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140329六晨黃雨:醒獅可親?

   台民明天佔總統府門前大道人數與情緒,或可見與大陸關係的水溫。
   說也巧,昨路經匯豐總行,撞正普選絕食在門外開鑼。AD上頭,原來這「17子」主要是激進派視為腦殘的民主老鬼。MP冷待。
   老鬼在京方邀滬上行前夕「激玩」,或想挽回點「中間難為」(週日區選包尾,甚至輸給次席激進派靚女後的感言)的失地。
   激進領袖揚言赴滬面斥中國排名第二的人物。博你頂唔順不讓他去,以進為退!
   MP想主打中上層民生,尤其是親子、教育、品味消費。頭條是《政府鬆綁 六成幼園申加費 家長年或多付5000元》。連《家傳百年陳皮被偷 母報警拘子》都是要聞。
   這也好,讓最暢銷報去包攬基層啦!各報分工,無謂打生打死。
   最沒有新聞人認為是新聞自由收窄的新聞憾事:《新晚報》再次停刊。
   中華文明古時長期領先西方,被中共摧毀後,如今反過來落後西方不止一個世紀。經濟發達後,與文明的落差輕則造成笑話,重則被外人視為威脅。加上人權法治予人口實,無論口說多少次「和平」,外人都看你如江湖新紮師兄,有理無理,防範為上。
   繼第一夫人以「一見如故」肉麻招呼初次見面的美國總統夫人,第一先生在法國引用對方戰爭梟雄的名言,自喻為和平可親文明獅睡醒。
   我不知道,今天的法國人對拿破侖的貢獻有多自豪。還是說,像今天的中國人看待乾隆的「十全武功」:勞民傷財,種下國家由盛轉衰的禍根。就說醒獅吧,和平可親並非獅子予人的印象。你這隻獅子如果真的與同類相反,外人會說,Show me(美國Missouri人的口頭禪),用行動來說服我(龍應台語)。
   中國對解決人類的問題已有足夠的貢獻,讓世人信服感戴嗎?
   至於用「趙紫陽」來調侃本港的一位大人物,除了說他開放,更希望他不要落得這個下場。今天的在位者縱不像當年老爺子那樣「不信邪」,但一觸及政治關頭,還是很放不下。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140328五陰熱:政改-於無聲處聽驚雷

   政改諮詢入直路,「民」vs「共」的鴻溝繼續大過天,我們的素姬忽然拋出大逆不道的「公民選委」代替「公民提名」。各方平靜得出奇:民方未罵其出賣,共方未斥其賣國,建制也冇出聲。
   原來只是《風雨中的寧靜》(語出蔣經國),各方都在暗中發力。
   面向小市民的「最暢銷報」今突然頭條說:《權威消息中央撐CY連任》,理由是「有心有力、可靠實幹,站穩愛國愛港路線……..,維持穩定」。
   但前提是「檢討用人準則」,因現屆「第二、三線班底良莠不齊,導致政令不通。」(頭條的副文是《班子攪亂檔 施政受掣肘》《推多項惠民措施 梁民望趨升》)
   該報沒有說消息來自京還是港。但文末引述事主「支持者」稱對此「不表驚訝」。
   真假不論,政治吹風通常有兩種目的:藉機造勢;項莊舞劍。
   此時民主黨正就是否上去談政改講數(激進派和法律派擺明唔蘇)。「連任」說可以用泛民的worst senario施嚇:Come to Shanghai or be shanghaied by you know who。
   但消息所說的可能性近乎零:2017即無普選,怕也很難過「千二小圈子」的關。真正要說的恐怕是即換梁粉,用未來三年惠民博連任。阿公阿婆,想過得好的就要開聲啦!
   同日,泛民似有反應:AD引述老闆死黨的港版達賴說,公民提名最有代表性,「起碼政黨冇理由衣家放棄」。看似否定素姬,但AD括起的最後一句沒有排除放棄,英文所謂Never say never。只不過not now,不能未去就認輸。有人說,「達賴」以前也有過類似的建議。
   但相對以上一左一右兩種反應,恐怕更重要的是,作為北上領頭人近日天天見報的港版趙紫陽昨上私營電台說,《中央官:京接受「高民望泛民難篩走」》(今MP)。大人稱,他對中央官員說,特首普選時很難篩走民望高泛民代表,後者有此回應。此說太富刺激性,《建制質疑沒依據》正常(今MP)。但市民會相信誰,不言而喻。
   北上死線逼近,心戰將會加劇,且看誰最得人驚。

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140324一晴暖:第一滴血後,台灣會走多遠

   昨說,馬英九就學生反台版CEPA佔領立法院的首次記招,無論思維和表達都是災難,學生料更受刺激。
   其實,我連他的演說都沒看完,更莫說答問。看網友留言方知,立院被佔六天,他才答三個問題。該wui!
   我反對學生摧毀立院的設施、文物,更不贊成進佔行政院。但沒料到學生激進,總統也激動。當晚清場捕人濺血(圖:東森電視)。
   蔣經國晚年將「黨外」非刑事化後,台灣雖有暴力抗爭,但絕少清場、集體逮捕、流血上鏡。在位者被打反較多。
   當然,馬發力是因為學生步步進逼,再不剎住,總統府恐將「淪陷」。但台生的激進是國際普遍性與本地特殊性結合的產物,非「依法」可以紓解。法律若落後形勢太多,單純地執法只會埋下定時炸彈。
   所謂國際普遍性是二戰後的「後(反)現代」思潮隨著全球化的大勢再見高潮。擔心各地生活方式不同的勝長遭抹殺,令人類落入一元化的「美麗新世界」,淪為科技、生產、消費「奴隸」的恐懼盛行
   期間內華爾街無良觸發的全球金融海嘯,更將「99%vs1%」的反資本主義情緒推上中蘇共令人對共產幻滅後首見的高潮。
   由華爾街發難「佔領」各大金融區的青年只屬極少數,對經濟大勢螳臂當車,無政府主義的打砸更令人反感,但維護本土、守護地球、反資本「霸權」的號召獲得廣泛的共鳴。全球的反對者都借發展vs保育、外來vs本土、中老年vs青少年、自由vs傳統來動員,令社會陷於撕裂。
   伊斯蘭國家為世俗還是宗教管治開打(140325二後補:埃及一舉判529名前總統所屬政黨的成員死刑);烏克蘭親西歐的西部vs親俄羅斯的東部瀕臨分裂;泰國的城市中產誓要趕走偏向農村基層的政府;台灣則北部不排斥與大陸的血緣關係vs南部要與大陸割裂;巴西有人借反對足球世界杯來突出貧富對立:左派總統身後的油國委內瑞拉大城市騷動......。
   激進思潮全球蔓延,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動力。高教被視為發展經濟的主動力,各國拋公帑大增學位。但就業由市場決定,政府無能為力。高職趕不上學位的增幅,大學生淪為高學歷的lumpen proletariat,上街洩憤。
   中國人口特多,拼搏實用,物慾特強,加上大中華心態,即使撇開共產黨體制,其崛起都令人特別有戒心:
1.螞蟻lau死象,沒有國家不怕13億人湧到;
2.歷經30年的窮困和政治動盪後,急於把時間搶回來,扒錢不擇手段,全球無孔不入,沒有人競爭得過;
3.需索無窮,坐二望一的GDP足以買貴搶光地球大部份資源;
4.政治鬥爭摧毀了中華美德,一富就驕,觸發反感。
5.炫耀軍事。人人都怕不文明的中國變成另一個美、蘇……。
   台灣作為大陸最想要「統一」的對象,這方面的恐懼首當其衝。不能怪台生激進,而只能怪中國不收斂、缺修養。

