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130813二3號波:回眸陌生的維港

   今晨起床,收到一宗海外華人白頭人送黑頭人的消息。有31歲的華裔因腦癌離世。雙親的痛苦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
   與此同時,有暴動年頭就已外移的友人來函問: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world? “Occupy US”has been troublesome because there is no focus, no leader and only chaos. I am troubled to read these HK news. I am mostly surprised that people in their 50s and 60s are saying they will join the march next year. What is "Universal Suffrage" anyway?
    附上的消息來源是:
http://www.scmp.com/news/hong-kong/article/1273490/occupy-central-movement-gaining-support-among-young
Silent Majority: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8/09/HK1308090005.htm; http://www.silentmajority.com.hk/
    這兩個網站我沒看過。
    以港人目前的對立,左報只能鬥爭而無法容納真正的討論。
    當然,AD同樣一面倒向泛民,就像伊斯蘭高塔上召集信徒禮拜的高亢宣教頌。但訊息靈通、取材範圍、表達技巧非左報可比。看AD仍可感覺到反對泛民、佔中的勢力-雖然是刻意突出其黑暗面。但看左報一如看大陸官媒,不可能客觀地反映強烈的異議。《人民日報》會中肯報道達賴和劉曉波?
    左報若代表一兩成港人,AD至少代表五成。
    至於西報,香港自從大約20年前,中文報刊起飛、電視新聞台啟播後,就已無足輕重。後來再加上政權英轉中、西報開始染紅,現在的西報只是維持國際化形象的圖騰。當然,去SoHo見不懂中文的朋友之前,還是得翻一翻。
    友人來函的問題,我寫在電郵裡。不贅。
    但香港變得太驚人,與老一輩海外港人的鴻溝很難消除。
    我中學和大學畢業時,香港仍屬難民時代,甚至未進到暴動後,港英透過港台推動本土人與難民在《獅子山下》下攜手共建社會的融合期。當年的學生只求苦讀晉升,為家庭脫貧。選科則走中國讀書人的實用路:科技傍身,遠離政治,最好是走遍天下都有需求、地位中立、收入中上的醫師、工程師。
   當時除了申請公屋和學費津貼,公共事務離我們太遠。我讀的宗教學校甚至沒有公民課,史地科靠死背。
   我們這輩在對香港一無所知的背景下離開,到達當時比香港發達不知多少的北美。一扎下根,當地富裕的生活方式很自然地進佔了我們空白的mindset
   外「留」頭25年專注於學位、專業、買樓、養兒育女。及至事業到頂、子女開始離巢,自己有機會回眸,香港已進入回歸前中英惡鬥、中產爭民主、六四後港人爭相移民的劇變期。這與我們的成長經驗相差太遠,拍馬難追。更不要說回歸後這16年,一天的政治新聞多過我們讀書時一個月。我在港做新聞都不敢說跟得上,何況是「史前」離港者。
    令「老港僑」感到隔閡的另一個原因是報刊粵語化。我這一代從小被教導讀寫要避免方言,不屑於今天港媒的語言。但越不屑越不看就越看不懂。最終有人只看左報,因為較少方言,比較易明。
    早期離港者想明白香港的劇變,看《明報》比較適合。一來爭民主但不放棄民族,傳統上普遍「愛國」的華僑較易接受。二來表達不會太花巧,用粵語有節制。而且在境外可免費取閱即日的內容,不像對手《蘋果日報》自恃有市場,境外閱讀要收費。但回看非當天的《明報》要收費,因此要每天過訪。
   但想明白港人的psyche,還是要看ADAD用否定民族來爭民主,其可見的右有點像台灣今天的民進黨。AD最右時就像流亡人士,但願中共倒台,把爭民主作為拒共的手段。但年來大概像民進黨,歷經李登輝、陳水扁「去中國化」後,明白不能奢望中共在可見的將來崩潰,反過來北上採訪,批判之餘,也報道民間的善行。
   海外朋友若無法忍受港報刊的文字,亦可上網聽港台、商台甚至溫哥華、多倫多粵語台的「名嘴」清談,看港台電視的時事節目。

1 則留言:

ip vicky 提到...

崔少明先生,
我是香港電台記者Ip, 祈請可找崔先生做訪問, 請覆90303412,or 23397659;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