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100904六晴:菲律賓的local politics避之則吉

颱風走了,新聞繼續淡靜。

人質慘劇在港進入追思期,關鍵是祝願傷者早日康復。但在菲律賓,local politics方興未艾,港人宜避免捲入。萬一發展不利,受害的港人只會再次受辱。同期內,陸續有論者將矛頭轉向中央,但難有共鳴。

〈成龍捐助北川中學未兌現〉,嚴格來說不算大事。這位『大哥』不錯在兩岸三地都曾經講錯話,很多人覺得他面目可憎,但這點面子相信還是要的,不致於蓄意食言。《明報》用來『上頭』,似乎想在港製造類似內地章子怡的話題,以『激』來迎合年輕人。或與此有關,該報從前天起,一些視為獨家的新聞開始收費,同時取消M+欄,另設TechNews也就是電子gadget欄。但你會付費嗎?Twitter、網絡電視日漸普及後,真的獨家消息一個小時內即已通天。若沒有人轉述跟進,絕大多數是引不起共鳴的枝節。

繼《小團圓》後,張愛玲又有「最後」的自傳小說出版。記述戰時港大生活,港人特別是港大與有榮焉。且看何時再來個『最後的最後』。

今天是我1967年去美國讀書,抵達的日子。坐的是菲航。當時已經是噴射機,但飛機很小,航程很短,由香港飛到美國東岸的Providence,中間停了六七次:馬尼拉(在機場轉機,沒有最近港人那種經驗)、Cook IslandWake Island(先後次序可能有錯)、夏威夷首府火奴魯魯(檀香山)、三藩市(舊金山)、紐約市。還記得飛機由馬尼拉來啟德接我們,晚了大約三個小時,然後在通宵飛越太平洋途中,多次停站加油,一再弄醒全機的人。入境通關好像是在火奴魯魯。最後通宵由三藩市飛紐約,所謂的owl或者說red-eye flight。抵達紐約JFK(甘迺迪或者說肯尼迪)機場時大約是清晨七點。在機上連續兩個通宵,前後二十幾個小時,疲累不堪。但那時年輕,加上首次見識美國,十分興奮。

當時與中學和大學的同班同學L同機。他去波士頓的Tufts,我去ProvidenceBrown。在JFK機場留影后分手,各自轉機。在美國頭一年,由於我倆的學校相距只有五十英里,見過好幾次,還相約下紐約遊玩。但此後我轉校芝加哥,與他失去聯絡。近年中學同學聚會,都沒有他的音訊。希望他一切順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