140324一晴暖:馬航、林鄭、家庭外交

   (昨上博的三個短篇連成下文
   飯前12:26看到《馬航吉隆坡往首爾客機緊急降落香港機場》的港台標題,但無內文,也就是新到還沒有細節。
   這次馬航失蹤,在大馬發佈下,由一般空難聯想到恐襲再扯到國內政治。但搜索進入中期後,美英媒體憑西方的通訊、衛星數據屢爆內幕,突顯了大馬的無能、隱瞞以至借事件來鬥政敵。
   中方雖然機上國民最多,但限於科技、軍力和國際地位,搜索營救有心無力,被AD和西方媒體藉機嘲諷其「大國夢」
   其實,中方發達不過二十年,急於擺脫百年恥辱令其自大。這次真的面對大海,尤其是宿敵印度和美國主宰的印度洋(美國重視,因為是伊斯蘭地區),容易變成「井蛙」。
   在這樣大的海空範圍內,唯科技、軍力和軍事盟約遠遠拋離各國的美國可望主宰。
   中國應該謙卑,先頂住日本再說吧。

   *林鄭本來在大官裡最能把握語言和神態分寸。即使擺明講空話,笑容也看似真誠,難抓痛腳。如無大錯,下屆登基機會最大。
   因此,那天請北京法家來港論政改後,看她直播拋出「一錘定音」這種反對者眼中的「大石砸死蟹」論,本來就想上博。
   看善言的曾鈺成打圓場即可知,泛民這次沒有歪曲她。她錯到離譜。
   泛民至今克制,似是讓其在市民裡發酵,看形勢而發難。
   講得出這樣贛居的話,林鄭是會錯中文講錯話,還是MP說的《心底話》?
   她一旦尋求更上層樓,「一錘定音」會像現任者早期說的「N年唔選」,天天被問。

   *中國的外交軟招擺明出於中式實用主義。沉迷王道,但太著騷痕,不覺其誠。
   中美大事談不攏。奧巴馬破天荒派妻女三人和岳母赴華,借夫人來維持表面上的友好。但抵華至今笑容牽強,美方言無味,中方的「一見如故」說顯得肉麻。雙方都像是交差。
   習近平訪德想到首都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場憑弔。但中國人此前絕少談及大屠殺(大概怕得罪伊斯蘭),與日惡鬥時才來關心。德國婉拒有理:日人雖不承認戰爭罪責,但我借出國殤場地讓中國人打日本人,對國民說不過去。
   相比之下,安倍訪荷參觀大屠殺倖存的《安妮日記》作者舊居,領先一球。(這招更厲害:140325MP國際頭:荷蘭《核峰會前允交鈈鈾元素 供美銷毁》)習公加油!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140323日晴暖:馬英九應該回去做法務部長

    剛才看馬英九在學生佔領立院邁進一周後,首次回應的直播。記者會隆而重之,但講詞照搬民主要守法、服貿經濟必須的傳統邏輯,完全無法應對反對者的恐懼和怒氣,開始演講時甚至帶笑。學生聽了怕只會更堅持甚至更激進。
    許是性格與法律訓練彼此強化、「相得益彰」,這位總統諳於形勢和優柔寡斷的程度令人難以想像,也許該回過頭去,重新做他的法務部長(大概相當香港的律政司)。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140322六晴暖:台「五四」會刺激港泛民走多遠?

