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0日 星期一

取藏人必先取達賴,取達賴必先取精神

昨天電視台反覆轉播YouTube的貴州省甕安縣萬人騷動,令人想起拉薩三‧一四。這兩次騷亂毫無關連,但民間的怨氣如一。
西藏當局似乎吸收不到教訓。為了挽救旅遊業,請記者組團往訪,卻被指嚴密監控採訪。騷亂後,高官又愛用文革腔調罵達賴,為北京奧運添煩添亂。
黨委書記張慶黎在奧運火炬拉薩站的傳送儀式上緊繃著臉高呼:「堅決挫敗達賴集團……的圖謀」,「西藏的天永遠變不了」!由於偏離火炬「和諧之旅」的精神,上周被國際奧委會指為「將體育與政治相提並論」。中方沒有反駁,新華社網站上也找不到這篇講詞,書記顯然衰左。
書記小題大做看扁國家
張先生是「鷹派」。騷亂後,他號召與達賴這個「人臉獸心的怪物」進行「你死我活的敵我鬥爭」,「絕不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否則就要紅旗落地、人頭搬家」。這使人想起六‧四戒嚴前,中央說大不了重上井岡山。書記無疑是說,今天的西藏相當於十九前的北京。
將地區問題提升到亡黨亡國的高度,書記看扁了國家;罵達賴「獸心」,更是為後者博同情。相比之下,總理溫家寶談及西藏時,堅持「民族區域自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宗教自由,保護文化,保護生態」,都是建設性的,就字面上看,正好應對內地異見藏族女作家唯色所謂的西藏生產資源、.生活方式、文化、自我、家園五大「喪失」。
中央放軟而地方上喊打,不排除是玩白臉與黑臉,但更可能是地方官誇大達賴的威脅,以防他回藏,自己沒戲唱。港大學者趙耀華前天在《明報》說,近年有年逾八旬的藏族前高幹去信胡錦濤,直指強硬派「吃反分裂的飯,升反分裂的官,發反分裂的財」。而拉薩騷亂後,也確有藏人對香港記者說,中央的資助大都被地方官貪了。
達賴態度隨國際形勢而變
藏人騷亂後,內地出版/重版了多種反達賴的影碟和書籍。我在港買到四種:每套一小時的記錄片《達賴喇嘛》和《西藏往事》;舒知生編、北京三聯書店中英對照的《西藏今昔》;直雲邊吉著、海南出版社的《達賴喇嘛-分裂者的流亡生涯》。
內地不存在純民營的出版,一講到藏獨這類「國策」,宣傳味很濃。但細看之下仍有所得。以上的資料以最後一種較有價值。這本十年前的舊書說明,達賴時硬時軟,時亢奮時低沉,主要受國際形勢推動,特別是美蘇結束冷戰;中國六四;蘇聯東歐崩潰;曼德拉戰勝南非白人政權。作者直雲邊吉是北大學者、統戰部雜誌撰稿人,又名張植榮。但書裡沒有說是藏人還是漢人。
中國講西藏來來去去不外三點:自元朝以來就歸中國管;解放了農奴,改善了藏人的生活;達賴妄想獨立,因為想復辟農奴制。
就第二和第三點,本欄以前提到過,今天或講得詳細些。西藏政教合一的舊制度是很黑暗。但中共是馬克思信徒,理應相信社會本身有動力推動時代發展。曼德拉上周慶祝九十歲生日。當年南非以有色人種為次等公民。後來西方帶頭杯葛,逼使其倒台,記憶猶新。解放軍如果一九五一年沒有入藏,而達賴死抱著農奴制,也早晚會在農奴抗爭、國際壓力、遊客止步下低頭。說得形象些,李察基爾也會逼藏傳佛教解放農奴。
中共建設西藏有功。但過份強調「在我治下今勝昔」,恍惚沒有了我,時代就停滯不前,也就與美國自視為「救世主」,犯了同樣的毛病。若此,不要說農奴制,即使政教合一,達賴也不敢恢復。他所宣揚的「自治」,可信純粹是與中央的關係。
至於上述第一點,在元朝時代,西藏的確在歷史上首次由中原管轄。但藏人由於居地(主要是藏語稱為「安多」地區的青海和甘肅)、氣候、生計以至種族、語言,接近游牧的蒙古人遠多過務農的漢人。加上受印度影響,文化高於蒙人,得以引導茹毛飲血的蒙古人信佛,親上加親。因此,對藏人來說,元朝是蒙古人的王朝,當時的西藏屬於蒙古而非「中國」。
藏人此言並非完全無理。蒙古人在窩闊台治下的一二三九年率軍入藏。八年後,藏人正式歸附(《西藏今昔》第六頁)。但蒙古王朝漢化,定國號為「大元」是將近三十年後,忽必烈在位(一二六零至一二九四)時的事。換言之,西藏歸依的是漢化前的蒙古王朝,漢人沾不上邊。
不只此,藏人在元朝是傳教師,地位崇高。忽必烈奉藏人喇嘛八思巴為「帝師」,向其學佛時,須屈居下座。相比之下,漢人在元朝只是「下人」。若此,藏人又怎會說,自己當時歸屬的是中國?
漢人自視文化優越,每當受少數民族統治,就強調統治者最後漢化,融入大中華。但其實,這句話只適用於滿人。元朝亡於漢人的明朝後,蒙古人回到北方草原,重拾遊牧生涯,並不留戀中原。
當初民國設蒙藏委員會,就是認識到蒙藏兩族的「戰略夥伴關係」。但孫中山高舉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至今將近一百年。除滿人外,蒙、回、藏基於民族自尊和宗教信仰,都有離心。其中蒙族在前蘇聯支持下,趁中國戰亂而獨立。其後雖然淪為蘇聯附庸,但藏人難免有「為何我不能」之嘆。
取藏人必先取達賴,取達賴必先取精神。藏人看重心靈、與大自然的和諧。燈紅酒綠、高樓夜店對漢人來說是進步,但令藏人感到恐懼。中央須放下大漢史觀和唯物宣傳,代之以對精神價值的尊重。只有這樣,藏人才會願意與中原共進退。當然,這反過來先要中原強化人權,令藏人中的激進派無機可乘。
本欄在回歸十一周年前夕不講香港,並非逃避,而只是最近所看的書與香港無關。祝各位假期愉快、遊行有成。

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曾蔭權的民望還未見底

下文發表後接近兩個星期的7月8日:港大公佈新民調,果然:
曾蔭權宣佈組織議員北上視察災情後,港大在7月2-3日進行的民調顯示,他的民望跌至55.9分,較上次調查再跌2分,支持率為46%,較上次下跌5個百份點。與5月底開始下跌前相比,評分累計跌了10.1分。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馬時亨辭職是今天當然的頭條。但有前特首董建華「腳痛」在先,傳媒認為健康只是馬的藉口,真正的理由是頂唔順特首辦主任陳德霖。所列舉的疑點包括:
*在特首曾蔭權聲望插水時突然離職,事前毫無跡象。
*議員詹培忠說馬時亨近日與他吃飯時,「飲得多過我」。
*曾蔭權的聲明〈無半句讚賞〉馬,連禮貌都不給。
*有醫生說馬患的靜脈瘤風險低,〈毋須辭職〉。
*馬講為官〈不可親疏有別〉,是「寸」亦即暗諷曾蔭權或陳德霖。
用法律語言說,上述疑點均屬circumstantial。但陳在近月的政治新貴揀卒過程中被指隻手遮天,既為眾矢之的,成為馬案的頭號疑犯也就在所難免。
反過來,報紙說董建華時代留任的馬時亨「工作投入,作風開放,接近群眾,勇於承擔,和其他尸位素餐的官員比較,有如鶴立雞群」,不排除是暗貶曾蔭權委任的親信。這並非說馬時亨並做得不夠好,而是說看報導時,除了由事實構成的6W,還得看當時的輿情和媒體的立場。新聞道德只要求不歪曲事實,沒有說你不可以在事實中挑選,利用正反事實的比重來達成你的結論。沒有媒體不希望借新聞來達成本身的理想。
進一步說,狗瘦主人醜。陳主任被當街喊打,矛頭指向誰,不言而喻。有社論標題說〈時運亨通怎會病 蔭庇權臣方成災〉,曾蔭權的民望還未見底。

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祝平安順利

不想掃大家的興。我自己不會去,也沒有那個錢。但有朋友預定一家大小去見識,說到底是中國人的世紀盛事。
但發展至今,距離奧運開幕只有六個星期,傳來的消息仍以負面居多。
上周新疆傳送火炬時,勸市民不要上街,留在家看電視直播。換言之,只有經挑選的市民才能夾道歡呼,一般人想見見世面都不行。香港電視台拍到一群婦孺擠在緊閉的鐵閘後,爭相往外望,大概是一個「小區」(屋邨)的住客。前排的女子笑著對鏡頭說,她們已經站了幾個小時,當局不讓她們外出。當時陽光普照,正適合看火炬。看這些人的表情,顯然覺得這個安排太滑稽。再說一關就是幾個小時,家裡萬一有急事怎麼辦?
緊接著,火炬傳到拉薩。西藏一如新疆,也是民族問題最敏感的地方。疆獨就像巴勒斯坦的「烈士」,喜歡炸巴士;藏獨則愛當街派傳單、舉旗子、喊獨立,進而用「打砸搶燒」來發洩。在「3.14」的陰影下,拉薩傳送火炬那天,氣氛之緊張,只能說交差,說不上高興。螢幕上所見的通衢大道,地鋪一律關門,連樓上都緊閉窗子、下了簾子,路上只見武警,狀若戒嚴。
同期內傳聞,日本首相、澳洲總理會應邀出席開幕禮,但一些西方選手會缺席。換言之,開幕式上,穿著畢挺制服列隊進場的運動員比應有的少。這些選手決定在出賽前一刻才抵達北京,理由是減少空氣汙染對體能的損害,保持最佳狀態出賽。的確,頂級運動員之間的輸贏,有時候只差一個馬鼻,任何因素都不能忽視。但又有誰知道,有人不是以體育的「正當」理由來杯葛開幕式,讓國際奧運會無話可說。
但我們苦在說不服這些西方人。電視報導時,特地展示北京灰濛濛的天空和市區的煙霞。北京為了使今後這兩個月的空氣過關,用心良苦,但霸王硬上弓,連治標都說不上。勒令排放量大的工廠停產,限制車輛進入…..等臨時措施,就像香港早期,有官員來視察前洗太平地。北京人為了奧運,短期內不介意犧牲。但曲終人散後,一切也就打回原形。此前的安排也就顯得擾民。
近年為奧運擔任顧問的董建華時代環境一姐,不久前才接受香港電視訪問,說北京的汙染已有改善。但她主要負責的是固態廢料和節能,並非空氣問題。
而為了市容和治安,把流動人口趕出北京,也使我想起朱利亞尼當市長時,紐約把露宿者由地上趕到下水道等陰暗處。
想當初贏得奧運主辦權時,舉國歡騰,以為這回終於有機會展示「大國崛起」的氣象,一洗上世紀初「東亞病夫」之恥。不料至今憂心多過開心。現在恐怕只能退而思其次,到時平安順利,已是最好的回報。
原載《都市日報》2008年06月25日

