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110630四陰:點解香港報紙蝕極都唔完?



今頭條:本港首名英超班主被指洗錢。有報導說投資球會及《成報》均虧蝕

由於做這行,早期經常被人以欣賞的語氣問道:香港爲什麽有這許多報紙?言下之意報紙是企業,而企業目的是賺錢。700萬人養活十幾份報紙,說明讀報風氣盛、言論夠自由。

欣羡的朋友當然都來自報紙少,甚至言論受限制的地區。

但很少人想到,香港大約15份日報,能夠賺錢大概不超過5份。而之所以長期有十個八個報老闆願意不斷賠錢,因為他們不是傳統的報人,而是現代的經營人。他們很明白辦報要賠錢,但希望辦報有助於自己其他的事業。最終只要整個集團的盈虧合計有賺就行了。爲了促銷而打廣告、爲了贏取合同而交際…….不也是生意上的凈支出?

說到底,媒體與一般商品不同,主要的價值是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而不是賣一份報紙收一份報費。在港辦報至少有三種利潤以外的作用。除了可能有人借來洗錢:

1. 政治喉舌:香港雖然沒有本地政黨有實力辦報,但正如《人民日報》銷路再小也不能停辦,香港作為東亞最自由的資訊中心,一直存在著各種與鄰近地區有關的政治喉舌。由於目的是表達政治立場,即使虧本也會繼續辦,靠政治津貼來平衡。這不僅是政府喉舌,也包括反政府的。法輪功報紙天天免費派,不見得有足夠的廣告可以支持。

2. 為財團其他的生意唱和:現在的財團業務繁多,如果有些生意幾乎要天天見報以維持人氣,巴結其他報紙一年可能也要花幾千萬的公關費、贊助費。自己有報紙自然方便得多。每年虧幾千萬就當作打廣告。

3. 為老闆打知名度:在港有幾十億的財主很多不為公眾所知、不受社會重視。如果手中有報紙,即時成為公眾人物,別人總得給點面子。

反過來,正因為經濟上可能只能容納3-4份報紙,卻搞出了15份,銷路和人才都呈現畸形的競爭。月前記者協會調查說,記者薪水低。這就是十個和尚沒水吃的問題。如果全港只有3份報紙,一來報館的財務好很多,有能力付較高的薪水,二來行內人少,都是精英,待遇也自然水漲船高。現在搞出了15份,還有四五個電視臺的新聞頻道、三個電臺的新聞組……..整個行業雇用幾千人,人行容易,人人都有飯食。但大鑊飯又怎會好?

我在寫大專欄時就說,除非真的有文才腦快手快,下筆成文(不是故作謙虛,我自知沒有),能夠在兩三個小時內殺青1,000字,否則由找資料、做筆記、起稿修飾到交貨所花的時間,用稿費折算時薪,恐怕不比到麥當勞打工多。用今天的話則是,不一定好過28元的最低時薪。

但我對媒體的這種待遇完全可以理解,并無怨言。它們本來就虧本,你不寫就拉倒!社會上反正想見報的人多,給你機會發表,是它益你而不是你益它。說不定哪天有報紙反過來,向寫稿的人收取曝光費。因此,今天寫專欄的幾乎都是有正職的中產,借寫稿來打知名度、發展事業、參與社會。真正靠寫稿維生的,全港可能不夠十個人。而且其中除了三四個名家能靠寫稿買樓、供子女留學,其餘的可能只是文化散仔,靠很微薄的收入來活出自己。


久違了的陳日君樞機昨高舉十字架到中聯辦外抗議。我雖然不是他的fan,也不是天主教徒,但留圖以為記。

Sn頭頭氣槍貓殺手被監生打死,但其實無關虐貓ADMP指向毒品利潤。但後兩報重政治,前者力谷明天上街,故把這則突發事件壓得很低。

埃及街頭再衝突,稱革命尚未成功,準備第二次。但正如中國100年前的辛亥革命,推倒在位者容易,但整個建制是上百年的沉積,單靠隔夜的革命改變不了。權力的運作初期還是要靠建制合作。新的一代要能獨自控制局面,恐怕至少要十年。而要改變傳統習慣,更可能要幾十年。阿拉伯的革命長路漫漫。中國的可能也是如此。

胡錦濤板著臉接待遭國際法庭通緝的蘇丹總統(圖),以示對國際社會有交代?《明報》的《中國評論》指中方向〈(蘇丹)南北逢源〉。總統只控制北方。富油的南方經公投獲得獨立,但持續內亂,中國有大投資。

84歲教宗首用twitter發訊息:網絡潮流不可抗拒。

湖北省利川市公開追悼懷疑被當局整死的原反貪局長冉建新,中國話叫貓哭老鼠,英文叫 the only good anti-graft hero is a dead hero.