    政治如足球,拉鋸多埋門少。但也偶爾出其不意轉圜,幸運之神決定賽果,又或上風者一下大意,被弱者偷襲,「敗部復活」。
   (但曼聯不幸,突發神勇歐聯晉級後撞正拜仁。拜仁今年的氣勢更勝曼聯巔峰。但大眾喜好基於感情多過數據。拜仁和德國人的性格不討好。戰績再好,港人也不愛!)
   陳水扁家連爆巨貪後,民進黨明知對馬英九輸硬,死叫「逆轉勝」。但差距太大,上帝出手也怕丟臉。馬狂勝當選。
   但俊臉總統很快就連唯一的本錢也隨歲月而消逝,第二任基本上在不足10%的支持下拖時間。美式總統制不像英式首相制可提前大選。本以為只要無重大過失,很難請他下馬。不料學生突如其來,以佔領立法院的驚世之舉打破悶局。
   至今五天,馬未與學生謀面,黨內死對頭的立法院長拒絕幫他。學生欲罷不能,真有可能全台大專罷課。
   學生對錯不論,馬客觀上已無法管治。彈劾只會令台停擺,他唯一可做的是學我們的董先生。他最愛的跑步不是容易傷膝嗎?
   下屆民進黨幾篤定回朝,現只看其對大陸會否由陳水扁、李登輝派的去中國化,改為與對岸在經濟上有序有節地發展,但求2,400萬人有尊嚴地生活。
   台生的「五四」會否令泛民的弱勢再次翻盤?
   泛民本來就2017普選搶先出招,長時間引導著市民反篩選。但中央較前厲害。軟硬兼施,但收起兇臉,反覆祭出《基本法》緊箍咒的同時,對激進的挑釁克制,暗示可限制自由行,疏導港人的反「中」情緒。
   同期內,泛民拖拉,委婉之餘無新意,變成捱打。民意對泛民心淡、對政治無奈,開始軟化。除了青少年堅持激進,主流趨向妥協。
   陳太此時推出無公民提名方案,只要中央跳得出「懼外」心結,本來或有得傾。不料台生「佔領」後發先至刺激泛民,激進有了動力,妥協變得困難。
   今年適逢六四25週年,台學運亦將會刺激大陸人。
   當年佔據天安門的政治犯王丹、吾爾開希現在不但得以在台發展,且在台後繼有人。25年後台灣的學運不但有民主的環境,在「佔領華爾街」的反資本主義潮流下,行為也更激進。萬一真的轟走總統,港人甚至一些大陸人會問:他們能而我們不能,只說明我們的制度過時,是時候起來改變命運。
   但把台灣這次學運稱為「五四」而非六四,因為議題像1919年北京學生維護國家主權、反對北洋軍閥「賣國」,多過六四的反貪腐、爭民主。
   五四當年的外敵是西方,現在台生針對的是大陸,把國民黨政府與對方加強經貿視為「賣國」。(日前看台網站,有人罵國民黨:有哪個國家的執政黨以「外國國名為黨名?)
   這再次說明,中年以下的台民早已視台灣為「國家」。父母是「外省籍」的,子女或不反對與大陸在經濟上走近,但肯定不包括政治。父母是本省籍的除非生活上不得已,對大陸怕只有恨。所謂血濃於水,you go tell the Singaporeans!
   港人以往覺得台獨不可思議,但隨著本土勢力冒起,現在應該明白了。
   台生發難後,AD作為最善於反共動員的知台港報,夘盡全力,借台灣經驗來重振港人的激情。其效果不可小覷。
   家裡有事,先寫到這裡。待續。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140321五陰暖:中央對陳太可放得下民族情結?

   也許潛意識是不想被新聞牽著走,最近新聞看過就算,下筆專寫無關的事,更想爲大城小鏡做見證。
   但對大事豈無感覺。
   陳太這次難得「委曲」,提出在《基本法》下應可容納的方案。對上層的衝擊溫和;而一成提委支持可參選、提名人數以提委總數的25%上限,也算合理。但造王權轉移給全民票選後,300多名區議員一無所有,必拉大旗當虎皮。除非中央接納,區議員方無話說。
   AD限於立場自然不Like。MP慣性想走民主民族兼容之路,這次頭條標得比AD清楚,且兼顧正反:陳案《無公民提名 料欲保泛民入閘 學民:不應早妥協》《政界﹕為泛民鬆綁》。
   我相信陳太的苦心。只怕與前朝英籍高官攜手,難逃13億人五千年文化自大,唯最後百年被洋人蹂躪而自卑,念念不忘偉大民族再次照亮世界的情結。
   何況同日適逢肥彭再次駕臨。還不是孤臣孽子裏通鴉片販子?(140326三後補:MP《外交部批彭定康「顛倒黑白」》)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140320四破紀錄暖:《The Railway Man》(戰俘)不值得映?

   今日的23度似乎破記錄。又是炒全球暖化論時。
   今天上畫的《The Railway Man》(戰俘)講述二戰日軍逼英國戰俘修築泰緬鐵路的暴虐,亦即60年代經典《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桂河橋)那段歷史。但這次專講其中一個英兵Eric Lomax慘遭酷刑後,終身被惡夢纏繞。
   幸而人到中年後,得新婚妻子鼓勵,鼓起勇氣回到桂河橋現場,confront當年從旁對他施刑的日軍翻譯員,解開了心結。原來,後者戰後終身懺悔,留在現場,爲遊客講述這段歷史作為贖罪。
   這是真人真事,片中的兩個死敵前兩年才過身。年來中日交惡,此片本可引起中國人的聯想,何況由《King’s Speech》(皇上無話兒)影帝Colin Firth和好戲靚女Nicole Kidman擔綱。但專放高級片的IFC和電影中心都唔俾面,只由同院線的The One單挑。
   我不相信是政治。難道真像友人說,太多片,排唔到期? 
   此片頭十幾分鐘兩個失婚人的中年戀醉人,但接著的個半鐘是nightmare。反覆展示酷刑,殘忍處僅次於血腥片。最後十幾分鐘一對死敵的reconciliation(西方人基於基督教最愛的theme)又過於簡單。Firth的扮相也太年輕俊俏,看不出那段慘痛的烙印。但年長的中國人仍可一看。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140319三:Like孟買的「異鄉人」

   上了政府的日間gym班近10年,同學多退休。
   以往每逢財政年尾,gym班例停一個月,同學冇運動做,教練更要停口。大家笑說康文署使哂錢,靠停班過骨。
   但今年過年已停了一個月,現在是第二個月。每年停兩個月會否由梁府(寫成「涼」府,大家會開心的?)開頭,成爲慣例?
   果真,或只是將康文省下的開支轉嫁給醫療。長者少做運動,那就多搵公院。但爲長者看病比開gym班貴得多。

