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130830五陰:香港又一恥

   「香港之恥」又多一樣。虐傭案的指控細緻,不敢不信;但行為無可理喻,持續逾年,難以相信香港也有歐美的禁錮案。如今法庭採納,刑期待判,再也不容置疑。除了還受害人公道,應助事主修補身心創傷和經濟損失。
   無線派全港唯一的南亞裔粵語記者利君雅報道,值得一讚。希望面向公眾的機構多起用少數族裔,鼓勵其掌握中文、融入主流,與此同時吸納少數族裔文化的長處。
   *跌眼鏡:原來化武notwithstanding,英法美民眾都反對空襲敘,要靠聯合國調查拍板,下周二方知。俄升高姿態派艦赴敍,是西方民意的因還是果?新左報大做,署名不像港人的國際版專欄斥《戰爭販子一錯再錯》(後補:130831六更左,罵美國本來反戰者這次不反對空襲:《偽君子昔日反戰只為政治抽水》)
   細想之下,會否是九一一後歷經伊拉克、阿富汗戰爭,「阿拉伯之春」,西方人開始明白,穆斯林問題之複雜非外人所能應付。空襲容易,但只怕尾大不掉。自己焦頭爛額,還被伊斯蘭世界憎死。
   *林肯廢奴150年、金牧師”I Have A Dream”演說50年後,黑人終得以掌國。這個進度以當時來說快還是慢?今天各國若有類似的情形,會否快一些?中國在這方面會否更慢?
   奧巴馬紀念”I Have A Dream”的演說道出了歷史的常理。平權分淺、中、深,三個層次所需的時間相差很大。
    層次最淺的是法律。一旦選定多數取決的民主制度,靠「口水」(辯才)+票數(人口)就可以立法規定。過程大概需要幾十年。但法律說我與你平權,不等於我倆在大社會有同等的發展機會。這就涉及經濟、社會的中層次平權
   達致經濟上的中層平權難得多。經濟以市場主導,需要知識、技術、資本、人才的累積。弱勢輸在起跑點,選票幫不了多少。用立法來扭轉市場、分配財富又有損創富的誘因。弱勢在經濟上趕上強勢怕要100年,甚至可能看不到。除非生態大災難摧毀發達世界,你能想像非洲索馬里趕上美國、德國、日本?
   層次更深因而最難、需時最長的是文化。人的習慣最頑固。文化基礎深藏在親情、地域、語言、風習、宗教裡,體現在衣食住行上,動輒已傳承了幾百年,具有強烈的自豪因而排他性。強制改變的話,阻力大到足以推翻政府。一般只能靠潛移默化,可能需要幾百年。
   舉個例,日本現代化最快,1853年仍屬封建制度。但被美國強行開國後,40年內政治上就已「全盤西化」。加上大力發展教育、引入技術,,很快就趕上了歐洲列強,先後在1895年和1905年大敗中、俄。後來更與德國納粹成為二戰的元凶。但日人社會至今不脫論資排輩、不公開抬槓的封建傳統。
   同日晚間後補兩則:
   *值得一讚的港人:《75年開第一間店 港麥當勞之父伍日照病逝》《創巨無霸指數(獲Economist採用)成全球指標》。可惜沒能活得更久。
   *日本時速500公里的磁懸浮列車昨試行!但預計2027年才啓用。此時就來預告,怕是項莊舞劍,告訴高鐵買家,日本先進過中國。但我怕是坐不上了。祝旅途愉快。

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130829四熱:《白色巨塔》,封筆疑雲......

   就威院封殺名醫,我前天覺得「難以排除《白色巨塔》疑雲」。MP今獨家頭條說,《余卓文偕同事籌得億元 分得千萬 與中大鬧僵》。《分得千萬》之前顯暗含「僅」字。
   若屬實(後補:130830MP《中大否認捐款分豬肉》,AD不提昨MP獨家),醫學院分配捐款有違常理。中大的社會關係與港大沒得比(我早期畢業於中大),籌得一億並不常見。校友/教員的成就縱應與同事分享,但供個人支配的份額應與其外求的努力相稱。誰都不會為全院的大鍋飯去求人。
   *亞視不服懲處,自編自導自演「佔總」。但除了圍內人,有群眾嗎?
   *港版CCTV,「愛港/發聲」者,官司纏身、債主盈門的政府第二把手,……「香港之恥」湧現,是社會敗壞的徵兆。
   *白宮箭在弦上,敘利亞總統怕來日無多。美方造輿論說,截聽到敘國防部與軍方有關化武的通話。俄羅斯在聯合國反對是虛,撤僑是實。中國也只是下不了面子。
   美敘強弱懸殊。空襲到什麼程度,端看白宮的目的。常理是廢掉總統一隻手,將官民兩年來的均勢變成四六甚至三七,由反對派結束內戰。這可減少國民的痛苦,關鍵是後續的政府要穩定。最忌變成伊拉克,仇殺沒完沒了(今AD《巴格達連環爆炸71死》)。
   *中方當面要美國新總領事勿碰港政改,顯然知道形勢險峻,欲搶先切斷泛民的外聯。但美方對外經營過百年,只會變招,不會退縮
   *日常免費資訊都看不完,收費報刊一律passAD今社論稱,《信報》創辦人(我一度的老闆)與「幫港出聲」拗撬,有意擱筆。林先生除了寫得不開心,據AD的八卦欄說,對報館的人事變動亦不以為然。同一文說,上任沒幾天的女老總「like咗幫港出聲fb專頁」。
   林先生若真的在年底前將餘下的兩成股份賣給李澤楷,也就是步死對頭金庸賣斷《明報》的後塵。
   但另外兩大報《蘋果》與《東方》相信不會跟進。前者理念強、財務穩,純靠金錢動不了,否則怕隨時有人願意出100億關掉它。後者則相反,言論不講牌理,財務亦無大礙。歷史上的法律糾結又已長埋黃土,沒有誘因能使其收口,繼續逢官就罵。
   *喀什軍警搗破炸彈工場,《槍戰1630人死》。最近何事令疆獨再度狂飆?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130827二熱:敘利亞等挨炸彈

