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算起,疫情至今已兩年半,還看不到盡頭。期間反反覆覆,公眾的情緒隨之起起伏伏。
今5.20第五波以來鬆綁第二日,情侶爭相話“我愛你”,逼爆婚姻註冊處和擺酒場地。
但疫情拖得太耐,人的承受力有限。連內地這樣structured的社會都開始有微言,何況香港。
今後到底應如何抗疫,還要捱多久,答案已非純科學所能解決,更視乎當地人的性格、習俗、財力、生產方式(主要靠什麼行業來生存。例如:靠旅遊的地區死直,靠網絡發達的美國矽谷受影響較小,雖然iPhone的產銷都要打折扣)...。
香港發達靠對外和對內(內地)的經貿旅遊,市民富裕後愛外遊如命。而家被困在港兩年半,生意淡泊,無定好去,也已接近極限。
但第五波死唔斷尾,日確200-300已唔止十日。今後到底係繼續鬆定係收番緊,連一眾專家也不再鐵板一塊,隱約有3種不同的傾向:
1.盡快鬆:理由是針已打得差不多,有本錢「復常」。
2.繼續緊:要嚴防輸入,無本錢鬆。
3.鬆青防老:抓緊長者即可,少、青、中年可放開。
其中:
1.本於科學,但看來加入咗人文因素,亦即人唔係機器,只怕到達極限會爆炸。
2.係純粹睇科學,冇其他的考慮。
3.除了科學,更突出人文因素:抗疫固重要,青年價更高,不能擴大公權來強制低風險的市民。
你買1.定2.定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