   不用上gym就行路補數。今午四點敲過途徑灣仔道街市。有女士手推購物車超前,上書「灣仔」。初以為送食材俾食肆,再看堆滿保溫瓶,車子停在一棟舊樓前,女子看著手中的紙打量門牌,記起有社福機構爲獨居長者送飯。
   由此想起以孟買飯盒速遞爲主線的印度片《The Lunch Box》(美味情書,)。孟買這種全市一體的每日定時服務行之數十年。
   日人、台人帶便當上班捱隔夜飯。但孟買上班族出門後才由家中女性即煮即入私家飯盒,也許九點十點請人上門收取,送到集散中心分發,再按客戶的「地址」,細緻到大廈第幾層第幾室第幾行第幾張辦公桌,在中午之前逐一送到案頭。
   不只此,飯後,私家飯盒要全數回收,逐一送還給物主,明天再用。
   孟買市區面積約為港、九加新界六成,但人口多近一倍,連郊區更是我們的三倍半。每天怕有過百萬宗飯盒收發,但絕少送錯或逾時,過了午飯時間,令上班族捱餓。
   孟買人如何在看似雜亂的秩序、交通、人流裡,維持比香港大排檔和「澳洲牛奶」更高的效率?為何連印度其他城市也無法仿效?據說全球最威的哈佛大學商學院也研究過,但就是無法解答。換言之,這是一種人類無法重複的成功經驗。
   我只想到一個關鍵:所有飯盒都是香港偶然可見的圓筒堆疊式三/四層結構,方便運送和盤點。美國人會視為regimentation,說得客氣無性格,說得不客氣專制一元。
   於是,《美味情書》用這個孟買傳統失效來說事。戲裡沒有解釋女主角給丈夫的飯盒為何持續地錯送給同一個鰥夫,而丈夫又恰巧對她不好。這造就了鰥夫吃完不知何人做的美味後,在飯盒裡留函表示讚賞感謝;而女煮人也開始對這個不知名的感賞者訴衷情,由對婚姻的無奈、寂寥的感嘆,帶出對自由的渴望。雙方往來的文字淡而有味,是很好的文學小品。
   女方的情緒反過來擊中了這個早已厭倦數十年如一日刻板工作的小公務員。他還有幾個星期就退休,決離開煩囂的孟買,移居號稱全球最快樂國家但正好是印度屬地,故無須申請移民的錫金。
   雙方純靠在飯盒裡留言,彼此不問姓名、地址、背景。中期一度約會。但有鑒於對方是有夫之婦,男方懸崖勒馬,遠觀這位美麗的煮婦,沒有表露身分。
    丈夫對她越來越壞,女方決出走,到錫金找男方。不料男方退休後,很快就從錫金回到孟買,暗示那裏並非世外桃源。
   這部戲含蓄地反對西方和寶萊塢轟轟烈烈的愛情觀。男女主角在西方絕對會發生關係,但在本片裡從未面對面,感情含蓄過日人。女方雖鼓起勇氣,追蹤到男方的辦公室,但男方時已退休。
   這種令人回味的淡泊出現在印度片,只能說導演其實是法國mentality,用刻薄的中國話說,「印度皮法國心」。
   孟買與經濟起飛同步的機械生活,令一些人感到疏離。男主角只是卡繆筆下《異鄉人》60年後的翻版。異鄉人在孟買比在法國晚這許多年出現,所反映的是兩地發展的時差。中國大城市肯定也有這類異鄉人。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140317一hazy:AD爲政改劣勢反攻

   140318二後補:今無他報跟進,唯AD稱《政府上午否認報道 黃昏指不可行 南沙「香港園」胎死腹中》。攻勢無疾而終,且看下次攻什麼。 
   今有事要趕。但政改諮詢進入末期,建制就提名篩選施壓日佔上風之際,AD引爆政治炸彈反攻,且看成功否
   AD頭條述「政府密件」,發佈《特首籌建香港園》的12條相關新聞激發5話題,在週一發佈,確保有五天時間發酵
   1. 踢走窮與老,只留財與才:《基層「放逐」南沙》
   2. 益梁粉富豪:《鄭家純林建岳等在南沙橫琴投資龐大 委員會成員涉利益衝突》;
   3. 巨額公帑冒風險:《香港園收地或耗千億公帑》;
   4. 間接證實梁振英與曾俊華分裂:《特首本想耗數百億公帑直接開發 政府極高層與梁唱反調》《多個政策局大潑冷水》,有關報道突出曾的照片;
   5. 大石砸死蟹得罪強鄰:《粵冷待 梁求中央支持》。
   至於《法制業權問題待釐清》只是港人例牌的反應,對於法律爲政治服務的大陸沒有意義。大陸在政治有需要,法律上怎麼都可以;政治沒需要,法律上再有理也不理。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140316日馬航失蹤第九日:機師爲挺反對派劫機?

   剛打算外出,驟見港台網頁HKT12:58《英媒指馬航機師是安華支持者 失蹤疑涉政治》,做夢也沒想到。
   起初懷疑伊朗青年用假護照偷渡,繼說劫機,但總以為是乘客。即便機師,看其阿拉伯姓名,也只想到伊斯蘭。
   近年遠離大馬政治。在《亞洲週刊》學來的早已忘光,也從未與後來當上華人省份Governor的昔日同窗聯絡,但對Anwar還是記得的。
   他是大馬反對派領袖,早期作為大馬版李光耀Mahathir(馬哈蒂爾)的魅力副手,被視為當然的接班人。但老馬末期,兩人鬧翻,安華變成反對派,與強人的繼任者鬥到今天。同期內一再被控雞姦助理,聲稱受害的不止一人。
   多年來,官司一再反覆,監獄多次進出,舊案剛了又來新的,與選舉互相呼應。馬航失蹤最新的揣測,是因爲他最近又再定罪。
   安華得民望,不讓位給他,加上見解不同,有鬥爭本屬正常。但從外看來,伊斯蘭國家最忌男色。若擺明是強姦慣犯,擁躉盲目或有可能,但妻子兒女也會不離不棄?而反過來,用三百人的性命來爲安華出頭,反陷他於不義,益咗政敵。
   到底該信誰?
   
   傳聞馬航飛北京班機可能被劫後,特地去看用手機短訊爲主線的35,000呎高空反恐片《Non-Stop》(直航殺機)。緊湊但不算好。
   這類戲賣緊張刺激,經不起推敲。主角Liam Neeson家散人亡,酗酒潦倒,在警隊待不住,反轉職心理和行為要求更高的Air Marshall(配鎗跟機警衛)。神高神大,但上機時鬍鬚勒突、頭髮蓬鬆,鄰座怕都另眼相看。
   而也許我聽不懂對白,飛行途中若只有警衛可維持與地面和機師的聯絡,兩位肇事乘客又怎能傳出勒索的訊息,尤其是主角勒令全機乘客將雙手放在前座靠背頂上,以防有人發訊息後?
   但也許,刺激一番後,結局大團圓就交差。
   此片與馬航事件唯一相似的是:機師、空服員、警衛手握幾百條性命,心理和私生活稍有困擾都可能情緒不穩,危及全機的安全。
   但社會愈來愈複雜,任何人都有很多面向。工作人員與個生活無關的原因也要提防,例如馬航機師挺安華的傳聞,當局豈不變成大阿哥?