鋒芝決:早年上班還看娛樂新聞,現在掠過標題就算,一來宣傳造勢太多,真假難分;二來明星愈來愈多,內涵愈來愈少,反映了香港娛樂事業對鄰近地區影響力的沒落。

我對這對藝壇夫婦沒有什麽印象。戲只看過兩三部,歌一首都沒聽過。謝霆鋒還算靚仔有型(當然對九十後來說已經老了),但張柏芝我甚至不覺得漂亮。

但看謝早期的訪問、月前領取最佳男主角的講話、以及在港首創後期製作公司,覺得此人由於在加拿大成長,在藝人中比較有思想甚至可能有理想。正因為言論比較偏激,才覺得他是真心的。

但希望不是因為這個原因,令我在離婚案中同情他。雖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但丈夫不介意你與舊情人的淫照公諸於世,你還反過來與照片中人談笑風生,遠遠超越了常識可以接納的範疇。

至於細節上誰真誰假,以目前看,似乎還是謝可信一些。

至於娛樂圈的涉貪案,大主角的正職少說也年入數百萬,似乎無須找一百幾十萬的外快。除非是真的出於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110629大雨:逼近沙士年危機


早上去IFC3D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變形金剛 黑月降臨)。散場後傾盤大雨,幸虧小巴就在大樓底部,得免成為落湯雞。香港的公共交通肯定是全世界最好之一。

至於電影本身,在Facebook上草了幾個字:

結局雖然「理所當然」,但最關鍵處看不懂,也不知道片名的「黑月」何所指。邪派在完場前一刻仍主宰大局,眼看全宇宙要淪為奴隸,但正派不知如何竟反敗為勝。不知道漏看了什麽。電腦特技也未到家,金剛變形時看不出3D3D明顯的主要是人類演出的片段。5星裡也許值3星。除了Transformer和特技fans,其他人可以pass


謝謝網友關平轉貼過訪本博時網絡的回應。正如我此前的回應,還有兩位網友的留言,本博是跟從Google的指示設立的,背後的技術我一竅不通,甚至看不懂網絡給網友的這個告示,此前也未聽說網友有類似的問題。

但看轉貼網絡的回應用簡體,網友會否是在外地使用?我在內地旅行時也開不了本博和很多境外網頁,無法翻查自己寫過什麽,更不要說更新。有人用技術來繞過這些限制,但我未看過示範,也未嘗試過。


此外,縮寫JL《都市》專欄讀者再次來郵為澳門雄辯。我相信澳門的朋友一定感到欣慰。但郵件相當長,或就此打住。JL君若直接去信澳門報刊,相信會受歡迎。不怕說,我的家人就大部份源自澳門,現在還有幾家親戚在澳門舊區,每年總會去幾次。

世間很多事自有其規律。澳門只要像JL君說的,全亞洲就業機會最好,比較有條件的澳門人不但不必像過去幾十年那樣,從初中開始就湧來香港,在港定居成家,香港的人才更會反過來湧到澳門,貢獻才智、成家定居。那時候就不必待JL君來為他們出頭了。


香港逼近0350萬人上街的危機。王光亞來訪剎不住。後天回歸日若轉晴,遊行人數應不止5萬。曾蔭權怕要求天主降雨。

幾乎沒有一個司局長不出事。以怒氣遞減排列:

政制局、律政司:立會議員出缺替補機制,類似03年的23條風暴,具體而微。大律師公會三次譴責;政治上溫和的律師會反對;五百學者聯署。

發展局:新界村屋廣泛僭建、常見超層,棟數恐怕以萬計,加上原居民獲《基本法》賦予特權,有人揚言流血;樓價租金暴漲下,舊區舊樓劏房日增,大火燒死多人後,安全問題無法再拖。

