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悼柏楊

以《醜陋的中國人》一書膾炙人口的名作家柏楊4月29日在台北去世,終年89歲。柏老著作等身,除了這本經典,還譯寫中國歷史經典,一套《柏楊版資治通鑑》足足有72冊。

痛斥同族的作家,古今中外都有,主要是「恨鐵不成鋼」,所謂「愛之切,責之也深」。所批判的現象都是事實。但措詞激烈、刺得深,國人閱後雖然擊節讚賞,在實際生活中真正採納、痛改前非的絕無僅有。換言之,對本民族的激烈批判掌聲大、效益小。讀之如同灌烈酒,飲的時候痛快,但酒醒後依然故我。過了一段時間後又再來灌一次,在半醉之中痛哭流涕,然後又再故態復萌。

《醜陋的中國人》書名的靈感來自美國人1958年出版的《Ugly American》(醜陋的美國人)。後者批判美國的外交,自以為是人類救星,為了讓全人類享有與美國同樣的自由和民主,在世界各地施加干預,相當於基督教/天主教要將耶穌的福音傳給全人類,想全世界都得救。但過份自信,傳「福音」時忽略了他人的傳統和尊嚴,美式價值觀雖然在很多地方贏得很多「信徒」,但也給自己製造了很多敵人,到處被罵《醜陋》。

但中國的國力與美國不能比,自己的事都管不了,哪裡有能力對外干預。因此,柏老痛恨的不是中國人的外交,而是我們的「民族性」。他把中國文化視為令國人沾染陋習、無法自拔的「醬缸」,唯有與其徹底決裂,中華民族才有可能闖出新路。柏老所講的中國人性格缺陷,包括自私,懦弱,虛假,表裡不一……,與民初「五四」運動否定傳統文化基本上是同一回事。柏老所講的醜陋民族性,魯迅大半個世紀前在《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等小說裡就已鞭撻過,表達的方式更有哲學深度。

只不過,魯迅激進得太早,當時傳統文化的勢力仍然強大,他只贏得一些年輕人的掌聲。加上他後來左傾,而社會主流偏右,親國民黨的傳統派和留美回歸的自由派都排斥他。魯迅的文學雖然名義上享有經典地位,但實際上只有中共一方真正叫好。他在台灣長期被國民黨封殺;在香港則因為中共取得大陸後,南逃的難民普遍反共,市場也不多。

相比之下,柏楊批判時,時機才算成熟。柏老在1984年的台灣罵國人《醜陋》時,國民黨40年的威權統治正接近尾聲。當時蔣介石已去世9年,長子兼繼任人蔣經國自知不久於人世,部署加快開放政治,不動聲色地放鬆對思想的箝制。柏老此書「適時」出版,長期被壓抑的知識分子驚為天人,正好借用來批判國民黨威權所賴的儒家文化。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到底是蔣經國對此書的出版隻眼開隻眼閉,以便為結束威權製造輿論,埋葬自己,還是柏老以無比的勇氣出版此書,提早結束威權,箇中的因果怕已說不清。

而可能同樣重要的是,柏老備受推崇,相信部分因為他是自由派。他雖然國學根底深厚,但思想上接近美國。更重要的是被國民黨迫害,坐了多年的政治牢。故對柏老來說,仇人國民黨也就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反傳統與反專制、反國民黨,殊途同歸。至於說共產黨,那是極權,柏老就更沒有妥協的餘地。

因此,柏老備受推崇,與他著書的時勢和作為自由派都有關係。這樣說並非否定柏老的成就,而只是說,一個人無論多有才華,要成為歷史上的英雄,還得適逢其會。有時勢則事半功倍;無時勢則最多只是悲劇英雄。中共歷史上的陳獨秀和毛澤東,與文學史上的魯迅和柏楊,似乎都帶有這種巧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