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110621二《都市》:無奈的現實

原載《都市日報》2001年6月21日《都市博客》專欄

香港單靠民主難以令競爭力回升,但以民生來贖買民主,只會被制度拖死。回歸以來,行政立法對立加上特首無方,施政驚人地拖拉。中央要港人團結支持特首,只是一廂情願。

王欽差上周一句:公屋進展澳門比較快,遠在澳洲的曾大帥連忙補鑊說:「中產置業,政府有責。」但大帥口中月升2%的「frightening」樓價已持續30個月,等欽差開口才就復建居屋轉軚,難免被罵「不見棺材不流淚」。

這當然不是說欽差是大帥的「棺材」。欽差最多是「一句頂一萬句」,大帥眼中的「浮雲」才是真正的棺材。部屬為他撲火說,欽差發聲之前,特區就已為居屋覓地。大帥可能的確是擔心下周的回歸日太多人上街。他捱不完最後這一年事小,回歸後兩位特首都非正常離任事大。若令「一國兩制」蒙羞,只怕卸任後變成國家領罪人而不是領導人。

欽差到街市格價、食蛋撻,間接表示港澳辦已擺脫過去二十多年的鬥爭為本,進入胡主席「以民為本」的新階段。有人認為,港澳辦今後將會對港「微管理」,貼身指導、巨細無遺。

這也許是回歸14年來最無奈的現實。飽受商人和公務員治港之苦,港人開始認命,默認阿爺來當家。我們本以為自己最叻,現在才知道,我們叻在經商、法治,但英國人並沒有留下他們的政治秘笈,我們最叻也只是執行他們決策的買辦。現在要自己來,發覺上沒有本子交來,下沒有立會的票數過關,想「做好呢份工」都難。相比之下,欽差輕描淡寫就講中香港民生的核心。

民主報照例痛斥中央「干預」,但曲高和寡。客觀上,中共對內對外惡鬥了90年(下周七一就是他們的大壽),代價慘痛,但也因而深悉世情。我們這些在法治社會裏成長的「溫室花朵」,難免simple and naive。現在的問題是,怎樣盡早培養出有政治能力,又不會「篡黨奪權」的一代,以免中央插手。

內地欲用改善民生來化解民主訴求,欽差上周在港就避談政治。但主打民生只能紓緩眼前的民怨,無法建立一個可自治的社會。誠然,香港單靠民主難以令競爭力回升,但以民生來贖買民主,只會被制度拖死。回歸以來,行政立法對立加上特首無方,施政驚人地拖拉。中央要港人團結支持特首,只是一廂情願。

舉個例,由於鄰近的機場崛起,本港希望在「十年」內落成第三條跑道。換言之,需時多過川震災區為幾百萬人重建家園。說不定啟用時,附近又多了兩個機場,我們又要加建。誠然,內地的繁榮不排除會爆煲,但在可見的將來,我們永遠被人牽住鼻子走。

回歸後,港澳辦對港的影響遠不及中聯辦。但欽差這次的「表現」,比中聯辦上次處理政改方案略高一籌。而要求澳門加強教育、培養人才,同樣一針見血。粗略看,港澳辦從政治高度出發看遠處;中聯辦從本地利益出發攻近利。但說到底,兩者都需解放思想,承認港人本質上不相信內地和商界,內地近年社會矛盾更強化了這種心理,泛民只不過是這種心態的體現。想辦好任何事,現實上必須請泛民參與,單靠換政府無補於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