   化武終於打破了敘利亞內戰兩年的僵局。未再聞反對派嫁禍,應是政府軍幹的好事。美國空襲在即,俄羅斯無法再頑抗,中國更噤聲(年來最大的外交挫敗)
   且看空襲純屬一次過的懲罰還是強到足以讓反對派趕走獨裁總統?反對派若上位,能否在可接受的時間內恢復秩序?在世俗和伊斯蘭之間較接近那一端?在國際上親誰?
   *薄案審完了。港、陸冰火兩重天。官媒首次「實時」微博報道,自詡「五贏」。港法律大報幫腔:《罕見高透明度 司法新標竿》。今後審小民和維權人士也這樣透明?
   控方的舉證以港標準看很空洞。被告與證人則你斥我無品,我罵你無良,一丘之貉。
   元勳之後、黨國要人,一家三口,一盤爛帳。國粹說,治家如此,治國何堪?
   *遭威院封刀的名醫一再第一時間反駁院方,措詞得體、外型俊朗,趁政壇歇暑的空檔,連日佔據了電視頭條。
   院方本來看似言之成理。但事主若醫術如此不濟,豈敢天天出鏡,逐點反駁?難以排除《白色巨塔》疑雲。
  (130829後補:MP獨家頭條《余卓文偕同事籌得億元 分得千萬 與中大鬧僵》)
   中大是最大的輸家(利益申報:我畢業於早期中大)。在論資排輩的醫學界裡,中大本來就只是港大的孫輩(畢業生包括國父)。港大醫科現在深圳開業,新院長曾經是民望最高的大官,年輕開明,加緊興建私家醫院,中大遭此劫,對比將更懸殊。Good luck!
   *下週一開學,政客亦將陸續復工。這個週末開始熱鬧了。
   *日前說攜眷免費遊歐的何俊仁和涂謹申「罪無可恕」,無疑言重。但不提同案的鄭耀棠,並非幫建制/左派,而是對後者不寄任何希望。他事後不是大大聲說已如實申報?建制本來就沒有先進社會的道德修養,鬧他們晒氣。
   *有名嘴撰文,以文革語言《妖孽當道 群魔亂舞》為題。作者據說早期出身左派,後來才「覺悟」,致力反共。
   *美國來郵說”Fukushima Radiation Affecting Americans And There’s No Way To Stop It”
   「日本」之禍,萬里外的美國若都難倖免,近在咫尺的華人、韓人是否應tweet/FB全世界,我們慘過核戰?風和水自日東漸的影響,真的比地理距離更重要?
   來郵想說「美人」一命=中、韓九命,還是說日本該死?
   *有些來郵很動人,但以往沒有想到上博分享。希望以這個作為開始:
   台灣發明《請魚來種菜》:http://youtu.be/khffQm6aPno
   在家種「水耕菜」雖然佔地少,設備、運作成本低,但水裡滋生微生物。加設第二個水缸養魚,菜缸與魚缸的水互相循環後,菜與魚除了氧氣和二氧化氮各取所需,魚還可以除去水中的微生物,免蚊蟲之患。
   注意:發揚這種有機種植的女主角本來在港工作,但近年回台以此為業。在IFC兜個圈就知道,香港很多飛來蜢,但純為高薪厚祿,留不住非追求眼前經濟效益的另類人。

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130825日晴:回網友幾則

   薄案開審時,我以為庭上所見盡在當局掌握中,一切都是「演戲」,故說'staged'
   我錯了。被告是開國元勳之後,又有魅力,有粉絲。當局不敢像對付小民那樣打、抓、關、遣,反被其《主導世紀大騷》(傳媒語)
   但也好!習近平肯定親自督導的國運大案,查辦逾年,有被告近身作證,臨場仍漏洞百出。經濟規模第二的強國,「法治」顯然只屬世界下游水平,被日本唱死。
   習若因而發奮,把法治帶上軌道,壞事可變好事。但正如他說,大陸慣三權「合作」。最終三權都歸黨,司法為黨服務,有多少改善的餘地?
   *至於叫年過半百上台搖滾的崔健當心,是開他玩笑。此前見Mick Jagger年逾60在台上蹦跳嘶叫,使人想起他1960年代金曲《(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的歌名
   老藝人想搵錢、維繫當紅時的粉絲。近似年紀的後者也想重睹偶像當年的風采,尋回自己的黃金歲月。前者竭盡所能,但聲力體力均不如前。即使抒情的Simon and Garfunkel,封咪多年後在紐約中央公園復出,最高亢的幾個音符也明顯跌watt。更不要說是勁歌勁舞的一族。
   當然,崔健靠歌詞的message多過靠聲。但搖滾要喊得台下起鬨,力度、高音缺一不可。祝他健康!
   *至於芬蘭母親每天推BB上街散步,風雨不改,網友說當地的氣候有優勢,港學不來。許是指港酷熱和空氣差。
   港不止氣候,還有擠迫、廢氣……。在鬧市,成年人都經常被撞、敏感,BB絕對受罪。
   我覺得,港人應學的是讓BB每天都有機會步出家門接觸社會,見到家人以外的人、動物、環境。關在家裡過分保護抗逆能力弱。
   社會是帶菌的。BB若不在成長時培植出抗疫力,成年後才來培養,難免遍體鱗傷。父母到時更心疼。
   當然不是學大陸的狼爸虎媽,刻意用惡劣的環境來訓練子女。但若生怕BB遇險、有菌……,只怕養成溫室花朵。

130824六陰:何俊仁、涂謹申罪無可恕

   《「在重慶 找不到人說薄壞話」》,據說因《發動「唱紅打黑」 籠絡人民》。但他既然也《打擊異見者》,後者為何不站出來?對立雙方都爭銷本身的看法,哪一方更接近事實?
   *安倍邀習近平進行「站立外交」是陷阱。接受將被視為對釣魚台立場軟化,反應凶狠則予人不文明的口實。
   公關騷的輸贏在「演技」而不在理。回絕時要態度堅定、措辭有力但平和。
   *《周永康最快本月被抓》:四人幫以來,真的首次刑上政治局常委?且看沉寂已久的博訊能否搶回點風頭?
   *何俊仁、涂謹申罪無可恕,不能認錯了事。力爭民主數十年,法律為業,最恨濫權。以議員身份受招待歐遊還可說是視察,家人獲優惠隨行,不是利益輸送是什麼?罵人政商勾結無數,自己怎會掉進這樣明顯的陷阱?
   *香港廣播史上以這次懲處亞視最嚴厲,今後相信也絕無僅有。
    但大快人心。亞視早已淪為香港形象的負資產。王某唯一的貢獻是,讓港人親身體驗大陸左右傳媒的官商霸權。
    讓一個類植物人燒巨款來維持無意識的存在,還不如讓申請免費台的後來者試試看。無論誰加入,都不太可能比現況更壞。
    *台藝人《小S夫婿麵包店被揭加香精 標榜食材天然》。近年有機食物遍地開花。但大概只有一樣最可靠:價錢。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130823五陰:親子學荷蘭