讓許家屯回國

「6.4」後,內地當年的駐港代表許家屯因為擔心遭到整肅而去國,至今已經18年。由於這段經歷,他多年來對國是頗有微言。但上月四川大地震後,他對香港的《亞洲週刊》說,胡錦濤和溫家寶「以人為本」,國家「正走向新階段」,自己回國的條件「已近成熟」。
許家屯想落葉歸根,使我想起發達和不發達地區移民一種根本的差異。
過去100年,歐洲人逃避戰亂和貧窮,大量移民北美。由於北美是白人社會,歐洲人容易融入,成為主流,很少人會回原居地退休。他們雖然也說自己來自哪哩,老來甚至回歐洲「尋根」,但只是緬懷憑弔,帶子女看看父母走過的路,作為家庭教育。不要說回鄉告老,連寄錢回去建房興業的都不多。
由弱國流向強國的移民則相反。即使靠拼搏得享中產收入,個人也受到種族、語言的限制,在白人社會裡只是無名小卒。相比之下,老來回到自己的地方會受尊重,因而較為吸引。
中國人講求鄉里關係,執著於本身的生活方式,告老還鄉的誘因就更強。老一輩有時候在外活了大半輩子,事業有成,開枝散葉,仍自視為寄居者。要到在異地生長的下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僅限於叉燒餃子,才能擺脫鄉土情懷。
隨著種族歧視減少、市場全球化、通訊無遠弗屆,大陸開放後外移的人已較能融入西方。今天不少大陸人從發達地區回流,並非為了落葉歸根,而是希望享有更多發展的機會。但許家屯今年92歲,屬於兩代前的人。他在大陸時身居高位,參與了大半個世紀的變遷,目睹其最艱苦也最悲慘的一幕。但去國後,內地變化之大難以想像,若不能親眼目睹,用手去觸摸,用內心去感受,在一個語言不通的社會裡默默地終老,將會遺憾終身。
讓許家屯回國可促進社會和諧,也符合中國傳統。一個九旬老人,當年即使再顯赫,現在也只希望安享晚年,不會影響當局的管治。
意料之中,他對6.4的看法不變。但重要的是,他也不贊成當年的先後兩任總書記胡耀邦、趙紫陽與鄧小平決裂,批評兩人「缺少(政治)韌性」。這句話無疑是比較中肯的。
在歷史長河裡,功過的論斷是無休止的,每一代人對歷史的判斷可能都有差別,人類永遠不知道今天的看法會否被推翻。蘇聯和東歐集團崩潰後,右翼的美國日裔史家Francis Fukuyama振臂高呼:「歷史已走到盡頭!」(the end of history)他以為,共產主義已滅亡,資本主義已證明是最優越的制度,人類社會的鬥爭有了最終的答案。今後只有資本主義一種制度,歷史的發展宣告結束。此後的社會只須記載事實和科技的發展,不會再有質的變化,歷史學的研究到此為止。
但美國7年前的「9.11」摑醒了大教授。原來,共產主義雖然「滅亡」,但還有很多「主義」不罷休,誰也不敢說這場鬥爭何時了結,甚至不敢肯定,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資本主義。
若此,我們何不給「6.4」一個機會?歷史無限,而人有限。官民急於為自己的結論蓋棺,還不如先解決人眼前的問題,讓許先生在共和國的甲子大慶前回到自己的地方。(完)

2008年6月24日 星期二

新聞無不同 角度有高低

現在資訊多到連標題都看不完。一條新聞想要有人看,首先事件要有重要性,受眾覺得關心。次之可以在表達上下工夫,使一些本來比較平凡、沉悶、只有很少人關心的事,也有較多的人想知道。
其中一種表達的關鍵是標題。新聞網頁普遍採用下拉式目錄,幾十個標題由上到下,密密麻麻,眼睛都看花了。讀者只會很快地由上到下瞄,看到吸引的標題才按進去看內文。標題不吸引,那就再見了。
但下拉式標題用同樣的字體、長度有限制,不能像報紙那樣煲大字體,在旁邊用照片圖案來吸引你的「眼球」。當標題純屬靠文字來吸引人時,怎樣撰寫也就更考工夫。
標題想吸引人有兩種辦法。首先要標出受眾有興趣的角度;次之是靠文字花巧。前者屬於內涵,是本質,後者純粹是技術性的,層次較低。在角度選擇方面,今天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同一件事:
甲報說〈港大哥大倫大合辦EMBA盼打敗科大〉;
乙報說〈與英美頂尖大學合作開班 學費百萬畢菲特任教港大EMBA〉。
MBA不需要解釋。E是Executive的縮寫,換言之,學生都是在職進修的行政人員,故學費特貴。這是一宗大學發布的「攬客」新聞,對像是可能會入讀的學生,一般人不知道也毫無損失。但乙報標出「畢菲特」,用世界巨富引起了你的興趣。你即使不打算報讀,也想知道畢菲特是否會親臨港大授課,課餘會否公開演講,公眾是否有機會向他請教投資心得……。相對於甲報選取的角度──港大是否打敗科大,讀者關心的程度差天同地。這個標題是港大最佳的宣傳,再善忘的人也會記得畢菲特來港大。
但你又不能怪甲報,因為它專攻教育界市場,希望成為大中小學生和師長必讀的報紙。因此要維持「正派」的形象,避免被指譁眾取寵。因此,注定會比較死板。

五環「破相」

北京奧運多災多難。中央送來五條中華鱘,以象徵奧運的五環。不料只在海洋公園展示了一天,就被同缸飼養的惡魚「海狼」咬死了一條。由於反對者千方百計要來破壞,中央最緊張奧運,現在卻在香港「破相」,人算不如天算。
今晨的《明報》引述海洋公園主席Allan Zeman(盛智文)說,將這種「第一類保護動物」與海狼同缸飼養,是「北京專家」決定的。但內地專家隨即否認。港台網頁今日說,國家農業部漁業局綜合處質疑海洋公園考慮不足;專長中華鱘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教授危起偉說,內地單獨飼養中華鱘,海洋公園可能處理不周。
「蘭桂坊之父」盛智文是香港大企業老闆裡最好的公關,親力親為,扮鬼扮馬,海洋公園可能是近年搞得最好的半官方企業,今次老貓燒鬚。

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中時》退居「小報」 胡總首見網民

上周四起,霪雨過後是烈炎,但另一場風暴正在醞釀。「終極」殺雞以杜絕禽流感符合時代潮流。由於零售界也就是雞檔在養殖->批發->零售的活家禽供應鏈中最具決定性,當局對其落足嘴頭亦理所當然。但當街劏雞由來已久,現在要上萬從業員和家人在兩周內自我了斷,不合人情。立法會九月改選,議員急於連任,不會幫政府。

眼見生死就此一鋪,業界必「練」到盡。說到底,人道時代也是晒淚鬥惡的時代,既有貨車司機堵塞中環在前,家禽業者若一家大小披麻帶孝地遊行,甚至當街「走雞」,必成為國際趣聞。賠償加碼在所難免。

與此同時,政府預料應運輸業界的要求降低柴油稅後,面對通脹壓力的各界必爭相伸手。宜及早算一算,去年的千億盈餘會否散光?但今年經濟放緩、通脹加快、股市呆滯、賣地不明,盈餘會大減,宜及早降低社會的期盼。

民生訴求日日新,曾蔭權的「五餅二魚」真人騷留待專家去評論。上周適逢傳媒有大事,今天講回本行。

俗世淘盡文人報

《中國時報》近年持續虧損,上周終於宣布由知識大報退居為「菁英小報」,裁退近半員工。台灣的兩大文人報,此後將只剩下《聯合報》。但前者頂不住資訊網絡和通俗報紙的進迫,後者又能否獨善其身?

由於政府不准私人辦報,台灣報業直至二十年前,仍然由國民黨御准開辦的《中時》與《聯合》壟斷。兩大報印報如印鈔。當時的大學生能夠考進兩報,恍如港人中選AO。不僅待遇好,而且手執太史筆,各界爭相巴結。

兩大報裡,《中時》自由氣息較濃,是文化界的寵兒。八十年代初,我在紐約華文報紙打工時,適逢兩大報配合台灣的僑務政策,開辦美洲版。當時大陸開放不久,移民少、地位低,香港人則群體觀念弱,美國華人以台灣人最有影響力。《中時》外流的人才很快就主導了美國華文報界。後來《中時》據說因為報導太開放,觸犯了國民黨的禁忌,被逼退出北美,《聯合》名下的《世界日報》才成為美國華文報業的一哥。

但台灣撤銷報禁後,兩大報好景不再。月前在台看選舉時,我看過幾天。版面和取材較十年前活潑,但改進的幅度小,未能傳達出新的感覺。中時這次為轉型列舉了四個理由:經濟低迷、紙張漲價、網絡搶客,以及集團內的網站和電視頻道已有即時新聞,報紙因此專攻深度。

但經濟低迷和原料漲價是周期性的。報紙若因此而轉型,難道週期好轉時再改回來?至於說報紙不應重複前一天的電子新聞,長遠來說有理,但要等中老年人改變讀紙的習慣或離場後才做得到,可能還要十年八年。

四大理由裡,只有網絡搶客是取代性的。印刷品製作傳輸的成本高、時效弱,加上耗用木材、汙染環境,資訊理應改用電子形式。下一個量變可能是手機具有書籍般大小的可拉出螢幕,到時讀書看報的人會大量改用手機。長遠來說,印刷品有可能成為藝術載體,例如古籍善本、中古版《聖經》,成為陳設。

《中時》縮張減版,聲稱只做有深度、前瞻的新聞,讀者或會問是否學本報?的確,本報的成功在於以評論文章代替突發、娛樂、消費等「瑣碎」的新聞,節省採訪開支,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大的深度、發揮最大的影響。但讀者可以接受香港的財經報不講「世紀淫男」,會否接受仍屬綜合性的《中時》不講台灣首富續弦、「舞孃」飛上枝頭作鳳凰這種「瑣事」?

