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180801三午30°C 78%:《天山腳下》看生與死

   花兩晚看完新聞辦監製的央視6x45m紀錄片《天山腳下》()。當然是說敏感族裔生活向上、融洽和諧,但除了第6集的拍攝花絮狗尾續貂,手法算是很軟,至少可當生活風情看。
   我最有感的兩節是講大自然裏的生與死。出生只幾天的羔羊(羊B)一步一仆地,隨母親和羣羊過湍急的淺水,生命中第一次與大自然搏鬥。
   蒙族牧人在馬羣裏選出一匹初生小馬爲「神馬」,供主人專用,不賣不殺。神馬侍候了牧人一家三代30多年後,步履蹒跚,離群蹢躅。
   牧人知其過不了冬,遂按傳統,全家逐一與它相擁話別,然後帶它去遠處的草場放生。按其健康狀況,明白這就是永別,最終或被羣狼果腹。牧人翌年春天,再特地回來收拾老馬的遺骸。
   原來,日片《楢山節考》裡人風燭殘年後,離開家人,上山回歸大自然,是向動物學來的。以今天看不人道,但放在宇宙大視角裡看,不失為適應大自然規律的一種方法。
   至於講人的內容,我最有興趣的是有日人20年前來疆旅遊,娶了途中遇見的維族失婚靚媽。但兩人在本地各有工作,此後上演日中版牛郎織女。如今靚媽已有初小年齡的孫女,丈夫應也60上下。
   故事至此不稀奇。特別的是靚媽家在天山南路幾乎清一色維人喀什,年前曾有漢人遇襲。這位維族女婿安全應無虞,但亦屬人海奇情。祝他與維妻含飴弄孫、同偕白首
   至於民族問題,製片時再避也避不了。5x45m內,沒有採訪到一個漢人在少數民族區定居、交友通婚、能講流利的當地語。反而,每採訪少數民族成年人都要用翻譯,唯學齡兒童能講流利普通話。若此,下一代可能去中原升學、搵銀、定居、通婚,下一代漢化。這相信也是港人怕子女被普通話簡體字「同化」的憂慮
   中南海真想民族融合,應硬性規定到疆藏居住工作逾一年的漢人官費修讀藏語維語,兩年內要能簡單對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