140316日陰暖:刀不如劍?-《舌尖上的武士道》

   美國影院早期有double甚至triple feature。但香港唔興,昨才首次在試片室經驗。
   第一部是日本古裝片《武士の献立》。「獻立」是日文的「食譜」。港借去年中央台的「紅火」紀錄片集《舌尖上的中國》,譯作《舌尖上的武士道》(140326三更正:此前漏了「道」字,承蒙專業的朋友指正)
   《中國》側重民俗和「民以食為天」的實用感,相對日人講烹飪著重料和工,帶ritual意味,很能看出中日之別。
   英文名在《A Tale of Samurai Cooking》後加上副題《A True Love Story》,迎合西方人「Love大過天」的價值。西方「個人大過天」,對於用食物做戲遠不及日人熱衷,而最終也必定要歸屬於人的感情(對上一齣是Julie Roberts的《Eat Pray Love》)。
    男女主角,尤其是「半澤嫂」上戶彩算有人氣,但在港只屬二線。對我來說,有趣的是日本封建社會「劍vs刀」(日人有劍道而無刀道,因為刀出不了廚房也。由二戰期間美國學者所著經典《菊與劍》可知,「劍」作為日本的象徵,僅次於象徵皇室的菊。)的故事。劇中人據說是真的,有著作傳世。
    話說「江戶」亦即德川家族治國(大軍閥家族世襲治國近260年。同期內,各地「大名」即小軍閥林立,天王純屬虛君)時代,加賀藩(地區)的大名有侍女善煮,技驚四座。御廚舟木(姓)懇求其下嫁自己愛劍嫌刀的「不肖子」,傳授廚藝,令丈夫得以承襲父親的官位。
    但「不肖子」並非無理。舞刀的御廚雖有「武士」封銜,看似與舞劍同等,但斬人的劍出政權,切肉的刀只是錦上添花。不肖子要做大事,不屑於做廚。
    何況,兒子與劍道師傅的愛女青梅竹馬,對她念念不忘,討厭父親指定的妻子。但逼於父威,勉為其難向妻子學廚藝。
    兒子捲入加賀年輕人爭政改。不料,開明的大名猝逝,改革派遭保守的元老清算。兒子加入政變,謀刺元老,幸得妻子挽救,得免殺身,此後只好收心做廚。
   此戲頗悶,twist在最後半小時:經父與妻苦心培育,兒子終爲王室做出盛宴,接下父親的班。但正待慶祝,妻子留言出走。
   兒子爲父所逼,四出尋妻。原來,妻子覺得已完成家翁託付,退位讓夫與真愛結合。最終當然是夫受感動,尋妻成功。
   戲裡似乎暗示,丈夫從未與妻子同床。史實如何不得而知。但按今天的法律,這位能妻豈止分丈夫一半身家。此片頌揚日式賢妻棄權的「美德」,肯定有人草泥馬
   加賀藩的改革青年vs保守老人之爭舉世皆然,但中國人會想到自己。對香港的激進青年來說,莫說建制、北京,連民主黨亦應掃入歷史垃圾堆。際此1894年中國慘敗於日、加速崩潰的第二個甲午年,改革vs保守、青年vs老人的鬥爭會繼續加劇。香港的政改凍過水。
   昨看的第二齣是人道紀錄片《平平安安上學去》,講肯尼亞、摩洛哥、阿根廷、印度等地深山荒漠,小學生每天返學放學要行幾個小時的山。
   但中國見怪不怪。我多年前去四川雅安助學。領隊甚至不分配住得最遠的學生給團裏的長者,因為來回要行四小時的山。
   這個問題古今中外都存在,根源是貧窮。目前全球恐怕有上千萬這種小學生,今後也不會少。但住處沒有電,無法聽電台、上網接受遠程教學。希望蓋茨的基金想想辦法。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140313四:太陽終於出來了

   並非趁抓到斬劉進圖的疑兇為當局博分。我只是想說,連日陰霧,昨甚至濃霧。但今外出散步,終得見陽光。
   共產黨/習近平/梁振英如今的形象是納粹/希魔/北韓金朝,不說得這樣壞都會被懷疑是「草毛黨」(「五毛黨」經多年加薪,upgrade至上印毛像的一元人民幣也)。
   但就悶這兩天吧,天總會再變壞的(140314五後補:今晨就已回復陰天)。

   昨報載公安捕2劉案疑犯,同日港警一哥宣布在港捕5人。今報載在港被捕增至7人。但報紙凌晨付印後又多捕2人。陸2+港9合計11人,理應有人漏口風。主使者難隱身?
   至於所有疑犯均有港身分證,並不排除其屬大陸背景。大陸1979年起開放,每日150人單程來港,加上投資、優才、外派...,這些根在大陸的「新港人」佔人口將近三分一
   我一直相信,中共不想港人尤其是記者同仇敵愾、撐佔中,必盡快交人。因此,新聞不是抓到人而是:昨率先爆料的兩報分居政治兩極。建制報獲「通水」正常,但大反報也獲得獨家,當事報反而不報? 
   近月,素被視為死敵的大報多次北上採訪human story。偶爾偷雞成功不奇,怎可能一再突破,但又未聞當局解禁?只能視為達成默契,而trade off是焦點由維權改為生活小品。
   中共收買成功?但13億人(奧運年與家人遊京就聽說,人口早就突破14億,只不過公開不說),由最壞到最好都不缺。只不過我們在境外不壞不看。現在大反報轉性,難道是老闆的信仰還是老mentor教落?但多一面總好過只有一面。
   一哥說暫無直接證據說,劉被斬與新聞有關。這在技術上可能沒有錯:他講的是記招那一刻所知,當時可能尚未逐一審訊。
   但市民肯定相信劉家說的,他家並無私人問題。故關鍵不在劉是否做新聞得罪人,而在是否得罪中共?是否買凶滅港記之聲
   我不相信共黨買兇说。但自問無證據,不排除像網友說,wishful thinking。
   網友說得對,此前落難大陸的黃賢和程翔都是半個局內人。以我所知,兩人都很愛國,很想幫國家,兼顧兩岸。後來被當間諜關押,的確可能是高層內鬥的犧牲品。
   黃賢案涉及美國的機密,有美國記者David Wise寫成書《Tiger Trap》。說他是美國間諜,那完全是瞎眼。他獲釋返港後這二十多年,一直默默地爲兩岸的改革奔走;對自己在文革期間,北上自証清白反被投入秦城,似乎無悔。
   劉雖不屬黃、程這類,但一如程:長時間爲報館駐京,應廣交大官。有些或已進入核心。他們整劉自有上層手法。京官cheap到買兇,同事怕也覺得丟架。
   至於網友提到1970年代的《蔣經國傳》作者江南,許是因為這位流亡的台灣記者被國民黨情報機關指使黑幫赴美槍殺後逃回台灣,懷疑劉進圖也遭此毒手。台灣至今避諱,但主管情報的蔣經國事前怎可能不知情?
   江南真名劉宜良,當年在粉紅色港刊《七十年代》發表招殺身禍的蔣經國連載,正是我初出道時,在該刊經手的一個重頭戲。頭尾應有兩年,每月都要與同事審校他的來稿。
   當時沒有電腦、傳真,投稿只能手寫、郵寄。江南文筆流暢,但字跡潦草。打電話去美國一分鐘要幾美元,而且要專程到電報局。難以辨認的字,只能請各編輯看上文下理輪流估。但港人不熟悉江南所講的台灣背景和用語,不用說,難免猜錯。
   他後來訪港,總編李怡先生(今AD主筆)盛情接待。我作為公司裡唯一從美國回來、認識較多留美學人的職員,成為當然的陪客。江一如很多台灣的外省籍新聞人,健談能喝。
   他遇害後,記得雜誌做了專輯以悼念。但30多前,莫說小月刊的規模和影響力不能與今天的《明報》相比,社會也沒有上街高呼「They can’t kill us all」的氛圍。一個十萬八千里外的台灣人被做低,對港人不過「吹縐一池春水」。辦好刊物就是忠於江南遺志最好的辦法。但大概因為國民黨管不到香港,各同事並不擔心自己的安危。
   我不敢說,江南案不會在港重演。但我們真的相信,今天的香港是1939年盛夏待宰的波蘭?早晚來個聞一多?
   即使有政治惡勢力用黑手法嚇傳媒,也輪不到《明報》。該報自創辦人查良鏞,向與北京維持某種關係。查指定的接班人後來據說北上搞了個著名的粉紅色網站。現東主是全球華人一家親的「泛華」信徒,對中華的感情遠超一般港人。他與官方絕對合作。上位者派人當街砍殺他的左右手,無疑是逼他回去大馬。
   真有希魔向港媒下手,第一個會是誰,你當然懂的!這我倒真的有點擔心。請多多保重。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140312三陰風:封殺王維基更甚於斬新聞人