《中時》這次退居「小報」,真正的原因相信是避開《台灣蘋果日報》的鋒芒。《中時》和《聯合》雖然是死對頭,但都承繼了大陸民國時代的文人傳統,取材嚴肅,文字正經,視覺欠奉。文人在台地位高,主導著文化品味,大眾不知有其他的選擇。直到殺出個黎智英,取材大眾,文字通俗,刺激視覺,娛樂性壓倒了菁英格調。文人的防線崩潰。

《中時》退場後讓出的讀者會令《聯合》得益。但後者內容沉悶,長遠不看好。想減慢讀者的流失,唯有全面走「藍」,擴大與《台蘋》偏綠的區間。但想扭轉市場,還須美化版面、生動取材、減少字數。

中時集團壓縮編採、加強網站和電視頻道,是全球報業的趨勢,《紐約時報》也不例外。原因是新一代上網多,報紙銷量下降;與此同時,派記者採訪成本高,現在人人有手機,既可撰文、拍攝、錄影,又可傳稿。而且年輕人看到有事發生,很願意拍下轉告傳媒,不介意報酬少。三個臭皮匠報來的料即使勝不過一個諸葛亮,至少便宜得多,報館樂意用來代替記者。

「強國」之道網上尋

除了《中時》,網絡壓倒印刷品另一個重要的指標是:胡錦濤上周五以黨總書記身分到屬下的喉舌人民日報社「考察」(官方用語,意指來學習,不是督導)。既然看報社,不可能不到編輯部。但官方只講他到報社的網上部門,首次與「強國論壇」的網民交流。論壇透過事前預告,在大約三百條網民問題裡,選了三條最無害的,請最高領導人在互聯網和電視台直播中口頭回答。

被問及是否經常上網、看些甚麼、是否看得見網民的意見時,答案不問可知:盡量抽空上網,必看強國論壇,關心網民意見。沒想到的是,對於這樣簡單的問題,胡回答時像背書,失卻往常的風采。不知是否擔心失態,被人放上YouTube?

但胡這樣高調,顯然想表示中央重視網民(有人會說「安撫」,又或者說「買網民怕」)。十三億人裡,十一億人不上網,只被動地接受官方訊息,幾乎沒有發言權。但這兩億人能隨時開口,意見即時傳遍國內外。用總書記的話說:「互聯網是民情、民智重要的渠道。」(完)

2008年6月20日 星期五

露宿遊港 全球獨創

旺角漢普頓酒店業主欠下東亞銀行債務,周三下午被法庭派人封鋪收樓,即場將旅客像文革那樣「掃地出門」,充分體現了我們引以為傲的鐵面無私「法治」精神。
同樣充分體現港式管治優越性的是,政府各部門都努力做好份內事,絕對不會越權,介入其他部門的範疇。法庭的責任是依法封鋪。法律並沒有要求法庭考慮封鋪造成的影響,更沒有授權他們處理可能的後果,甚至沒有要求法庭就可能的影響通知其他政府部門。法庭這次照章辦事,既沒有少做,也沒有越權。至於旅客人生路不熟,提著大包小包,匆忙中哪裡去找酒店,甚至可能帶不夠錢換酒店,那不是法庭的責任。
至於政府主管部門在旅客被掃地出門5小時後才得悉問題,幾乎是溫家寶在汶川地震後由北京趕到成都所需的時間,主管的大官已經說得很清楚:這次的事件史無前例。你們要求太高了!
說得也是,地震自古已有,封酒店可是第一次。現在不是流行說,給我們一個機會嗎?
而當局得悉事件後,為免旅客露宿街頭,立即為他們開放「露宿者之家」,不是最合乎邏輯甚至很有創意的安排嗎?這又怎能用作話題呢?何況政府還協助事後才抵港的已訂房旅客換酒店,免費招待他們遊覽香港,雖然只是半日,總算很有心吧。你們實在無聊!
至於債權銀行,也不過是嚴格按法治精神辦。只要在法庭定下的時限前不清還欠款,按時收樓就是法治精神所在。怎管得了住客是誰、業主是否正在達成賣樓交易?古語說,閻王讓你三更死,不得留人到五更,你能罵閻王「冷血」嗎?
總之,事件中官民各方都是「正確」的,不正確的只是這幾十個遊客。鬼叫你唔好采?人有三衰六旺,你既然能夠碰上史無前例的意外,說不定你的這種機會尚未完結呢?抱怨不如去買一張六合彩,說不定能在香港賺回來。沒錢,另租酒店把你搞到破產?算我們香港倒楣,免費送你一張六合彩吧!祝你好運!
但,酒店債權銀行的東主不是一位有名的議員嗎?給旅客買六合彩的錢,是否可以請他代墊?他雖然綽號「三點不露」,可沒有說一毛不拔啊!

習近平來了

昨天剛寫過習近平,今天報紙就說他在回歸日過後的下月6日來港3天,一方面以北京奧運主管身份視察馬術賽事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接替曾慶紅主管港澳事務後,首次來了解港情。
中央領導人在港的時間按例會被愛國陣營全部佔去,很難有獨立的觀察。反過來,民主派要求接見也是多餘。雙方真的想了解對方,不須要靠見面。公開的會晤公關作用遠過於實質。民主派是想拍照掛在當眼處,準備9月競選時公告天下:你們看中央並不反對我,可以放心投我一票?
習近平無論外貌與談吐都有點佛相,笑咪咪,慢吞吞。至今未作過重要的講話,看不出其內涵。
港人這次要打醒精神看個究竟。

《習近平傳》
習近平出任國家副主席前夕,香港今年一月出版了《習近平傳》。書裡沒有交代作者吳鳴的身份,說不定只是「無名」的普通話諧音。出版者文化藝術出版社也沒聽說過。但內容對習近平有利,沒有不敬的話。
內地開放改革後,境外出版的國情書多得難以勝數,而且慣例來歷不明。但大致可以分為左中右三大類。右派的來自政治運動的受害者、流亡者,強烈批判;中間的溫和地批判;左派的很可能是當局利用海外的自由,透露有利的內情。由於並非正式的公布,對資料的對錯無須承擔責任,但又起到唱好,與反共著作競爭的目的。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類書大行其道。自由行客更視為至寶,偷偷帶回內地傳閱。但近年氾濫,現在的風頭已大不如前。

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國族認同、「王储」與奧地利的「私隱」

認同的鐘擺
內地世紀地震後,香港不只一項民調發現,市民的認同感由「自我」和「本土」朝向群體和「中國」轉移。
這份屬正常。同樣正常的是,激情平伏後,鐘擺會再度盪回來。
但這次救災觸動了不少港人,鐘擺往回擺的幅度會比以往小。
一句話,這次災情會增加市民對國族的認同。但不用說,遠遠不足以改變一個半世紀的英國管治的效果、淡化長期以來內地予港人的惡感。
改變國族認同是漫長的過程,通常是兩代人的事。

「王儲」首次對外展示「王相」
被視為5年後接胡錦濤班的習近平上任已滿百日,按西方習慣,輿論會給他打分。但這位政治局常委兼國家副主席極其低調,三個多月來,在電視上好像只見過他一次:以主管身份在奧運會前的儀式上亮相。而且只是招牌地笑笑、揮揮手,沒有大動作。
直到這兩天才首次連日見報:出訪北韓、蒙古等5個國家。
派13億人的「王儲」逐一登門拜訪邊緣國家,似乎有點委曲。但現在明白了,習近平低調是因為分管黨務,對外負責聯絡國際上的左派,特別是以往的「兄弟黨」。對於這類左派黨,除了當事人,誰都沒有興趣。
北韓是世界上最教條的國家,本來是中國的「哥兒」,但現在的關係純屬歷史遺留的問題,在國際上唯一的重要性是有核設施,而且似乎想逼西方用錢來「收買」。
蒙古700年前曾經統治今天的中國,是為元朝。後來反過來隸屬中國。大約100年前,在中國積弱的背景下,先後在帝俄和蘇聯策動下,於1921年獨立。照搬蘇聯的制度,改用俄文字母拼寫蒙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59年的歷史裏,中蒙關係最有名的事件是1971年,毛澤東一度視為親密戰友的林彪政變不遂,與家人駕機外逃,在蒙古境內機毀人亡。外界至今不明,蒙古當時是否撿到林彪帶走的機密。有的話,現在相信是在俄羅斯的國安檔案室裏。
蒙古現在也對外開放搞經濟,但限於地理條件,可做的不多。
此行可視為對習近平王儲風範的考驗。

美德還是缺德?
奧地利在歷史上是音樂王國、品味理應極高。但近年每次登上國際頭條都不是好事。
先是有少女被長期劫持和匿藏,最後對劫持者產生了感情。
後來就更恐怖,有父親據說將親生女兒禁錮在住處的地庫將近20年之久,而且先後與女兒生下7個子女(還是說應該叫做孫兒孫女)。直到最近這一年才被揭發。
這個故事以常理來說難以置信。首先,妻子與丈夫朝夕相對,怎麼可能有20年的時間不知道丈夫在家裡上下地庫,地庫有人先後7次生產,而且在那裡養大7個人。這8個人不但要生活開支、而且食物和用品要採購搬運,廢料要清除。妻子即使失明失聰,也會感覺到物品的移動。
丈夫為地庫的8個住客採購日用品時,數量之大,20年都沒有人覺得奇怪,怎麼可能?
奧地利傳媒解釋說,當地人重視私隱,不過問他人的事。言下之意,這是美德。
但德行美到這個地步,恐怕不是令人欣羡,而是覺得恐怖。你如果住在奧地利,有人把你宰了,鄰居絕對不會問,這位鄰居似乎好久沒見了!
我們討厭中國人問長問短,覺得不夠文明,但文明到奧地利人的地步,只怕又覺得不安全了。
若此,奧地利每兩對夫婦就有一對離婚,根本不是新聞。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醜惡」與「美麗」之間

華人的勤奮刻苦、沉默堅忍、為子女犧牲、擅於模仿……是醜陋還是「美麗」?西方的個人主義又是否衡量進步唯一的準則?

