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地震拉近了兩岸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06 02 星期一

除非再有大餘震(針對地震局的餘震例外。詳見同文唐方方上周四至六的連載),四川的危機應已解除。合計的死亡和失蹤人數穩定在九萬人左右;「堰塞湖」氾濫的風險看來也已消除。(不幸的是,前天有救災的軍方直升機墜毀,十九人失蹤。)但災民以千萬計,災區地形崎嶇、地質脆弱,重建規畫將會是最大的一項「人道工程」,很可能延續到下屆政府。接班人現在就要參與。

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發展做到了多與快,但留下大堆後遺症。多難是否興邦,很視乎災區重建時能否加入好與省的指標,開創出廉潔、安全、環保……的發展模式。

特區政府理屈詞窮

至於特區副局長的外籍,當局的辯解不值一哂。副局長既要署理局長的職務,而後者「依法」必須是中國籍,本身又怎能是外籍?而如果只求用人為才,為何不考慮民主派?又為何不全球招聘?怎知發達地區沒有熟悉香港的政治人才。

我在博客裡說,高官國籍不是法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因為關鍵不在合法與否,而是市民是否接受。試想有人被追問時才對愛侶說:我是有一個舊情人,而且還有往來;但你求愛的時候,並沒有問我有沒有別的「人」,法律也沒有說我同一時間只能愛一個,愛侶會怎麼想?

副局長以二十萬的月薪和社會關係,離職後即使想申請西方護照也很容易。因為執業資格而抱住外籍不放,不要說政治承擔,連普通常識都不多。此人被逼宣布放棄外籍時,一臉的不以為然,將來會是好官?

事件充份反映了我們社會的弱點。一是最高層仍未擺脫殖民地AO的積習,處事時只求權宜、不犯法,而不是用高一層的政治準則。二是副局長過半有外籍(餘下待公布的其他副局長和其下的政治助理相信也有這個問題)雖屬「九七」後遺症,仍使人想起歐洲球壇的「八國聯軍」(體育版同文索卡必如數家珍)。英國的碧咸由英超踢到西班牙的皇馬再踢到美國的銀河,下一站說不定是中國。但踢波純屬職業,誰待我好就為誰博殺。副局長是政治領袖,是否誰給我錢權,我就為誰站台?

真正的領袖不必等法律開口,接受委任前就會感受到民情,主動「遷就」,曝光後就更應漏夜辦理。為勢所逼才來補救,顯然不是樂意的承擔。

再說下去就太悶,改說點新鮮的。本報這次似乎與《蘋果日報》角色對調。政策政情版踢爆民建聯的愛將後,主打的專欄連日開砲,更把其他副局長拖下水,適時地成為地震災情穩定後的新話題,逼使特首曾蔭權和一眾愛將低頭。

與此相反,以往最「反動」的《蘋果》反應溫和,更在特首作出交代前一天,獲「接近中央消息人士」放料。題為〈中央無奈接受外籍副局長〉的報導稱讚曾蔭權處事「一向穩陣」,暗示候選人的國籍早已上報,並無疏漏。

中央真的對拒絕往來戶開禁?我不知道,只知《蘋果》除了有影響力,也是唯一兼營台灣的香港媒體,而現在是兩岸關係的「新時代」。文人或不恥,但《台灣蘋果日報》和《台灣壹週刊》頗受大眾歡迎。老闆黎智英憑著率性放言,更成為台灣的另類輿論領袖。他上周四以「沒有民主權利的香港公民」身份,在《台蘋》上撰文高呼〈台灣加油〉,勁擦馬英九,對他硬銷自由市場的信念。但《蘋果》在港若不再扮演反對派,輿論將會失衡。

兩黨主席真摯對話

說到台灣,為了把陳水扁虛耗的八年時間搶回來,現正像毛澤東說的,「千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馬英九只當了一個星期的國民黨總統,黨主席吳伯雄就已登「陸」,向黨父孫中山還願,到北京見胡錦濤。

下周輪到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登陸,為七月四日啟動的包機直航和陸客赴台簽約。然後是大陸海協會回訪,八月吳伯雄等應邀看奧運。同期內,陸資將會跟隨熊貓渡海。接著是十一月大陸紀念開放三十周年。屆時如果直航能夠由周末擴展到平日,台灣經濟大概明年可望擺脫低迷。至此,兩岸對彼此有點信心,重建紐帶第一階段的目的也就達到。

馬英九當選後這兩個多月,胡錦濤擺明「放水」,先後禮遇出席博鰲論壇的候任副總統蕭萬長和五十九年來首次到訪的國民黨領袖,承諾「最迅速、最積極」地辦理有利於兩岸走近的事。對台只盼「講話算話」,暗指李登輝和陳水扁當年玩語言,翻雲覆雨。

更想不到的是,一場世紀地震拉近了兩岸的距離。胡錦濤和吳伯雄上周三在鏡頭前的對話,超越了政壇的客套。就台灣這次慷慨賑災和反應之快,胡似乎動了真情,答謝時顯得真摯。吳的回應也有情有義,展現了對同族的關懷,但又不失台灣的尊嚴。對胡強調二千三百萬人的三大關注:安全、尊嚴、國際空間,也獲得明理的回應。

就「國際空間」這個棘手問題,胡除了重申按〈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辦,「優先討論」台灣參與世衛的問題,更講明「會找到解決辦法」。大陸內定由外交部黨委書記也就是第一把手王毅接掌與台灣陸委會對口的國台辦,相信是要為對岸找一個讓雙方都可以「下台」的國際「名號」。而台灣在世衛裡只要運作順暢,加入其他國際組織也就有了依據。建交問題都有可能找到變通之道。

So far so good。但綠營、右派的大陸人和美國人、藏人、……等著找岔。深綠背景的陸委會主委也會不時拉拉繩子,以防鬆韁。是非在所難免。但為全民族著想,大陸應放開胸懷,以跨越黨派作為兩岸紐帶最終的目標。這相信也是馬英九的期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