    今午去深水埗。擠看一種電視盒子破解版的男士把商場塞得水洩不通。所謂「破解」也就是不受原版在設計上的限制。原來做不到的,現在都做得到,你自由了!用戶當然歡迎。
    現在上網看影視,劇目多過甚至新過收費電視、無須依時依候、不費分文,基層尤為熱衷。(140313四後補:《互聯網普及 Apple TV、小米盒子早入屋》)
   但以我的經驗,影像慣性地「窒」,像用YouTube看電影,分成幾十段,每段兩三分鐘,播完一段要等下一段。我猜是Wi-Fi或入屋的寬頻不夠快,未能維持流暢的streaming(串流)。
   若確是寬頻慢,則很多家庭都「吊起」。目前較快又較抵用的似乎是「香港寬頻」。但限於規模,主要入屋邨。單棟樓(除了新豪宅)通常由另外兩大公司包辦。我用的算是較好的一間,但仍不流暢,要下載才能看。
   現在香港寬頻原創人的「香港電視」被封殺,香港寬頻就更不可能擴至單棟樓。
   就某些方面來說,封殺王維基更甚於斬新聞人。當局是怕他摧毀電視市場還是借電視激化輿論?
   誠然,當初請黃毓民和鄭經翰擺「龍門陣」帶出激進風氣的,是想藉「譁眾取寵」來撼TVB的弱台亞視。以目前的民怨看,王作為初生台,很可能用類似的手法。
   但又很難相信他會把香港變成反共基地。雖然由於亞視太爛,他冒出來是有可能動搖無線慣性收視下的社會「穩定」心理。
   有網友覺得,正因為劉進圖溫和,有人借他來殺雞儆猴,警告激進的記者。行兇者若真的這樣想,那恐怕是隔行如隔山,太不明白新聞人的本性。
   真正的新聞人理念強,技巧也很多。我們不用擔心,港記會像俄羅斯反對派記者那樣與當局硬碰硬,遭到KGB式的毒手。有勁料沒有人敢登的話,大不了拋上xLeaks。你對付得了誰?而到了這個地步,也就是說「一國兩制」已死,我不相信習近平會不介意。
   這一陣子經常看記協主席出鏡。80年代末與小女子在《亞洲週刊》同事時,她剛出道不久,小個子,樂觀豪氣。25年後再看她,口齒犀利,條理清晰,氣勢逼人,已成熟爲新聞鬥士。我相信,對行家行兇只會令她的意志更堅定,但會小心行事。在此僅祝她順利。
   我看日劇多,韓劇少,討厭其要麼膩要麼暴。但剛才上網看了大叔宋康昊去年主演的《辯護人》(The Attorney)。起初以為是喜劇(見海報),沒想到是以類似中國六四的光州事件為背景,講一個純爲搵錢的律師因為恩人被捕,激化爲人權大狀。在起訴一批學生左傾的案中,逼使當局「輕判」。最後更成爲民主鬥士,在被告欄裡成為釜山上百名律師聯手為其辯護的英雄。
   此片我是在簡體網上看的。但所展示的濫捕、酷刑、偽供、kangaroo court等公權暴力,一看就像今天的中國。
   例如:各被告上庭扣手銬,彼此像中文「連坐」說的綁成一串。但大狀一開庭就引用法律最根本的「無罪推定」-未定罪怎能當犯人捆綁,逼使當局撤除手銬和繩子。
   大陸會否瘋傳?當局又會否瘋刪?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140311二:由日本地震到馬航失蹤

