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9日 星期一

180709一午後31°C 79%:老來如何自處

   昨晚TVB新聞後的《星期日檔案》借先進的院舍,勸同行爲老人家「鬆綁」。老母入院已大半年,最後可能也是我的歸宿。切身所在,幾年來首次再看這個港版《60分鐘》。
   被訪的院舍力陳,人手少不是綁住長者的理由;束縛不但不慳人手,反會令長者循環不暢、無生趣...,造成更多的問題。但不夠說服力。
   束縛人手尚在其次,恐怕更重要的是防有人跌倒導致傷亡,見報、被告
   老母縱不認得我,但知道我是來看她的,常對我說要如廁,要我幫她鬆綁。我感覺到背後的因素,加上不便陪老母上廁所,只好說等阿姐離先啦!有此經驗,他日萬一輪到自己會識做。
   仍有認知、行動能力的長者如何自處,很視乎人生態度。老人家大仔女幾十年,晚年由仔女照顧,本來理所當然。
   今天在港,有能力的通常住在家裏,請貼身的外傭。但經濟上若不容許,是否要下一代改變日常的生活,輪流當值?現實中,長貧難顧,久病無孝子。老人家若全天候要有家人陪同,只怕長期累壞全家。
   今天的長者若主動入院,可比諸日片經典《楢山節考》裡,日本古時老人自問夠鐘後,請子女背上山留在那裡。因爲,子女即便願意留家照顧,長者也應考慮長遠的代價。第二三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過得開心、有好的發展。
   香港的安老院與發達國家或冇得比,但在改進中。超高的人口密度是香港繁榮所繫,又是社會服務的死結。
   日前看BBC的“Teenagers vs Cancer,A Users' Guide"。英國的癌症少年中途院舍有色彩繽紛的game room,讓住客與來訪的友朋打機。換了在港,能及時獲得治療就算不錯。英人不比港人富裕,但稅率高、人口密度小、行公共醫療制度、關愛程度高。
   對長者來說,大灣區最大的作用怕是作爲晚年的大後方。我說不定最後幾年要北上入院,以免麻煩家人
   有熟人友善樂觀,但不諳電腦、手機,生活上有些不便。我那次說,越後生電腦越叻,請仔女幫手啦!他耍手擰頭:千祁唔好麻煩的後生!這也是一種態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