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161212一午23°C 67%:冇新聞難得傾偈

   中美難免一戰?特朗普說,中國不在匯價、逆差、北韓和南海問題上與美合作,美國爲何要受制於「一個中國」政策?台灣正好填補美國堵華網的菲律賓缺口。官左報只說,一個中國政策不能買賣。但軍方怕已摩拳擦掌。
   我懶理人口3.3%的選舉,今晨閱報最快。對此只有一句:美國1.3億人投票,凌晨即分勝負。我們10.7萬票要點到中午,港式效率原來每逢選舉就倒過來。界別的複雜性用bar code應不難解決。港人只會用錢買iPhone這類現成的科技,自己連調整都懶。
   我當然希望泛民選委擁有300席的veto關鍵。但也就此而已。
   昨原來是國際恐襲日:伊斯坦布爾遭庫爾德武裝炸38人死/155傷;開羅教堂遭恐襲25死49傷;尼日利亞2女童自殺式襲擊釀1死18傷;IS謀襲印尼總統府4人落網。Whodunit,你懂的!加上尼日利亞教堂倒塌160死,認真夠傑!
   冇新聞,難得傾下閒偈。
   印象中西方親友回遊的旺季是10月底,但今年原來是11月底12月初。不會是因爲氣候變暖吧。最近長時間斷博,朋友和自己的因素各佔一半。幾位友人上週剛回去,本週又來了幾位。但聖誕前十日應該都會回家。
   友人多65上下,已退休,未湊孫又或冇孫可湊,身壯力健、手頭寬裕,正值最輕鬆那幾年。看fb可知,旅行家不少。很想聽他們講見聞。但富裕至此,遊埠太平凡,事後懶得講。
   下階段湊孫會忙5-6年。待孫入小學,祖輩才會再出山,旅遊party.....。但也有人限於體力開始轉靜,煲劇、打牌、練氣功、玩寵物,進而homebound。然後或會轉進人生最後階段,進出醫院。
   講到醫院,近周頻進出,先是探人,繼而check自己。友人患一種可大可小的代謝病,臥床已個多月,身心疲憊,意志不強。長遠要看上天。
   由此想到94歲的家母。社工說癡呆已屬中期。若此,怕年內就要送安老院。家母好的是無三高、無癌。但畢生只愛打牌,緬懷於兒時作為大官千金的威水,嫌崔家窮。年逾80後,牌友凋零,香港又無娘家親戚,由朝到晚在沙發同一位置呆坐.....
   家母大約30歲去上海生我妹時,一度迷上俗稱紹興戲的越劇。回廣州後跟著留聲機裡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哼,連我都會唱。但不久就回到了麻雀。就像一般人上班,週10晚6,一周六天。十幾年前,我請她去聽來港的國家級越劇,希望她有點寄託,但她毫無反應。
   我以母為鑑,要對外界保持興趣,避免自我中心。做義工取酬都好,希望有機會做點事,只要有力就上博。希望最後階段好來好去,自己少些痛苦,更少連累家人。
   至於湊孫,有人耍手擰頭。親戚的三個B與我在血緣上相隔兩層,但以僅有的接觸很enjoy,補回我無兒女的缺憾。記得我說過,湊孫對老人是一種rejuvenation。我現在的晚年願望,其中一個就是看一對細B讀到中學。
   至於不Like湊孫,或因與子女傾唔埋,包括湊仔哲學,因而不想沾手;又或孫輩的脾性不可喜,我居美時見過,有的生性較難侍候。
   海外友人說,我睇你個博,但有時又唔寫。我也想每天上,但月來分心,只要稍停幾天,重拾時就有心障。由此看,停搏愈長,愈不想恢復。到此階段,人生大概就差不多了。
   上博原意是作爲一個人在4D時空裏的記錄。本身沒價值,但幾十年後,有人或可藉此回顧今天的香港。
   但自問非作家,職業上只能主打新聞,新聞淡靜才來講人,就如今天。加上唔係見報,懶得論述,儘量一句過,離港數十年的朋友難免不知所云。有中庸之道嗎?試下吧。
   至於自己入廠,源於長者健康中心短期內爲我兩次驗血,發覺有指標落得快,擔心內出血,寫紙叫我照鏡。我本毫無不適,但一驗果有輕度潰瘍,要食藥。謝謝健康中心那位醫生!
   但無病在醫院過一晚,很能體會有病住院的孤寂。現在就要學習耐性,為自己做好準備。
   除了入院,期間還被一樣事拖住。美國有人針對特朗普上任,拋來份義工:中譯口號充斥的政治宣言。雖然一千幾百字,但要化作上街時順口有力的中文很痛苦,翻來覆去好幾天。
  希望短期內恢復正常。

1 則留言:

Patrickov 提到...

個人估計《環時》的說法應接近事實。特朗普以純商業角度看待競爭國的核心國策(哪怕那個國策只是用來轉移國民的不滿也好),也非常危險。

如果開打,台港可能立即變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