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的勤奮刻苦、沉默堅忍、為子女犧牲、擅於模仿……是醜陋還是「美麗」?西方的個人主義又是否衡量進步唯一的準則?
星期天下午去apm看記者在四川災區拍攝的照片。大概有50幅(展覽已結束,但可以上youtube.com/watch?v=tWQ51Ux1LVI回顧),規模比想像中要小。但救災的照片不同藝術品,是用來感受的,愈多人有感覺愈好。商場人流旺、接觸面廣,在這方面很適合。apm年輕人多,停下來看展覽的比例不算高,但看的人都很仔細,而且顯然都在思考。
把照片說明翻譯成英文,搬到機場再展一次如何?很多旅客等上機,需要打發時間,可以透過他們,把人道的訊息傳播到世界各地。灣仔會展也是國際交流的中心,只要不妨礙行人,也可以考慮。
注意:上文說的是人道,不是宣傳中國。因此不需要設捐款箱,有留言簿和網址就夠了。看的人有感受、有心意,對災民就是最好的回報。災區重建來日方長,真的想捐款、幫忙,總會找到渠道。而且即使捐款、幫忙,世界各地人道需要多的是,不一定要以這次地震為對象。
展出的照片選得不錯,記者自撰的感受值得一讀。我最喜歡的是一個男記者腳部的留影。記者的鞋子經受不了亂石的磨損,宣告報廢,臨時用黑膠帶在腳下綁一塊發泡膠頂檔,恍如新聞照片裡的難民。要不是落到這個地步,記者做夢也不會想到這種創意。
從記者的留言和觀眾的神情可以感覺到,地震觸動港人之廣之深,僅次於「六四」。內地地大人多,一有天災,受影響的人口以千萬計,相當於幾個香港。港人每次都慷慨解囊,以盡心意。但這次不同的是,觸動了我們的心靈。不少人想幫忙做點事,而且是長期的關注,不只是扔下一兩百元。
這首先當然是因為看到災情之慘痛。透過破瓦頹垣和無助的災民,首次明白何謂「滿目瘡痍,生靈塗炭」。次之是從陳堅這類不幸的例子,看到救災的困難和失救的無奈。同樣重要的是,由於救災反應快、講明救人不惜一切,港人首次在價值觀上與內地有了共同點,覺得中國除了經濟發展快外,也有了希望。
至於說「人性光輝」,新聞已看了很多,這裡只補充一點。柏楊「醜陋中國人」的結論已成為口頭禪,沒有人問,中國人的民族性是否一如世間事物:正反並存?而醜陋佔多少?又是否位於最深層,壞到骨子裡?華人的勤奮刻苦、沉默堅忍、為子女犧牲、講求實際、擅於模仿……是醜陋還是「美麗」?西方的個人主義又是否衡量進步唯一的準則?
個人主義要求凸顯自我,認定華人的收斂要不是虛偽就是壓抑,並非真正謙遜。至於龍應台問《中國人你為甚麼不生氣?》,則是罵內地人不敢站出來對抗專制,說白了不敢起來改朝換代,沒出息。
但兩位大作家的結論與地震災民的表現是否有點差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