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個PDF檔搞慘,幾天未上博。
想借用其文字。但原來排版時,一行字分屬幾個小方框。copy後再paste入Word,或無法顯示,或離行離辣。請朋友用Acrobat轉換成doc或txt檔,仍有多頁不能顯示,要重打。
但今閱報,AM730頭條專訪專鬧香港的北京左報《環球時報》老總胡錫進(圖),先擱下「正事」,在網上留個記錄。(用拼音輸入時,發覺「胡錫進」排在待選詞首位,亦即已收入內建詞庫。我打字很共產,因為小時在廣州學來的拼音與英文發音大同小異,後來遂懶記倉頡部首。)
《環時》「反反華」聞名已久,但我以前懶看。近月港陸矛盾尖銳、國際上多事,開始每日都翻。此報與所有華文報紙都不同,講國際多過內政,疑係當局的分工。13億人應該有報紙主打國際,但用中文,除了外交官、情報人員和學者,誰看?Google的自動翻譯還未叻到可以將中文譯成足以通讀的聯合國五大語文。
胡老總答問的警句包括:
黨媒也要考慮市場生存。《環時》不是憤青報,而是以內地社會角度出發,反映內地人的真實態度。陸港衝突會愈來愈多。北京與上海也有矛盾,解決不了自會慢慢適應。港人理性聰明,不會把(反大陸的)事情鬧大,「只要香港人不願它失控,就不會失控。」
回到我要說的:港人起初從本識出發,認定大陸上街反日(歷史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反美(南斯拉夫使館被炸、中國軍機被美國軍機撞到機毀人亡……)的人,不是五毛黨就是借題反共。
現在不得不同意:這些「憤青」發乎內心(除了趁機打劫的)。他們出於大國偉民百年雪恥的心理多過擁護共產黨,與香港不少人對個半世紀英治的感戴剛好是兩個極端。如今大陸的人、資、才湧到,與「港右」短兵相接,豈會不爆炸?
大陸的反外示威當然有官方默許助力的成分,否則公安早就出來抓人。但港媒也不敢再以「納粹排外論」來譏笑這種民間「恰巧」與官方同感的活動。
胡稱他的報紙「以內地社會角度出發」,也就是他所謂的「市場生存」:社會上同感者多,足以撐起該報。但物以類聚,這恐怕也是該報同仁的信仰。
當然,上網即可知,大陸有些人比港人更反共、更反民族。但這些人可能就像我們的龍獅旗友,在大氣候裡只予官方「嗡嗡蒼蠅」之譏。
由此看,《環球》的報名或源自「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的毛詞。安倍大概就是毛眼裏的後者。
我同意「胡」說:「只要香港人不願它(反陸的情緒)失控,就不會失控」。但看不出「陸港衝突會愈來愈多,解決不了自會慢慢適應」。
衝突會否愈來愈多,很視乎大陸能否見勢頭不對,及時剎車。不是為港人,而是大陸內外的麻煩已夠多,不想港人來添煩添亂。最近的動作和語氣,包括這次胡回應香港開明派報紙的口氣,都似乎有所放軟。
但這只是這一刻的情況,下一刻會否又走左,誰也說不準。摸著石頭過河、殺到埋離就啃是中共甚至中國人的實用性。這與港人血液裡的英國法治要素,expediency vs strictly according to rule/plan構成另一個衝突的來源。
若此,雖然衝突更多的成數可能高於50%,但也希望有共式expediency以減少衝突的可能。自由行有序收斂,不再炒貴港樓……,可以嗎?
台灣每日限5,000陸客。香港的面積大概只相當於台灣的北市+新北市,每天進來50,000人大概就已爆棚。
昨在MP發表《反服貿背後的反中因素》的「台灣資深傳媒人」偏保守,但十分客觀。台灣的恐懼其實與香港一樣,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別。略去文中的「台灣」一詞,把「兩岸」改成「與大陸」,以下的節錄也就是香港的今天:
學生反對的是背後龐大、想像中、邪惡的「中國」。這些想像有很大一部分來自過去大陸政府的作為,日積月累僵固,令很多人討厭中國。
小部分人在與大陸的交流中拿到好處;但多數人沒有生意、親人在大陸,也沒有在交往中實際有利益;他們甚至很害怕,一旦大陸挾人、資、設備、技術排山倒海而來,自己只會比現在更慘。他們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分析,自己經濟不佳幾分是國際、區域因素,又有多少是自己的因素。
政府如果不能看到多數人認為「與大陸愈交流,愈討厭中國」,並從根本解決,暴亂仍會以另一個問題被發動。
學生看不到未來,也沒有什麼好輸,現在的好處多數由權貴收割,未來的一切又將被想像中的洪流衝進自己的小家園所毁,他們看到的不是「機會」而是「畏懼」,說什麼都沒用。對抗北京他們未必敢,對付政府勇氣十足,因為再怎麼反,政府不敢對學生下重手。
1 則留言:
「因為再怎麼造反,政府不敢對學生下重手。」
我還是相信唐英年。
只要哪天中共不(必)再忍耐,梁振英就敢。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