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171214四晚20°C 80%:日台「羈絆」片《媽媽,晚餐吃什麼?》

   還有10天就聖誕。雖無白色,但一週涼一週暖。後天起料整週半夜都是low teens,亦算應節。
   同期內,兩部以雪為名的懸疑片像雪地炫目,看不太清。國片《暴雪将至》以兇案開頭,但不緝兇而是賣神探的滯運,事業感情雙失,連女友也絕望而死。最玄的是,片子以「」為名,但看完雪也未至,甚至不明找到兇手否
   英國人拍的挪威故事《The Snowman》(港譯:雪中罪)好些。寒冬裡,有稚齡子女的失婚母親失蹤,住處門外堆了一個雪人。
   男神探帶新紮師姐緝兇,翻到些類似的舊案,發覺都發生在入冬初雪日(挪威在寒帶,初雪就不溶,白茫茫一片。溫帶的初雪通常濕,落地即化)。但讀白快,關係人多、姓名長,看字幕都記不住誰是誰。最後只知兇手就在神探身邊,原來更涉及神探悲劇的出身。但到底有哪些人受害反而搞不清。

   政治上更有趣的是,兩部綠營時代的涉台片。金馬獎大豐收的藝術片《血觀音》,借台灣大約30年前大水壺手機時代偷呃拐騙的古董市場和母女內鬥,襯托出圍繞農地的官商舞弊。收農地囤積等開發所激發的反抗和鎮壓,是發展中地區的通病。
   戲裡的壞蛋都不是講台語的。惠英紅演的頭號惡人更不時講粵語(不一定是港人,可以是49年隨蔣家遷台的粵籍官員家屬)。但我不覺得她的演出值得攞影后。
   此片政治正確」,邪在性與暴力。以一個中學女生的角度來看大人的醜惡,一開場就偷看母親與壯男開3P,最後自己也受害。此女獲頒最佳女配角,但會否影響成長後的心理?此片我看懂六七成,但毫無遺憾。
   真正值得看的是以日本台裔母女情來強化日台「羈絆」的日片《媽媽,晚餐吃什麼?》(港譯:阿媽,今晚食乜餸?)。此片本於真人真事,主角是一對童年時由台回日定居的台日混血姐妹。兒時吃慣母親煮的台菜,返日後嫌飯糰淡而無味,老要母親燉豬腳,做蘿蔔糕、粽子...。
   母親離世後遺下當年學煮台菜的筆記,觸發姐姐(木南晴夏飾)回台尋根,挖出了父親當年按台灣習慣,在她小時候埋下,以備日後女兒出閣時用的紹興酒「女兒紅」。
   這位女士著書講述個人的台灣羈絆,獲當時的台南市長、現任行政院長(相當於總理)賴清德獲聘爲台南親善大使。
   戲裏有兩次講到蔣家威權。七十年代中期,出身本土望族的主角父親擔心受針對,決定帶着日本太太和一對小姐妹移居日本。戲裡明言,主角的父親雖然是地道的台民,但自命日人。
   回顧歷史,台灣當時的確開始有民主運動,郭雨新事件的主角就是本土望族的代表。我當時編雜誌,處理過不少這類題材。
   然後是將近完場時,姐姐在母親離世後回台走訪父母當年的朋友,獲告知二二八事件。
   但撇開這兩三分鐘的政治,以及一些太慢的情節,此片描述的母女情相當感人。惜在港每天只演一兩場,網上也很少streaming,想看較費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