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日 星期六

金融真正好?

原載《都市日報》2009年4月28日〈都市博客〉專欄

死谷金融有點像賭博,只看到贏的喜悅,拒絕去想輸的痛苦。

  上訴庭上周否決電盈私有化,輿論幾乎一致叫好。電盈雖然可要求終審法院翻案,但公信力在庭上備受質疑,官司再打下去只會加深怨懟。不如搞好業務,還股民一個公道。大股東算得太盡,變成「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股價年來徘徊在幾元的水平。不要說最高時曾經過百元,即使在四五十元時購入,帳面上也已近乎血本無歸。私有化計劃一元幾毫的增減,根本沒有意義。當數以萬計的股民have little to lose時,就只能與你拼到底。

  上周坐堂的三個法官備受輿論讚賞。但法例顯然過時。要股東出馬、按人頭來取決私有化的制度,顯然是股東主要住在香港時訂下的。但現在股權散布全球、上百萬港人常居外地,要外地股東專程來港投票,無形中構成歧視。

  同期內,同樣一度是大藍籌的中信泰富,因為炒燶謔稱「I kill you later」的外匯合約Accumulator,一下子輸掉一百五十多億,將近是半間公司。作為中資企業,除了要由十三億人填氹,更遭到警方調查。為了降低匯價風險,財團利用金融工具本屬正常。問題是用股東一半的身家來落注,還有沒有常理?

  更棘手的是雷曼迷債。數以萬計的市民合共損失過百億元,包括很多人的退休老本。滙豐、中銀等幾乎所有大銀行都涉嫌胡亂推銷,誤導投資者。由於牽涉面廣、法律複雜、部門扯皮,當局顯得束手無策。政府、銀行和立法會三方角力不知何時了。苦主由衝擊銀行進而高呼「曾蔭權下台」。講明若「七.一」看不到出路,就扶老攜幼上街。言下之意,重演沙士當年導致董建華下台的大遊行。由於經濟疲弱,這次遊行看來十萬人少不了。

  以上三大紕漏都源自我們視為經濟之本的金融業,其中又主要是不少人引以為傲的財技。這充分說明,與製造業、服務業等「實」業相對,金融業與財技不生產實物,除了帳面上的數字,本質上很「虛」。而且帶有強烈的雙刃性:好的時候可以暴發,衰的時候沒有底。死谷金融有點像賭博,只看到贏的喜悅,拒絕去想輸的痛苦。願賭應該服輸,但下注前應該從本身的條件和承受力出發,平衡效益和風險。而不是只看到彩池,愈買愈大,用高利貸來博。不要誤會,我講的不是上述公司的大小股東,而是香港的發展方向。香港應該發展金融,但抱着僥倖的心理,跟在華爾街後面跑,靠炒作和內地資金來支撐,只會自取其辱。最終被上海超越。

 同樣諷刺的是,金融方面接連出事之時,《明報》上周說,金融管理局總裁去年的年薪加花紅高過行政長官、政務司長、財政司長「合計」的年薪,也高過歐、英、日、美四大央行行長薪酬的「總額」。這當然是因為前年市場暢旺,金管局花紅狂飆造成的。但金管局當初處處與私人銀行看齊,是殖民地留下來的病態。應該像該報說的,在現任總裁九月離任時,除了決策獨立外,逐步使該局回復政府體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