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缺少「主場」心態,無論其鼎盛時還是摺埋後,都沒有追「主場新聞」。但月花60萬若是真的,或已決定了其成敗。
為了校對一個pdf檔,我上網搜索可在pdf裡插入書籤的Apps,發現有輕裝版。下載頁上附帶兩個網站,分別提供Apps的開源碼和接受捐款。換言之,製作人秉持open source的兩大哲學:一歡迎用戶修改Apps並分享,二不收費,但歡迎捐款以幫補。
西方有不少這類熱心人。我不清楚他們怎麼維生,但直覺上靠打散工和政府補貼,月入可能只有一萬港元,衣食在港只能說是中下,主要是慳了我們的樓價和租金。
記得看過一部美國罪案片。兇嫌根據一份每期只有幾頁的刊物來選擇受害人。專講一種全國兩三億人裡可能只有幾十個人關心的藏品,例如某個縣某個年代的被鋪。探員發現,出版地點in the middle of nowhere,訂戶兩隻手數哂。出版人是發燒友,與兇案無關。日間打工餬口,工餘搜羅這種藏品的資訊,自撰自排自印通訊與同好分享,不介意貼錢。
論經濟,此人是浪費資源。全職賺錢來收集藏品,做到世界第一,才是追求嗜好最有效益的方法。但香港如今也開始明白,人類並非所有活動都要先計收益。有人只求興趣、只望分享、怡然自得,有他們的價值。
這類小眾創意被看中收購的怕千中無一。主持人即使因此發了達,有時候也還是依然故我,只不過做得更放手。就如有西方人中了幾千萬的頭獎,還是打原來最不起眼的工,比很多年入千萬的華爾街經理更值得尊敬。
我們或覺得這種小人物沒有「出息」。但反過來凡事先問效益,即使爭民主反建制也想要有市場地位,也就落入「主場」以至泛民今天普遍的困境。網上的名筆縱有收入中上的正職,仍要求稿費與點擊率相應,以免益哂網站、讓讀者白享,鼓勵社會「懶惰」,造成經濟學最痛恨的moral hazard(道德風險)。
我們發達了幾十年,確是因為斤斤計較、不做蝕本的事。但發展到富裕階段也就有反彈,缺少一些西方人不計較眼前效益的創意。
網站想靠700萬人來收回每月60萬的開支,爆名氣界的醜聞或者可以。單講政治而且反建制?商界並非只是怕得罪中央,才不給廣告反建制媒體。泛民急於扭轉幾十年來的放任資本主義,在福利上開高價。商界怎會支持「社會主義」?商界反泛民一如泛民反中央,都是「自然」不過的事。
同屬泛民網媒,相對於政經都右的「主場」,「獨立媒體」的經營較接近現實。他們身體力行歐式社會主義,只求以最低的成本講想講的話,不求被人睇起上市,甚至反對這種可能。但月花10萬可能都太多。Home office不用辦公室的話,更有利於打持久戰。
1 則留言:
據說主事人的信念是必須是財政上可行,一如成功的社企,所以可推斷他為甚麼不採用獨媒的營運模式,從退場後博客的反應,可見大部份人都接受無酬供稿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