   昨藏人「起義」、達賴流亡55周年,藏獨照例全球示威。但今天只有OD提。藏獨不成器還是馬航令AD、MP難以分心?
   今日本九級+地震三週年。AD未回顧(明天當然會炒外電)。日本反華有力,找不到好話寧可不說?MP則只講反核,訪問導演、上一代的居日華人學者,不及於大眾和民生。
   MP引述的日本三大弊:政治世襲,不明民間疾苦、阻礙創新力量;政客+官僚+財團構成利益網;公務員不變通,由明治維新至今已存在150年。日本既如此僵化,為何就是不死?華人解答不了,也就無法制敵。
   想了解地震後遺症,不如看日劇《時間不會停止》。幾被夷平的漁港宮古有兩個準備聯姻的家庭,男方是漁民居於海邊,女方是知識精英居於高。海嘯來襲,前者失去半數家人,包括準新郎,住房、漁船被沖走,棲身難民營;後者絲毫無損,照樣上班領薪。父親是銀行家,女兒是公務員,手握賑災資源。親家做不成,地位更懸殊,雙方如何come to terms?
   大馬把飛北京的國營航班半夜無預警失蹤稱為「前所未見的航空謎團」,純爲本身的管理開脫。如今既疑為恐襲,AD用作頭條,客觀上是淡化公眾的恨,因為所打擊的是敵人也。
   事件顯得大馬管治粗鬆官僚,唯英語流暢。與新加坡相隔一個海峽,但相差半個世紀,就像三十年前陸港之別。但大馬恐怕很難在三十年內趕上新加坡。
   恐襲疑雲來自有兩名「非亞洲」面容的乘客持失竊的歐洲護照登機。但法、英多非洲前殖民地人口,黑人持歐洲護照不稀奇。但歐洲的非裔絕少改用歐洲語文的姓氏(名字則會用),黑人護照用歐語姓氏比較奇怪。
   此事教會我一個詞「失聯」:不是失蹤,而只是暫時失去聯繫!不用擔心,你的親友在地球上某個地方,說不定很快就會「復聯」!
   怪不得公關這樣值錢。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140308六陰冷:馬航失蹤志在習公?

   兩會時節,疆獨在昆明破紀錄斬死29人,天安門毛像遭塗污(同期相信有更多維權人士「被」軟禁或外遊),今晨又有載客近300人的吉隆坡飛北京馬航班機在南中國海失蹤,似乎太巧。只能爲乘客默禱。
   (140309後補:AD《疑涉恐襲兩人護照被盜用》《機師未及求救 客機恐爆炸解體》《記者轉場報空難 兩會受冷落》,MP頭條《神秘人冒名登機》)
   疆獨有暴無謀,或不致於……。但客機若落在越菲有訴求的海域,誰主搜救、怎樣分範圍負責、誰掌控記錄和找到的物品……,拉開中國與越菲關係的可能遠多過拉近(140309後補:AD《中菲越星馬印爭救援 宣示在南中國海地位》)
   鬧市見人就劈無疑狠,但更毒的是令全國杯弓蛇影。官說兇徒本欲出境打聖戰,但邊檢嚴密,來到昆明方知南下緬甸也不行,絕望下發難。此說不合常理,但疆獨心理獨特,又無法否定。
   但昆明當災若純屬偶然,客觀上全國都無法不防。中國除了高山、沙漠,無處不是人。只要逼一二線城市都像美國機場那樣戒備,安檢大排長龍,擾民、耗時的損失難以計量。
   當然,物以罕為貴,反則多而賤。發達世界的人「嬌生慣養,大驚小怪」。中國當街死人,轉眼即回復常態。在場的人只會為己慶生,不會爲死者哀。但中產興起後,子女矜貴,兒童放學、遊樂場所仍會倒瀉籮蟹。
   疆獨最狠的是「民不畏死」。若相信爲恐襲獻身可上天堂,以有生之年換取永恆的享樂,前赴後繼,也就防不勝防。
   但話說回來,疆獨連年發難,官方高調反恐。現在一大幫人從新疆遠漂至漢區名城,途經幾千公里,食宿、交通、補給缺一不可,更買下一批手臂長的彎月刀,卻無人察覺有異狀。貴過軍費的維穩開支全都用在手無縛雞之力的異見分子身上?
   若昆明以至整個廣西以往未見恐襲而疏於防範,新疆也無預感?
   *同屬當街斬人,所幸劉進圖康復良好。希望腿傷早日痊癒。
   一如所料,刀手相信已「北歸」(我初說「北漂」,但網友說得對:實為「北歸」)。爲免「佔中」添聲勢,相信公安也奉命抓人(140312三後補《斬劉進圖兩兇徒傳東莞落網》「廣東省公安廳刑偵局接手,發現疑人當日抵深圳後往東莞匿藏,前日在當地一處拘捕兩人。公安廳昨晨知會港警,港警隨即派員往東莞確認兩人」)。現只怕抓到後「認罪但無動機」。
   就為何會找上劉,我只想到一個陰謀論:兩會前夕,殺手刀落,志在習公。但若此,北歸豈非嫌命長?
    週三在街上看到《壹週刊》的封面標題《劉進圖誤踩地雷 捲入中共內鬥》,本欲當日上博。草創時雖編過《壹》,但自己絕少買,也不會付費上網看。飯桌上有人問內幕,我無發言權。
    這個封面立於不敗之地:同時滿足了港人的窺秘和反共心理,但事主不會回應,沒有人會挑戰其可信性,錯對都確保有銷路。
   直覺上,我不相信劉因爲爆中共貪腐而觸礁,而更像是《壹》借一個中共不願回應的指控來摑建制派涼薄的「傻仔」論。
   這並非說高層對爆他們貪腐不生氣。但以70年代初黃賢案和90年代程翔案看,高層整港人不會用黑社會手法。當然,爆地方上官商合謀又當別論。地方上逼遷經常出動紅黑難分的大漢,手段辣過香港收舊樓。港記碰上他們就很難說。
   但中共明知權鬥的問題越回應,港記就越發揮,被追問時只會別過臉,予人傲慢、不透明之感,傳媒於是又可以踩一番。這有如明知對方不敢出庭,於是控告對方,不戰而勝。

140308六繼續陰冷:CY可以ignore?