保安司:被指打壓集會,由六四晚會到後天遊行都被指製造難題以壓縮人數,刺激更多人上街。

醫療衛生局:港人內地配偶來港分娩權因為限制內地孕婦的政策而受拖累。

教育局:反對國民教育(精英搖籃的傳統名校協會公開反對,指內容偏向宣傳)。

運輸及房屋局:拖建居屋,稱要七年才建成。

財政司、財經局長:派發6,000元的手續被指為長者製造麻煩。

政務司長:公務員公器私用、偷步競選的指控仍可復燃。

商務局:由不受歡迎的副手頂替空缺。

勞工局:暫未有燃眉之急。但只要通脹加劇,壓力就會急升。

但香港政治太瑣碎,要很香港心態才講得下去。

110628二《都市》:九十大壽正反合



原載《都市日報》2011年6月28日《都市博客》專欄

周五是香港特區的十四歲生日,更是中共的九十大壽。
上周看了港人參製的賀壽片《建黨偉業》,明白網民說的:「讓人民看到了當初偉人們推翻前政權的理由,也正是現在人民的感受。 」
一如前年的共和國六十大壽獻禮片《建國大業》,此片動員中港大明星重「演」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到1921年7月共產黨成立的重大事件,以「證明」中共和毛澤東代表了「歷史的意志」。
具體來說,清末民初,辛亥革命有名無實,軍閥割據,內戰連綿。一戰後,列強加緊瓜分中國。舉國上下近乎絕望。一些知識分子受1917年底的俄國革命鼓舞向左轉,四年後創立中共。
以馬列史觀看,當時即使沒有毛澤東和中共,也必定有其他人建立馬列黨派,成功挽救中國,歷史潮流不可抗拒。
但本片宣揚「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之餘,正如網民說,也激發了對當今的聯想。1919年五四學運的鏡頭就彷彿70年後的六四。學生上街遊行,游說軍警,爭取支持。戲裏有女生高舉布條上書鮮紅大字「冤」,向軍人下跪為四萬萬國民請命,使人想起後來人民大會堂台階上的三個男生。
更令人唏噓的是,某種程度上,今反而不如昔。五四一如「六四」持續了兩三個月,波及多個城市。其間一度罷課罷工,甚至有學生燒毀一個被指喪權辱國大官的府第。但合計只有大約兩百人被捕,未聞有人遭鎮壓致死。其間,思想領袖、後來中共的創黨人陳獨秀散發傳單被捕,使人聯想到今天的艾未未。
兩人都是文化大家,失卻自由大約三個月後,在輿論壓力下獲准保釋。但艾被帶走、失卻對外聯繫之前,並沒有陳那種可見的「不當行為」。
同樣諷刺的是,1921年中,各地代表假上海租界友人家中籌備建黨。巡捕入屋搜查,屋主以英語報上身份。洋督察脅於其學者地位,悻悻而退。
中共的創黨人當時若被一網打盡,歷史也就改寫。但今天內地若有人想組黨,各同道還未碰頭,恐怕就已失蹤,管你是學者。
因此,網上瘋傳的一則反應是:為甚麼人民只能看「你們」《建黨》,不能自己建黨?也因此,有人寧可政府弱、寧可列強在,甚至國家分裂。因為北洋軍閥無能、上海租界林立、香港被英國人佔用,中國的弱者反而有立足的餘地。
中國1911-21年的亂局僅次於文革。本片以此來強調中共誕生的必然,是用對上一個國運最低時期作對比的宣傳慣技。由於「之前」太差,「之後」相對看似無限好。這相當於數學上用任何數來除以零,所得倍數都必然是無限大。
就說「解放前」與「解放後」吧。內戰末期,國軍崩潰、官商恐慌撤台、經濟崩潰、幣值狂貶。戰後穩定下來,相對當然無限好。但細看下去就完全不是那回事。
內戰翌年1950年到53年打韓戰。接着是1957年的反右,1958-60年的大躍進、1959-61年的大饑荒,然後由1966年起文革鬥足十年。頭30年浩劫不斷,老百姓連回氣的時間都不夠,比國府在大陸的腐敗無能慘得多。

110621二《都市》:無奈的現實

原載《都市日報》2001年6月21日《都市博客》專欄

香港單靠民主難以令競爭力回升,但以民生來贖買民主,只會被制度拖死。回歸以來,行政立法對立加上特首無方,施政驚人地拖拉。中央要港人團結支持特首,只是一廂情願。

王欽差上周一句:公屋進展澳門比較快,遠在澳洲的曾大帥連忙補鑊說:「中產置業,政府有責。」但大帥口中月升2%的「frightening」樓價已持續30個月,等欽差開口才就復建居屋轉軚,難免被罵「不見棺材不流淚」。

這當然不是說欽差是大帥的「棺材」。欽差最多是「一句頂一萬句」,大帥眼中的「浮雲」才是真正的棺材。部屬為他撲火說,欽差發聲之前,特區就已為居屋覓地。大帥可能的確是擔心下周的回歸日太多人上街。他捱不完最後這一年事小,回歸後兩位特首都非正常離任事大。若令「一國兩制」蒙羞,只怕卸任後變成國家領罪人而不是領導人。

欽差到街市格價、食蛋撻,間接表示港澳辦已擺脫過去二十多年的鬥爭為本,進入胡主席「以民為本」的新階段。有人認為,港澳辦今後將會對港「微管理」,貼身指導、巨細無遺。

這也許是回歸14年來最無奈的現實。飽受商人和公務員治港之苦,港人開始認命,默認阿爺來當家。我們本以為自己最叻,現在才知道,我們叻在經商、法治,但英國人並沒有留下他們的政治秘笈,我們最叻也只是執行他們決策的買辦。現在要自己來,發覺上沒有本子交來,下沒有立會的票數過關,想「做好呢份工」都難。相比之下,欽差輕描淡寫就講中香港民生的核心。

民主報照例痛斥中央「干預」,但曲高和寡。客觀上,中共對內對外惡鬥了90年(下周七一就是他們的大壽),代價慘痛,但也因而深悉世情。我們這些在法治社會裏成長的「溫室花朵」,難免simple and naive。現在的問題是,怎樣盡早培養出有政治能力,又不會「篡黨奪權」的一代,以免中央插手。

