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120229三陰:奧斯卡無意外


84屆奧斯卡獎無意外:最富創意的《The Artist(星光夢裏人)囊括女主角外的所有大獎,最佳外語片頒給批判美國現階段頭號敵人的伊朗片《A Separation(伊朗式分居)。《Incredibly Close》食白果很好,總算不被九一一纏死。

香港已上演的,我大都看過。現在等著看《A Separation》《The Iron Lady》和新版《Tinker, Taylor, Soldier Spy》。
大陸的《金陵十三釵》不入圍有理。台灣歷來最有希望的《賽德萊巴克》若將六小時的本土版濃縮成兩小時參賽,相信可以入圍。你的《Avatar(阿凡達)再真確,也要讓我愛看才有機會當選。有海外港人說,電影之前的劇集版很好看,或應找來看。港人熱望的《桃姐》不入圍亦意料中事。本博說過,荷里活要求有意義。用家傭對美國人來說是「舊社會」的行為,主僕情再感人也只是「私事」。這次的候選片《The Help》同樣講家傭,但主題是反對歧視黑人。

Hugo in 3D(3D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是我至今看過的六七部3D片裡,立體效果最多、最強的,視覺上也最美。可啓發兒童的幻想、探索,不因逆境而苟且。但港譯「奇幻」有誤導,情節裡並無超自然功能。
更大的錯覺是,所講的是電影史,與法國大文豪Victor-Marie Hugo(1802-85)無關。此片是美英法罕見的大團圓。美國大導Martin Scorsese用英國大明星,借一戰(1914-18)與二戰(1945-49)之間一個以巴黎火車站為家的孤兒,向默片時代的法國科幻片大師Georges Melies(1861-1938)致敬。

Melies以表演魔術發家。當時電影剛發明,他一見就迷上,變賣家產,改行拍片。利用幻術專長,成為第一代科幻片大師。傑作包括人工填色片、探月片。頭尾拍了幾百部,一直很成功,但一戰爆發,空前慘烈,世人拒看追夢片,宣佈破產,幾百部底片當廢料變賣以還債。此後隱姓埋名,在火車站角落上開一小店維生。但陰差陽錯,被小主人公發現原來是‘Stephen Spielberg’,再度贏得社會的尊敬。
這當然是西方人最愛的尋寶題材,只不過這裡的「寶」是人是歷史,不是金銀。撇開Scorsese的「老作」,據WikiPedia說,Melies在一戰爆發前夕已陷入財困,後來那幾百卷底片其實是被軍方徵用,熔成軍鞋。他開店的車站是著名的Montparnasse,而最後一幕重新公映他的電影,請他上台接受觀眾致敬是1929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