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181003三晚26°C 69%:最不顯赫的諾獎得主

   月來看伊斯蘭史,想知道爲何有恐怖活動,開了頭放不下。勉強上博,寫幾句又放下。
   那天看特統破天荒安理會爆肚,就想即時留個歷史記錄。前天十一也想有個交代,但心無旁貸,都半途而廢。
   今天gym day,飯後看了會歷史後,改追芬蘭刑偵劇Bordertown(原名Sorjonen)當休息。第三集第一幕很緊湊,神探主角虎落平陽被女'恰'。原來,持槍指住他的是邊境另一頭過來的FSB,普京大帝出道的KGB後繼是也,現稱國安部。小國警察撞着大國特務,er都冇得er。
   我專看刑偵劇。以我的taste排名,各國由低到高依次是美、日、英、北歐。美國基本上不看(國劇動輒40/50x1hr,只看過《人民的名義》,目的在宣傳反貪,講刑偵就無謂),日劇不看搞笑,英劇不看邪牌,北歐的儘量看。丹麥的Dicte,英法聯手翻拍丹麥瑞典合作的Bron(Bridge),都值得再看。
   但北歐刑偵劇傷神:節奏快,讀白快,但一個字都聽唔明,全靠英文字幕。加上涉案人多,姓名與英美人名很不同(例如Dicte是女性名)這次聽芬蘭文,原來比丹麥、荷蘭、瑞典、挪威文更難。看完第二集,仍不明案情的性質。只知是用藥逼少女賣淫之類。但非黑社會,而是有地位的人包庇。這是西歐劇慣常的賣點
   總之,昨晚看到一半,忽然想起下午看的一段新聞。我出身科學,應盡點義務,於是擱下刑偵,回到現實。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有三名得主,題材是激光。一位96歲的美國人佔一半獎金;其餘一半由一個法國男性和一個加拿大女性平分。
   科學難明,於是,新聞焦點變成有史以來第三名女性獲頒物理獎。新聞不便說歧視,但不滿'男性主宰'甚明。
   但我想講的不是美國五六十年提出的gender war,而是女得主Donna Strickland在學術界絕無僅有。中文新聞若沒有報錯,她所在的大學要費點脣舌解釋。
   首先,加拿大很少人獲得諾貝爾。(注意:我說的是”加拿大很少人“,不是”很少加拿大人"。換言之,加拿大的研究機構可以有非加籍的人士獲獎。)
   第二,Donna女士59歲,在加拿大離多倫多不遠的Waterloo(滑鐵盧)大學任教。一般所知,加拿大的大學有三大名牌:多倫多的U. of Toronto, Montreal的McGill U.,溫哥華的U. of British Columbia。得獎人不屬於三大。
   第三,比第一和第二更奇的是,得獎人以年齡看,在行內應屬大牌,聲名遠播,後進從四方八面上門求教、拜師。但據報道,在Waterloo只是教授裏入門級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
    一般來說,讀科學26-28歲獲頒博士。緊接着的兩三年做博士後post-doctoral,入大學、研究機構跟大教授學師。期間若發表論文多、有分量,接着可望獲大學聘爲助理教授。
   換言之,助理教授一般30出頭,非終身職,通常簽3年合同,可續一次。如果做完兩個合同亦即6年都升不上終身職的Associate Prof.副教授,大學不留人。可以去工業界做全職研究員之類。
    換言之,科技界很少40歲以後還是助理教授。更遑論諾貝爾級數的人才,研究成果理應比同行突出,升遷年齡大概比上述的階梯減2-3年,可能40歲後就已是正教授,行內無人不識。50歲已升爲金字塔頂的Chair或Distinguished Prof.,是大學的生招牌。
   59歲得諾貝爾時仍是非最大名大學的助理教授,前所未聞。
   當然,西方不同中國,不排除有個別學者淡泊名利,關起門來做自己喜歡的事。但即使個人清高,發表重量級論文後,世界各地的同行也會來請教,邀請其外出演講,甚至來挖角,請其出山主持大型研究計劃。校方又怎可能不知?
   實在有趣!只有請Strickland女士自己來說。
   看照片,這位女科學家有童心,可信是好人。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我知U. of Waterloo 在工程界和I.T. 是有名氣

匿名 提到...

她是associate prof. 不是assistant prof. 看其大學網頁即知.