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140728一晴:《看見台灣》提升了西方地球片的層面

   清晨正在看報,家人發現IFC為《看見台灣》(Beyond Beauty)加開九點廉價場,pack了個三文治就趕往。
   侯孝賢監製、吳念真聲演的這部環保記錄片美觀易明、溫和感人,好過侯大師自己導演的經典。當然,這是我作為社會人的偏見。用藝術品與教育片來比對並不公平。何況台灣80年代黨外崛起,與國民黨威權衝突日趨激烈,侯孝賢電影沉悶的氣氛正代表黑暗之中待解嚴的鬱結。
   過去這十年八年,全球暖化的環保主題配合人與物資全球化、高清攝製技術,造就了美國前副總統Al Gore(戈爾)等帶動的紀錄片高潮。如今《看見台灣》又提升了一個層次。此前的記錄片主要用大自然的美來惋惜人為的破壞,賣攝影和科學多過人與社會。《台灣》填補了這個漏洞,用天然美景與經人打造的設施、社區作對比,展示了人肆意取用天然資源後的後果。
   台灣人文關注強,此片兩千多萬港元的投資大概當作公共教育開支。影視最講娛樂的香港行嗎?發展至上的大陸會嗎?台灣挽救環境相信是有希望的。但13億人以至全球的70億人只要日益富裕、以美國憲法裡的「happiness」作為基本人權,就很難不濫用資源。雖然怎樣才happy因人而異,可以有無窮的選擇,但99.9%的人會選擇最簡單、感官的途徑。享受物質最容易,也最容易作為個人的成就與人攀比。
   當中產月入普遍足以買100對鞋子或飲100餐茶時,又怎會不盡量買到食到自己開心?因此,人人有十幾對鞋,每月在外用膳十幾以至幾十次。除非買樓、教育子女絕少人會節儉。
   都說要活在當下。明天既不可知,當然要每一天都厚待自己!人人都盡力吃好着好玩好,既耗費生產物品所需的資源,用剩廢棄時也同樣耗費資源(收集運送焚燒垃圾都要能源)、污染環境。若只有千分一人能自覺地限制消耗,環保的終局也就不言而喻。
   看劇終的credit,主腦都立足本土,但並非硬獨派。而其姓名機構之多,彰顯了這個公民社會的驕傲。香港拍不了。
   若無意外,民進黨兩年後勢將重新執政,甚至不排除以後長時間主政。希望民進黨能擺脫地方的民粹主義,延續本片所代表的溫和本土力量的文明。
   要去做gym了,就此打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