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開就寫,否則一停就是好幾天。
昨與友人聚餐。即將「登luk」的友人很自然地由年齡談到健康。原來,有專科醫生說他有癌,幸好最後證實是虛驚。席上另一位友人說,日前通了波仔,但不影響月底的遠遊。而且塞翁失馬,通波仔後戒了煙。長者之齡仍每天坐鎮公司的他,生意也終於交了班。
我算比較幸運,除了上月感冒看過一次醫生,年來最麻煩的只是肩周炎。但捱了五年,總算好了九成五。今後會加倍注意,再復發怕年齡不容許我復原矣。
我承傳母親瘦小的基因,但與母親偏食相反,煮到離就食。既不abuse,也不嚴格自限。但天生清淡,愛吃魚菜,不嗜肥膩煎炸鹹甜。此外聞煙就避。酒雖然飲,但冇癮。除了與親友吃飯隨眾,在家一個月難得一次,每次大約一支啤酒的量(上次是看德國對阿根廷,飲了家裡唯一的一支喜力)。若此,心血管病風險較低。但癌症、癡呆就不敢說。老母的退化日益明顯。與她同住的家人最近首次提到老人院的可能。
月前也有友人發現有癌,動了手術,但後續何去何從不易定奪。
近年有從事癌症關護的友人請我幫忙有關公共教育的文字。文中談到患者的恐懼彷徨和抉擇之難,令我對此多了一分了解。
我同時代的朋友通常學貫中西、comfortably中產、有西方資源、會上網找資料,熟人裡不乏醫生,不愁沒有expert advice。
問題是,治癌成功率雖高,但副作用的輕重因人而異,不同的醫生界定症狀和選擇療法都可能有別。但為免癌症蔓延,患者總想儘早選定療法、進入療程。但在網絡時代,資訊不患寡而患濫。哪種療法既有效又少痛楚、少復發、少影響療後的生活,不容易作決。誰都怕選錯,但又無法交他人代決。孤身走我路的感覺,唯過來人方能體會。
在此只能祝患者好運。
至於我自己,哪天不幸發現有癌,準備交給公共醫療與上天。雖然以港人的life expectancy,我這個年齡的人多數仍然健全。但熟人裡冇咁好彩的也不少。我21歲大四那年,做實驗和打橋牌的partner就在非正常情形下離去。前一天落堂重話聽日見,翌日已永別。我自此明白,人有旦夕禍福,每個健全的日子都是賺的。
祝大家健康開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