   今晨打開NatGeo 2010年的《Talibanistan –Land of Terror》,原來是巴基斯坦軍人帶西方女記者上前線的guided tour。大概是對美國人說:我們沒有包庇塔利班。看十分鐘都嫌多。
   接著試看的不知名旅遊製作《The Silk Road China to Turkey》更差,只適合不知亞洲為何物的西方人。想見識《絲路》,NHK的吧
   *薄熙來翻供或非staged,但當局應已預知。但薄披著毛澤東的大旗當虎皮,民眾的對立很反映開放改革至今,得益vs失益的衝突。
   *專門收納新興股尤其是創新科技的美國第二大股市Nasdaq停擺3個多小時。如果有人class action索償,怕是天文數字。
   *昨晨見《敍利亞化武屠殺1,300 婦孺口吐白沫慘死》《美國插手關鍵》的國際頭條圖文即愣住,心想美國避無可避,俄羅斯也難再撐獨裁總統,敘利亞變天在即。沒想到今天的後續是《疑炮火擊中化武庫》,換言之非當局之罪。反對派更被懷疑嫁禍。若此則是多年來最大的悲劇。
   *就洩密美兵《曼寧判囚35年》,NYT劈頭就7年即可申請假釋,暗示判得輕。
    *這兩天的樓市主角不是「霸權財團」而是「補習天王」和粉紅電視台的女記者。前者以2億放售兩豪宅,聞欲小蝕離場。後者以4000萬放售前年年底以不足3000玩購入的單位。香港補習名師之富早已名揚四海,英國電視台亦曾專訪(見前博文)。但自己當日做文字新聞,總覺得以時薪/字數計,這行「專業」待遇最ngeng。但原來同行裡也有豪門。不過前提是有強國官商為後盾。
   *巧的是,上述台的另一女主播今以《身家逾半億 富豪爬牆闖香閨》見報。家住九龍塘,認真唔簡單。
   *毛澤東生前最「反帝」,唯獨看重美國總統尼克遜。如今看後者剛解禁的1973年下台前錄音談話,看世局果有一套。
   72年破冰訪華後,尼克遜覺得中國人「全世界最能幹」,20年內將會崛起,故「中美關係是世界和平的關鍵」。新任駐華特使受命走中南海的「後門」,摸清誰接毛的班。
   對蘇聯方面,尼克遜眼看就要被水門事件淹沒,仍抽空與對手勃列日涅夫閒話家常攀國交。
   *乒乓國女《deep V裙上陣》。告別T恤短褲是為激勵己方的粉絲還是分化對方的擁躉?
   *這兩天最喜歡的報道FT中文網署名「殷紫」的《芬蘭媽媽寶盒》。摘錄如下:
   芬蘭送給英國小王子的賀禮基本上亦即政府對本國每個新生兒贈送的禮包。內含嬰兒衣物、尿布、洗漱等用品,還有安全套,提醒新父母小生命要緊,暫勿添亂。最特別的是禮盒底部鋪著海綿墊,作為嬰兒的第一張床,象徵著每個芬蘭人同樣的起跑點。
   芬蘭的這項官式創意始自1938年。起初的對象是低收入家庭,但49年起,只要準媽媽申領,不論貧富高低,每人一份母嬰和兒童的醫療、教育,自然也都免費。
   今年母親節前夕,芬蘭以收入、教育、女性政治權益和母子/女存活率,被國際組織「救助兒童會」評為最適合當媽媽的國家。在176個國家裡,北歐國家普遍居於榜首,美、中分居第3068位。
   芬蘭人親子還有一種習慣,值得在驕縱vs苛逼兩極搖擺的華人省思:
   每天推著嬰兒出門散步,風雨不改,北歐的嚴寒也無懼。

130822四hazy:再見亞洲金融危機?

   九點敲過,聽窗外的聲音,好大的雨。為何只有雷暴警告?
   最近頻傳歐美緩步復甦,輪到金磚四國出事。巴西最糟,印度、俄羅斯緊隨其後,中國暫時略勝一籌,但也顯著放緩。
  今晨看到MP署名文章的標題《量寬近尾聲 5年盛宴告終》,但趕著外出。晚間看港台標題,印度、泰國、印尼、菲律賓都為貨幣「闢謠」。亞洲金融危機重臨的先兆?
   此時,我剛好在網上看間接呼籲恢復金本位的澳洲紀錄片《End of the Road - How Money Became Worthless》。此片直斥過去大半個世紀以美元為本的國際匯率制度為Ponzi scheme,也就是無資產、無業務、無擔保,靠不斷吸收新投資來償付舊投資的騙局,俗稱「老鼠會」。所謂「End of the Road」當指就厘game over。
   片子用幾幅PowerPoint圖案來說明,美國為了擴大開支來滿足國人對「大政府」的要求,不斷透過聯儲局發國債賣給全世界。但過去40年來一直無實物擔保,全靠世人相信美國政府。但累計已達幾十萬億美元,美國何來實物償付?
   美國萬一賴債,全球崩潰的景象恐怕連電腦都難以模擬。反之,誰也拿不出這許多黃金來恢復金本位,回復舊制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全球70億人恐怕只能像基督教徒那樣,靜待「末日」到來。
    這可能是對美元最強烈的指責,聽來頗有道理。經濟非我專長,有興趣可上網看End of the Road -How Money Became Worthless.2012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130821三晴:東施效顰與《五體不滿足》

《五體不滿足老師》乙武洋匡(安樂影片提供 

   薄熙來明開審。多維稱《誓办成铁案 中共三招逼其就范》。所謂「鐵案」當指結果已「鐵定」。(後補:開審日的MP引述《消息指3罪判囚16年》)
   *樓價狂飆三年後被辣招剎住,後市普遍看跌。輿論既不反對,但也不讓梁振英得分,民心由此可見。
   *昨說港無法學新加坡的華式威權社會主義,管治的差距仍屬其次,真正的關鍵在起跑點。新加坡戰後一建國,就以此為國策。當時國家一窮二白,李光耀的革命又掃掉了幾乎所有的既得利益,國父搞什麼都沒有人說不。
   但港英是殖民者,除了維護英資,經濟上無為而治。以財爺教父夏鼎基的「積極不干預」作為擋箭牌,由華人在法治的levelled playing field裡各顯神通。幾十年來,這在地產金融上累積了無可抗拒的既得利益。全港近半家庭有樓,誰壓低樓價誰就是「公敵」。
   香港發展到此田地才來東施效顰,學李光耀搞社會主義,有點異想天開。梁振英以負資產的民望如何能「愚公移山」,剷平高過珠穆朗瑪峰的既得利益?
   讓樓價回到大小企業都有機會生存的水平有理。但過程要慢,要有超高的技巧,讓一般人尤其是既有的業主能夠維持原有的生活,不致與政府死過幾十年堆起來的天價,恐怕也要幾十年才能回到人間。誰有此本事?
   *好題:驟看《Sins of Our Fathers》的BBC片名,以為是講英國人或人類的祖先。再看是「Scotland Investigates」,原來是天主教名校的孌童罪。
   *我最出名的同宗still kicking。開放改革已35年,崔健作為中國的Bruce Springsteen,早就不再《一無所有》。今天再想上台《超越那一天》,很需要點狠勁。幸虧這次搭配北京交響樂團,換了heavy metal的話,怕撐不到完場。
   *前天寫《狂舞派》就像我講這部港產片:做工粗糙。今天上午大改一遍。結論不變,只求表達更清晰、簡潔。
   這就是寫博的好處。見報的話,一上街就成了歷史。即使能翻修出書,也已過氣。
   *《狂舞派》最動人的是,獨腳的Hip Hop大哥識英雄重英雄,不惜激勵腳傷後痛於無法演出的勁敵,令女主角不再自怨自艾,創出拐杖勁舞,終於在大賽中壓倒以Hip Hop大哥為首的街舞霸王,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但同屬人殘志不殘,層次上與乙武洋匡重演自己的《五體不滿足老師》()不可同日而語。無手無腳教小學難過單腳勁舞仍屬其次,重要的是,不能用獨腳勁舞並不影響生活,更沒有人會怪責;但乙武不要求社會照顧,反過來服務社會。
   這就是「動人」與「感人」之別。動人屬錦上添花,有當然開心,無亦無妨;但感人觸及人的心靈,可能會改變他人的選擇甚至生命的旅程。
   看戲裡的乙武,發覺其EQ特高,樂觀堅忍,深明事理,親和力過人。因此,他與常人的差距並不像單看體型那樣大。但片子裡的乙武轉眼就獲學生接納。一班小五生驟見輪椅上的新老師只有半截身子,神態雖帶點疑惑,無人掩嘴偷笑或竊竊私語。
   鏡頭一轉,時間上應該沒幾天,學生就一如往常,幾無人議論。但正如本片說,於今常見「野獸家長」。現實中難免有家長質疑乙武的能力,對他不敬,甚至要求調班、換人。多交代乙武和師生的磨合,會更有說服力。
   120分鐘的片子剪個15分鐘,或可少點冷場。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130820二:梁搞房事假定真?