星期天下午去apm看記者在四川災區拍攝的照片。大概有50幅(展覽已結束,但可以上youtube.com/watch?v=tWQ51Ux1LVI回顧),規模比想像中要小。但救災的照片不同藝術品,是用來感受的,愈多人有感覺愈好。商場人流旺、接觸面廣,在這方面很適合。apm年輕人多,停下來看展覽的比例不算高,但看的人都很仔細,而且顯然都在思考。

把照片說明翻譯成英文,搬到機場再展一次如何?很多旅客等上機,需要打發時間,可以透過他們,把人道的訊息傳播到世界各地。灣仔會展也是國際交流的中心,只要不妨礙行人,也可以考慮。

注意:上文說的是人道,不是宣傳中國。因此不需要設捐款箱,有留言簿和網址就夠了。看的人有感受、有心意,對災民就是最好的回報。災區重建來日方長,真的想捐款、幫忙,總會找到渠道。而且即使捐款、幫忙,世界各地人道需要多的是,不一定要以這次地震為對象。

展出的照片選得不錯,記者自撰的感受值得一讀。我最喜歡的是一個男記者腳部的留影。記者的鞋子經受不了亂石的磨損,宣告報廢,臨時用黑膠帶在腳下綁一塊發泡膠頂檔,恍如新聞照片裡的難民。要不是落到這個地步,記者做夢也不會想到這種創意。

從記者的留言和觀眾的神情可以感覺到,地震觸動港人之廣之深,僅次於「六四」。內地地大人多,一有天災,受影響的人口以千萬計,相當於幾個香港。港人每次都慷慨解囊,以盡心意。但這次不同的是,觸動了我們的心靈。不少人想幫忙做點事,而且是長期的關注,不只是扔下一兩百元。

這首先當然是因為看到災情之慘痛。透過破瓦頹垣和無助的災民,首次明白何謂「滿目瘡痍,生靈塗炭」。次之是從陳堅這類不幸的例子,看到救災的困難和失救的無奈。同樣重要的是,由於救災反應快、講明救人不惜一切,港人首次在價值觀上與內地有了共同點,覺得中國除了經濟發展快外,也有了希望。

至於說「人性光輝」,新聞已看了很多,這裡只補充一點。柏楊「醜陋中國人」的結論已成為口頭禪,沒有人問,中國人的民族性是否一如世間事物:正反並存?而醜陋佔多少?又是否位於最深層,壞到骨子裡?華人的勤奮刻苦、沉默堅忍、為子女犧牲、講求實際、擅於模仿……是醜陋還是「美麗」?西方的個人主義又是否衡量進步唯一的準則?

個人主義要求凸顯自我,認定華人的收斂要不是虛偽就是壓抑,並非真正謙遜。至於龍應台問《中國人你為甚麼不生氣?》,則是罵內地人不敢站出來對抗專制,說白了不敢起來改朝換代,沒出息。

但兩位大作家的結論與地震災民的表現是否有點差距?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雞瘟救了煲呔,保釣苦了英九

本欄上周一隨本報放端午假。上次見報到昨天的兩周內,大小事頻仍,回過頭去看,形同隔世。小事我寫在博客(http://tsuisioming.blogspot.com/)裡(見本網頁另文),這裡只說大事:

大跌市
上周,恒指暴跌百分之七點四;內地A股的跌幅更大一倍,而且連跌八天,十七年來最長。且看本周會否跟隨中央「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指示而聞雞起舞。

奧巴馬「贏梗」
希拉莉在美國民主黨總統提名戰中認輸後,雖然呼籲擁躉改投奧巴馬,但經過半年的拉鋸戰,早已兩敗俱傷。就螢幕上看,奧巴馬是美國四十多年來最出色的領袖人才,共和黨老將麥凱恩不是手腳。但死硬的擁希派若拒絕投票,加上有些白人不接受黑人,口裡支持,暗裡投給麥凱恩,奧巴馬仍有可能陰溝翻船。但黑人左派若真的上台,可能會在人權上針對中國。明年適逢「六四」二十周年、中共執政的甲子,反對者必不放過。中南海宜改善人權,預先拆彈。

「五一二」滿月
失事的直升機終於尋回,機上十八人無一生還,成為地震悲劇的外篇章。堰塞湖的威脅初步解除,但餘震陰魂不散,災區重建之艱鉅難以想像。境外的同情心淡出後,會繼續「挑剔」中國。但就上周日本的地震看,剛成為戰後第一個首相遭國會「譴責」的福田康夫即時下令「全力救人」,救援人員背著長者脫險,中國似乎已成為救災的典範。

災區重建的一種選擇
友人來郵說,一個多年前自美國移居北京的台灣朋友利用公餘設計了一種中間無柱的隔熱抗震棚房,除了作為住房,亦可用作教室、禮堂等較大型的空間,每方米造價約三百元,並因此在大陸獲獎。現正好用在災區,給孩子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環境。有興趣的朋友可來郵sming.tsui@gmail.com,由筆者代轉。

世紀暴雨
四川餘震持續了大約一個月。老天恍惚想港人體會川民的苦況,由上月十九日第一場大雨算起,一場霪雨斷斷續續下了一個月。本月七日三零七點一毫米的世紀暴雨,令大澳斷水、斷訊、斷路,被謔為「香港汶川」。但此前其實已下了兩個星期的雨,有些斜坡或已鬆脫,只不過未及時預警。香港太安全,市民遇事容易驚慌,事後必歸咎政府。暴雨的災害與地震不能比,但仍然搞到「一鑊泡」,萬一有海嘯怎麼辦?與內地相比,我們顯然要加快應變。而深圳作為內地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周五的暴雨導致六人死亡,也凸顯了豪宅背後是危樓,發展失衡的現實。

禽流感棘手
這次的街市「雞瘟」應不致於傳給人。但家禽由養殖到宰殺經過多重人手,發病的人為因素遠遠超過科學問題。困擾了十年後,民意支持街市活雞日日清。但政治從來講力、講利多過講理。業界生計所繫,比較同心,而市民被動,政府只能靠贖買解決問題。市民緊張公帑,在討價還價階段會站出來。換言之,沉默大多數的支持只能幫政府抵禦業者開天殺價,難以轉化為收緊政策的動力。

「政治新貴」可望甩身
上周醜婦終於見家翁,但未能服眾。這次連退休高官都罵「蠢才」,本報的精神領袖林行止也一反學者的常態,在標題〈從公、失公、不公只管當個公公?〉上冷嘲熱諷,可見如何失民心。大帥上周橫眉冷對千夫指,本已取代師爺,成為眾矢之的,但暴雨加禽流感轉移了視線(網民會說有人播毒保天尊)。這場仗拖不到九月選舉,泛民宜收手保本。市民討厭過份,死纏爛打只會招致反彈。

兩岸前路漫漫
拖了整整十年,台灣上周終與對岸敲定周末包機和陸客登台。正如馬英九說,兩岸關係「百廢待舉」。但所謂先易後難,下一步的航道截彎取直、貨運包機、平日包機都還是技術問題,接著談到馬英九口中的「結構性改變」,例如拉近兩岸的國際地位,但又不損及「主權」,那才考功夫。綠營必以尊嚴、對等為由,設障礙,放流言、找岔子。雙方都要格外留神。大陸在政治上落後於人,特別要忍、要讓,否則無法贏得台民的信任、化解綠的心防。江丙坤當面對胡錦濤說,改善關係以台灣的國際空間為前提,看似說得很死,但其實方便雙方對自己人交代。江可以安台民的心;胡則可以讓同事,特別是鷹派看到問題所在。胡這次說「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且看馬如何回應。

香港的作用
過去六十年來習慣靠大陸封閉、兩岸敵對來發財的香港人,對於今後無法再「過河濕腳」感到不是味道。但我相信,我們逐漸會找到替補的渠道。現在反而應該為台灣豁免港人的入境簽證,盡快地禮尚往來。而隨著關係的發展,中央亦應提升台胞證的地位,與港澳的回鄉證看齊。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兩份大報在兩岸問題上一綠一藍。一個老闆愛台反共,對大陸挑骨頭、給台民潑冷水;另一個愛中華文化,明顯地促統唱好。兩相對比,前者較有點醒的作用,告訴我們前面的斜坡隨時有滾石,不要被一兩種沒人敢反對的協議沖昏頭腦。

「馬」上─不─保釣
上周台灣真的有人去釣魚台(大陸稱為「釣魚島」)釣魚,船被日艦撞沉。在學時積極參與「保釣」運動,擔任台北市長時罵陳水扁總統對日軟弱,聲稱自己在領土問題上「不惜一戰」的馬英九,受到嚴峻的考驗。他現在首次有權以二千三百萬人三軍司令的身分宣布「保土衛國」,但意料之中保持沉默。召回駐日代表沒有風險,但派艦艇進入釣魚台海域宣示主權,有可能下不了台。深藍人士要他與大陸攜手對日談判,更等於把他送給綠營宰。但日本撞沉沒有武裝的漁船,實在霸道,大陸應助一臂之力。官方可以拖住一些對日交流,民間可自行選擇合法而有效的途徑。

