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9日 星期五

221209五晚19°C 68%:胡錫進的大哉問

    講疫情,港本來係「萬元戶」,不料過去這2日突然晉為「14K」。
難道疫情拖得太耐,無以為生,要改走偏門?希望2日咁多啦!
    爆疫的同時,確診與密接的隔離由7日->5日,顯示開放的大方向不動搖。
    上面「開」的大勢毋庸置疑。港利益方趁勢push,再次叩「關」,想過年賺番筆。
    我估機會最多四成。我比較相信海外的一種說法:
    內地這次看在民生、經濟份上快速開放,但底子較弱,勉力而為,緊接著相信會狂飆,不排除海嘯。理由是:
1.疫苗較弱,針率不夠,抵抗力較弱的一老一幼比率尤其低;
2. 過去將近3年來強力抗疫,染疫康復者不多(相對歐美打針+躺平,打足針+染疫後康復的人口可能高於8成),
    1+2有抗體的人口比率不夠,開放後,確診可能會狂飆。
    我猜高峰時不排除日確百萬。即使像內地頭號專家說:99%在7-10日內康復,每日也有1萬染疫者拖得比較長,需要多次到醫院診治甚至入住。而且可以預料,這每日1萬人會集中在幾個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對該市的醫療系統壓力比較大。因為:
    3.內地醫療系統不夠強,此刻就要做好安排:
    a.盡量降低重症、疫歿人數;
    b.避免影響醫院對其他病人的照顧,造成爆疫的collateral damage,又俾人拿來說事。
    客觀上,全世界都盯著中國看。過去十幾年來的累積,世上反華者眾。中國不開放被罵;開放後爆疫也會被罵。總之,借疫情來達到在其他方面達不到的反華效果。
    這樣說,並非咒中國,也不是幫中國,實情就是如此。
    中國重開是對的,絕對是14億人的福祉。但關鍵在執行。
    疫情必爆,做好準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同時做好輿論工作,懇請人民配合,為了生活復常而自律,勿予人以話柄。
    不走回頭路,也不輕視開放的副作用。否則就是自欺欺人。
    內地擺明重開後,媒體、官員和專家都紛紛說:目前的病毒變種不可怕、我們有足夠能力頂住。
    要是早3個月就這樣說,14億人開心得多,市面活得多,國庫好得多,外界的話題也少得多。
    輿論領袖等到決定開放後才來說,只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輿論是否有可能在政策開始落實前走先半步,這會是國家進度一個重要的指標。
    反過來,更重要的是:輿論會否因為政策已定,為此來講有利的話,縱使不一定準確?
    前幾年主編《環球時報》時,被視為中國對外非正式發言人的胡錫進,現在懷疑官方壓低疫情數字(ST〈胡錫進質疑官方公布疫情數字嚴重偏離真實 稱應當調整或乾脆不要報〉。理由是:內地日確在30k附近徘徊了好幾周後,現在突然顯著回落到25k,沒有提出明確的解釋。言下之意,是否配合開放,營造疫情回落的氛圍,唱主旋律,但不一定是確實的數字?
    胡錫進甚至要求當局勿公佈啟人疑竇的數字。
    胡是insider,也肯定是資深黨員,不會抹黑黨。我們在外不諳內情,難以質疑。但他的疑慮反映了一種常見的心理:
    官方推動在大政方針時發佈的有利數據,有多少客觀性?
    例如:目前的新冠19主流變種Omicron肆虐了怕有半年。現在稍有常識都知道:
    1.傳播力強,打足針都難保不染疫;
    2.但症狀輕微、近似流感,絕少重症、疫歿。
    連我這種1.幾乎沒有朋友是醫生;2.沒有工作圈;3.社交圈狹窄的長期退休老人,都在親友圈裡聽過不下十個人,包括直系親屬,染疫後未請教醫生,購備感冒藥閉門自癒。
    內地不可能沒有這種傳聞。有關方面更肯定收集到數據,曾經點算。但仍然遵循將近3年前,新冠初爆時,無疫苗、無專用藥,重症、疫歿嚴重期間的嚴格做法。
    要到政策啟動後,一眾官員、專家才來說符合政策的話,雖然比不說的好,但人們難免心裡嘀咕:早點說嘛,我和家人也不用這樣辛苦!
    輿論&政策的互動是否只能是單向的:政策->輿論,還是說:政策主導輿論,但輿論也不是不可能倒過來幫忙醞釀政策?
    如果這個問題能夠取得一個比較均衡、合理的答案,則14億人這次咬緊牙關多幾個月,也算是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