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讓許家屯回國

「6.4」後,內地當年的駐港代表許家屯因為擔心遭到整肅而去國,至今已經18年。由於這段經歷,他多年來對國是頗有微言。但上月四川大地震後,他對香港的《亞洲週刊》說,胡錦濤和溫家寶「以人為本」,國家「正走向新階段」,自己回國的條件「已近成熟」。
許家屯想落葉歸根,使我想起發達和不發達地區移民一種根本的差異。
過去100年,歐洲人逃避戰亂和貧窮,大量移民北美。由於北美是白人社會,歐洲人容易融入,成為主流,很少人會回原居地退休。他們雖然也說自己來自哪哩,老來甚至回歐洲「尋根」,但只是緬懷憑弔,帶子女看看父母走過的路,作為家庭教育。不要說回鄉告老,連寄錢回去建房興業的都不多。
由弱國流向強國的移民則相反。即使靠拼搏得享中產收入,個人也受到種族、語言的限制,在白人社會裡只是無名小卒。相比之下,老來回到自己的地方會受尊重,因而較為吸引。
中國人講求鄉里關係,執著於本身的生活方式,告老還鄉的誘因就更強。老一輩有時候在外活了大半輩子,事業有成,開枝散葉,仍自視為寄居者。要到在異地生長的下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僅限於叉燒餃子,才能擺脫鄉土情懷。
隨著種族歧視減少、市場全球化、通訊無遠弗屆,大陸開放後外移的人已較能融入西方。今天不少大陸人從發達地區回流,並非為了落葉歸根,而是希望享有更多發展的機會。但許家屯今年92歲,屬於兩代前的人。他在大陸時身居高位,參與了大半個世紀的變遷,目睹其最艱苦也最悲慘的一幕。但去國後,內地變化之大難以想像,若不能親眼目睹,用手去觸摸,用內心去感受,在一個語言不通的社會裡默默地終老,將會遺憾終身。
讓許家屯回國可促進社會和諧,也符合中國傳統。一個九旬老人,當年即使再顯赫,現在也只希望安享晚年,不會影響當局的管治。
意料之中,他對6.4的看法不變。但重要的是,他也不贊成當年的先後兩任總書記胡耀邦、趙紫陽與鄧小平決裂,批評兩人「缺少(政治)韌性」。這句話無疑是比較中肯的。
在歷史長河裡,功過的論斷是無休止的,每一代人對歷史的判斷可能都有差別,人類永遠不知道今天的看法會否被推翻。蘇聯和東歐集團崩潰後,右翼的美國日裔史家Francis Fukuyama振臂高呼:「歷史已走到盡頭!」(the end of history)他以為,共產主義已滅亡,資本主義已證明是最優越的制度,人類社會的鬥爭有了最終的答案。今後只有資本主義一種制度,歷史的發展宣告結束。此後的社會只須記載事實和科技的發展,不會再有質的變化,歷史學的研究到此為止。
但美國7年前的「9.11」摑醒了大教授。原來,共產主義雖然「滅亡」,但還有很多「主義」不罷休,誰也不敢說這場鬥爭何時了結,甚至不敢肯定,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資本主義。
若此,我們何不給「6.4」一個機會?歷史無限,而人有限。官民急於為自己的結論蓋棺,還不如先解決人眼前的問題,讓許先生在共和國的甲子大慶前回到自己的地方。(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