   網友AI130818的博文留言,不認為梁振英真的主打房事,而只是當作「主要盾牌」做嘢英國經典諷刺劇集《Yes Prime Minister》所謂looks as if he is trying to do something.」
  好淵博。我看過該劇的新世紀版。至於25年前的經典,早就忘了。
  就梁這方面,我倒是聽到過一個故事:有人早在梁仍屬「N年唔選」的時代,聽過他在非公開場合講課。事後水過鴨背,只記得梁的「命題」(大意,並非原文):
   都說香港地狹人稠,但其實只用了10%的地。
   這裡所謂「用」,當指已起了屋/建築物。
   梁如何elaborate這個命題,友人已不記得,但事後自行作了6點推斷(並非出自梁):
1.  所謂90%的地未用,相信主要指郊野公園和鄉郊。
2.  未用的90%只要撥出一個零頭,例如再拿出香港面積的10%建屋,就可以多容納一倍人口。餘下還有80%的園林。
3.  由於人口老化,香港正須引進人口,不用說是主要來自大陸。
4.  3引申,香港須與珠三角加緊融合。
5.  人口增加,經濟規模亦水漲船高,加強香港的競爭力。
6.  香港與珠三角加緊融合,也就可逐步化解兩制的「矛盾」,最終邁向一制。
10%」若確是梁的基本信念,房事可信是他的主打。而且,梁若借「10%」的理念化兩制為一制,也符合網友Patrickov的留言:他「只是在做中共一直想做的事」。
   友人說,憑直覺很難相信,香港只用了「10%」的地。但梁是最成功的測量師,課堂上誰敢質疑。
   而撇開陰謀論,回歸前確有人從經濟出發,認為香港幾乎冠絕全球的樓價租金,是港英人為「高地價」造成的。
   地價高的話,處理「實」物故佔地多但單價cheap的「實」業界利潤大都給了銀行和業主。後者得益而前者失益,令各行各業形成地產、金融和高消費行業vs製造業和附帶的修理、儲存、物流、回收……兩大對立的陣營。
   地產和金融銀碼大、利潤深,無污染、安全之慮,少工會尤其是左派之忌。港英自然希望由製造業向地產和金融轉型。實業界長期吃地產、金融的虧,形成回歸前的一種深層次矛盾。
    回歸由實業家董建華當特首,大增房屋供應的「八萬五」可信是扭轉高地價的paradigm shift。但撞正亞洲金融危機,令暴瀉的樓價雪上加霜,萬計業主陷入負資產。再加上禽流感、沙士、23……,創下第一位特首就被市民趕走的回歸歷史。
    接替董的曾蔭權是港英舊臣,不用說回歸高地價,在房屋上只講不建,供應枯竭。期間適逢大陸人、資湧到,樓價連飈幾年,形成全港(呎價)「萬元戶」的奇景。
   「八萬五」的董建華挺梁振英。1980年代初在親中圈子裡帶起梁的安子介等也都是廠商。梁應代表他們的利益。
    再說,由中央到董到梁,都希望香港學新加坡,走「華式威權社會主義」。李光耀治星除了個人的革命威望、政治洞識、行政能力,最關鍵的一招是用高稅率打造全民公屋的社會,沒有人跳得出他李佛爺的掌心。
   但董在港英留下的體制裡孤掌難鳴。加上公子哥兒,不諳民間疾苦,加上命蹇,大災小禍接踵而至,也就一敗塗地。
   梁自以為有行政能力,但志大才疏,太攻心計,也就落到此田地。
   就寫到這裡。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130819一陰:《狂舞》看長遠

   Hip Hop(街舞/霹靂舞)《狂舞派》在美國舞蹈片經典《Flashdance》30周年推出或純屬巧合。作為本地小眾創意,獲傳媒力捧。但觀眾預期升高、少了驚喜後,以滿溢的標準看待半杯水,反突出了劇情單薄、細節粗疏和演技幼嫩的弱點。勁舞率性的女主角顏卓靈Cherry有前途,但導演黃修平有待磨練
   港人受「唯物」觀和高樓價裹挾,學歷、就業競爭大,活動空間少,很難發展非主流的興趣。但本片說明,在鋼筋森林的角落、主流意識的陰影裡,仍然潛藏著意想不到的次文化,像擠破石縫的樹根孤芳自賞。社會應盡可能為小眾的才能保留一些土壤,藉多元來增加成長的因素、分散風險
   本片本來可提醒年輕人,勿被建制預設的學業和就業路子牽著鼻子走,惜過分賣弄舞蹈和漫畫化的影像內涵不足,只怕風潮過後就過氣
   誠然,《Flashdance》當年風靡也令影評家大跌眼鏡,其後更影響了不少荷里活製作,但表達純熟。《狂舞派》嫌生硬。由頭到尾只見大學生在戶外練舞、耍太極,甚至未見其上堂遊雲構思招式、練功後在圖書館睡覺。狂舞派若只有課外而無課業,何不直接讀演藝?
   作為補充,社會應提醒熱心的小眾:嗜好在人的一生中往往是階段性的,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嗜好,又或者須因應身體、家庭、生活方式的變化而有所調整。
   說到底,在人生任何一個時期裡,嗜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份量更遠不及家庭、親友、人際關係……。而一生八十年,眼前嗜好可能只是一段過場的配樂,短期的「型」不足以照亮長遠的人生。
   正如《狂舞派》熱衷於追求自主、自我表達,不隨波逐流,嗜好值得珍貴的是追求至境的堅持,形成我們處事的態度。
    再說,Hip Hop在紐約崛起將近40年後,風潮已過。我們現在來學,即使跳得比美國的黑仔更型,也談不上原創。美國當年的街舞偶像,如今每天一張開眼,還是只想到跳舞,勁度不減當年?
    追求興趣至誠可嘉,但嗜好應隨歲月昇華。今天狂舞追求至「型」的精神,希望20年後能成為追求更高理想的基礎,而不僅是營營役役。

130819一陰/晴:你含混,我怎能不黑面

   相對上週,梁振英第二次落區平靜,話題不多。且看換什麼火頭。
   *導致多名港人傷亡的馬尼拉人質事件本周五就滿3周年。菲律賓處事草率、態度輕佻,香港應維持黑色旅遊警告,直至其鄭重道歉。
   同屬菲律賓的紕漏,台灣漁船遭槍擊雖然傷亡少得多、經濟影響力也不及香港,但憑著「獨立」的政治地位和軍力,令菲律賓不敢含混。香港單靠財經,一上到國際層面就淪為侏儒,這很刺激港人的本土意識。
    人質事件中殉職領隊的胞兄謝志堅3年來鍥而不捨,講話得體、動員有方,已成公眾人物。從政的話會屬於哪一方?
    *美國人和英國人重視歷史而懷疑權力。一些關乎國是的大案,表面上無論多明確,總有人懷疑有陰謀,不時會有新的驚天動地說。
    但戴安娜《逝世16周年前 士兵信函揭露英軍暗殺》,許是電影《Diana》的宣傳。澳洲女星Naomi Watts甚至說曾「通靈」,獲戴妃御准扮演她。
    *50萬人的澳門有《800人》假著名的聖堂舉行燭光晚會悼貓狗。人數是主辦者說的,當中應包括專程過去的港人。但愛護動物的實力由此可見。

