大公報 評論 2008 04 04 星期五

議員玩惡人政治,政府玩懶人政治,苦的是消費者。香港「增長競爭力」排名倒數第6,沒有新的競爭力,只是吃過去幾十年的老本和個人遊、CEPA等中央送來的優惠,我們很快就會失卻優勢。

有選擇的話,我喜歡巴士多過地鐵。有位子坐,有風景看,又可以打瞌睡,好過擠在港鐵車廂裡,「木口木面」地捱時間。正因此,在各路巴士裡,我又特別喜愛取道告士打道和東區走廊的快車。一過了會展就是連綿不斷的維港海岸線,看十來分鐘的風景就已抵達筲箕灣、柴灣,好過捱十個八個站的地鐵,還要上下幾重樓梯。

灣仔塞車無法解決

俱往矣!最近這兩年,我來往東區時改搭地鐵。由演藝學院到紅隧幾乎不分晝夜地慣性塞車。西行的路段也好不了多少。傍晚站在演藝學院外的天橋望去,只見一左一右兩條車龍。作為城市風景頗為壯觀,坐在車子裡則是另一回事。走兩米停一停,既浪費光陰也浪費汽油,更增加廢氣。

不只此,現在行走軒尼詩道的巴士,我也盡量不搭。由西端的郵政局到東邊菲林明道上天橋去會展這一段,塞車也逐漸成為常規。當局嘗試減少巴士站來疏導,但效果不大。現在來往灣仔,我寧願步行,超過20分鐘才下地鐵。巴士絕不考慮,除非是過海去沒有地鐵的紅磡和土瓜灣。

因此,當局想在中環和灣仔海旁填海築路,為告士打道分流。但保育已成為天條,此舉踩進了維港的禁地,觸動了愛「港」的神經。鬥士利用中產階級對進步社會的憧憬和對政府的不信任,佔有道德高地,匯聚了強大的阻力。威權時代訓練出來的政府工程部門不諳現代政治之道,處處受制。加上高院逐漸採納「進步的」社會觀,上月否決政府填海,也就在所難免。

有中文報紙引述夏正民法官的判詞說,香港如果是皇冠,維港就是冠上的寶石;除非具有凌駕性的公眾需要,任何人不得「無故」填海。換言之,為了解決塞車而填海屬於「無故」的行為,不具有凌駕性的公眾需要。

填海官司令人氣結

當局敗訴後說,灣仔繞道原定8年後通車,現在會再度延後。為免被指替官方宣傳,這裡不再重複當局對塞車加劇的預測。但略用常理就可想像,7-8年後由夏愨道到銅鑼灣的路面會有多「熱鬧」。最佳的應變之道是搭港鐵。

不只此,當局決定興建的沙中線(沙田到中環線)鐵路,由於過海的一段和上述的海旁公路部分重疊,若不能填海,過海段須另謀出路,原估計11年後落成的沙中線也要順延。沙田本來就是全港最密集的新市鎮,10年後,現有的東鐵過海段在繁忙時段將會是何種景象,自不待言。

惡人政治苦了市民

相信是不想使你覺得公共建設進度慢,當局公布落成的日期時,只講年份,不說你要等多少年。但只要看看新聞標題,到鄰近各地逛一逛就可以想像,我們的維港公路和沙中線通車時,內地、新加坡、越南將會是什麼樣子。台灣改由馬英九當政後,相信也會擺脫停滯、加快建設。香港以往在區內以建築超快而自豪,現在世界輪流轉,到時還有多少優勢?

由於大事做不了,當局只好「細眉細眼」,像此前減少軒尼詩道巴士站那樣,搬走百德新街外告士打道內線的油站和垃圾站。但對於解決擠塞有多少作用,幾乎可以預見。

不過又不能全怪當局,潮流興挑剔而反建設。公務員為求畀人鬧少啲,容易走精面。沒有人喜歡油站和垃圾站,自然贊成其外遷。議員則只求政治正確,管它能否疏導交通。說白了,議員玩惡人政治,政府則玩懶人政治,苦的是居中的消費者。

但市場全球化降低了資金、人才、商品服務的人為流動屏障後,區域競爭比人的競爭更激烈。人還有國籍、文憑、僱傭條例為護身符,但大大小小的地區爭相發展,互不相讓,驅使資源不斷流向最有利的地區。

競爭力弱只吃老本

傳媒近日為我們壓倒兩岸四地200個地級以上城市,連續第三年獲社科院選為最具綜合競爭力而自豪。但忽略了同一項調查不利的結論:香港的「增長競爭力」排名倒數第6。換言之,我們沒有新的競爭力,只是吃過去幾十年的老本和個人遊、CEPA等中央送來的優惠。鄰近地區只要條件較好,我們很快就會失卻優勢。

粗略看,曾蔭權提出的「十大建設」幾乎都唱慢板。港珠澳大橋最快七年後啟用。由於規模大,在各大項目裡算是最快的。但由當初有人建議到通車,前後將會歷時32年。

機場一年前落成了T2,亦即第二航運大廈。現在欲增建第三條跑道,但後年才能完成「研究」。以鐵路連接港深兩地機場相信也不例外。

內地靠強勢行政來推動建設,進度雖然飛快,但造成不少後遺症。侵蝕環境,損害官民關係,增加工傷(周二深圳地鐵就因為工地坍塌,導致三死兩傷)……。但像我們這樣,一如早期宣傳行斑馬線過馬路,「慢慢走,建設如虎口」,後果更嚴重。由於厭惡早期的盲目建設而逆其道而行,並非推動社會進步之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