內地欲用改善民生來化解民主訴求,欽差上周在港就避談政治。但主打民生只能紓緩眼前的民怨,無法建立一個可自治的社會。誠然,香港單靠民主難以令競爭力回升,但以民生來贖買民主,只會被制度拖死。回歸以來,行政立法對立加上特首無方,施政驚人地拖拉。中央要港人團結支持特首,只是一廂情願。

舉個例,由於鄰近的機場崛起,本港希望在「十年」內落成第三條跑道。換言之,需時多過川震災區為幾百萬人重建家園。說不定啟用時,附近又多了兩個機場,我們又要加建。誠然,內地的繁榮不排除會爆煲,但在可見的將來,我們永遠被人牽住鼻子走。

回歸後,港澳辦對港的影響遠不及中聯辦。但欽差這次的「表現」,比中聯辦上次處理政改方案略高一籌。而要求澳門加強教育、培養人才,同樣一針見血。粗略看,港澳辦從政治高度出發看遠處;中聯辦從本地利益出發攻近利。但說到底,兩者都需解放思想,承認港人本質上不相信內地和商界,內地近年社會矛盾更強化了這種心理,泛民只不過是這種心態的體現。想辦好任何事,現實上必須請泛民參與,單靠換政府無補於事。

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110628二陰雨:民怨接近失控


雖然天天看報,而且還多看了兩份。但自己興趣多,時事又太雜,沒完沒了,總提不起筆。

昨天終於用常速看完45分鐘x49的《葵德川三代》,今天由400年前的日本回到現實。

內地民怨接近失控,靠高壓不知道還得撐多久?最明顯的是526日江西省撫州市政府大樓三連爆(其後更首次有爆炸針對直轄市的政府大樓);610-12日廣州市增城區連續三晚騷亂。

炸政府顯示絕望、亡命者日增。而且源頭是全國無所不在的拆遷,並非像楊佳的走牛角尖。這類定時炸彈若繼續開花,到處都要安檢,只會拖死社會。

後一類群體行為雖無日無之,但事發在最富裕的城市,而且連續三天、公開對抗。可見最大的民怨已由貧窮變成黨商一體、把法治化作巧取豪奪、鎮壓反抗的工具。廣州是廣東省會,省委書記汪洋號稱開明、出身胡錦濤的團派。黨官忙於為十八大卡位之時,打砸了三天才平息,陰謀論充斥。

在溫家寶出訪英、德和中共九十大壽前夕放回艾未未和胡佳(圖:獲釋後在家拍攝)雖然好過不放,但市場跌到底才來斬倉,勉強止蝕,一分錢也收不回來、

艾與胡一剛一柔,一是文藝貴胄出身的公子,以法國啓蒙時代式的大無畏轟動全球;一是受迫害知識份子的後裔,以藏傳佛教信仰的韌力默默地留種。胡若再判十年八年,也就會有第二個Nobel Made in China。至於艾,應該讓他去歐美,活出他自己。

內地的事太多。這裡只說點個人的感受。

一是在上述政治氣氛下看溫家寶訪英,幾乎想轉台。明知道民怨隨時失控,無奈管不了政治,只好厚著臉皮,出外噴水」撲火。西方派甲出來收錢陪笑,讓乙在另一旁開罵。

看溫力撐歐元、到處採購投資、強調中國經濟全球最好的矯揉,只覺得中國最富裕時代和最無奈時代並存的荒謬。

與此同時,由於近身的丘秘書涉貪被調,倒溫風空前猛烈。美國的博訊甚至說胡錦濤要溫提前下臺,但悖乎常理。胡何不多等一年,以免在歷史上多留一宗爭議?許是反溫派的傑作。

博訊表面上最反,近年成為各派文鬥的戰場。十八大前猶烈,除了倒溫,也勁擦習近平,甚至有開明的元老保溫。

以內地法律,放料者和傳播者若非洩露國家機密,就是煽動造謠。但黨官可以放火,百姓不准點燈,見怪不怪。

二是有外地同行前幾年常來收料,但過去這一年絕跡。一來在上述的氛圍下工作難開展;二來覺得香港沒有可供借鑒的題材,值得專程來採訪。友人是年輕的健筆,但意興闌珊,甚至想轉行。這也許是內地抑鬱而香港跌watt最佳的寫照。

希望友人下半年否極泰來。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110624五:「到訪要特別檢查」?

外出一整天,回家後發現昨天上博的一文有一則頗得人驚留言:到訪還要特別檢查,不是給黑客攻擊嚇怕了罷?