原載2008年06月16日《信報財經新聞》

2008年6月15日 星期日

信報專欄未提的「小事」

最熱電影
王牌電視劇《Sex and the City》(色慾都市) 的電影版用今天紐約的背景來延續古老的白馬王子故事。電視版我只看過幾集,只知道馬臉女主角是我的同行。但電影版娛樂性豐富,鼓勵女性返璞歸真,改變以婚禮盛況來衡量愛情成就的習慣,值得嘉獎。說到底,花幾年的積蓄和一年的時間來籌備婚禮,並不擔保能夠白頭到老。我們不妨拍《愛在中環》,在東亞肯定收得。
I為Phone
高速上網的iPhone下月十一日在港上市,預料全城瘋狂。但應該不會以一九九美元單獨出售,而要選用指定的電話合約,實際的花費不會少過三百美元。但即使四百美元,就滿足感來說,仍然勝過同級手機。我現在用手機改稿、記筆記、拍下有趣的題材。但iPhone只能手寫中文,沒有其他輸入法。對我來說,上策是等iPhone的貴價對手減價。
歐洲國家盃初賽精彩
除了上屆無厘頭奪冠的希臘出局,回復正常,重要的是荷蘭、葡萄牙、克羅地亞、西班牙四小福崛起,壓倒傳統三強的意大利、法國和德國(這次英格蘭甚至未能入圍)。其中意、法更幾乎由世界盃王者淪為歐洲盃亡者。C朗掛帥的葡萄牙首先出線,荷蘭大勝意、法這兩大世界冠軍。克羅地亞成為最佳冷馬,西班牙的韋拿與費蘭度托利斯則是本屆的最佳拍擋。我個人喜歡荷蘭人的精神和實而不華的足球。但荷蘭沒有獎杯命。足球先生C朗今年當紅,相信會在英超冠、歐冠盃之外錦上添花。
為劉翔祝福
中國第一個徑賽金牌得主保持了將近兩年的百一跨欄世界紀錄十二秒八八,上周被二十一歲的古巴選手羅伯斯縮短了零點零一秒。同級選手還有兩人。劉翔最近狀態平平,在自己首都奪金的機會恐怕不高。過去這年,男子短跑神勇,除了百一跨欄,更連破兩次百米記錄,而且都是只有兩百萬人口的牙買加。包維爾去年九月創出的九秒七四新世績,上月被二十一歲的同胞博爾特縮短了零點零二秒。我們的同胞至今仍然在十秒以外掙扎,衝線時比冠軍大約慢三米。我始終搞不清楚,牙買加為甚麼不成比例地出飛人?跑手又為甚麼不外流?難道Harry Belafonte口中的Jamaican sunset真的特別迷人?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震後重建的深層問題




「5.12」地震至今已經一個月,講地震的雜誌還有新意?災情和悲情當然講完了,但重建才剛開始。災區相當於100個香港那樣大,災民有好幾千萬,涉及萬億元的資金,前後少說也要5年。加上地勢險要、地質脆弱、氣候不穩定,只要看堰塞湖洩洪就知道問題之複雜。何況地方政府山高皇帝遠,一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以下這3本刊物各自提出了一個重建過程中的制度問題,有助於我們對內地的了解。
第一本是廣州的《南風窗》(nfmag.com)雙週刊6月4日到17日號,封面專題是〈天災叩問縣級化生存〉。內地很多地方名為「市」,但其實分等級,加上地理條件不同,發展可能差天同地。縣級市的地位相當於縣,低於「省級市」,而省級市又低於「省會」,省會又低於中央直屬的「直轄市」。這次震央的汶川是「縣級市」,人口雖然不少,四周的山區住著大量少數民族,但位於內陸,偏離交通主幹道,受到忽視。現在由於救災的難度,才彰顯了發展的滯後。地震之前,汶川只是成都來往旅遊勝地九寨溝路上的一個「加油站」。換言之,中央需要扭轉發展偏重沿海和主幹線,內陸縣城邊緣化的問題。
第二本是上海的《第一財經週刊》(china-cbn.com)6月2日號,封面專題是〈志願者的光榮與茫然〉。這次救災最令人觸目的,一是「以人為本」,二是開放資訊,三是義工湧現。過去59年以來,一切都由黨支配。黨不開口,沒人敢動。但開放改革30年後,人民開始有自主的意識。這次很多人自發賑災、趕到災區幫忙。不過,這個問題很敏感,當局會擔心民間「坐大」。非政府組織(NGO)怎樣與當局相輔相成,當局又怎樣發揮民間自救的積極性,將會是不能迴避的問題。

第三本是寧夏的《看天下》(vistastory.com)文摘半月刊6月8日號,封面專題是〈賑災拷問富豪〉。這是一本文摘刊物,專題只是摘錄已見報的內容。財團「為富不仁」在內地早已不是新聞,只不過在這次救災中顯得特別礙眼。
上述刊物在榆林書店(西洋菜街84號旺角城市中心8樓,電話:23888684)有售。

原載U Magazine 2008年6月13日

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世紀暴雨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6 11 星期三

香港的面積只是四川災區的百分之一,由市區乘直升機去大澳大概只要十幾分鐘,乘快船去不需一小時。上述效率顯然有改進的餘地。

武俠小說裡的人物功夫再高也有「死穴」。香港號稱「亞洲國際都會」(Asia's World City),論設施和效率,在佔世界近半人口的亞洲裡,只有東京和新加坡可以相比。但上周六一場天文台成立125年來最大的暴雨,癱瘓了最長最直的北大嶼山公路,更有兩名山邊居民被活埋。

看電視直播消防隊挖掘被埋的兩人,斜坡上洶湧而下的泥濘淹沒公路,來往機場的汽車全線死火的情景,活像四川地震的迷你版。

更不幸的是,西北角上的漁港大澳經受不住,道路、食水、通訊統統失靈。來往市區唯一的車道被山泥堵塞(另一條通道嶼南路未受阻,但只通到梅窩,要轉渡輪才能出市區);固網和流動電話全數中斷;水管爆裂,要用船運食水,居民推著大水桶輪候。傳媒借用「5.12」後的汶川,稱大澳為「孤城」。有政客博出鏡,稱大澳像「被核彈炸過」,報章也照登不誤。

天命無常,人有厄運,重大的天災或在所難免,重要的是減少傷亡和盡快復元。適逢地震救災在前,我們有了比較。以周六中午12點雨勢減弱起計算,大澳恢復各種設施所需的時數(傳媒報道時,只說「下午」、「傍晚」和「晚上」恢復。為了方便估算,下文分別以12點、15點、18點、21點代表「中午」、「下午」、「傍晚」和「晚上」)。截至周一傳媒的報道,已知:
固網電話:約27小時(周日下午);
流動電話:約33小時(周日晚上):
自來水:約60小時(周一午夜);
來往東涌的道路:2周(期間內靠渡輪);
領導人視察:曾蔭權大約在26小時後抵達。

香港的面積只是四川災區的百分之一,由市區乘直升機去大澳大概只要十幾分鐘,乘快船去不需一小時。上述效率顯然有改進的餘地。地震後,曾蔭權的上司溫家寶在2小時內登上專機飛往災區,當晚下令軍隊在24小時內徒步進入震央汶川。汶川比大澳遠幾倍、人口多幾十倍,沿途的地形危險得多。幾百個軍人翻山越嶺走了一天一夜。

大澳恢復得慢,可信是上周六適逢端午節三天長周末的第一天,工作人員放假。但也正因,大部分市民逃過了一劫。工作日早上如果下暴雨,人們在宣布「黑雨」之前出了門,不但交通大亂,山泥、急流、硬物⋯⋯更會造成危險。而回到辦公室和學校後,又要為回家的交通而煩惱。這次同樣幸運的是,暴雨過後,當天下午就已轉晴,未影響到接著兩天過節的氣氛,特別是龍舟賽事。

曾蔭權在事發翌日才蜻蜓點水地走訪大澳,周一曾德成視察時又滿臉笑容,都可能使下級以為上頭不急。用地震救災的標準衡量,特區必須在公務員正常的調配程序外採取非常安排,令東涌道提早恢復通車。

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悼柏楊

以《醜陋的中國人》一書膾炙人口的名作家柏楊4月29日在台北去世,終年89歲。柏老著作等身,除了這本經典,還譯寫中國歷史經典,一套《柏楊版資治通鑑》足足有72冊。

痛斥同族的作家,古今中外都有,主要是「恨鐵不成鋼」,所謂「愛之切,責之也深」。所批判的現象都是事實。但措詞激烈、刺得深,國人閱後雖然擊節讚賞,在實際生活中真正採納、痛改前非的絕無僅有。換言之,對本民族的激烈批判掌聲大、效益小。讀之如同灌烈酒,飲的時候痛快,但酒醒後依然故我。過了一段時間後又再來灌一次,在半醉之中痛哭流涕,然後又再故態復萌。

《醜陋的中國人》書名的靈感來自美國人1958年出版的《Ugly American》(醜陋的美國人)。後者批判美國的外交,自以為是人類救星,為了讓全人類享有與美國同樣的自由和民主,在世界各地施加干預,相當於基督教/天主教要將耶穌的福音傳給全人類,想全世界都得救。但過份自信,傳「福音」時忽略了他人的傳統和尊嚴,美式價值觀雖然在很多地方贏得很多「信徒」,但也給自己製造了很多敵人,到處被罵《醜陋》。

但中國的國力與美國不能比,自己的事都管不了,哪裡有能力對外干預。因此,柏老痛恨的不是中國人的外交,而是我們的「民族性」。他把中國文化視為令國人沾染陋習、無法自拔的「醬缸」,唯有與其徹底決裂,中華民族才有可能闖出新路。柏老所講的中國人性格缺陷,包括自私,懦弱,虛假,表裡不一……,與民初「五四」運動否定傳統文化基本上是同一回事。柏老所講的醜陋民族性,魯迅大半個世紀前在《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等小說裡就已鞭撻過,表達的方式更有哲學深度。

