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130820二:梁搞房事假定真?

   網友AI130818的博文留言,不認為梁振英真的主打房事,而只是當作「主要盾牌」做嘢英國經典諷刺劇集《Yes Prime Minister》所謂looks as if he is trying to do something.」
  好淵博。我看過該劇的新世紀版。至於25年前的經典,早就忘了。
  就梁這方面,我倒是聽到過一個故事:有人早在梁仍屬「N年唔選」的時代,聽過他在非公開場合講課。事後水過鴨背,只記得梁的「命題」(大意,並非原文):
   都說香港地狹人稠,但其實只用了10%的地。
   這裡所謂「用」,當指已起了屋/建築物。
   梁如何elaborate這個命題,友人已不記得,但事後自行作了6點推斷(並非出自梁):
1.  所謂90%的地未用,相信主要指郊野公園和鄉郊。
2.  未用的90%只要撥出一個零頭,例如再拿出香港面積的10%建屋,就可以多容納一倍人口。餘下還有80%的園林。
3.  由於人口老化,香港正須引進人口,不用說是主要來自大陸。
4.  3引申,香港須與珠三角加緊融合。
5.  人口增加,經濟規模亦水漲船高,加強香港的競爭力。
6.  香港與珠三角加緊融合,也就可逐步化解兩制的「矛盾」,最終邁向一制。
10%」若確是梁的基本信念,房事可信是他的主打。而且,梁若借「10%」的理念化兩制為一制,也符合網友Patrickov的留言:他「只是在做中共一直想做的事」。
   友人說,憑直覺很難相信,香港只用了「10%」的地。但梁是最成功的測量師,課堂上誰敢質疑。
   而撇開陰謀論,回歸前確有人從經濟出發,認為香港幾乎冠絕全球的樓價租金,是港英人為「高地價」造成的。
   地價高的話,處理「實」物故佔地多但單價cheap的「實」業界利潤大都給了銀行和業主。後者得益而前者失益,令各行各業形成地產、金融和高消費行業vs製造業和附帶的修理、儲存、物流、回收……兩大對立的陣營。
   地產和金融銀碼大、利潤深,無污染、安全之慮,少工會尤其是左派之忌。港英自然希望由製造業向地產和金融轉型。實業界長期吃地產、金融的虧,形成回歸前的一種深層次矛盾。
    回歸由實業家董建華當特首,大增房屋供應的「八萬五」可信是扭轉高地價的paradigm shift。但撞正亞洲金融危機,令暴瀉的樓價雪上加霜,萬計業主陷入負資產。再加上禽流感、沙士、23……,創下第一位特首就被市民趕走的回歸歷史。
    接替董的曾蔭權是港英舊臣,不用說回歸高地價,在房屋上只講不建,供應枯竭。期間適逢大陸人、資湧到,樓價連飈幾年,形成全港(呎價)「萬元戶」的奇景。
   「八萬五」的董建華挺梁振英。1980年代初在親中圈子裡帶起梁的安子介等也都是廠商。梁應代表他們的利益。
    再說,由中央到董到梁,都希望香港學新加坡,走「華式威權社會主義」。李光耀治星除了個人的革命威望、政治洞識、行政能力,最關鍵的一招是用高稅率打造全民公屋的社會,沒有人跳得出他李佛爺的掌心。
   但董在港英留下的體制裡孤掌難鳴。加上公子哥兒,不諳民間疾苦,加上命蹇,大災小禍接踵而至,也就一敗塗地。
   梁自以為有行政能力,但志大才疏,太攻心計,也就落到此田地。
   就寫到這裡。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從統計的數字來說, 香港用了的土地是大概20-30%. 但其他的土地, 尤其那些在十多年前也說會發展等地區, 更早已被各方勢力所佔據.
我同意崔先生的觀點, 雖然有意, 但從來規劃發展都需要一個強勢的政府來落實的.

AI 提到...

我鍾意八掛啫,通常記得d 唔記得d,聯想到就 search,互聯網好方便。

因為對前任失望,所以對 梁 有希望,不過不抱期望。理性d 講,即係無望。『志大才疏,太攻心計』。具體d 講,我認為他私心「志大」,完成個人「志向」有力,「大我」工作能力不足。心術不正,只求小利,專門利己。

工作上遇過不少此類「叻人」,職位愈做愈高,公司愈做愈差,身為同事,通常做死但無功或被排擠,結果公司亦無才可用,只有愈做愈差。

匿名 提到...

崔先生,你好. 最近我看國內節目”年代秀”(20130809), 國內的中年歌手都很尊重崔健, 還在唱他的”一無所有”. 的確, 崔健的重要不是在乎於他唱得有多好, 而是在80年在國內他那種氛圍下劃時代的突破. 還有, 外國樂隊Michael Learn to Rock (MLTR) 的 I Walk This Road Alone 的音樂便採用了崔健的"一無所有", 有空聽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HwfCf2sp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