   CY昨在京講嘢連續兩次予人話題。但兩大報塞在目錄裡,對他看來由罵改為ignore。
   由上次述職被要求報憂起的連串發展,有人是否認為,他已名存實亡,無須理會
   看娛樂版就知道,罵你至少是讓你曝光,大家仍然記得你。讓你在版面屏幕上消失,那是要大家忘記你。哪種手段更狠不言而喻。
   至於CY昨天說香港只是「中國號」高鐵的一個齒輪,好事者會說,那一定是溫州動車。
   至於《自比梅花:耐寒能受壓》,就更招議論。這種國民黨時代的國花早已遭共產黨摒棄(蔣時代的台灣曾經由柯俊雄主演「愛國」電影《梅花》。至今還記得那首主題曲)。何況諧音「霉」,粵人改捧同屬粉紅的桃花──雖然,「逃」其實衰過「霉」。

140308六:「公訊」vs私隱

   「……」
    昨每月一次往交錢。遞上表格、身分證、費用後,靜候處理。雲遊期間,櫃檯裡的年輕女士說了些什麼。
    初以為填錯表,回過神來方知,問題是:
   「想請問,你係唔係寫專欄?」
    女士問時帶笑,相當嫵媚,當不是不Like。
   我頓時愕然。這位女士坐counter已不止一年(她比前任的男士好多了。後者是典型抓住雞毛當令箭的小官僚,逢有人來問詢報名都擺款), 每個月都打一次交道,沒想到會突然提到我的前事。
   「係,不過好耐之前嘅事啦!」
   「……《xx日報》?」
   「係,果度有相。……我係《x報》都有寫。」
   後一份報紙不像前一份的免費報,讀者少得多,一般人沒聽說正常。
   停寫專欄,算起來至少有三年:做了兩年的freelance翻譯,去年賦閒,今年來了兩宗文字差事。不提的話,前事早就淡出。當時除了報紙,還寫周刊。
   世事之奇妙由此可見。日常的耕耘或無意,或只是職業,但在大社會的小角落裡,可能也會有人注意。
   由此想到這一代人最重的「私隱」。現在人人怕被監視,什麼都是私隱。反過來,有人自稱事不無可對人言。但在現實中,兩者都是把自我往一左一右兩端推的表現。
    人人都有私隱(privacy)。除非健康上不得已,你坐廁時會讓他人在側?關鍵是與「公訊」(公共資訊,public information)的界線怎麼劃?
   現在公眾場所除了洗手間,「CCTV」無所不在(有人甚至在家裡安裝以防家暴)。你的面容和舉動在錄影裡巨細無遺。你有多願意為了劉進圖這類案件,讓公私機構保留你的視頻
   人類社會的公域加私域若合計是一個定量,不可能增加,物理上所謂守恆(conserve),則潮流是公域與私域爭相將地盤往對方哪裡推,形成新一輪的後現代角力。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140305三續回南:奧斯卡與遺珠

   年來看屏幕太久,視力大衰退。近日連看十幾萬字的譯文,睇到金睛火眼。這兩天趁奧斯卡頒獎改看影視。
   但家裡的電視是第一代的平面,年前拔線搬移後,未能回復高清,兩個免費英文台回到1960年代的雪花時代。
   今年的奧斯卡由女同志笑彈單人主持,點到即止,遠遠好過去年請《TED》(賤熊)的男主角賣不文。娛樂場所難免談性,但關鍵在拿捏對象的承受力、掌握火候。幽默與冒犯一線之差,這就是今年與去年之別。
   今年的候選最佳片幾乎都是苦戲:黑奴(12 Years a Slave)、空難(Gravity)、金融大鱷(The Wolf of Wall Street)、海盜(Captain Philips)、家庭鬥爭(August Onsage County)、尋親(Philomena,唯一的英國片)。
   趕公差中作為調劑,看了有動作的「空」難、海盜。但不是苦戲的《American Hustle》(騙海豪情)只看了幾分鐘,難頂其胡鬧,或改天補完。這兩天會給黑奴交個差,但我一向討厭”You know what”的theme。
    我不覺得《Gravity》那樣好看。成為大贏家,只能解釋爲美國人崇拜科技「創意」:全劇只有兩個角色,由頭到尾在太空失重,全靠特技拍攝。電腦以假亂真大概始於《Jurassic Park》(侏羅紀公園),自此氾濫,二十年後的今天幾無所不能。再過十年應可代替真人,令藝人貶值。
   講索馬里海盜劫持美國貨船的《Captain Philips》則毫無內涵。我唯一學到的是:劫船一如綁架,被視為搵快錢的「職業」,差別只是規模。指使者是慣匪。但出手者可能只是赤貧亡命,但求一舉爲家人脫困的雇傭兵,抓到也拿他們沒辦法。
   昨天去看外語片大熱勝出的《The Great Beauty》(羅馬浮世繪)試片。的確是50年前意大利大導Fellini經典《La Dolce Vita》(露滴牡丹開)的新世紀版。除了說明意大利的上層虛浮不變,對我來說,唯一的新意是令人聯想到新世紀死而不僵的貪淫總理。但本性不愛這種拉丁風情,邊看邊遊魂,想到意大利上層的這個傳統是否承繼自古羅馬的紂王Caligula。
   去年上網看Peter O’Toole主演的英國片《Caligula》,方知其為何被稱為大銀幕的第一部四級片。但現在看來更驚人的是,另一名要角是當時初出道的Helen Mirren。英國人後來讓這位三級女星扮演英女王,很有氣量,在中國怕只能演谷開來。Mirren現再接再厲,上舞台演QE II。
   看頒獎典禮一秒即閃的畫面,其餘候選的外語片大都是以巴、反恐、反歧視這類荷里活口味。沒有看過本無發言權。但奧斯卡以往青睞的外國政治片「正確」有餘,可觀不足,只適合信徒。
   相比之下,近月看的日本片《字裡人間》(日文原名《編舟記》)、印度片《The Lunch Box》(港譯《美味情書》)好得多。《字》片世俗,缺少message,荷里活不愛可以理解。但《美味》出色,有法國藝術氣息,非寶萊塢的浮誇可比。
   男主角使我想起當年Mastronianni演的卡繆《異鄉人》,在幾千萬人口、公共場所摩肩接踵的孟買,恍如行尸走肉。但並非反社會,而只是與這種世俗格格不入。此片唯一不合荷里活口味的是法國式清淡,而非美國人喜歡的濃烈的衝突。
    最近看的另一部試片《Angel’s Share》屬於英國常見的cult片。當年最多人捧的是《Trainspotting》、《光豬六壯士》。英國片擅長次文化,很反映經濟長期低迷,舊工業區和北部depressing的一面。英國看來只有以倫敦為中心的東南角繁華,與其餘地區貧富懸殊。
    除非你愛威士忌,《Angel’s》唯一的賣點是蘇格蘭風情。值得一提的是,港譯《智取威士忌》開文革樣板戲的玩笑。但有多少港人聽說過,江青至愛的舞台劇叫做《智取威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