謝謝這位關平網友。但不瞞各位,我完全不知道有這回事。如果網友過訪真的要特別檢查,那並非我所做的設定,我甚至不知道可以這樣設定。我只懂得博客軟件最基本的操作。自己想做的事太多,時間本來就不夠用。除非逼不得已,否則懶得花時間去摸索其他的功能。加上退休多年,身邊也沒有精通軟件的年輕人可以請教。

如果網友打開本博時,被要求留下個人資料,那絕對不是我設定的。我不會收集你們的資料,也無意知道你們的身份。我相信,有些事不知道的話最好,既能保護大家,也能保護我。

我講過,我是一個思想性的人,從來不去打聽八卦、陰謀、內情…….,不論是政治、經濟、社會、娛樂……..。你講,我最多是聽,聽完笑笑。因此,我雖然以新聞為業,但其實性格與記者相反。也許因為出身科技,我只想瞭解社會的常理和規律(當然我明白,很多人不相信社會有規律這回事),而不是統計上的偶然。

當然,我也不相信以美國加州為基地的Google會不經我同意,逐一檢查過訪本博的網民。我相信Google的職業道德。

因此,本博如果真的有到訪者遭到特別檢查,那只可能是有人瞞著我別有用心。請千萬不要接受,并逕直向Google投訴,同時告訴我檢查的細節,讓我也可以向Google查詢,揭破這種勾當。

我明白,黑客不論黑白,各有各的利益、規範和世界。以黑社會來說吧,古今中外,任何社會裡都存在,今後也不會消失,但永遠以一種人人(包括執法者)都知道其存在,而隻眼看隻眼閉,某種程度上自行約束的方式活動。黑客與黑社會活動雖然都違法,但也帶有灰色的成份。任何一個社會都有很多事是在灰色地帶裡達成的。社會的灰色度甚至是自由度的反映。奉公守法的公民上策是保持距離,既不往來,也不得罪,否則要麼惹上官司,要麼遭到殺身之禍。

那次將怪電郵(見本月的一文)轉給一些朋友後,有政治敏感度較強的朋友劈頭就說:你的文章出事啦!我的反應是:應該沒有那樣嚴重。的確,我不久前在《都市》的專欄裡引用過一個朋友的話,說中央不敢平反過往的冤案,因為太多,一放開就必定遭到受害人秋後算帳,無法收克,最終血流成河。說實在的,我沒有這樣悲觀。而朋友也並非艾未未那種血氣漢子,可能只是一時間的氣話。如果因此而來我的帳戶那就太stupid

是耶非耶,就讓時間去說明吧。

我每逢跨周那兩天最忙,就此打住,回過頭去趕工。希望能夠解答關平網友的疑問。

Have a good weekend, everyone.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110623三雨:絕對的公義,奢侈的完美


由於IFC不演、太古廣場票價貴,昨天過海去油麻地的百老匯中心看《The Conspirator》(驚殺大陰謀)。

戲院與同一集團的IFC、太古廣場沒得比。但午前的早場長者只收10元,全港最平。而且步行五分鐘就有橫綱拉麵、源記糖水、中華書局(愛好本土文化的話還有源記對面的美都茶餐廳。不過我怕痰盂)。接著北上可以去旺角看書,南下可以去廟街看影碟,白加士街吃澳洲牛奶、阿龍咖喱。過一次海數得。

看片名,不論原文還是港譯,都以為是Harrison Ford(福伯)早期賣座片裡的美國國防部、CIA壞蛋,有逃亡和追殺可看。其實,講的是美國總統林肯遭刺殺後,唯一女被告受審的法庭戲。庭上的針鋒相對雖然不錯,但此片一是苦,二是死,三是失敗,四是美國。港人的中年精英愛英國,青少年愛日本,懶理美國歷史,何況結局是正義的一方敗訴。怪不得連IFC都不放。即使作為通識教材,也只適合國際學校和個別精英學校。

製片和導演Robert Redford1960-70年代的George Clooney。上了岸後,自創Sundance Institute,鼓勵獨立的電影製作。本片主要重申一項美國理念:

無論誰有冤屈,人人都有責任站出來。如果獨善其身,眼看他人一個一個倒下去,他日你受害時,只怕已經沒有人能夠幫你。

林肯是美國第一個被刺殺的總統,死於1865415日,在內戰中帶領北方戰勝南方僅僅六天之後。這宗陰謀名副其實極富戲劇性。事發在衣香鬢影的大劇院,林肯當時正在看戲。開槍的John Wilkes Booth是知名的演員(當時還沒有電影,名伶相當於今天的明星),擊倒林肯後,跳上臺高舉匕首,朗誦古羅馬大將Brutus刺殺凱撒大帝後高呼的拉丁名句"Sic semper tyrannis" (英譯"Thus always to tyrants",當時也是美國南方Virginia州的格言)。他是死硬的南派,要林肯血債血償

Booth在外逃途中拒捕被擊斃,另一人在案發前已逸去,其餘同謀被帶到法庭。一眾男被告涉案行為明確,只有唯一的女被告Mary Surratt角色比較模糊。Mary也是南方人、同情南方,在華盛頓經營小旅社。Booth與她的兒子John相熟,經常與各被告在她的旅社聚會,而John又在案發前不久突然出走。

暗殺計劃自然曾經在Mary的旅社裡策劃,但她否認知情,以及兒子John是否參與、又身在何方。由於無法與John對質,控方無法beyond resonable doubt地確定Mary是同謀。