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130818日晴:如果滴水可見藍天……

    A君昨來郵:「梁振英瘋了  !!!」全文八個字用了三個感嘆號、套三種色,對一個並不玩野的人來說,非常之極。
   友人激氣,講心境像籤文。我則冇氣,無睇「懶睇」兩個字講晒,多一個字都嫌嘥
   過去這一周十天,座談造勢、場外角力、打壓Miss、「政黑結合」……的熱議,我晚間看過電視後,翌晨最多掃個標題。因此,上博也一句帶過。
   我其實過去這一兩年都如此。但隨著形勢越險惡,我也越疏離。
   曾蔭權換成梁振英後,本以為香港的每況愈下仍屬量變。但惡化至此,竟像質變。
   就今天與自己友座談所見,梁講來講去唯一的本錢是房策。我明白了,他是用毛澤東哲學,把房策看作香港的「主要矛盾」。解決了主要,其他的次要矛盾也就水到渠成。
   誠然截至今天,他剎住了狂飆的樓價。但壓力鍋能頂得住多久?副作用還有多久就由地產界擴散到各行各業?房策解決了,700萬人的就業、教育、醫療、福利就迎刃而解?過去這一年,政府度日如年,他捱得到二年後新政策下的公營房屋落成?政改決戰看來年底就要被迫開打,到時佔中上場,誰會再給你二年?
   有人開始講移民。我目睹六七暴動、七六劇變、八九衝擊、九七回歸/金融風暴、零三沙士/50萬人遊行,很想繼續看歷史的下一個轉身。
   *官媒剛歷數0840,000萬億救市的副作用,被指「貶溫捧李」。不料隨即就反過來:
   甘肅7226.6級地震94人死逾千傷,李克強昨天817日才抵達災區。
   一:過了將近一個月才去救災,與即日抵達的「溫情寶」對比過於強烈。
    二:這次災害似乎不算大,但《命三日調萬帳篷》的標題令人聯想到有萬計災民無處棲身近一個月。
    上述兩則報道不一定是對著幹。但看官媒有時候不得不帶有色眼鏡。
    *AD昨天若成功捧紅港版《頭文字D》,對「本土化」運動是極大的鼓舞。可惜鄧智侖以99彎的張家界天門山挑戰世界冠軍Federico Sceriffo,以些微飲恨。但安全就好,希望下次。
    *人瑞大作家對名報說,在《花樣年華》裡演他的大明星不了解他。「了解」多少既難量化,也就難免主觀。在現實裡,不要說瞭解他人,不少人甚至覺得不瞭解自己。大作家沒有這個疑惑嗎?
   還是說,大作家並沒有這個意思,而是編輯、記者選取的角度幼嫩。
   *英超昨開鑼。有雲佩斯的曼聯旗開得勝、慳錢湊合的阿仙奴開黑盤意料中事。對手普遍狀態起伏、管理不穩,我猜曼聯今季仍然無敵。
   *日前看BBC紀錄片《Make Me a German》-一對英國中產夫婦帶著子女到德國短期工作上學以比較兩國的長短,對於上季德甲的拜仁和多蒙特「突然」包辦歐聯冠亞,多了點理解。
   總結這對英國夫婦赴德的實戰經驗,德英有兩個明顯的差別:
   紀律vs自由;均富和諧vs差距激勵。
   紀律令德國人的短工時效率勝過英國人的長工時。最明顯的是,德國人上班只做公事、禁用手機;英國人上班經常聊天、玩手機、做私事。
   但南橘北枳,任何一種優點,移植到另一種環境有可能變成缺點。德國式紀律在民主時代減少了個人主義散漫的耗費。但一旦遇到20世紀早期的國難,與民族主義相結合,可能形成帶有強烈意識形態的集體主義,形成對外侵略屠殺的動力。日人也有類似的問題。
   至於均富和諧,其實就是人道的社會主義。對德國人來說,我們的李氏家族和執紙皮的阿婆可能都是國族之恥,要設法消除:前者透過繳稅、慈善回饋社會,後者由國家照顧。但英美,尤其是美國,「自由」的信念根深蒂固,相信有差距才有動力、有累積才有投資。美國最富裕,但也最貪婪,貧富差距最大。
   你信誰,很視乎個人的性格、出身、教育、職業、利益……
   以足球為例,上季的歐聯英超全軍盡墨,西甲兩霸的巴塞和皇馬大熱倒灶,德甲的演出或不夠悅目,但更實在、更抵睇(德甲入場券原來只需十幾歐元,只是曼聯的一個零頭)。只不過不及英超的商業包裝,球員星味不及西甲。
   德國國腳很少外流到英超、西甲,恐怕是寧選自己的制度。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130816五陰雨:政治上的南橘北枳

   Re-armament step by step:日相《改20年來慣例 戰敗68周年致辭拒道歉 刪「不戰」》。但港報社論《拜鬼的日本必無和平的世界》就差了。中國人逢清明、盂蘭拜祭,難道也不利世界和平?
   *埃及《不懂民主 走向分裂》:反對派說軍方打死2,000人,將近是官方初期數字的10倍。本以為危言聳聽,但官方統計持續上升,至今已突破600。反對派看來並非亂吹。
    兩年前革命大潮中備受抬捧的fbTwitter民主精英不知所蹤。AD引述的《紐約時報》和(英國?)《獨立報》至此不得不承認:民主是要「學」的。
    歐美經過千年的政治角力加上宗教制約,包括流血,才學會文明對待輸贏:贏者自律,輸者靜待下次。長年威權的貧窮地區一夜間一人派一票,舞弊是常態。像埃及這樣推翻選舉結果再打起來雖然罕見,但是一個教訓。
    *派錢也一樣。若一夜間全民均分財富,或只有20%國民有能力投資/創業,其餘80%財富主要用作消費,有人被騙,紛爭四起,短期的經濟同樣是一團糟。
    *「幫香港」的名嘴日前上電台與佔中發起人對質的動作和語言奸到入骨。
    *Grief:利國偉走了。為香港費過心、出過力的一代人物,不僅是經營銀行而已。
    *權力所在,政治造騷舉世皆然。習近平登基前,微服乘的士體察民意說被指流料。但備受敬仰的挪威是真的。正當全球讚賞首相扮司機揸的士博連任,傳聞乘客收費做媒。
    誠然,挪威傳媒可公開踢爆,「極權」的我們只能私下罵。
    *《亞洲最佳機場 港不敵星洲》:兌港元接近一對六加上銷售稅,友人家境不差,但闔家去遊星也大嘆貴。新加坡與鄰國大馬和印尼的差距也因而拉大,後果不簡單。
   *果真?《研究:用fb愈多愈不快樂》。fb難分家人與同行,而我這一行難免會講政治,為免扯上家事,我只用WhatsApp。政治上博才說。
    *大陸當官真好,《酒店召妓可開發票》報銷。但女官待遇相等?
   *Let us praise little people:巴西技工Alfredo Moser用透明水樽,借室外陽光為貧民窟照明,無需電力。相比之下,《50億建最大遊艇》的阿聯酋總統sick
   *正名:誠品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旁的新店保留「菸」廠的名稱,不會政治不正確嗎?2.3萬方米的書店+電影院+小劇場+……稱「店」也不如稱「區」。
    *創意與爭議:「美」女用《回教頭巾扭冬甩變《星戰》公主》趣怪。但伊斯蘭人肯定罵街。不過,事主恐早已預咗,越罵越出名。
   *《和黃負債過萬億 出售百佳減債》的社論會否引起訴訟?內文舉證說:「和黃集團及其聯營公司和共同控制實體總負債」11,572億元。
   *未聞有上古史的「愛爾蘭」前年發現至今最久遠的4,000年前木乃伊,比最著名的古埃及法老Tutankhamun木乃伊早700年。這位最古的人士是今天愛爾蘭人的祖先還是說其他族裔?若屬後者,他們後來哪裡去了?
    *Kim DynastyAndroid機。你敢用?
    *打風夜開著電視看風暴訊息,隨手翻到話題劇集《衝上雲霄II》。看了幾分鐘就俗到頂唔順,令我懷疑自己的港人身份。

