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131201日:連玩了兩天

   連玩了兩天,未及上博。
   昨與50年前同年畢業的中學同窗,包括4位海外回來的,去南丫島行山食海鮮,作為過去一個月慶金禧活動的尾聲。
   今則與妻和友人到ifc看1985年的經典日片《其後》,隨後趁友人回海外過聖誕前聊了一個下午,接著坐天星過海看日落。
   母校的傳統加上時代的習慣,大約180位的中學同窗裡,在外落戶的不會少過在港的。這次重聚,彼此均已望七,不少兒孫滿堂。但从海外專程回來出席的足有四五十人。有幾位我離校後就未見過。至少有一位過去50年從未踏足香港。個別健康較弱的更要在越洋機上「屈」十幾個小時。
   母校的傳統、少時的真情、在港籌委的安排,少一樣怕都難以成事。不止一位海外同窗是因為我們在港的「領導」致電鼓勵、協助解決在港的食宿,方得以順利成行。
   更幸運的是,香港適逢多年來罕見的好天氣。以往12月上旬往往仍可只穿單衣,長居北美的同窗會覺得太熱。但最近這兩個星期,日間基本上不超過20度,而且濕度低,相當於北美夏末,海外同窗較易適應。
   回想18/9歲時,誰會想到接著那50年會如何、每日相對的同學會變成什麼樣子。當年在港讀書時,唯一的運動是踢波,但只屬後備。這次再次得見初中時班上腳法最好的Y兄,特別親切。但大哥對於自己昔日的威水,只是謙虛地笑笑。
   *今天看的《其後》久聞其名,但一直未聞重演,網上也不見,連導演和演員都未聽過。進場時,見識的心情多過崇敬,但遠比想像的好看。
   此片是我所見最最日式的文戲,但表達恰到好處。美得來淒清但不致悲哀,令人惋惜但不致反感。西方感情的人會嗤之以鼻,但東亞人較易理解。
   故事一句講晒:一對男女畢生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戀。原著發表於1909年,背景應是20世紀頭幾年。兩人年輕時彼此深愛,但男方深埋情感,對同窗好友上演孔融讓梨。不料一錯就無法挽回。女方結婚不出幾年,與夫的關係就已觸礁。丈夫發現妻子與好友的感情後,縱不愛妻子,仍出於怨恨橫梗其中,寧可三人終生遺憾,也不成全兩人。
   但與日本其後以情色、暴力、變態、死亡為賣點的畸戀作(最出名的是《失樂園》)不同,此片不帶這些元素,甚至沒有近似的意識。這或許就是原著的文學大師夏目漱石(Sōseki,1867-1916)與後進之別。其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Kawabata,1899-1972)雖深愛日本傳統、長於日式美感,但描繪傳統的束縛時,也迷戀變態、死亡。
   當然,你可以說,後代敢於反抗傳統,不像夏目這一代逆來順受,只敢歎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