南北戰爭是美國歷來傷亡最多的戰爭。當時南方剛剛認輸,血還未。北方仍視為戰時。疑犯既受內戰驅使殺害北方的總司令,「理所當然」地交軍事法庭審訊。但軍事法庭除了不用陪審團,更重要的是,主審法官都是高級將領,正欲用南方來祭旗,怎可能公平審訊?在這種氣氛下,刺殺總統案沒有討論的餘地。問題不在是否有罪,而是怎樣能夠最快地問吊。

不用說,沒有律師敢代表Mary,生怕被指叛國。辯方律師Frederick Aiken是內戰中的北軍英雄,也不相信Mary無辜。但一個出身南方的參議員硬把案子塞給這個剛出道的新丁。Aiken只好硬著頭皮取證,最終相信Mary真的不知情。他在庭上搬出憲法,高呼無罪推定、人人權利均等、但被告未獲得應有的權利…….。小律師這一挑戰,個別主審的將軍頓時被窒住。要到War Department(現在的國防部。顧名思義,戰爭部是戰時最有權威的內閣部門)壓下來,軍方才就Mary的死刑達成一致。

Aiken於是跳出軍事體制,向最高法院申訴。他徵得一名大法官同意,將案件轉交民事法庭,理由是被告未獲得陪審團的法定權利。不料最後總統親自否決,Mary最終與其他三人被處決。

小英雄對抗大惡權,或者《聖經》裡上帝寵兒大衛對抗邪惡巨人歌利亞的橋,是荷里活一種最常賣的dream。戲裡的小律師雖然敵不過戰時的現實,但最終激發美國修例,確保即使在非常時期,平民也享有陪審團。換言之,小英雄長遠來說還是改善了制度。

無論誰有冤屈,人人有責。獨善其身,眼看他人一個一個倒下去,他日你受害時,只怕已經沒有人能夠幫你。

這句美國話出自何處,我已不記得,原文就更沒有印象。但看語氣應該來自猶太人,而源出於希特勒的大屠殺。1930年代後期,希特勒開始迫害猶太人。有能力抗衡的英法深受一戰之苦,強烈厭戰,只要希特勒不打他們,就不干預他的內政。最後發覺是一廂情願,自己不但被打,更死了600萬猶太人。法國人我不敢說,但英國人事後相信很慚愧。

猶太人與中國人剛好相反,由於他們的金融、科技、文化成就,在國際輿論上所佔的份量遠遠超過人口比例。同樣相反的是,中國人一如日人含蓄、講十分的苦難最多只講七分。但猶太人擅長用苦難來博同情。美國輿論長期受猶太人主導,holocaust這個詞在美國幾乎相當於地獄。誰有冤屈人人有責這句話在美國被隱去歷史背景,變成普世的真理。

用在中國,也就是你不為受中共迫害的人發聲,終有一天自己受迫害時,別人也不會為你出頭。用在阿拉伯世界,也就是你不為婦女爭取平等,有一天你被處以石刑時,沒有人會來救你。……

誰有冤屈人人有責這這句話理論上絕對正確,但在現實裡是把問題絕對化,將一些可能只是特定範圍內的事件,無限度地擴大到所有人身上,利用裹挾、連坐的心理,產生嚇唬的作用,逼所有人表態,否則就被視為自私,中國所謂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除了自由主義者,崇拜法律的人也奉這句話為圭臬,因為這是法律的最高理想。個人能夠透過公平的辯論,戰勝背後無論多強的機構、制度。

以美英今天的法治來衡量,對Mary的審判當然不公平。問題是,當時的氣氛這樣極端,有可能公平嗎?如果160年前的美國的確像本片說的,當時的軍事法庭甚至遠勝中國今天的民事法庭。只要看近年的維權案即可知,不要說最高領導人被刺殺,即使事敗被捕,案情和疑犯的下場也肯定是絕密。所謂的審訊一定遠不如林肯案。絕不會有律師真正為被告辯護。非經當局安排的透露必定以洩密、煽動罪論處。而如果194910月建國後,毛澤東不幸遭害,主謀莫說審判,行刑恐怕都不簡單,連坐也肯定過千。中共早期處決知識份子前,曾剪舌以防其呼喊反共口號。

美國人追求絕對的政治正確,不看現實中的可能性,特別是統計上的代價和成本。有錢嘛,追求完美,不顧代價。但現在港人也迷信。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110617五陰:一位讀者「親身經歷」的澳門


4月24日題為〈澳門的宿命〉的《都市》專欄見報後四天,收到署名縮寫JL的來郵,指「沒有考慮正面角度,膚淺」,逐一列舉澳門的成就、勝過香港之處。但長度是《都市》欄的三倍(據Word軟件的字數統計),專欄節錄不下。現在趁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訪澳(圖:6月15日攝於新橋街區)結束,摘要如下:

