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5:現正上演的"Darkest Hour"(港譯:黑暗對峙),講二戰初期,英國危在旦夕,邱吉爾獨挽狂瀾,扭轉大局。
40年初,希特勒勢如破竹,波蘭、荷蘭、比利時相繼淪陷。美國置身事外,拒絕援手。
法國不戰而降後,英國與德軍只隔一條海峽,更有30萬大軍困在法國海邊,隨時被殲,令本土無兵可守。加上德軍掌制空權,英國危在旦夕。
保守黨政府早就認輸求和,無奈左翼的工黨不肯。保守黨內唯Winston Churchill(邱吉爾)主打,遂以其拜相,欲作爲傀儡,由黨來把持達成和約。
怎知邱爲人霸道、有魅力,黨控制不了。連本來不Like他的英王也被折服,既然國會就戰和爭持不下,建議他繞過政客,直接訴諸民意。
片子最後是兩場高潮:
一不知是否事實,首相單身匹馬搭地鐵,在車廂裏問明一衆愕然的國民姓名、職業,請大家「公投」。全車廂一致主張保家衛國,絕不妥協。
二是首相落車回到國會,按民意授權,發表史上最著名的演說之一:保衛英倫三島,戰至最後一人。下院全場雷動,電台直播。保守黨不得不轉軚。
本片到此爲止。二戰進入新階段後,下一個轉捩點是納粹狂妄攻蘇,在嚴冬裏幾全軍覆,元氣大傷。再就是多得日本與納粹同樣狂妄,偷襲美國珍珠港,逼得借中立來發戰爭財的第一強國不得不戰。美國全力投入,德日戰敗只是時日問題。
年來不止一齣邱吉爾片,以此片最「愛國」。但氣勢磅礴,所表現的情操超越國族,感人至深。看過的人相信都會希望,自己國家面對生死存亡時,有這樣一位領袖。
即便有人罵戀殖,也不得不說,此片令人對邱吉爾甚至英國人肅然起敬。反之,當年的美國人絕對是opportunist。
Gary Oldman更恍若邱吉爾本人,看他最後的國會演說就值回票價,是多年來最超值的影帝。
與此相比,中國的愛國片層次上差天同地。
1 則留言:
英國人對邱吉爾的評價其實功過不相掩。他的鷹派作風 (對凱末爾的土耳其和甘地的印度都主張強硬,甚至不諱言要「由得甘地餓死」) 並沒有被「為尊者諱」,而這些也跟其二戰時的功業並列。當然,熟知邱吉爾的英國人一打勝仗就用選票攆他下台也是一則「佳話」。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