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2日 星期四

221222四20°C 30%:年終感恩,備戰來年

    美國人崇尚開放,以往興每年年終通函各地友人,附帶家人合照,講述一家年來的大事,並賀聖誕新年。北美有華人入鄉隨俗,我每年總會收到。但很抱歉,無以為報。
    自問生活平淡,只求冇穿冇爛,美國話齋No news is good news。過去一年如果乏善可陳悶死你,大件事的話則又嚇死你。不如不說
    我再過幾年就進入上一代美/英國人笑說的:每朝拿起報紙,先揭到底版內頁的訃聞,看誰又走了,估跟住係邊個(包括自己)。
    我母親明年大概就100歲(說大概,因為唔敢話佢當年上報既出生年份有幾準),入住安老院將近10年。一生人只好打牌。我大約4-5歲,就帶埋我去朋友家開枱。坐喺佢身邊,讓我五歲就學識呢門當時最重要既社交技巧,甚至識得提醒佢上、碰。母親每日上午出門,晚飯時分回家。來香港後基本上如此。唯中年有幾年未能好似返工咁勤力。家中唔夠開支,要去食肆收銀。
    但母親步入80中後,牌友陸續行動不便,湊唔夠腳。母親困在家中,終日呆坐沙發,學術上或叫做抑鬱。但冇法,她縱使仍可走動,但冇第二的嘢想做。她這種出身的上一代人仲有一種hang up:唔願去社區中心,但又冇錢入乜乜會。來來去去幾個舊友,年滿80後,買少見少。最後end up入院。
    母親後生40年的話,湊唔夠腳或者會試下上網,北美、英、澳的阿太話唔定章法仲高。
    同理,而家人人都用社媒,邊個仲會俾錢報館登訃聞?打開Fb,鍵入Our dearest XXX passed away on….。幾乎全球的有關人等24小時內都得悉,隨手留下「condolences/節哀/RIP/May God be with you…」。有了Zoom,連追思(當然也包括喜慶)都天涯若比鄰,病毒冇有怕。
    因此,今天仍得以見報的噩訊都來自名人,主要是藝人,次之是文人。從藝人訃聞可見TVB黃金時代的終結,從而聯想到我這代幸運的baby boomer正在走入歷史。
    文人方面,前兩個月,有一位是當年帶我出道的著名政論家。我最近路經當年這位前輩每逢月底午飯後,帶年輕同事撐上去幫助消化既大斜坡。要搵日再走一次。
    回顧自己過去呢年,實在好感恩。唔止冇穿爛,甚至冇中招(雖然唔係經常驗,但至少冇不適)。
    不過,近日親友陸續中招,自己怕亦走唔甩。只望唔好撞正過年。短期內相信都買唔到感冒藥,最怕過年染疫,要閉關訓足一周。
    與此同時,更記掛外地親友面對的問題,為他們祝禱。
    北加州連日地震。雖然輕微,但一次又一次,希望唔會累積爆發。
    我住過的兩大城市,紐約市3毒(流感、新冠、另一種呼吸道病毒RSV)齊發,可能短期內要恢復口罩令。
    美國中西部寒流到(不過都慣咗)。對我恩同再造的恩師榮休後在芝加哥定居,年事已高,希望他安度。
    英國今年可能是幾十年來最tough的。通脹、罷工、能源…,爭議不斷。鐵娘子的時代已成過去,現在的保守黨政府不可能再用強制來令工人就範。護士罷工、暖氣不足,希望移居當地的朋友安好。
    此外,香港要準備迎接與內地通關引入的疫情和重臨的旺市。內地放開後的疫情似乎超乎想象。有說3,000萬人的上海怕已有幾百萬人中招(包括無症狀)。如果比率係10%,咁即係京、廣、深、津、渝、成…等千萬人口的一線城市,個個都有100萬人染疫,全國過億。如果1.3或最遲1.9開關,實有萬計既人借過年湧出離避疫。香港呢次過年,要預咗市面同疫情齊飛。而家必理痛就已掃清,到時港人中招撲唔到藥,又要係醫院門口頂寒風,難免怪責內地來客,矛盾又起。
    與此同時,更會有十萬計的內地人湧到華人最多的英語五國過年避疫。這些國家早已慣咗躺平,突然要重新實施入境檢疫,國人難免嗷嗷聲,加上社區再爆疫,可能又再掀起仇華情緒。
   以上的不幸不一定都materialize。但疫情一爆,往往拖兩三個月,社會怨聲載道。少一點準備都不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