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131217二雨:《調換了父親》最好唔知

   昨天的冬雨直下到今晨。半夜雨聲好大。多年未見。
   今最低11度。晚上洗碗沒熱水,手覺「赤」,仿佛回到幾十年前。明預料更凍。但我不怕冷一些,人比較清醒。
   今晨陪妻去看日本片《誰調換了我的父親》()。本以為是親子煽情的cliché,不料比想像的深刻,於我更切身。
   表面上講親子,實則講城鄉的價值和階級差距。導演當然偏向鄉間、大自然、順勢、守業敬業,質疑城裡人唯事業、冷家庭、凡事計算、處處競爭。都市的家庭關係疏離是老生常談,但值得中國的新中產參考。
   兩個在鄉間同一醫院出生的嬰兒被對調,分別在勝出和拒絕rat race的家庭成長。A住在東京景觀無敵的高樓,要乜有乜,但活在精英教育壓力裡。福山雅治飾演的「父親」終年忙碌,有養無教。B住在「父親」(Lily Franky飾,日本band佬,故取了個美式藝名)開的鄉鎮小店裡,有兩「弟妹」,日常在家裡和附近跳來跳去,無須惡補或為了表現而學琴。父樂天知命,與子女癲埋一份。導演是枝裕和想說:後一種成長更健康。
   兩個家庭獲悉錯誤時,已與對方的兒子相處了6年。為了確定是否換回兒子,展開漫長的交往,進而讓兩個兒子去對方那裡過週末。
   但交往了幾個月後,城市精英的父親發覺得不到親生子的歡心,自己養了6年的對方兒子更不再認他為父,這才明白錢買不到親情,沒有「成就」但無憂無慮的鄉鎮家庭有更多的歡樂和愛心
   導演以日式含蓄給城市精英留個面子。雖不明說雙方最終是對調兒子還是兩個兒子最終都跟了鄉下的父親,但寓意甚明,而觀眾也會惋惜城市精英家庭愛的欠缺。
   對我切身的是,本片除了勸人親子,想說的另一點是:先天血緣還是後天教養更決定一個人的成長?
   我不知道誰是生父,故也相當於被人調換了父親。我甚至不知道性格裡有沒有生父的遺傳,只能用negative assertion:性格裡若有哪些不屬於後父的教養,又不是母親的遺傳,那就可能來自生父。
   母親留給我的主要是身形、白晢。但教養是負面的。她看不起我父親,愛說自己父親做過福建財政廳長、爺爺在菲律賓發跡、家族有多人是當地的糖王之類。人生目標是嫁個能讓她終日打牌(就像《色戒》一開場官太圍坐麻將台那樣)的丈夫。
   以母親的家庭和時代背景,我可以理解。但我終生引以為戒。我出生後,她嫁給我父親,相信是為了生活
   至於生父,既從未來聯繫,除非有不可抗力,應不是有擔當的人。只要每個人都有因有果就好。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年少時,不瞭解他人的背景因素,少年人的荷爾蒙,也驅使人急操儍直,愛恨分明,率性而為,爽字行先。那時最常有的感情是 愛和恨。

較年長後,開始學懂瞭解他人的背景,開始明白在相同條件下,自己可能比對方來得更恨,也開始懷疑事情的成敗生滅,受到個人意志的影响是多渺少,因緣條件的影响是多巨大。 漸漸地,下不了手,駡不下人,也較難去恨人了。這時常伴的情緒是 無奈。

不知是那種較好?第一種?

無形之手巧妙布局,眾棋子列陣棋盤上,因緣際會,或敵或友,愛恨交織,日日棋局好戲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