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逐步鬆綁的第一周。本地無新例滿兩週,還要捱兩週。希望本地不會因為放鬆而再爆,被迫再收緊。
美國再對華發炮。但就瞞人傳人、毀證據、囤積防護物資,沒有更實在的證據。
至今為中方執言的都是西方專家。專家本來比較客觀。但也怕有人懷疑,有些專家與中方合作做研究、獲資助,就如世衛總幹事。
恐怕要待有公信力的西方國家出面,才能釋疑。
暫時,中vs美(包括五眼集團)的宣傳戰~3:7。
於梨華在美國走了,89歲。有說染疫。
我沒看過她的小說,反而近距離見過她的人。70年代後期,釣魚台運動激發在美台灣學人的愛國熱情,紛紛衝破國民黨的禁令,去「匪區」探親參觀。
於梨華經港北上時,聯繫了我供職的《七十年代》月刊。台灣人不諳粵語,在港人生路不熟。我作為留過美的港人,義不容辭地幫忙跑腿。
大作家很平和開朗。但說實在的,不記得與她談過什麼。
我沒有看她的留美學人小說,一來不愛小說;二來不是台灣人、學人,甚至不是小資,感情上差一截。
但也許,這次會看她成名的《再見棕櫚,再見棕櫚》。
走好,前輩。
眨眼就是40多年。下一次怕輪到我了。
毛周御用的英文翻譯冀朝鑄走了,91歲。
他是我們讀書搞運動時代的人,在照片上見慣見熟。後來譯而優則仕,做過使美的高官。
此人的英文記得好像是兒時,亦即中共未得國前,隨家人在紐約居住,因此有近乎native的能力。49年後,中國與美是死敵,幾乎不可能有native美式英文的華人回大陸定居,更遑論在毛周身邊跟出跟入。
Well, 你為國家做了很多事了,RIP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