130816五陰雨:夢迴粢飯

   日間吃過久違了的粢飯,昨晚夢見先父。
   (附圖取自網絡,但出處太長,恕我略去。所有者若不同意,來函即刪)
   這種上海便食是1950年代初北上姑丈家寄居時學會的。
   作為早餐(北方說「早飯」),粢飯當時在上海不如蔥油餅夾油條(油炸鬼)來得普及。兩者共同的只是要配豆漿下嚥。但我長在廣州,至今愛「飯」多過愛「餅」,愛粥多過愛豆漿。
   用香港話說,粢飯相當於把油炸鬼捲在飯團裡,而非放在飯團上的巨型變種壽司(大餅夾油條則是齋burger)。但中國的「差不多」文化只求快、平、多,用料、手工與日人的壽司不可同日而語。
    壽司師傅要學七八年;「壽司之神」八十無休,嚐他手捏的壽司要排三個月,每人最低消費3,000港元。學粢飯怕兩天就畢業,也未聽說所用的米、油條有學問,推車上街就可營業,捏粢飯更絕對快過捏壽司。因此,份量足比五、六塊壽司的粢飯,即使在銅鑼灣黃金地段也只賣15元,在上海弄堂怕只要5元人民幣。
    一如大餅,粢飯也配豆漿吃。但配粢飯除了慣常的甜漿,還有鹹漿。我從小不愛吃甜,吃粢飯照例配鹹漿,帶蔥帶辣。鹹豆漿肯定是「北方人」的發明,港人西化,飲料慣常加糖,很難想像鹹味的豆漿
    大餅(蔥油餅)/油條隨國民黨後人在台灣北部生根,但在港一開始就不敵粵人的白粥/油炸鬼,後來更徹底敗給英式的多士/奶茶。
    但粢飯不知是否太飽肚,即使在台北也不如大餅(蔥油餅)油條普及。上次與家人去台北,早餐隨友人去拆遷前夕的光華社區大排檔光顧豆漿/油條,每次都有十來人在輪候。但未聞台北有粢飯名店。
    但從壽司延伸,粢飯若除了油炸鬼,餡子有選擇,口味新穎,取材健康,賣相美觀,收費加一倍(今天的一代只要好看好吃好玩,中等收費反而有信心。歐陸式咖啡連鎖的三文治就賣40),會否有市場?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130815四陰:《Emperor》「終戰」有功,侵華無責?

    今天是日本二戰投降68週年。安倍政府為免西方反對其修憲建軍,藉原爆日反覆強調本身是唯一遭受原爆的國家,言下之意,日本是二戰受害者而非東亞當年的禍首。
    上週五原子彈下長崎68週年那天,我特地看了美日去年合拍的《Emperor》。觀前已心裡有數。不料,其開脫天皇裕仁戰爭罪責的能力比想像中更強。西方尤其是美國觀眾八成會相信,裕仁是在生死關頭上制止殺戮,挽回日、美大量生命的明君。
    劇情有真人為本。日本投降,Douglas MacArthur(麥克阿瑟)率領美軍進駐後,首要制訂戰犯名單上呈華盛頓。美國人視四年前珍珠港遇襲為國恥,誓要嚴懲日本,無意豁免裕仁。
    但麥帥長時間在東亞服役,戰後以蘇聯為區內的主要敵人,有意扶植日本以反制,若此就不能「處理」他們在地上的「神」。
    奉命徹查裕仁有否發動戰爭的麥帥副手Bonner Fellers是美軍裡的日本通,對於在美國讀大學時不辭而別的日本愛侶情深一片,隨軍進駐後,邊追查戰犯,邊暗訪女友的下落。
    片子用這段《蝴蝶夫人》情為戰犯調查作點綴。Fellers逐一拜訪裕仁的重臣。但不說可知,誰也不會「出賣」天皇,說裕仁下令進軍。
   反過來,在Fellers不可能反證的情況下,有內廷重臣對其大爆最高機密,為裕仁提供了一個難以否定的有利說法:
   日本宣布投降前夕的1945814日深夜,裕仁召集御前會議。見主戰與主和的重臣仍然爭持不下,裕仁朗誦他祖父寫的一首詩後離座,留下兩派繼續爭吵。不料翌日中午,重臣未獲通知之下,裕仁首次對全國廣播,宣布投降。主戰派措手不及,但「天」命難違,只好垂手就擒。
據上述爆料者說,裕仁主持最後的會議前就已擬就《終戰詔書》,只不過不說,而是借祖父的詩來暗喻以民為重、間接預告投降。
    Fellers聽後深感震動,最終上報麥帥:沒有證據說裕仁主戰,跡象反而是裕仁制止了日人最後的亡命,日本固得免生靈塗炭,美軍也得免無謂的犧牲。反過來,日人視天皇為「神」,論罪的話,不論群起自殺還是造反,都不利美國在日推動非戰體系的改革。
   這個結論正中麥帥下懷,立即上報華盛頓。裕仁雖被撤去神的光環,但繼續扮演日人精神領袖的角色,看著國家復蘇,進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直到天年。
   問題是:日皇重臣所述的宮廷內情,除非請裕仁當面對質,否則其他內臣只會附和,而不會反證。聽者是否接納,最終視乎個人內心預設的立場。這不是法治,而且權衡。
   有趣的是:蘇聯間接救了裕仁,天皇不能倒也正是《Too big to fail》的實例。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130814三陰雨:《半澤直樹》不敢打老虎