1.收入與就業:想聘請外地人,要以1:3比例先聘請本地人(包括建造業)。基層就業機會比亞洲任何一個地方都優勝。有些照顧未到可以理解。
2.住屋和樓價: 這是整個大中華的問題。在澳門從未見露宿者。建公屋和居屋都是要加快,有跡象是建築業界刻意拖慢。本人做過當地業主,賠了夫人又折兵。
3.社會保障和基層照顧: 一早就推行社保基金每月發放,今年更全面普及和提高金額, 但香港就只有MPF。澳門醫療大部份對基層減免。香港公立醫院要自己買貴藥, 但澳門公立醫院可免費供應貴藥。有人表示,澳門公立醫院比私家醫院更好。敬老金在內地或澳門以外居住都可領取。香港生果金仍多多限制。澳門的社保和褔利可參看 fss.gov.mo 和 las.gov.mo。
4. 交通:香港的隧道和大橋高收費, 但澳門免費, 而且中間大橋只給公共車輛用, 很少塞車。用儲值咭搭公共車有35%優惠, 長者每程只需幾毫子。
5. 金融風暴, 沙士, 世界大戰, 日本侵華都沒有沾到. 保育做得相當好。
葡萄牙在澳門比英國在香港對文物保護更有良心。所有文物、sights、museum免費開放。.
澳門亦認同在司法、 法院程序未達標. 但澳門整體比亞洲任何一個地方優勝。
6. 工業和商業: 和香港一樣, 澳門主要是服務業,但紡織業條件一直比香港優勝。一個像地中海Monte Carlo或Sicily的地方,祈望它發展甚麼?
7. 爛透的殖民管治: 這是所有殖民地過後的不爭事實。但澳門有擺脫的跡像:
"I have overheard feedback on the performance of our (Hong Kong) public servants as "more work more mistakes, less work less mistakes, no work no mistakes". I found that this attitude do exist to some extent. I had an impression that this could be part of the civil service colonial culture worldwide and it might never change.
However, I went to Macau recently to handle some matters in their government depts. I was really impressed with their thoroughness; their effectiveness; their attitude; their customer friendly services. The good old "amanha, amanha " (tomorrow, tomorrow) laid-back attitude has gone. If you go to their websites (such as www.dsaj.gov.mo ), you may find that they have also optimized various public services by consolidating them into one department (one stop shop) and simplified a lot of their procedures without compromising on accuracy. I am also very amazed with their "gathering intelligence". They are full alert on anything happening around them ( Hong Kong in particular). Some of our gov depts have serious shortfalls (medical department in particular) but you rarely hear any occurrances in Macau because they are well prepared and very attentive to accuracy.
For example: You are aware of the problem of columbarium shortage in HK but do you know that there are no shortage in public or private columbariums in Macau (plenty spare). Any one could get one at roughly MOP2800 - one off payment but HK could not afford to do this."
摘錄至此完畢。

的確應該從親身「經歷」出發,不應「如今時今日仍抱著幾十年前的看法」。但爲什麽一個並非常住澳門的朋友感受到「基層就業機會比亞洲任何一個地方都優勝」,上街與警方對峙的人士反而「經歷」不到?難道他們「今時今日」的感受也是「幾十年前的」?還是說,這些人天生愚鈍頑劣、被人利用?
至於政府的效率,特別是網上服務,會不會是主要是面向有錢、有學識的外來投資者、專業人才、旅客。當地上街的朋友想找的工作會否是不上網的,而靠同行介紹,連政府都不知道?這些朋友甚至可能不用電腦。說白了,他們沒有你我這樣幸運,不會寫上面那樣高超的英文信。
至於澳門福利特優,憑常識就知道,那是因為博彩業的現金流量相當於四個拉斯維加斯,而人口特少,政府收入根本花不完。香港一個馬會不就挑起了不少慈善事業?試想香港有十個馬會,而人口少一半,你我肯定打跛腳唔憂。(這裡並非借機慫恿開賭,而只是說明數量上的對比。)
至於說「金融風暴、沙士、世界大戰、日本侵華都沒有沾到」,除了沙士,那首先是因為澳門在國際上無足輕重,別人懶理。打個比方,銀行被爆格損失過億,但在門外擺賣的阿婆絲毫無損。那並不是阿婆比銀行更精通保安,而是匪徒don’t bother。巴西的阿馬遜森林深處就不擔心金融風暴。至於說未遭到二戰波及、日本侵略,那是因為葡萄牙倒向軸心國,你會以此為榮?
「葡萄牙在澳門比英國在香港對文物保護更有良心」是事實。但我們這些香港中產有沒有想過對澳門基層的代價?
葡萄牙是拉丁民族,生性浪漫,愛吟詩作對、唱歌跳舞,追求精神意境,看不起營生,就像中國古時的大詞人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因為,食有肉而居無竹是下等人,不值得為伍。與此相反,英國人對文物保護「沒有良心」,因為管治重實用,也就是經濟發展,懶理文化。
英國人重發展而輕文化,導致今天的「地產霸權」,但庫房留下了不少。葡萄牙相反,撤退前,建文化設施耗盡庫房的錢,只求留下葡國的文化和品味,懶理你們回歸後有沒有飯開。這是慷他人之慨的「乞兒式浪漫」。但反過來也可以說葡人精明:看準十三億人爲了展現「一國兩制」的威風,澳門即使破產,也會兜住,回歸前唔使晒就笨。
澳門的博物館不收費,同樣是因為博彩稅收入與人口不成比例。就如你出租豪宅月入幾十萬,不介意把名下的一層唐樓用來收容露宿者。澳門的博物館除了大三巴,與人口密度不成比例。文化博物館即使週末假期,也幾乎空空如也。你大可以去查澳門博物館的收支,與香港作比較。
葡人愛文化,與陳毅當年「要核子不要褲子」是同樣的問題。只要肉不要竹是病態,但反過來也是。
你真的覺得葡人的管治好過英人?(完)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110616四大雨:沒戲看的日子