只不過,魯迅激進得太早,當時傳統文化的勢力仍然強大,他只贏得一些年輕人的掌聲。加上他後來左傾,而社會主流偏右,親國民黨的傳統派和留美回歸的自由派都排斥他。魯迅的文學雖然名義上享有經典地位,但實際上只有中共一方真正叫好。他在台灣長期被國民黨封殺;在香港則因為中共取得大陸後,南逃的難民普遍反共,市場也不多。

相比之下,柏楊批判時,時機才算成熟。柏老在1984年的台灣罵國人《醜陋》時,國民黨40年的威權統治正接近尾聲。當時蔣介石已去世9年,長子兼繼任人蔣經國自知不久於人世,部署加快開放政治,不動聲色地放鬆對思想的箝制。柏老此書「適時」出版,長期被壓抑的知識分子驚為天人,正好借用來批判國民黨威權所賴的儒家文化。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到底是蔣經國對此書的出版隻眼開隻眼閉,以便為結束威權製造輿論,埋葬自己,還是柏老以無比的勇氣出版此書,提早結束威權,箇中的因果怕已說不清。

而可能同樣重要的是,柏老備受推崇,相信部分因為他是自由派。他雖然國學根底深厚,但思想上接近美國。更重要的是被國民黨迫害,坐了多年的政治牢。故對柏老來說,仇人國民黨也就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反傳統與反專制、反國民黨,殊途同歸。至於說共產黨,那是極權,柏老就更沒有妥協的餘地。

因此,柏老備受推崇,與他著書的時勢和作為自由派都有關係。這樣說並非否定柏老的成就,而只是說,一個人無論多有才華,要成為歷史上的英雄,還得適逢其會。有時勢則事半功倍;無時勢則最多只是悲劇英雄。中共歷史上的陳獨秀和毛澤東,與文學史上的魯迅和柏楊,似乎都帶有這種巧合。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台港文刊一雞死一雞鳴



信報財經月刊 2008 06 第375期

《誠品》離場重整,對文化界當然是一種損失。但如果能總結經驗,增強印刷品對網絡的適應力,減慢最終的死亡,絕對是好事。

剛買到台灣《誠品好讀》「暫時歇息」前的告別號,翌日就在launch party上接到本地《文化現場》的創刊號。
《誠品》以中文書店的「LV」為後盾。創刊八年來,為了擴大受眾面和商業價值,先後兩次改版,由純賣書到兼賣文藝,再進而兼賣設計與時尚,銷售點也殺出書店,進入便利店,但仍然頂不住市場壓力。
除了成本高和銷量限制,這裡還有科技的問題。該刊告別號〈編輯室手記〉回顧了八年來的成績後,在最後一段〈假如,一個更遼闊的宇宙……〉裡說:「網路崛起,Web 2.0文明快速取代單向的訊息溝通,作為一個經營多年的平面媒體,《誠品好讀》審慎思考新傳媒的可能。」
換言之,該刊覺得印刷品難敵網絡(台灣稱為「網路」)上的資訊,今後考慮是否兼用甚至改為電子形式。而所謂Web 2.0也就是網民閱覽後,可以回應甚至發表看法的新一代網頁。相對來說, 目前仍佔多數的Web 1.0網頁就像傳統的電視,受眾只能欣賞,無從置喙。不喜歡的話,只能選擇不看或者改看其他網站,不能參與。

印刷品須引入互動元素

與電子資訊相比,印刷品最不利的是成本高。除了紙張、油墨、印刷的開銷,發行也是很大的問題。由於將印刷品運往各個銷售點很費人力,出版品慣例超額印刷、超額運送,以防賣罄後未能及時補貨,令讀者向隅。但印刷品賣得出是錢,賣不出則即使曠世巨著,也與廢紙沒有分別,還要逐一從銷售點回收、储存或銷毀。而出版者對所出的書感到自豪,估計銷量時容易偏高,令成品積存成為業內的死結。
相比之下,網頁沒有超印超運、賣不完要回收銷毀/循環再造的問題。只要製作一次,無論一個人看還是全人類看,都無須複製,分發幾乎不費分文,儲存的成本很低,也不像印刷品放在貨架上那樣,會殘舊損毀。
再者,《誠品》現在覺得,印刷品除了成本高、耗費大,另一個缺陷是受眾不能及時回應編者、發表高論。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狗」的平等時代,網民要求互動的權利。
傳統媒體的做法是,我說你聽,有意見的話打電話或者寫信來,由主編決定你的意見是否值得公開。而即使有幸獲得公開,其他受眾也要等下一期才知道你的看法。但現在網絡上的訊息接近實時,一個月後,你的看法可能已成為「明日黃花」。現在年輕人上網的時間遠遠多過看印刷品,想要奪回他們,就得讓他們即時發表意見。

不能打破的市場規律

《誠品》離場重整,對文化界當然是一種損失。但如果能總結經驗,增強印刷品對網絡的適應力,減慢最終的死亡,絕對是好事。
《誠品》有創意,問題是成本不切實際。台灣有一股風氣,為了出好書,往往不惜工本。只要看篇幅尺寸和設計印刷即可知,《誠品》是「貴族」成本的刊物。美國和日本人口多得多,讀書風氣不比台灣差,都沒有這樣精緻的書評雜誌(美國獨立售賣的書評王牌《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紐約書評雜誌)和權威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紐約時報書評)用報紙印刷,排版簡陋)。台灣的二千三百萬人品味再高,恐怕也不足以讓《誠品》盈利。香港和新、馬華人少,讀書風氣不比台灣好,幫補不了多少。大陸雖然有十三億人,讀書的人多,但《誠品》提到的產品買不到。雜誌的實用價值小,銷量也就有限。
在台灣,現在訊息無孔不入,產品銷量很受廣告、大眾心理等非質量因素左右。銷量最好的產品十有九並非質量最好的,有時候甚至相反。看似最junk的東西,消費者受落;質量最好的反而受到冷落。你可以說反智,但書報刊物、影視音樂、時尚物品……都逃不出這個規律。《誠品》即使公認質量最好,也不等於有足夠的人買。
更不要說有些取題太小眾。例如告別號以〈黑膠美學,復古流行〉作封面,可以作為標奇,但收藏膠唱片在任何地方都只是發燒友的玩意,並不能帶動音樂欣賞的風氣。

開創香港文化藝術新時代

台灣的《誠品》沒有說甚麼時後再出發;但香港的《文化現場》在此時創刊,剛好填補了讀者心理的空檔。《文化現場》專長藝術評論,以開創「香港文化藝術新時代」為致志。創刊號以高行健特集為賣點。
我不懂文藝,更不懂文藝批評的語言。那天在創刊酒會上見到其中一位編輯洪磬,也就是「香港學」開山祖師洪清田的兒子,我劈頭就問:「Layman看得懂嗎?」答案是有大學程度的人都應該看得懂。但我的文藝訓練高中程度怕都沒有,回家後才敢翻。幸虧出版人區惠蓮和總編輯趙來發的卷首語用的是中學程度的文字。
女強人以〈打破十年孤寂〉為題,回顧了香港文化雜誌的歷史後,宣布十年前曇花一現的藝評雜誌《打開》現在後繼有人。但作為CEO,她為新刊物定下三大道德界線:「不甘作為旅遊業的附庸、回拒商業主導、敢於平衡不同的言論」,要求有「媒體該有的尊嚴、健康的討論空間」。
我的舊同事發哥則說自己「頭已濕了」(意即已下海),苦笑說在香港養一個孩子要四百萬(恆生銀行請香港唯一的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推銷保險計畫的宣傳術語),但這本刊物連這點撥款都沒有。言下之意,擔心孩子養不大。但「頭已洗濕了」,只能繼續走下去。
就以這兩篇短文看,這本刊物人才是有的。至於孩子是否養得大,除了「父母」力谷,可能還要看時勢。現在西九到深圳的高速鐵路鐵定要造,西九的文娛區也就不可能不造。怎樣造才能最有效地促進本地的文藝,文藝界有多少管理權,有權的文藝人主要是新銳還是老餅,……必定爭得不亦樂乎。我不知道西九政策算不算文藝評論,但如果新刊物願意承擔,到時必定成為行內的喉舌。

林行止“改宗”


南風窗 專欄 2008 05 21 第11期

香港一位有影响力的报人最近宣告:「社会主义的确能够维系社会公平」,但港人当他「透明」。原因可能是,反过来,这是否等于说,香港社会在「一国两制」余下的40年资本主义阶段处理不好公平的问题?

感觉上,《信报》的创办人林行止「改宗」,所反映的是回归十年和内地发展对港人思想的冲击。而他也并非要香港搞社会主义,而只是觉得香港习惯上向资本家倾斜,有必要采取较为均衡的照做法。

林行止先是在去年10月16日的专栏里,发表〈企业多顾人性 共造和谐社会〉呼吁,对于自己「年轻时是盲目的自由市场信徒,……..一切讲求经济效益,认为企业的唯一功能在替股东牟取最大利润」表示反省。继而在今年4月28日发表〈粮食危机中对富人和中国的期待〉,重申「对过去理直气壮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颇生悔意,因为看到了太多不公平手段和欺诈性活动,而一些本以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则经不起现实考验(比如价高必然使产量增加促致价格回顺)」,从而「真的希望中国不要彻底走资」,而能够「在『向钱看』与社会公平间平衡发展」,令中国的崛起能够提高「人类福祉」。注意:林行止说的是「人类」,并非13亿人独善其身。

普通人「转軚」很平常。但林行止是香港报人里仅有的「书生」,闭门读书写作,不应酬,不做骚,不参政,甚至不露脸。创报35年来,早期透过社评,近年透过每日专栏,成为读书人的精神领袖,左右着议政的方向。台湾誉为「香江第一健笔」,为他出版的《作品集》足以填满一个书架。著作之多,在港只有《明报》创办人金庸(查良镛)可比。而他与查「大侠」也正是靠笔耕积得亿万家财仅有的两个香港人。

历年来,林行止对国是多有批评。近年虽逐步淡出,但作为有良知的读书人,仍受尊崇。SARS那年的「七一」回归日,他与夫人首次上街「维权」,跟随数十万人的大队,在烈日下默默而行,全港震动。5年后的今天,他公开质疑自己得以名成利就的信仰,为自己将近40年的报人生涯查找不足,显然思想上深受冲击。