   日本銀行業積重難返舉世皆知。得悉揭露銀行黑幕的日劇《半澤直樹》在日本收視一枝獨秀,以為像華爾街貪得無厭,令很多人血本無歸、引發金融海嘯後,《Margin Call》《Arbitrage》《Assault on Wall Street》等美國影視那樣批判金融業
   但演到第五集,只限於個別職員的白領罪行,以及由此觸發的人事鬥爭至於日人對銀行的不滿,主要是在不景氣中追債,將一些小企業逼上絕路。
    由劇集把銀行全業的爛帳輕描成個別行員的不當,不碰體制積習看,日本仍不敢觸動日式財經的潛規則。
    *日本現正播放的劇集,我喜歡平淡的《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多過收視王《半澤》。初看想pass。但看到第二集,開始憧憬單身的中年女編輯繼承亡母遺志,辭職在寧靜的社區自家樓下經營簡餐那種無奇但紮實的生活。
    小店一周六天獨沽一味1,200日圓的三文治加湯套餐。餐牌上只有2x3=6種選擇:三文治餡二選一,麵包種類三選一。主角小林聰美無夢無求,自得其樂。這在香港、大陸難以想像,但在日、台應不是天方夜譚。
    *日人愛狗,拍過很多狗電影。本於真人真狗的秋田犬《八千公物語》更獲Richard Gere翻拍成《Hachiko》。《導盲犬》的故事也很感人。但論深度,《向日葵与幼犬的7天》不僅空前,甚至難有後來者可比。
   狗有靈性、有人懂得與其溝通不稀奇。但此片透過臨時收容棄犬待人收養的機構,追索流浪狗的身世,剖析其過往遭遇所形成的對人的態度,似乎將露宿、離家出走、遭遺棄的社會學、心理學用在狗身上。但言之成理,不覺得是硬套人類的經驗。
    此片賺人熱淚,但沒有煽情的感覺。狗電影裡的狗演員一般都很會演戲。但本片的狗逼真到像是真正的遭遇,而且應該不是用電腦特技。
    片子透過收容所的運作,道出了棄犬普遍難以在一周十天的臨時收容期裡找到主人,難逃人道毀滅的現實。收容所為此設有毒氣室,有一次一次過送入三隻彼此在玩耍的犬嬰,接著是男主角跪在為狗而設的公墓前,為剛才自己送走的小狗超生。這可能成為改革「處理」棄犬方法的動力。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130813二3號波:就港情答海外友人

   今晨轉貼了海外來函對香港「亂局」的關注。有關問題在港耳熟能詳,我自問並無獨特的見解,本欲寫在電郵裡,不另上博。
   但轉念一想,太多友人在1960年代離港,未及體驗香港其後的經濟起飛、福利改革、樓價狂潮、中英鬥爭、直選訴求、六四義憤、恐共移民、金融危機、沙士恐怖、倒董怒潮、反曾陰霾,無法想像港人今天對政府的仇恨。若能用三言兩語歸納出港人今天的心態,對海外來說聊勝於無。故不辭其陋,將回覆友人的電郵張貼在下,以供參考:
    i can understand your 'shock'.  hk changes too quickly.  sometimes not even we in hk can cope.
    "universal suffrage" is basically one person, one vote, just like people in north america choose their government..... this is NOT the situation in hk now.
the law promises us one person one vote starting 2017 for choosing the next chief executive, ie mayor.
    but the opposition in general has more votes than those favoring the establishment.
    so there is a strong worry that an 'anti-China' chief exec. will be elected.
    to avoid this situation, there is a tendency to introduce screening for candidates BEFORE people cast their votes so as to kick out those whom china cannot accept.
    but people suspect that screening will be used to leave out all opposition figures so as to guarantee only establishment candidates can win.
    in order to make sure that the promised one person one vote is a true OPEN election with no hidden process to leave out politically undesirable candidates, some call for the so-called
    'Occupy Central'
    this call seems to be gathering steam as the fight btn the two sides escalates.
    yes, not an insignificant number of people in their 50s and 60s may join the ‘march’ next year. but may not be that surprising.
    the first major fight for open election in hk appeared in 1988, the so-called 八八直選。
    25 yrs later, election here is still far from open. i have no vote for the chief executive. nor my immediate family members.
    those who fought for open election in 1988 are now in their late 40s - early 60s. these are the 50s and 60s who march for suffrage.
    if an unbalanced screening process is introduced, some of my age (now close to 70) may not be able to vote in a free election in their life time.

130813二3號波:回眸陌生的維港

   今晨起床,收到一宗海外華人白頭人送黑頭人的消息。有31歲的華裔因腦癌離世。雙親的痛苦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
   與此同時,有暴動年頭就已外移的友人來函問: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world? “Occupy US”has been troublesome because there is no focus, no leader and only chaos. I am troubled to read these HK news. I am mostly surprised that people in their 50s and 60s are saying they will join the march next year. What is "Universal Suffrage" anyway?
    附上的消息來源是:
http://www.scmp.com/news/hong-kong/article/1273490/occupy-central-movement-gaining-support-among-young
Silent Majority: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8/09/HK1308090005.htm; http://www.silentmajority.com.hk/
    這兩個網站我沒看過。
    以港人目前的對立,左報只能鬥爭而無法容納真正的討論。
    當然,AD同樣一面倒向泛民,就像伊斯蘭高塔上召集信徒禮拜的高亢宣教頌。但訊息靈通、取材範圍、表達技巧非左報可比。看AD仍可感覺到反對泛民、佔中的勢力-雖然是刻意突出其黑暗面。但看左報一如看大陸官媒,不可能客觀地反映強烈的異議。《人民日報》會中肯報道達賴和劉曉波?
    左報若代表一兩成港人,AD至少代表五成。
    至於西報,香港自從大約20年前,中文報刊起飛、電視新聞台啟播後,就已無足輕重。後來再加上政權英轉中、西報開始染紅,現在的西報只是維持國際化形象的圖騰。當然,去SoHo見不懂中文的朋友之前,還是得翻一翻。
    友人來函的問題,我寫在電郵裡。不贅。
    但香港變得太驚人,與老一輩海外港人的鴻溝很難消除。
    我中學和大學畢業時,香港仍屬難民時代,甚至未進到暴動後,港英透過港台推動本土人與難民在《獅子山下》下攜手共建社會的融合期。當年的學生只求苦讀晉升,為家庭脫貧。選科則走中國讀書人的實用路:科技傍身,遠離政治,最好是走遍天下都有需求、地位中立、收入中上的醫師、工程師。
   當時除了申請公屋和學費津貼,公共事務離我們太遠。我讀的宗教學校甚至沒有公民課,史地科靠死背。
   我們這輩在對香港一無所知的背景下離開,到達當時比香港發達不知多少的北美。一扎下根,當地富裕的生活方式很自然地進佔了我們空白的mindset
   外「留」頭25年專注於學位、專業、買樓、養兒育女。及至事業到頂、子女開始離巢,自己有機會回眸,香港已進入回歸前中英惡鬥、中產爭民主、六四後港人爭相移民的劇變期。這與我們的成長經驗相差太遠,拍馬難追。更不要說回歸後這16年,一天的政治新聞多過我們讀書時一個月。我在港做新聞都不敢說跟得上,何況是「史前」離港者。
    令「老港僑」感到隔閡的另一個原因是報刊粵語化。我這一代從小被教導讀寫要避免方言,不屑於今天港媒的語言。但越不屑越不看就越看不懂。最終有人只看左報,因為較少方言,比較易明。
    早期離港者想明白香港的劇變,看《明報》比較適合。一來爭民主但不放棄民族,傳統上普遍「愛國」的華僑較易接受。二來表達不會太花巧,用粵語有節制。而且在境外可免費取閱即日的內容,不像對手《蘋果日報》自恃有市場,境外閱讀要收費。但回看非當天的《明報》要收費,因此要每天過訪。
   但想明白港人的psyche,還是要看ADAD用否定民族來爭民主,其可見的右有點像台灣今天的民進黨。AD最右時就像流亡人士,但願中共倒台,把爭民主作為拒共的手段。但年來大概像民進黨,歷經李登輝、陳水扁「去中國化」後,明白不能奢望中共在可見的將來崩潰,反過來北上採訪,批判之餘,也報道民間的善行。
   海外朋友若無法忍受港報刊的文字,亦可上網聽港台、商台甚至溫哥華、多倫多粵語台的「名嘴」清談,看港台電視的時事節目。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130811日晴:對極地生存的人們致敬

