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150718半夜:年齡歧視.....

   松本清張是日本社會派推理的始祖,借帶社會背景的謀殺案來伸張正義,與專講私人恩怨、變態...的謀殺案,是推理界兩條不同的路線。說白了,松本是左派。
   70年代學編雜誌時,同事裡的留日作家翻譯松本,我幫忙審稿校對初次拜讀。佩服他的《點與線》遠多過初中看的福爾摩斯。有人竟然想得出借新幹線分秒不差的行車時間來殺人,以塑造幾無破綻的不在場證明。後來追了幾部他的作品,雖不及《點與線》,仍值得一看。But not今午看的改編日劇《影之地帶》。
   松本progressive依然:有名村以螢火蟲為旅遊賣點。但開發造成污染,螢火蟲失蹤,遊客不再。為隱瞞污染,村民不惜殺人滅口。但許是導演之過,情節疏漏、對白囉嗦、進度緩慢,污染了大師之名,還不及同日看的日劇《年齡歧視》和《偵探的偵探》第二集。
   說到年齡歧視,港府長期以高薪長俸雇用20多萬人(包括公營機構),主宰了全港的僱傭條件。所有打工人都不得不跟從公務員的年齡60歲退休。如今才因為市民壽命日長,退休後的積蓄逐漸不夠用,政府才延後公務員的退休年齡。
   但雇主首要省成本,寧以起薪僱用新畢業的後生,也不留夠鐘退休的員工。一來人工貴,二來怕冇剛入行那樣容易「點」。在港,除了乜師勿師等高級專業,人到50就不可能轉工,只望捱滿60,不被逼早走。由於冇退休年金,打工時就要儲夠冇薪水後的開支。
   我自己好像是58歲離職的。自覺獲派的工作可有可無,老闆不炒,自己也應讓路給更啱使的人。但離職不久碰上沙士,最後一份工是在內地大學,前後不到一年。
   不再上班後,頭五年續寫上班時慣寫的專欄。最多時每週好像要寫三篇,包括一篇兩千多字的。但大約五年前,肩周炎惡化,右手向上只舉到額頭,向下最高只摸到pad pad。心想算了,打字徒為肩膀增壓,稿費怕不夠做physio,於是拜別所有專欄。自此只上博。
   後來在家幫朋友翻譯過兩年專欄。但長做不易。專欄每週固定一日見報,此前那兩三天要standby,莫說連續離港一週,有時連家事都要迴避。例如,若每逢週日要翻譯,家庭聚會都心掛掛。
   不再翻譯後,年來幫友人做癌症的文字教育,交貨不像專欄那樣急迫,題材新鮮,成為我最大的blessing。讀中學時是楊振寧、李政道代表華人首次贏得諾貝爾獎的年代,青少年崇拜科學。但數理化生我唯排斥「生」,覺得無推理可言,決心升學不讀生物。父親出於華人防身的好意,促我去台灣讀醫(我來港後入唔到英中,讀不了港大,也無力留洋,讀醫只能做僑生)。但我暗中抗拒,報考時只填理工,結果變成現在這個人。
   當初若讀醫,不會有時間搞搞震,最終學非所用,甚至連累我的恩師。但手腳笨加上怕血,讀醫會否半途而廢,比讀科學更不堪?現在年近七旬才來「學」醫,臨老學吹打,但又頗開心。當然,我接觸的只是公眾教育的資料,看不懂醫學文獻。
   *日前說近年陸續扔書。網友留言勸變賣。我也想,但經濟上殘酷的是:決定價格的不是成本而是需求。需求大,一元成本可賣一萬;反之,一萬成本一元都賣唔出。
   年前得知友人在美國名城的公立圖書館工作,問是否接受中文贈書,我可自付郵費寄去。美國人雖然看不懂,但名城必不乏想看中文書的華人。答案是no。轉念一想,對方的確要諗過:除了官方搞宣傳,誰會免費寄書送贈?何況我的書十有九是簡體社會類。
   更莫說賣。港人逛書展,掃的是教材、寫真、消閒。即使有免費venue讓我賣,也要自己運去,賣不完再運回來。香港不像美國,人人有車和車房,週末搬去free market,邊賣邊曬太陽,與來逛的人聊天。我們的社會,凡事第一問的是錢(場租、運費),第二、第三問還是錢(賣書期間的午餐、下午茶....)。
   因此,送給本港公共圖書館義賣都不考慮,以免本土派驚呼:共產黨派人扮義賣洗我地腦呀!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簡體字書揾民建聯或工聯會議員, 找寄送書到大陸鄉鎮途徑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