林行止承认,近月他在经济上向「左」转,「有学问且关心社会事务的友人」「有点意外」。说白了,香港是财经社会,以自由市场为天条,对精神导师「变节」不以为然。为此,林行止借用英国文豪萧伯纳有关「20岁时不信社会主义是蠢材」的名言,自嘲是「大蠢材」。

林行止思想的变化其实可以理解。内地一些人暴发所涉及的不公和贫富悬殊的严重性,在此不赘。以下讲讲香港的情形。

随着经济转型,香港日益偏重金融。但金融以钱博钱,本钱愈大,所获得的市场信息愈全面,愈容易掌握出入市场的时机,赚得愈多;本钱小,即使看准了市场,也赚不了多少。在金融上赚了钱后,通常押在地产上,利用地产投资大的特性,赚取大额但风险比金融小的钱。金融-地产的循环是金融开放下暴发的快捷方式。

但金融业以电子操作,交易额大,但岗位少,从业员上下的收入差天同地。一句话,个别人赚大钱,大多数人没机会。愈偏重金融业,贫富就愈悬殊。

就在林行止公开改宗后,《明报》5月5日的头条独家报导说,香港一个财团的主席〈暗买平保大赚600亿〉。所谓“暗”是说用合法的财技来隐藏大买卖,避免张扬。粗略计,600亿港元相当于偏远地区民工一亿个月的收入,这并不包括此人其它的资产。而且,香港有好几个同级的富豪,内地也有好几家同级的企业,不排除有其它财团用类似方法赚取这种难以想象的利润。

接着在5月6日,《明报》说,香港过去一年〈税收三成 2000亿新高〉、〈高薪族收入升13%〉;继于5月10日报导说,〈打工皇帝交税6500万 料年薪4亿 时薪14万〉。14万元相当于香港刚毕业大学生一年的收入。而对一般打工仔来说,过去一年,真正涨了13%的不是薪水,而是食物价格。

林老板走左,我可以理解!(在此声明:本人虽是《信报》的专栏作者,但此文写作并未与林行止沟通,亦未经他过目。)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好心辦壞事?


昨晚,香港不只一個電視台播出,過百名四川省都江堰的家長手持子女遺照在市地方法院前集結,準備控告聚源中學校長,指校舍偷工減料,令其子女在地震中枉死。報導說,公安不但阻止家長這樣做,還阻止境外記者採訪。(附圖出自美聯社)
細節姑且不論。但一份歷來重視內地的大報翌日隻字不提,同日的兩大內地新聞都是政治「喜訊」:達賴喇嘛〈誦經悼四川亡魂今率全球藏僧禱告〉、〈對台復談 大陸團隊成軍〉。喜訊應該報,但「惡訊」也不應遺漏。何況悼念死難者誦經乃宗教領袖的本份,用達賴喇嘛誦經作為「頭版頭條」有刻意唱好之嫌。大陸國台辦和海協會的新人事更早已通天,根本不是新聞。
沒有人不希望中國早日解決台灣和西藏的問題。但若因而隱惡揚善,恐怕只會自欺欺人。促進國家進步還是好心辦壞事,有時候只差一線。

黑人入主白宮時機已到?

昨天剛說美國這次大選很麻煩。今天上午10時左右回到家,有線電視正在直播奧巴馬以民主黨內提名者的姿態發表演說。地點是美國的明尼蘇達州,當地時間是晚上九點多。
他既然以提名人自居,一方面盛讚黨內對手希拉莉,希望對方的陣營改而支持他,一致對抗共和黨,一方面砲口對準共和黨對手麥凱恩。說他在伊拉克問題上與現任總統布殊沒有分別,與此同時抨擊他散播恐懼、忽略民生。
現場觀眾都是奧巴馬的擁躉,反應再熱烈也不能作準。但重要的是,奧巴馬演說時,無論語言、神情、動作都有總統「氣派」,美國人所謂的presidential talk。他頻頻引用前總統樹立的里程碑,頻頻高呼「We are always Americans first.」、「change」等領袖的口號,說民主黨創造了歷史。
一對一的話,麥凱恩不是奧巴馬的對手。扭轉形勢唯一的可能性是等奧巴馬出錯或者揪他的痛腳。他與偏激黑人牧師的友誼,仍然會是一個議題。奧巴馬雖然已宣布退出這位牧師的教會,但後者說「9.11」是美國咎由自取,相當於說四川的地震是針對共產黨的「天譴」。美國人雖然討厭布殊,對於這種咒詛仍然怒氣難遏。
說到底,關鍵是白人是否放心由黑人入主白宮?如果不少人仍有顧慮,在投票時反彈或棄權,麥凱恩仍有可能「冷手執個熱煎堆」。
Good luck, Obama!

愛恨之間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6 04 星期三

今年適逢開放改革30周年和北京主辦奧運。內外的對手深知中國唔衰得,咬?中國來「玩」。下半年看來還會有事。我們作為平常人,以平常心待之是最好的對策。

今天是「6.4」正日。隨着時間的推移,19年前的國殤本已逐漸淡出,留待歷史去解決。但過來人借全國哀悼地震來喚起記憶,為明年的20周年紀念鋪路。與此同時,兩岸三地數百藝人大聯手,上演馬拉松賑災騷,令港人「愛」「恨」交織。

剛過去的周日,我就碰上了這場對市民情感的爭奪。在西洋菜南街樓上看書時,店裡的收音機傳來一把似乎在哪裡聽過的女聲,講述地震裡一個被埋的母親離世前,在手機裡給懷裡的女嬰留下「愛」的短訊:「長大後,記得我愛你!」女聲語帶嗚咽地講完故事後,補充說:「不久之前,母親才離我而去。」我這才想到,電台正在轉播藝人的賑災籌款,講故事的是沈殿霞遺下的獨生女欣宜。

看完書後,回到這條每逢周日的步行街。見有四個少男少女各揮動着一個「Free Hugs」的牌子,笑容可掬地向路人示意。但市民保守,只見舉起照相機對準其中的美少女,不見上前享用她的好意。但我相信,大家都是心領的。

不料,錯過了這個「愛」的路段,下一個路段賣的竟是「恨」,恍惚說不吃敬酒就請你吃罰酒。法輪功除了照例用標語和圖文大罵,更加入cosplay。長桌上躺着一個「病人」,穿白袍的「醫生」站在旁邊,控訴他們聲稱的「活摘」器官,也就是割除活人的器官,移植給他人。法輪功說這是他們的親身經歷,加害者不用說是官方。

我不知道這種指控有多真實,但單從宣傳手法看,總覺得他們內心的恨超乎常人。宗教一般勸人寬恕,最多是交給上天來「報應」。這種信仰顯然是例外。他們看上去都很客氣,但沒有幾個人敢走近。

更不幸的是,快步走過法輪功的攤位後,下一個攤位還是宣揚恨。6.4發生時,我當編輯的周刊出版過圖文集,我還為此寫過社論。這類內容看得多,因此不打算停留。不料經過時瞄到一幅影像,一個男子躺在地上,左邊的臉「塌了方」,血和肉構成一個斜坡,直瀉到地上。下面的文字說是遭槍擊。遠遠看去,以為自己眼花,止步再看,的確是半邊臉像火山溶岩下瀉的寫照。

我質疑的不是照片的真偽,而是應否當街展覽。不要說兒童,成人看了恐怕也會發噩夢。不用這幅照片也能說明當時的慘狀。現在似乎不是想說明問題,而是挑起仇恨。

有人擔心世紀地震轉移對6.4的同情,將頭彩歸給共產黨,令6.4的枉死者被遺忘。這可以理解,但需要用反過來鼓動仇恨嗎?市民對上述的教派敬而遠之,異見人士當以此為誡。

今年適逢開放改革30周年和北京主辦奧運。內外的對手深知中國唔衰得,咬中國來「玩」。下半年看來還會有事。我們作為平常人,以平常心待之是最好的對策。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愛寫不愛讀

調查發現,美國人不愛讀書但愛寫書。
據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簡稱NEA)調查,53%也就是逾半的受訪者去年未讀過一本書。
有關的報導沒有說上次類似調查的結果。但只要看網上資訊之多采、電子玩意之引人,就知道人們愈來愈不讀書。而且,所有發達地區都如此,港、台也不例外(中國大陸等發展中地區由於有錢玩電腦和打機的人較少,而且拼搏心較強,讀書風氣短期內仍然會上升。但開始富裕後,又會呈現發達地區的降軌)。
由於網絡和電子的發展還未見到盡頭,我相信讀書的風氣還會繼續減弱。何時見底,到時又會否反彈,天知道。
讀書的人少,作家除了影響力減弱,更可能要勒緊褲帶。但與此相比,作家更氣的是,人們不愛讀書,卻愈來愈愛寫書,與他們搶鋒頭。
NEA在同一調查中發現,美國有7%的人,也就是每14個人就有一個,修讀過「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所謂創意寫作也就是寫小說、詩歌、劇本等藝術性作品,而不是信函、報告…等實用的文字。相信與此有關,美國前年出版30萬種新書,但去年飆升至40萬種,一年內飆升三分之一。
不讀書卻愛寫書,看似費解,實則不然。
首先,新加入的「作家」不是寫給公眾看的。他們寫的是個人經歷、親朋關係、生活瑣事、品味情懷,專供親朋欣賞。每種書可能只印100本,只在親友裡散發,你我看不到。以前在美國出書印100本,可能要花幾萬美元,是有錢人的玩意。現在排版設計的軟件很普及,用慣電腦的人都可以應付。而辦公室用的中型列印機和裝釘機就可以製作出一般的書籍。印100本可能只收取幾千美元。為了在親友間留下紀錄,比如做大壽、結婚紀念、有人離世、個人的詩集、子女兒時的圖文作品……,很多人都不介意。
美國的一些小出版社在這方面很成功。就靠著「你出書,我收錢」,I Universe的營業額連年增長30%,幾乎可以與IT行業比美;Xlibris則為18,000人出版了2萬種書,幾乎所有客戶都是one-book author。從前作家才有機會出書,現在人人都可以滿足自己。這反過來又帶動了寫作風氣。但想出書,首先要學會寫書。於是人人趕去修讀寫作。大學的校外課程其門如市。
香港也有這股風氣。翻開報紙的商業服務版,就看到有小出版社代客出書。不過港人本來就不太愛讀書,也不像美國人那樣懷念家裡的事,就這方面來說與美國不能比。而且出書容易讀書難。書出了,可是有多少人看呢?不怕說,朋友投資給我出版的一本書就無人問津。我在想,怎樣才能使朋友少虧損一些。(完)