    *惡性傳染病危及全民。公立醫院施治對文明社會來說是義務,但對中式社會主義來說是「業務」。大陸醫院據說對第一宗確診的H7N9患者索費三萬。
   *只怕星火:週四穆斯林開齋節,新疆警察拘捕地下信徒時遭圍攻,擊斃4名維吾爾人。
   *南韓稱北韓流亡者為「脫北」。但兩韓有三八線的非軍事區相隔,北韓人逃亡通常借助同族同語的中國朝鮮族,先北上偷渡進入中國,再透過南韓的駐華官員或「義工」轉赴南韓。由於在兩韓關係裡的這種微妙作用,韓國片愛用中國的朝鮮族說故事。
   脫北者這次來港放映人權電影,表面上罵北韓,實則要北京多幫他們逃亡。
   說不定今後大陸人南來也會被叫做「脫北」。
   *今晨友人請看星期日早上只演一場的哈薩克片《Tulpan(港譯:大耳無罪)。講述在經濟發展、人口流向城市的大潮中,牧民在極艱苦的生存條件下如何順應大自然。
    說不上有娛樂性,但草頭疏落、經常狂沙亂舞、幾十里內無水無人的北國沙質「草原」(英文稱為steppe,莫說美國的prairie,連新疆的戈壁都不如)很能增廣見聞,令人對地球上很多人在極地生存的不懈肅然起敬,提醒自己作為「溫室花朵」的脆弱。
    此片可能是大銀幕首次實地展現母羊難產,由牧民硬生生將羊羔拖出母體的整個過程。羊羔墮地後,與母體仍然連著臍帶。演員不避其滿身黏液腥騷,即時嘴對嘴為其進行人工呼吸,令人想起人類嬰兒誕生後,護士輕拍背部,令其哭出聲音。
    羊羔開始自行呼吸後,牧民把羊羔捧到母羊眼前,讓其開始履行母職。或因這次突如其來的接生,單戀被拒後本欲遠走高飛,奔向大城市的主角決定留守,建立自己的牧群。
    完場前打出的工作人員姓名,除了西歐人外,結尾不是男的v()就是女的va(娃)。但以演員看,工作人員主要是哈薩克的蒙古/突厥族裔。俄羅斯人由帝國到蘇聯那幾百年,對中亞民族的同化何等徹底。後者除日常談話用本族口語,姓名與讀寫均只用俄文
    當然,與漢人混居的中國少數民族亦都用漢名、只懂漢字。但至少藏人和源自中亞的新疆少數民族仍保有本姓和文字。

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130810六熱:習近平可比曼德拉?

   攝氏33度叫港人受不了。但長江下游40度,連台北也熱得多。
   《北半球熱爆》的同時,《日本東北暴雨》。你奇旱、我奇濕、他奇寒……的氣候異象,學者稱為《Global Weirding》。BBC2011年至今拍了大約15集一小時的紀錄片。我看了一集,主要是「證明」全球暖化。
   *李光耀稱習近平比得上曼德拉,大左的《環球時報》高調引用,MP用作中國版頭條,AD不屑一顧。但又不能說李的新書《去問李光耀》是胡謅:
   李根據習07年底確立接班人地位後,與他面談的感覺說,《胸襟寬闊》如曼德拉。具體來說,久經歷練,有強大的自制力,不會讓個人的不幸影響判斷。
   但這只能說明習對黨內的異議比較容忍。換了劉曉波等黨外的異議呢
   *警監會主席說,警民關係「已到了危險的地步」。那是否該像《義勇軍進行曲》唱的:起來,準備作最後的鬥爭?
   *必須承認,我對左右都受不了。
   反佔中的學者強調《法治重於平權》。但法乃人訂,誰訂就難免偏向自己。香港還未進步到朝與野都樂於承受同一套法制的階段。在野派總覺得,在朝者訂的法對他們不公,否則就不會要佔中。對在野者來說,平權重於法治。
   至於有年輕論者就粗口老師案斥家長《惡毒》,則是為反而反。家長的反彈或過火,但歸根結底出於愛子之心。即使黑社會大佬,與子女相處時,也會收起開工時的口吻,不會對子女說「阿爸錫lun晒你!」更不希望子女這樣「招呼」阿爸,即使想表示親暱。難道論者對家人會粗口伺候?
   *MP《華潤(英國超市)Tesco組合營購百佳添勝算》: 繼特首「振英」,李嘉誠所控制的港式生活將交由「中英共治」?這世就不做中國人的龍獅旗友是否收貨?
   *正奇怪H7N9為何集中在酷熱高旱、生物難活的沙特,原來這種「新沙士」以駱駝為宿主。看沙特賽駱駝的新聞片方知,這種純良的「大馬」跑得很快,雄姿英發。但短期內,遊客恐怕不敢再光顧你們。請新疆業者注意旅客的安全,但對這種人類的朋友手下留情。
   *民進黨內天后級的高雄市長陳菊高調登「陸」,借邀請天津、深圳、廈門、福州來參加自己下月主辦的亞太城市峰會(APCS)之便,為民進黨掃除明年地方選舉的障礙。她不用台灣自李登輝以來慣用的「中國」稱呼對方,暗指彼此「國屬」有別,而改稱對方為「中國大陸」,不排除「一國」的可能。明言民進黨要與對岸異中求同,在兩岸關係上為台民承擔「更大的責任」。且看陸方如何禮尚往來。
   *原來三年前,太子黨裡有人呼籲全民均分國資。目的可信是仿效前蘇聯的葉利欽變賣國有資產,讓中共解體。但由蘇共資本主義轉向俄羅斯寡頭資本有例在前,30年長的鬥爭迫害令13億人刻骨銘心,一旦分得資產,要麼變賣移民,要麼不會經營,被騙被搶,最終落入有槍、有人脈的黨官、軍頭手裡。財富只不過是由政治局/中央委員會的集體所有落入幾千個前黨官個人手裡,很難說寡頭資本主義一定好過今天。
   *建議中國私有化國有銀行,世銀也不用腦。「民營」應該,但私有化在目前的制度下行不通。民營可定義分紅到戶,但全民持股,不能轉讓。股東外移後只能收息,不再有投票權。但私有化是分產到戶,可轉讓移民,最終國銀可變成外資。中共怎會看不出這個「陰謀」?
   *廈門-深圳鐵路料10月試行,約3小時走完502公里,途經漳州、潮州、汕頭、普寧、汕尾、惠州。
   鐵路通車不是新聞,但粵東不同,對外隔涉一直窒礙著發展。我十年前在汕頭待過半年。當時與港每天只對開一班機,票價貴不特已,當天來回要趕頭趕命。來往深圳的火車要繞道惠州,深圳每天只發一班夜車,全程逾十小時,要在車上捱通宵。
    唯一可行的是坐巴士。汕頭來往羅湖每半小時一班,單程四小時;直通香港每天四五班,單程接近六小時。加上兩端的市内交通,香港到汕頭辦事,當天來回要披星戴月。
   粵東難發展是否令傳統得以保存?我對當地的認識很皮毛,不敢說。但看香港和泰國的潮汕人就知道,當地自古窮,能人一向外流。大陸開放後,也照例朝深、穗、港跑。發了達雖然也回饋,但地理條件所限,始終無法振奮家鄉。
   新鐵路通車後,深汕單程不會超過兩個半小時,港汕可隨意即日來回。希望到時粵東留得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