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3日 星期六

190323六Day 15晚:盼望AI病房

十年八年前講納米,這兩年講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美中在這方面叮噹馬頭。
1979~80年,我在美國part time學電腦 。記得課本係一套三本經典既第一冊,每本都有三四百頁,近尾有一章就係AI。讀完三本怕要三個學期。
我未修到底。但可見40年前,就已開始研究AI。當時是 pioneer ,現在相信開始收成。
但任何重大的科技都是新的生產力,一開始普及就會取代傳統的工作,令好多人要再培訓、減薪甚至自此失業,靠政府養。
但又不能因而不讓最新的科技發揮最大的功效,減輕現在的勞動強度、改善工作環境。
病房15日,都算係老住客。多日來看護士、照顧病人的阿哥阿姐,出出入入,做得好辛苦。
每個病房,每日基本的工作有幾十種,每種都是手作工。關乎人命,冇一種能skip。
除咗個別病人長時間接入生命儀器,可遙控,要照顧該病人, 又或病人call ,護士要從房外行入離,逐張床做。做完一個房過隔離房。逐個房dek 出dek 入,八個鐘計落,好勞累。
但粗略所見,有一類工作可望由電子代勞。例如,為每個病人佩戴精準的智能小裝置,類似運動手環,將實時的體溫、心率、血壓...,無線輸入醫院的中央電腦。指標一超出容許的範圍,護士站既屏幕就閃動,此時才入房查詢。省卻護士每日要幾次行勻所有病房,逐個量體溫、血壓,用筆寫入file 。
目前,手環不夠精確、要充電。但應不難解決。
第二種工作是收尿。臥床的病人很多要插尿喉,讓尿流入掛在病床側的收集袋。每日幾次,阿哥阿姐要推著車到逐張床前,彎低腰到近乎跪低的程度,讓積存的尿流入大容器 。係每個病人度收集到幾多cc尿,要即時寫入紙file 。行勻成個ward 既四五十張床,可知其辛苦。
新一代既病房,除了改用平板電腦代替每個病人唔只一吋厚的file 夾,是否可每張床有喉接尿,尿進入喉管時,有感應器計量,數據即時輸入中央電腦,顯示在護士站的屏幕?
再過十年,或者有機器人幫醫護扶助病人起床、轉身、慢步練行。現在為安全計,要由護士、理療師扶住,才能讓康復中的病人起床練行。
但限於醫護人手,每個康復者每日可能只有十分鐘落地行。其餘99.9%時間仍只能臥床,最多係坐係病床旁邊既高背椅。
但即使坐係椅度,上床也要等人幫,以策安全,無能夠自把自為。撞著繁忙時段,可能有排等。
有些病人為爭取機會起床多行,及早出院,與醫護拗撬。醫護好難做。機器人是否有足夠安全度來扶住病人行,確保不會跌?
以上是醫護必須的工作。此外,降低病房噪音,提高更舒適的環境,令病人更易入睡、康復,可學飛機機艙。例如,每張床的枕頭位設耳機。病房公共電視無聲,直接傳入各病人的耳機。現在一開電視,全房既病人都要分享,即便你想訓。
以上就所看到的想當然。有創意的話,有助於病人治理、康復的病房科技,肯定還有很多。希望能早日造福病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