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要向網友Patrickov致歉。昨天寫在「荔景站」下車去茶餐廳,那其實是「荔枝角站」。家人與我由香港站坐東涌線到荔景,然後換荃灣線往回坐到荔枝角。但下筆時只想到青山道舊居,搞混了車站。對不起。
家人帶我去的是青山道658號的「瑞士咖啡室」。我的口味與家人不同,但這次的「發現」我不但Like,甚至想不出近年到過的茶餐廳有哪一家更好。
環境在茶餐廳裡數一數二,過道寬敞,座位沒污垢,無油煙味,無電視聲浪;牆上的海報懷舊但不做作,可以拍戲;中港西日越餐並舉,涵蓋之廣絕不亞於豪華茶餐廳連鎖;製作食物用心,我與家人試過的兩種餐味道有水準,presentation(賣相)也不馬虎,換了SOHO、酒店,隨時賣貴一兩倍;以食物的質和量計,價錢比一般同行更抵食;服務不錯,侍應有耐性、有回應。
作為茶餐廳,「瑞士」有兩個特色:第一是銅鑼灣名店賣三倍價錢還要等位的瑞士汁雞翼(圖)。這種港式甜豉油西餐味調得適中,不致於太濃。雞翼夠軟熟,沒有凍肉的腥味。第二是下午茶種類特多、時段特長:2:00-7:30pm。下班後從新界、港島來光顧也不會失拖,而且當晚飯完全吃得飽。
家人推薦瑞士的多士。叫來一試,果然是一般茶餐廳和西餐廳已消失的hong(烤)多士香氣。問老侍應,原來:Hong麵包前,先要開著多士爐warm-up,恆溫後才放入第一塊麵包。如果放入麵包後才「教」溫度開機,多士爐逐漸升溫,hong出來的麵包就不會有兒時的香氣。家人叫餐飲時點唂咕。侍應也問得很清楚,確定不是阿華田、朱古力……等較常見的品種。由此可見其專業。
瑞士是茶餐廳,不賣酒,沒有小炒,愛蒲就不適合。但對我來說,有趣的是洗手間設在主店面下一層的地牢。地牢有不少營業的餐桌。只不過上層未坐滿時,沒有食客會把自己打入地牢。我為什麼說有趣?因為樓房的設計,香港食肆很少這種佈局,我只見於美國的華人餐館,尤其是唐人街(華埠)那些。
就昨天一文,第一個留言的網友Kim只比我上博晚兩個小時,時為香港半夜。許是來自大洋另一方?
講到老年癡呆,最近有一句面向長者的電視廣告寫得不錯:「健康是我對家人的承諾。」很多人都說,不怕死,只怕連累家人,特別是以癱瘓、癡呆、柏金遜來結束人生的旅途。因為,如果長貧難顧,長病就更難顧。我父親晚年中風癱瘓加腎衰竭。我當時在紐約。與父親同住的母親和妹妹受不了。最後幸虧父親早期的一個朋友念舊,由照顧長期病患的醫院收留。
1949年後,父親與幾個廣州時的朋友陸續來港。有一個發了跡,代理歐洲電器,貴為東華總理、全國人大代表。現在的一些醫院、學校以他為名。但地位懸殊,父親來港後可能從未聯絡。父親無法自理後,母親不得已才硬著頭皮求助,讓父親在東華東院渡過最後的日子。那也是我最後一次看到父親的地方。
癱瘓、癡呆、柏金遜似無法預防,更無法痊愈,而只能盡力而為,and pray。我的方法是做運動,包括身軀和腦力,保持對世界的興趣。寫blog也算是一種,直到不想寫或寫不了。
至於父親當年死捱死抵送我入私校,我不敢說是否有眼光。父親不要說鑽營,連謀生、找好處的積極性都不強。我在廣州讀完初一上學期來港。但父親對香港的學制、學校、收費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香港原來唔識英文幾乎無法入讀中學。起初想我進英中,後來因為不收才去中中。至於進培正,開頭是因為我與父親寄居的啓明書局經理推薦。他是教友,女兒在培正讀高中,於是報考插班。碰巧冬天很少人來考,幾乎全數取錄。當時根本不知道培正是什麼。若有官校肯收,學費低廉,相信父親也不介意減輕負擔。細節或日後再講。
4 則留言:
1.崔生心水很清, 我是住在加拿大的。2. 若令尊不是眼光遠大, 在那年代,大可安排你去當學徒。況且那時有些學徒是包食包住的。
慚愧,鄙人只是正於荔景地區工作,見到崔先生提及此地,心有好奇而多口發問而已。還請崔先生包涵。
物理化學問題:\\烘多士要有香氣,不要逐漸升溫\\我估是因為,這邊會長保留少量水蒸氣在多士內,令香氣散發時間長些, 並不是香氣比預熱後才放入去烘的少.香氣多少是Maillard reaction.
道德倫理問題:安樂死對人類好處多於壞處.
更正"我估是因為這樣會保留少量水蒸氣...".
崔琦母親由河南送出他到培正也是眼光遠大.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