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110614二熱:我來了,我看見了,我知道了


"Veni, vidi, vici"I came, I saw, I conquered西方人最愛的一句拉丁文。但更多是鍾情於文字上的對稱和王者口吻,至於公元前47年古羅馬凱撒大帝凱旋歸來到底想說些什麽,恐怕很少人理會。

兩千多年後,王光亞接掌港澳辦後首次」訪,說不上是征服港人,但起碼留下了開明的期盼。他回京後若有所感,那大概就是:我來了,我看見了,我知道了

港澳辦主任早20年來落區、食蛋撻(圖:天水圍街市),又怎輪到彭定康也文也武?但現在誰當政不懂得手抱著小孩噓寒問暖?港人學會了聽其言而觀其行。但真正的行不在街市,而是實事。

但老百姓從常理出發,看問題比較簡單。溫家寶以總理之尊都被罵影帝,王光亞只是總理下的一個小部委,即使有心,也只怕無力。

昨午看了王回答青年提問的直播。腦快口快,幾無停頓,非各位前任可比。概括其應對的章法:技巧上是措辭溫和,表情隨和,聲調親和;應付敏感問題的策略是三不:不回應,不爭辯, 當作不存在。總之,無論問什麽,給提問者戴高帽,順其意講官方的話。至於民主、六四、抗爭、……,你儘管問,他神色不變。回答時先說問得好、很重要,然後從側面講些眾所周知的困難,例如國家大,難免有些問題,最後泛論形勢,強調前途光明,對於問題中最敏感的字眼當作沒聽見。用官話來說,也就是顧大局、看主流,奏江澤民時代所謂的主旋律。有報紙說王拒答敏感問題,那是冤枉。嚴格來說,要當衆表示不答才能說拒答。王沒有那樣笨。

這可信是外交官的本領。國際上無處不是明槍暗箭,什麽刁難沒碰過?什麽尷尬沒頂過?一般港人在公開場合談政治,比幼稚園低班高不了多少。而且,獲選接見的青年才俊」必定比較客氣。不會有毓民長毛這類。提問的各青年中規中矩,真正難頂的是主持座談的建制「精英」,在王跟前近乎諂媚。

有大報抓住港人恐懼洗腦的心理,說王對年輕人硬推國民教育。那是誇大。其實,國民教育是青年問的,並非王主動講。而他也答得很婉轉,甚至可以說得體。他厲害的是借中國有,000年歷史的事實,避開不得人心的過去這幾十年,突出喪權辱國的清末到民國,暗示想明白今天的中國,就不能脫離此前那100年(大約由18401949)。這雖然是事實,但巧妙地將對現政權的不滿往上推給帝皇和民國,好像今天的問題都是前清該死。過去這150多年,平心而論應該說是:滿清腐爛,民國顢頇,共和國暴權,三個都該打。

一向既想進步又想當king maker的大報則學中共突出光明面。刻意淡化對王不利的事實,一味鼓勵他與泛民接觸。這雖然是為香港好。但當這個問題早已久經考驗,明知道可見的將來都不可能時,再三番四次地硬推」也就顯得虛偽。這已成為該報在各報裡獨一無二的個性。

但反李報抓到了一個角度,〈畀面午宴 大富豪欠李嘉誠〉。李的政治智慧比其他富豪高不止一班。王首次來訪,照理會推卻其他事務,特地恭候。誰能解惑嗎?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人家李生,是主席的座上客(單獨食飯果隻),
犯不著同咁多人擠著見個小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