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震後重建的深層問題




「5.12」地震至今已經一個月,講地震的雜誌還有新意?災情和悲情當然講完了,但重建才剛開始。災區相當於100個香港那樣大,災民有好幾千萬,涉及萬億元的資金,前後少說也要5年。加上地勢險要、地質脆弱、氣候不穩定,只要看堰塞湖洩洪就知道問題之複雜。何況地方政府山高皇帝遠,一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以下這3本刊物各自提出了一個重建過程中的制度問題,有助於我們對內地的了解。
第一本是廣州的《南風窗》(nfmag.com)雙週刊6月4日到17日號,封面專題是〈天災叩問縣級化生存〉。內地很多地方名為「市」,但其實分等級,加上地理條件不同,發展可能差天同地。縣級市的地位相當於縣,低於「省級市」,而省級市又低於「省會」,省會又低於中央直屬的「直轄市」。這次震央的汶川是「縣級市」,人口雖然不少,四周的山區住著大量少數民族,但位於內陸,偏離交通主幹道,受到忽視。現在由於救災的難度,才彰顯了發展的滯後。地震之前,汶川只是成都來往旅遊勝地九寨溝路上的一個「加油站」。換言之,中央需要扭轉發展偏重沿海和主幹線,內陸縣城邊緣化的問題。
第二本是上海的《第一財經週刊》(china-cbn.com)6月2日號,封面專題是〈志願者的光榮與茫然〉。這次救災最令人觸目的,一是「以人為本」,二是開放資訊,三是義工湧現。過去59年以來,一切都由黨支配。黨不開口,沒人敢動。但開放改革30年後,人民開始有自主的意識。這次很多人自發賑災、趕到災區幫忙。不過,這個問題很敏感,當局會擔心民間「坐大」。非政府組織(NGO)怎樣與當局相輔相成,當局又怎樣發揮民間自救的積極性,將會是不能迴避的問題。

第三本是寧夏的《看天下》(vistastory.com)文摘半月刊6月8日號,封面專題是〈賑災拷問富豪〉。這是一本文摘刊物,專題只是摘錄已見報的內容。財團「為富不仁」在內地早已不是新聞,只不過在這次救災中顯得特別礙眼。
上述刊物在榆林書店(西洋菜街84號旺角城市中心8樓,電話:23888684)有售。

原載U Magazine 2008年6月13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