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151110二晚:You'll be on my mind

   初以為自己流年不利。但連收兩宗噩訊後,有親友一算,過去一年走了不只十人,包括可親的長輩、10年的同窗。原因包括帕金遜惡化、患病不想連累家人。
   不知道輪到自己時有否這種勇氣,但年來一再想到安樂死的問題(注意:我說的是「問題」亦即話題,並非行動。希望上天繼續讓我做點事)。沒想到,月前在飯局上,有意想不到的朋友也有這種思考。
   當然,更多同輩的朋友精力充沛、公私兩忙,議程滿滿,沒有想過這種沒有出息的話題。
   性格、家庭學校背景、社會地位、生活遭遇,尤其是健康狀況不同,樂觀或悲觀都是正常的。我也想樂觀,但太多心理羈絆。你能做到,很好。每人的選擇都有自己的來由,要向上學並不容易。
   20多年來,遠道回港在我家待過的長輩,走了不只一位,而且都是類似的苦衷。都是普通人,但都可親、照顧後輩,在外捱了幾十年帶大子女。七十過後兒孫滿堂仍在開工。等到真正可交棒,天又不作美
   尤記得聽長輩講成長,包括日本仔打到鄉下留下萬人塚,輪到共產黨打過來又游水偷渡,最終遠赴重洋搵美金。大半生人,還鄉的次數屈指可數。唯一回港那次,曾到河邊眺望家鄉,與對岸的距離不比維港寬,水怕更淺很多。一國兩制下,或應辦年度憶苦思甜渡河泳,讓後輩得以分享。
   最近在外離世的十年同窗,不同班,不同性,甚至不記得有沒有談過話。但秀外慧中,對其姓名樣貌從未失憶。從同學處得知,她後來出外學成定居。但一別50年,從未見過。如今回想,初期我不在美就在港,很少去她那裏。後期在re-union中未見過她,或是健康的問題。
   近年觀察親戚的BB成長,或是我一生最好的教育,縱使來得遲,也好過繼續幼稚落去。這就是人由出生到老死,認知呈上統計上的鐘形曲線。兒時的一端升得快,用數學說slope steep,而晚年一端的降速似乎略慢於兒時的升勢。
   但上天是公平的,一生給過你這麼多,最後逐一收回再轉給後來者。不過,全人類認知的總額並不守恆(conserve),因為人口、科技發展,個人技能隨時間而增加。
   但對個人,不變的規律是:兒時討人喜歡易,kawaii的幼兒總是遠多過不kawaii的。但老來不被人討厭難。而這也符合進化論或者經濟。幼兒前途無量,值得父母社會投資。但老人有消耗無貢獻,更莫說要人照顧,辛苦死人。這並非鼓吹今村昌平《楢山節考》的「無人道」,但要承認箇中的智慧。日本古時若真有此風俗,難怪講人生高一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