網友問:選特首,林鄭月娥、唐英年你會揀誰?這兩人完全不同。名義上都是問責官,但前者基本上是公務員,後者是富二代,作風思維絕少共同點。前者的能力無疑較高。但公務員也駕馭不了商界、應付不了民粹風。還是說,你希望這兩人組成鐵二角

至於鐵三角,民間的印象大概是:唐庸,梁(深入人心的印象,不等於事實,故加上括號),范滑。至於林鄭,那大概就是硬。

就李嘉誠未出席王光亞的公宴」,網友說得有道理:李生是(國家)主席的座上客,犯不著同咁多人擠著見個小部委。但李生見主席每次都有報導,這次沒聽說與主任單對單,而主任也不是入住李生的物業。主任要避嫌?

就王光亞訪港,日前掛一漏萬。他以領導人在外對當地中方人員和華人訓話的方式,對公務員之首的全體常務秘書發表帶有指導性的談話(圖,原載《大公報》)。以泛民角度看,這肯定是干預。但翌日連AD都沒有大罵。港人心態已變,覺得香港管不好自己,寧可中央插手?


茶餐廳的餐價紛紛使用貼紙時,你就知道通脹來了。長期以10元大大碗為號召的連鎖麵店:最近終於貼上了11元的新價。這個連鎖在不同的地區有一元上下的差別。我日常路過的這家一直堅持最低價。

上周在連鎖快餐試一種比常見品種貴不止一成的新出下午茶,以為質素會較高,不料與其他品種並無明顯的改進。為免傳媒以基層的名義施壓,悄悄推出較貴的新品種,同時不動聲色地撤銷較便宜的舊品種,是連鎖慣用的手法。至於舊品種,頗受歡迎的下午茶公司三文治,大約在一年內由21元漲到現在24元。

昨乘電車,成人收費漲到2.3元,但長者維持1元。我不介意多付一兩毫,但基層不會願意。

我比較幸運,一沒有下一代的負擔,二不求品味,加上夠年紀,交通費便宜一半,消費可能比基層都要低。但母親那裡就不得不加點生活費。

學期尾學生考試,過去一個月沒戲看,要到下週暑假才有大片。今天是電影院每逢週四的換畫日,本以為去油麻地百老匯中心看Robert Redford的《The Conspirator(驚殺大陰謀),不料滂沱大雨,短時間內不像會轉晴。反正今晚要去醫院看母親,日間不如在家繼續看《德川三代》的影碟。

Redford是荷里活的開明派,此片指在位者以百姓為芻狗。但港人看戲求開心,懶理1865年美國總統林肯被暗殺的陰謀。連最兼容的IFC都不演,港島只有Pacific Place撐場,看來一個星期就會落畫。

下周的話題片是中共90歲的獻禮《建黨偉業》。一如前年建政60周年獻禮片《建國偉業》不惜工本,由內地香港大牌輪流上場一分鐘。雖然看完就不記得,既然做新聞,總得去見識。電影公司很早就預訂這兩天請看預演,不料日前說片子來不及送港。也許還在為政治正確性而拷貝吧?在戲裡扮演毛澤東初戀情人的湯唯,據說因為在《色戒》裡的七分鐘激情而被砍掉鏡頭,不排除是片商的宣傳。

十月紀念辛亥革命百歲時,大陸說不定也會有應節的片子,推動與國民黨第三次合作。馬英九不會接受,但現在大陸有的是錢和人,不會放過任何機會。

我看電影三看三不看:看開心,看別人,看世情。恐怖不看,噁心不看,胡鬧不看。

看開心說白了是麻醉,但求刺激、鬆弛。

看別人是當時髦看,看公眾為甚麼看,與我是否喜歡無關。例如《建黨偉業》。

看世情也就是學嘢,例如看The Conspirator知道點林肯的事

總的來說,我的電影不講究藝術、不太問意義,看明星、故事,不看導演、編劇。不求品味,而求娛樂和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