美國大選的煩惱

美國這次大選很頭痛。
一則民主黨的奧巴馬派和希拉莉派勢均力敵、互不相讓。雖然最後由黨的高層敲定由奧巴馬出戰,但只怕希拉莉派不服,擁躉拒絕在大選中投票。若此,有可能重蹈台灣8年前連戰和宋楚瑜鷸蚌相爭、陳水扁漁人得利的覆轍,讓本來沒有機會的共和黨人麥凱恩入主白宮。
二則奧巴馬太左,麥凱恩又太右。不要說中間選民難以選擇,即使兩黨的基本選民對本黨的人選也可能有保留。最後的贏家只能說是慘勝,難以獲得大多數國民的擁戴。國民不齊心,對外也就沒有那樣有力。
論精力、魅力、才智,無疑奧巴馬佔優,但在與希拉莉爭奪民主黨提名的過程中,他也暴露了弱點,特別是涉及種族觀念時。他早期在教會裡的一些關係,有可能在國人裡造成分化。

「最無賴政府」

「最無賴政府」的美譽,非緬甸軍政府莫屬。一場暴風雨,死亡至少十萬,災民相信以百萬計。但當局幾乎袖手旁觀。各國自動請纓,軍政府先是拒絕,後來則只要外國物資,不要外人幫忙救援。拖了將近一個月,才讓外國人員進入。但又強迫離鄉避難的災民返回家園。災區滿目瘡痍,根本沒有吃的。這個政府還有沒有常理?
但也許,當局最關心的是權位,不是人民的死活。同期內,軟禁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的時限「依法」屆滿。有鑑於西方人大力為昂山呼籲,軍政府立即「自動」讓她「續約」一年。實在多此一舉!期限是你們定的,延期的也是你們定的。不願意放人,何不講明無限期,直到我改變主意為止?
但面對這樣蠻橫的政府,仍然有人不怕死。延長對昂山的軟禁後,首都仰光有人當眾抗議,有男有女,有僧有俗。面對鏡頭時,神態堅定。事後可信已被抓,甚至遭到刑求。但全球都認得這些人,軍政府相信有顧忌。

李明博如果是中國女婿

韓國總統李明博上周四在北京大學演講。對於這位CEO總統,香港傳媒興趣不大,以致被愛國報紙撈了一條獨家的八卦。
李先生當著六百師生自我踢爆說,他年輕時曾外派工作,在當地結識了一個中國美女。當時很喜歡她,但後來奉調回國,未及談婚論嫁。
總統先生邊講邊看著同場的第一夫人。不用說,全場哄然大笑。
故事給人的印象是,李先生當時如果來真的,同場的第一夫人不但另有其人,而且還是聽眾的同胞。
但其實剛好相反。李先生如果來真的,他就不會以總統身分在北大演講,因為韓國人不會讓中國人的女婿掌控三軍。

《東方》值得一讚


《東方日報》06月02日的報導〈林鄭月娥兼兩局一司 荒謬!〉值得一讚。該報一向夠辣,但流於市井。這篇報導既抓到痛處,又夠幽默,沒有cheap 的感覺。
原來當天是周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外訪。但馬的副局長第一天上班,不便署任,須由本身是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兼任。姑不論一人身兼兩種性質不同的職務是否做得好工作,但此前既有先例,也許不必吹毛求庛。
但這次不同。馬時亨離港前其實正署任曾俊華的財政司司長職。換言之,林鄭月娥周一事實上身兼三職:財政司司長、發展局局長、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
去問官員的話,答案一定是:鐵的衙門,流水的官。誰坐這個位置,我們部門都一樣工作、依法辦事。
但這位記者很聰明,不去問廢話,而是拍到林鄭月娥在座駕裡打盹的照片,附帶的說明是:「一身兼三職,女鐵人也吃不消。」

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地震拉近了兩岸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06 02 星期一

除非再有大餘震(針對地震局的餘震例外。詳見同文唐方方上周四至六的連載),四川的危機應已解除。合計的死亡和失蹤人數穩定在九萬人左右;「堰塞湖」氾濫的風險看來也已消除。(不幸的是,前天有救災的軍方直升機墜毀,十九人失蹤。)但災民以千萬計,災區地形崎嶇、地質脆弱,重建規畫將會是最大的一項「人道工程」,很可能延續到下屆政府。接班人現在就要參與。

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發展做到了多與快,但留下大堆後遺症。多難是否興邦,很視乎災區重建時能否加入好與省的指標,開創出廉潔、安全、環保……的發展模式。

特區政府理屈詞窮

至於特區副局長的外籍,當局的辯解不值一哂。副局長既要署理局長的職務,而後者「依法」必須是中國籍,本身又怎能是外籍?而如果只求用人為才,為何不考慮民主派?又為何不全球招聘?怎知發達地區沒有熟悉香港的政治人才。

我在博客裡說,高官國籍不是法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因為關鍵不在合法與否,而是市民是否接受。試想有人被追問時才對愛侶說:我是有一個舊情人,而且還有往來;但你求愛的時候,並沒有問我有沒有別的「人」,法律也沒有說我同一時間只能愛一個,愛侶會怎麼想?

副局長以二十萬的月薪和社會關係,離職後即使想申請西方護照也很容易。因為執業資格而抱住外籍不放,不要說政治承擔,連普通常識都不多。此人被逼宣布放棄外籍時,一臉的不以為然,將來會是好官?

事件充份反映了我們社會的弱點。一是最高層仍未擺脫殖民地AO的積習,處事時只求權宜、不犯法,而不是用高一層的政治準則。二是副局長過半有外籍(餘下待公布的其他副局長和其下的政治助理相信也有這個問題)雖屬「九七」後遺症,仍使人想起歐洲球壇的「八國聯軍」(體育版同文索卡必如數家珍)。英國的碧咸由英超踢到西班牙的皇馬再踢到美國的銀河,下一站說不定是中國。但踢波純屬職業,誰待我好就為誰博殺。副局長是政治領袖,是否誰給我錢權,我就為誰站台?

真正的領袖不必等法律開口,接受委任前就會感受到民情,主動「遷就」,曝光後就更應漏夜辦理。為勢所逼才來補救,顯然不是樂意的承擔。

再說下去就太悶,改說點新鮮的。本報這次似乎與《蘋果日報》角色對調。政策政情版踢爆民建聯的愛將後,主打的專欄連日開砲,更把其他副局長拖下水,適時地成為地震災情穩定後的新話題,逼使特首曾蔭權和一眾愛將低頭。

與此相反,以往最「反動」的《蘋果》反應溫和,更在特首作出交代前一天,獲「接近中央消息人士」放料。題為〈中央無奈接受外籍副局長〉的報導稱讚曾蔭權處事「一向穩陣」,暗示候選人的國籍早已上報,並無疏漏。

中央真的對拒絕往來戶開禁?我不知道,只知《蘋果》除了有影響力,也是唯一兼營台灣的香港媒體,而現在是兩岸關係的「新時代」。文人或不恥,但《台灣蘋果日報》和《台灣壹週刊》頗受大眾歡迎。老闆黎智英憑著率性放言,更成為台灣的另類輿論領袖。他上周四以「沒有民主權利的香港公民」身份,在《台蘋》上撰文高呼〈台灣加油〉,勁擦馬英九,對他硬銷自由市場的信念。但《蘋果》在港若不再扮演反對派,輿論將會失衡。

兩黨主席真摯對話

說到台灣,為了把陳水扁虛耗的八年時間搶回來,現正像毛澤東說的,「千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馬英九只當了一個星期的國民黨總統,黨主席吳伯雄就已登「陸」,向黨父孫中山還願,到北京見胡錦濤。

下周輪到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登陸,為七月四日啟動的包機直航和陸客赴台簽約。然後是大陸海協會回訪,八月吳伯雄等應邀看奧運。同期內,陸資將會跟隨熊貓渡海。接著是十一月大陸紀念開放三十周年。屆時如果直航能夠由周末擴展到平日,台灣經濟大概明年可望擺脫低迷。至此,兩岸對彼此有點信心,重建紐帶第一階段的目的也就達到。

馬英九當選後這兩個多月,胡錦濤擺明「放水」,先後禮遇出席博鰲論壇的候任副總統蕭萬長和五十九年來首次到訪的國民黨領袖,承諾「最迅速、最積極」地辦理有利於兩岸走近的事。對台只盼「講話算話」,暗指李登輝和陳水扁當年玩語言,翻雲覆雨。

更想不到的是,一場世紀地震拉近了兩岸的距離。胡錦濤和吳伯雄上周三在鏡頭前的對話,超越了政壇的客套。就台灣這次慷慨賑災和反應之快,胡似乎動了真情,答謝時顯得真摯。吳的回應也有情有義,展現了對同族的關懷,但又不失台灣的尊嚴。對胡強調二千三百萬人的三大關注:安全、尊嚴、國際空間,也獲得明理的回應。

就「國際空間」這個棘手問題,胡除了重申按〈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辦,「優先討論」台灣參與世衛的問題,更講明「會找到解決辦法」。大陸內定由外交部黨委書記也就是第一把手王毅接掌與台灣陸委會對口的國台辦,相信是要為對岸找一個讓雙方都可以「下台」的國際「名號」。而台灣在世衛裡只要運作順暢,加入其他國際組織也就有了依據。建交問題都有可能找到變通之道。

So far so good。但綠營、右派的大陸人和美國人、藏人、……等著找岔。深綠背景的陸委會主委也會不時拉拉繩子,以防鬆韁。是非在所難免。但為全民族著想,大陸應放開胸懷,以跨越黨派作為兩岸紐帶最終的目標。這相信也是馬英九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